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3、积累文言词语【学习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乐极生悲兰亭集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苏轼?二、解题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
2、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1)(虽然) 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3)(却仍)豁达开朗 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
3、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2.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从文中找出体现他们心情的词?乐悲乐三、 走入文本,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1、 检查预习,正音壬戌(rn x)举酒属客(zh)歌窈窕(yo tio)之章 冯(png)虚御风桂棹(zho)歌而和之(y h)愀然(qio)舳舻(zhl)山川相缪(lio)酾酒(sh)横槊(shu)樵(qio)江渚(zh)匏樽(po zn)蜉蝣(f yu)扁舟(pan)扣舷(xin)狼藉(j) 枕藉(ji)嫠妇(l)徘徊于斗(du)牛之间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ng)少(s
4、ho)焉2、 赤壁之景 景:月出之前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之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皓月当空 碧波万顷 清风徐徐 水光接天 澄澈空灵 如梦似幻情: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感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舒畅飘逸,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宁谧空阔,如临仙境。明月之诗,窈窕之章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情思婉转。月出皎兮, 月亮出来明皎皎呀佼人僚兮, 月下美人更俊俏呀舒窈纠兮, 身姿窈窕惹人爱呀劳心悄兮! 相思缠心好烦恼呀歌: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
5、歌曰:“桂棹(zho)兮兰桨(jing),击空明兮溯(s)流光。渺渺兮予(y)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兮予(y)怀:化用湘夫人中“目眇眇兮愁予怀”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美人:屈原离骚中指君王。古诗文多以指代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悲:叹人生短促无常人生短暂之悲欲求仙而不得,托遗响于悲风3.面对客人的悲慨,苏轼是如何消除其心中的块垒的? 变 不变水 日夜奔流 不曾逝月 月圆月缺 不增减 天地万物一刻不停 万古江山相对永恒人 人生短暂 代代相传4.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5喜:客喜而笑四、链接作者,知人论世苏轼为什么
6、会有如此豁达乐观的态度?苏轼的生平: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1、我眼中的苏东坡之最:2、我所知道的苏东坡的名号:3、我所了解的苏东坡的一生:4、三个关键词:坎坷旷达自足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1)别人眼中的苏轼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
7、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林语堂苏东波传序怨恨是无能的表现,他从来不知道无能是什么,所以他从来没有私怨。大体说来,我们得到一个印象,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如果他寻找仙丹失败,尘世生活的每一刻依然美好。他的肉身难免要死去,但是他来生会变成天空的星辰,地上的雨水,照耀、滋润、支持所有的生命.在这个大生命中,他只是不朽生机暂时显现的一粒小分子,他是哪一粒分子并不重要。生命毕竟是永恒的美好的,他活得很快慰。这就是乐天才子苏东坡的奥秘。林语堂苏东波传序有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有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思考)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
8、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一作“定 惠院”,在黄冈东南。 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省:觉察、理解。 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
9、儋州。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斥低劣小人”。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倒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方方喜欢苏东坡初到黄州 宋/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惠州一绝 作者: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一作:不妨)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
10、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轩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气势雄放。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贬到谵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衣冠伟人感悟苏东坡 一文中所说:“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的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洞察。相反,历经种种之后,他更懂得收藏和珍惜一点一滴的快乐,活出了一派天真、一派精彩。”“如果他只是天仙,可能还真的让人敬而远之
11、,可他是天仙,却偏偏又化作了人,化作了苏轼苏东坡。” 衣冠伟人感悟苏东坡 一文中所说:“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的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洞察。相反,历经种种之后,他更懂得收藏和珍惜一点一滴的快乐,活出了一派天真、一派精彩。”“如果他只是天仙,可能还真的让人敬而远之,可他是天仙,却偏偏又化作了人,化作了苏轼苏东坡。”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
12、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归纳:作者的复杂思想: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 心调和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其治国
13、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五、文言知识集萃1、通假(1)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属”通“嘱”,劝人饮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3)山川相繆 “缪”,通“缭”,盘绕(4)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2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名词作状语,向西)(2)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4)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东下)(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砍柴)(6)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4、)(7)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8)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9)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10)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12)哀吾生之须臾(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虚词意义和用法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连词,表转折。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连词,表承接。(4) 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2)凌万顷之
15、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苟非吾之所有/ 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耳得之而为声/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它们3 于 (1)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4乎(1)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吗。 (2)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相当于“于”,在 (3) 郁乎苍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知不可乎骤得 助词,无义,调整音节。成语归纳1、沧
16、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六、整体感知,体悟情感1、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2、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3 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评此文给人潇洒神奇,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七、课文小结本文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八、随堂练习九、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十、拓展延伸后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