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276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校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开学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荀子的观点反映了A. 其已成为法家思想代表B. 其对君民关系的理解C. 其对以德治国思想的推崇D. 儒学对法家思想的吸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体现的是荀子礼法并治的思想,说明的是儒学对法家思想的吸收,D正确,C排除;荀子

2、是儒家的代表,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 东观汉记载:“光武闵伤前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荣位不能及许、史、王氏(指名门望族)之半耳。”可见,光武帝由前代兴衰得出的教训是A. 警惕母族亲属干政B. 完善君主专制体制C.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D. 削弱地方豪强特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闵伤前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等信息可知,光武帝认为权臣、外戚干政导致了西汉政权的衰亡;而由“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荣位不能及许、史、王氏(指名门望族)之半耳”可知,光武帝采取了压制外戚干政的方式,以维护皇权统治,故

3、A项正确,排除D项;B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3. 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 继承了墨家的尚贤理念C. 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D. 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曹魏时期战乱多,人们流离迁移,没有固定的地方可供详尽考核,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推行了九品中正制,所以材料实质上是在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D正确;AC与材料

4、无关,排除;墨家的尚贤主张官员及统治者应该由选举产生,显然与九品中正制无关,B排除。故选D。4. 在谈到儒学和佛教的关系时,韩愈认为,释迦牟尼是“夷狄之人”,佛教是“夷狄之教”,释迦牟尼本人若进入唐境,可“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韩愈的主张实质上是A. 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B. 包容、吸纳外来文明C. 尊重佛教、弘扬佛法D. 融合三教创新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释迦牟尼是夷狄之人,佛教是夷狄之教”“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等信息可知,韩愈反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张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因此材料所述韩愈主张实质是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A项正确;

5、根据题中韩愈将佛教称为“夷狄之教”可看出不主张包容和吸纳佛教,即不包容、吸纳外来文明,B项错误;根据材料“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等信息可知,韩愈反对佛教在中国传播,而不是尊重佛教、弘扬佛法,C项错误;根据材料“夷狄之教”“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等信息可知,韩愈反对佛教在中国传播,捍卫儒学正统地位,并未反映融合三教创新发展,D项错误。5. 宋太宗诏令,严禁官吏勒索、刁难商贾,官吏如果“滞留(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这一诏令( )A. 有助于商业发展B. 保障了诚信经商C. 提高了商人地位D. 稳定了市场秩序【答案

6、】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严禁官吏敲诈勒索商人的措施,这体现的是政府放宽对商业的监管,有利于商业的发展,A正确;BD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古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6.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关于“格物”,程顾、朱熹都将“格”解释为与“穷”义近似,即推究、穷尽的意思。据此,“格物”的本义是( )A. 探求道德的终极源泉B. 推究认知事物原理C. 严格遵循“三纲五常”D. 论证推理的方法【答案】B【解析】【详解】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认知事物的原理,故选B项;AC两项均在强调伦理道德,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

7、主旨,排除。7. 下图所示是军机处的运作流程。该流程A. 说明军机大臣有参与决策的权力B. 有利于军国大事的快速处理C. 印证了军机处是正式的行政机构D. 反映出清朝中枢机构的完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军机处运行流程可以看出,军机处的办事效率非常高,有利于军国大事的快速处理,B正确;军机处无决策权,不是国家的正式行政机构,AC排除;D错在“完备”,排除。故选B。8. “这一政策的长期化与制度化以牺牲新兴经济利益来服从传统政治利益的保守发展取向,是对正在兴旺发展的民间海上商业力量的毁灭性打击,是进一步退三步的做法。”材料意在批评明朝政府(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加强君主专

8、制C. 保护小农经济D. 限制对外贸易【答案】D【解析】【详解】明朝海禁是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由于明朝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重的限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与材料相符,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政府的对外政策,非对内的经济政策,A排除;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B排除;材料未涉及 对小农经济的保护,C排除。故选D。9.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中提出了“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改革纲领。1899年,他又在东籍月旦中使用了“东方民族”“民族竞争”等新名词。上述行为意在A. 促成变法维新运动开展B. 唤起民族积极进取意识C. 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D. 激

9、励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答案】B【解析】“东方民族”“民族竞争”强调的是民族意识,即上述行为意在唤起民族的积极进取意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C、D说法太笼统,均不能准确表达材料的意思,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 1900年7月,美国向其他列强发出照会,宣布要“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维持一切以条约和国际法所保证的友好国家的权利”。这成为此后列强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条件的基础。列强最终约定,谁也不提出割地的要求。由此可见A. 清政府挽救了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B. 美国成为侵华列强的绝对核心C. 列强意图控制中国以维护其在华权益D. 列强在华争夺矛盾已基本消除【答案】C【解析】【详

10、解】列强同意“ 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旨在利用它们维护列强在华侵略的“权利”,故C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加剧了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故A项错误;各国接受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方案是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这无法体现美国的核心地位,故B项错误;“争夺矛盾已基本消除”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1. 有学者认为:“从1906年宣示预备立宪开始,走文明国家共同的议会民主之路,已是无可抗拒的趋势。”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完”的最主要目的是( )A. 解决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B. 抵制革命以维护统治C. 与民族资产阶级实现和解D. 顺应历史发展的大势【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

11、政府为了消弭革命潮流而进行了预备立宪,B正确,ACD排除。故选B。12. 20世纪20年代,直皖、直奉、江浙等(军閥)争战不已,地方制据对抗。各路军阀将工商企业视为动辄可得之财源,苛捐杂税滥征,这直接造成了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B. 中央政府的权力膨胀C. 工农运动高涨D. 民主思想活跃【答案】A【解析】苛捐杂税的增多无疑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故A正确;此时中央政府权力削弱,故B错误;此时工农运动并没有开始高涨,故C错误;民主思想是在20世纪初活跃,故D错误。13. 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革命纲领,规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表明中共成立后

12、,要进行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 旧民主主义革命C. 新民主主义革命D. 社会主义革命【答案】D【解析】材料“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表明当时中共要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是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反封建反侵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故A项错误;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A项的不同阶段,故BC项错误。14.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毅然通电全国:“力谋统一,贯彻和平”“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遂将热河划归东北,并任命张学良为国民政府委员,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据此可知A. 国民政府实现了中央集权B. 国民

13、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C 东北已归属国民政府管辖D. 三民主义得到认可和实践【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东北易帜,而东北易帜标志着东北己归属国民政府管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并未实现了中央集权,也未完成了国家统一,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说遵守三民主义而未强调三民主义得到认可和实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5. 彭德怀曾说:“在敌人后方进行主动的大规模的战役进攻,这还是第一次。这一战役进攻的胜利将为华北创造出一个新的局势,而这个新局势将更多地牵制敌人(日军)兵力阻止敌人向大后方进行正面的进攻。”材料中所说的战役A. 是为了配合正面战场的

14、抗战B. 使抗日根据地日益扩大C. 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D. 是国共联合作战的结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在敌人后方进行主动的大规模的战役”“华北”等信息可知此战役是八路军在华北进行的百团大战,联系所学可知百团大战在抗战相持阶段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故C项正确。百团大战旨在打破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封锁,而不是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故A项错误;百团大战后日军集中主要兵力对付敌后抗日根据地,导致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故B项错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独立进行的,并非国共联合作战,D项错误。16. 1947年秋,毛泽东强调:“坚持土地改革不至于吓跑民族资本家,但不坚持土地改革势必会丧失农

15、民,从而丧失革命战争,也丧失民族资本家。”这说明( )A. 农民是抗日的重要力量B. 赢得解放战争需要农民支持C. 民族资本家已不是团结对象D. 农村抗日根据地是战略基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不坚持土地改革势必会丧失农民,从而丧失革命战争,也丧失民族资本家”体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认为农民群众对于这场战争的起着关键性作用,B正确,A排除;民族资本家仍然是团结的力量,C排除;此时是解放战争,非抗日战争,D排除。故选B。17.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庄严宣告:“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一说法的历史依据是A

16、. 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诞生B. 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C.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为筹建新中国做准备,这时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已经解放,我们成功推翻了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故B项正确;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是在新中国成立时诞生的,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时还没有建立新中国,只是还在筹备建国的阶段。而且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了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敌视和孤立,并没有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故C错误;

1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确立的。故D项错误。18. 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要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并长期执行。这反映出中共中央( )A. 准备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B. 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C. 已认识到城乡经济的不协调D. 已对人民公社的弊端有所认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962年中央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缩小了核算的人口规模,有利于增强生产小队的自主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中央对人民公社弊端有所认识,着手对农村经济进行调整,故选D;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与1962年史实不符

18、,故排除A;材料只反映了基本核算单位的缩小,不能说明中央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城乡关系,故排除C。19.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新时期农业的基本经营模式。专家指出,这种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家庭分散经营的“两权分离”,绝对优于集体所有并统一经营的“两权合一”。因为其既充分发挥了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方向。该模式的实行( )A. 使得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B. 刺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C. 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D. 使得生产资料所有制开始变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既调动了家庭经营的

19、积极性,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方向,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故选C;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该体制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关系,故排除B;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仍然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故排除D。20. 2016年7月25日,台湾台北市长柯文哲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理解并尊重大陆方面对“九二共识”的坚持,秉持善意和“两岸一家亲”的态度,这说明坚持“九二共识”( )A. 是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B. 反映了台湾已放弃“独立”C. 有利于两岸和平与发展D. 体现了两岸的文化同源【答案】C【解析】【详解】“九二共识”是 1992年两岸达成的共识,

20、其核心是一个中国,这是两岸和平与发展的政治基础,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九二共识”的内容,故排除。故选C。21. 1946年,郑振铎在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它没有现代的托辣(拉)斯或卡特尔一类的独占组织,它并不是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所结合的独占资本。(它是)利用特殊的政治地位,来为所欲为的。”据此判断,郑振铎旨在( )A. 建立垄断组织B. 鼓励发展工业C. 呼吁实业救国D. 批判官僚资本【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6年”“利用特殊的政治地位,来为所欲为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时期,官僚资本膨胀,它们利用特殊的政治地位攫取利益,郑振铎意在批判官僚资本,故选D;建立垄断组

21、织与材料“它没有现代的托辣(拉)斯或卡特尔一类的独占组织”不符,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鼓励发展工业,故排除B;材料与实业救国无关,故排除C。22. 1979年1月,邓小平在访美期间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表明( )A. “一国两制”构想已经形成B. 两岸积极推动国家统一C. 解决台湾问题必须中美合作D. 国家统一思想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邓小平强调“不再用 解放台湾这个提法”“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可见邓小平在既有对台政策基础上,丰富发展了国家统一思想,D 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

22、代初,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邓小平的认识,没有涉及台湾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美国等外部势力无权干涉,C项错误。23. 某旅行社为配合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广告词是A. 沿着印度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金字塔的壮美B. 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狮身人面像,感叹海洋文明魅力C. 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D. 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楔形文字,感叹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产物,D符合史实,正确;象形文字,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古代埃及文明成果,与印度、罗马无关,AB表述错误,排

23、除;楔形文字属于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C表述错误,排除。故选D。24. 下列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 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B.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C.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D.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按出现时间出现的先后分别是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后来分裂为东西罗马,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出现时间最晚。综上所述,B项顺序排列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的专制政体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还与它自身所存在的某种自我调节机制有关。概括地说,中国封建专制政体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对君权制约的调节君主制内在矛盾以适应环境的机制。摘编自张星久试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成长机制材料二 “皇帝将以前宰相的事情拿来自己干,政事之繁重可想而知,明君可能早起晚睡来处理,但总会有疲乏的时候”,“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遇到太监懒批的,便把它当做包鱼包肉的废纸用。这种黑暗腐败,在历史上,只有明代有。”“(清代)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

25、如送给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也不能看秘密政治这当然只能说是一种法术,而不能说是一种制度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之前君主制下有助于其内在矛盾“自我调节”的机制(制度)名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加强君权的重大举措,并谈谈你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认识。【答案】(1)机制名称:宰相制度;监察制度;谏议制度;封驳制度,等等。(2)举措:明朝废丞相制度,成立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并跪受笔录。认识:明清时期,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制度空前强化,反映出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形成了一

26、些对君权制约的调节君主制内在矛盾以适应环境的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在明清之前君主制下有助于其内在矛盾“自我调节”的机构(制度)有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尤其其中的宰相制度,可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如秦朝的朝议制度,通过集体议政的方式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如谏议制度和封驳制度,有利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可以减少决策失误。(2)举措,根据材料二“皇帝将以前宰相的事情拿来自己干”,可以看出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根据材料“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可以看出明代设立了内阁制度,根据材料“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可以看出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认识,根据材料

27、“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中,太监变成了真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的强化造成太监专权,政治黑暗腐败,根据材料“秘密政治这当然只能说一种法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材料二:20世

28、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的共同目标下,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个重視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答案】(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

29、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条件: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解析】【详解】(1)从材料可以看出,五四运动中民族主义突出表现的特点有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民广泛参与,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将反帝和反封建斗争相结合。(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由于大革命,反帝反封建,成为人们共同的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动了爱国斗争,这些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它基本上推

30、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3)抗日战争之所以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主要是由于他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得到了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不断的发展壮大,为后来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从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要是建立在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基础之上。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1956年起,在12年内,粮食平均亩年产量要达到400斤、500斤和800斤,棉花平均每亩年产量要达到60斤、80斤和100斤;还要求了在12年内有关农业和农村的

31、各项工作。这些在12年内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材料二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垦荒规模已达4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面积的1/5。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700万公顷,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摘编自吴于度、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背景及其特点。(2)根

3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两国经济发展的共性,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答案】(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工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果。特点:根据地区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目标;逐步推进,以达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强烈;具有计划经济的特色;显现出一定的急于求成的心态。(2)共性:由国家指导;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快;急于求成,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启示:发展经济应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实际的经济政策;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避免冒进图快;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解析】【详解】(1)背景:结合1956年这一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33、、工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特点:根据材料“要求接照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1956年起,在12年内,粮食平均亩年产量要达到400斤、500斤和800斤”“还要求了在12年内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工作。这些在12年内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根据地区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目标、逐步推进以达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强烈、具有计划经济的特色、显现出一定的急于求成的心态等方面进行回答。(2)共性:根据材料一“这些在12年内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及材料二“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由国家指导、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快、急于求成并造成消极后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启示: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经济应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应遵循经济规律,避免冒进图快;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等方面进行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