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网红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
2、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
3、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
4、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中国青年报( 2016年02月26日05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5、,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B“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C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D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其结果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
6、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B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C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B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
7、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在社会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C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D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二、古代诗文阅读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父光赞,贝、冀观察判官。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俄又举进士,王祐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著作佐郎。故事,制
8、策中选者除拾遗、补阙。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迁太子左赞善大夫,以官称与父名同,辞,不许。太平兴国二年,知乾州,会李飞雄诈乘驿称诏使,事败伏法。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岁余,起授卫尉寺丞、知陇州。四年,复旧官。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时诸王出阁,若拙献颂称旨,召见,赐绯鱼,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尝诣阙言边事,太宗嘉之。又同掌水陆发运司。雍熙三年,假秘书监使交州。先是,黎桓制度逾僭。若拙既入境,即遣左
9、右戒以臣礼,繇是桓听命,拜诏尽恭。燕飨日,以奇货异物列于前,若拙一不留眄。取先陷蛮使邓君辩以归,礼币外,不受其私觌。使还,上谓其不辱命。迁起居舍人,充盐铁判官。淳化二年,出为两浙转运使。契丹寇边,改职方员外郎,徙河北路,赐金紫。五年,直昭文馆,迁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若拙质状魁伟,尚气有干才,然临事太缓。宰相以为言,罢使知泾州。至道二年,黎桓复侵南鄙,又诏若拙充使,至,则桓复禀命。使还,真宗嗣位,召见慰问,进秩金部郎中。咸平初,同知贡举,被疾,改右谏议大夫。车驾北巡,判留司御史台。明年,使河朔按边事,知升、贝二州。四年,卒,年五十八。(节选自宋史李若拙传) 【注】:繇:读yu,古同“由”,从,
10、自。(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C“昆,兄也”所以“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也可以比喻亲密友好,文中是后一种意思。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B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
11、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C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D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若拙机敏渊博,深受众人赞赏。他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王祐将他列在上等,并任命他为密州防御推官,后来他又因科考成绩优异而得到皇帝称赞。B李若拙谨遵孝道,非常敬重父亲。在父亲做符彦卿幕府时,他在身边侍养;后来他被升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但因官
12、名与父名相同而推辞,但未被允许。C李若拙廉洁守正,奉诏不辱使命。他曾出使平息边患,黎桓在宴会上将奇货异物陈列于前,他连一眼都不看,礼币之外,不接受私自赠品。D李若拙才干非凡,政绩十分突出。他先后被提拔担任过监察御史、起居舍人、主客郎中和江南转运使等职务,这与他的尽职尽责和工作绩效是分不开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是桓听命,拜诏尽恭。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
13、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访”字的妙处。(2)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4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马说中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的句子是:,。(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是一致的。(3)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乙选考题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父亲没有赴约【美】罗伯特诺格斯 这个故事发生在风景如画的国家丹麦的小客栈里。这种客栈通常供应游客食物和饮料。并且这儿的人们都讲英文。我和父亲因为生意上的
14、事,也因为旅游来到了这样的客栈,过着愉快的时光。 “我希望母亲和我们一起在这儿。该多好啊!”我说。 “如果你母亲来这里,带着她去附近旅游一定非常惬意!”父亲说。 年轻时他曾经在丹麦旅游参观。我问:“您自那次旅游后离开此地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 “哦!大约三十年。我依稀记得路途上曾经到过这个客栈。”他朝周围看了看,沉浸在回忆的气氛中。“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突然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脸变得异常苍白。随着他的视线望去我发现一个太太手里拿着一托盘饮料站在一群顾客面前。看得出她从前也许很漂亮。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我问父亲:“您认识她么?” “从前认识。”他说。 这位太太来到我们桌前,问:“要
15、饮料吗?” “她变得太多太多了。感谢上帝她没有认出我。”父亲轻声说,手里拿着手帕做了个鬼脸。“在遇到你母亲前我曾经认识她。”他继续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到这里来旅游。她当时是个年轻可爱的少女,温文尔雅、妩媚动人。我们疯狂地相爱了。” “母亲知道此事吗?”我突然忿忿不平地说。 “当然知道。”父亲焦虑地看着我,轻声说。我能感觉到他此时的窘迫。 我说:“爸,您大可不必” “假如你母亲在这儿,她将告诉你这一切。我不想让你为此操心。那时我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完全是个外国人。当时我的生活完全依赖你爷爷。如果她跟我结婚,她不会有任何前途。所以她的父景竭力反对我们的风流韵事。当我写信告诉父亲我想跟她结婚时,你
16、爷爷便拒绝提供哪怕是一分钱的援助。于是我不得不返回故乡。但是临走前我们见过一次面,我告诉她我必须回美国去借些钱,几个月后回来便跟她结婚。” “我们知道,”他继续说,“她的父亲可能会拦截我们的来往信件。所以我们决定我将简单地给她寄一个纸条,告诉她我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在那里我们将举行婚礼。然后我就回美国贷了款并写信告诉她见面的事。她收到信后复函说:届时我将如期而至。可是她没有去。后来我了解到她在约定日期两周前和当地的一个客栈老板结婚了。她没有等到我们预定的时刻。” 接着,父亲说:“感谢上帝她没有赴约。回家后我遇到了你母亲,我们过得非常幸福。我们常为这件年轻时的骑士故事说笑寻开心。我提议将来你把此
17、事写成文字。” 那位太太拿着啤酒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是从美国来的吗?”她问我。 “是的。”我说。 她微笑着说:“哦,美国,令人神往的地方。” “是的,你的许多同胞都去了美国,你考虑过此事吗?” “不是我,不是现在。”她说,“很久以前我曾经想过。但最后我还是留在了这里。留在这里挺不错的。” 喝罢啤酒我们离开了客栈。我问父亲:“爸,您给她的信上的日期是怎么写的?” 他停下脚步,掏出一个信封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像这样,”他说,“12/11/1 3,就是说1913年12月11日!” “不!”我惊呼,在丹麦和其他任何欧洲国家不是那个日期。在这些地方,人们按日、月、年的顺序写日期。所以你写的日期不是12
18、月11日,而是11月12日!” 父亲用手捂住脸。“哦!她到了那里!”他惊叫道,“只因为我没有赴约,她才跟别人结的婚。”他沉默了片刻。“还好!”他说,“我衷心祝愿她幸福。实际上看来她似乎确实如此。” 当我们总结此事时我突然说:“这真是件幸运的事,否则不会遏上我母亲。” 父亲双手放在我肩膀上,温和地看着我,微笑着我:“我是双倍的荣幸,小伙子,不然的话,我既不会遇上你母亲更不会遇上你!”(摘自文艺生活)(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没有直接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而是通过描写“父亲”与一个丹麦女孩之间美丽的误会,侧面表达了“父母亲”之间美好的爱情。B文
19、中的父亲由于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没有和美丽的丹麦女孩走到一起,后来又遇到了新的爱情,父亲的行为虽有遗憾,但是他的做法也无可厚非。C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父亲没有赴约制造了美丽的错误,小说作者颇具艺术匠心的构思,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出。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入,以前美丽的丹麦女孩,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说明“她”经受了爱的痛苦,不注重容颜,也不相信所谓的爱情。E父亲虽然与丹麦女孩的爱情失之交臂,与母亲的爱情却依然全心投入,这启示人们,人的一生不能与过去的遗憾纠缠,应该抓住当下,乐观幸福的生活。(2)小说中父亲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3)“我”这个人物
20、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小说构思精巧体现在情节巧合上。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四、实用类文本阅读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的文学生涯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直到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
21、,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
22、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23、。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算个数不叫人哄了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是最合适的。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像阿尔青(保尔的哥哥)那样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
24、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重要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
25、,努力自修,或者说自我奋斗。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刺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我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状态,与一般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每被问及,只是淡然回避,或转移话题,即使我的父亲也不例外。 我很自信,又很自卑,几乎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些艺术家。像柳青这位我十分尊敬的作家,在他生前,我也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访,尽管我是他的崇
26、拜者。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裳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陈忠实的一位老爷曾经是私塾先生,父亲也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他们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
27、基础。B陈忠实忍受许多艰难和痛苦、折磨与打击,秘密学习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C陈忠实的创作题材大多与农民、农村有关,这得益于他1962年到1982年当了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D高考落榜,陈忠实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他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他别无选择。E陈忠实阅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它在他心灵中引起了惊讶、欣喜和浮动,也激发了他浓厚的写作兴趣。(2)在那个年代,陈忠实为什么说“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3)陈忠实说他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小说桃园风波的写作开始的。请结合材料,分析三里湾给
28、他带来了哪些幸运或不幸。请就其中一方面加以分析。(4)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陈忠实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全文谈一谈。五、语言文字运用7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鹿为马,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煤窑发生瓦斯爆炸,少数不法之徒不事救援,却趁火打劫,火中取栗,大发灾难之财。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年才回到家乡,享受天伦之乐。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全球经济增长一再走低,如何未雨绸缪,应有自己的前瞻和筹划。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建议。刚才放的那些歌都不好听
29、,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ABCD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庆期间,青岛天价大虾事件再次暴露了当前旅游市场由于监管不力,景区乱象丛生,任意宰客,一旦矛盾激化,会严重影响景区声誉B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中国房地产将呈现中速增长状态,政策和市场都将迎来根本性变化,人们期待2015年被看作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C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是以为社会培养优秀企业家为目标的大型公益创业教育平台,在全国创业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D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外出打工,是因为务农的收入无法让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与孩子待在一起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桃
30、子渐渐摘完了,但还有一只巴在枝上不愿意下来。在立秋那天它还没有丝毫动摇的意思。它在继续壮大,长得如饭碗一般。我们自己也有一点眼馋了。是的,除了孩子以外,我们还没有尝过一只完整的果实,我们只吃过一些夜间自动落下来,在地上跌破了的桃子。A始终 即使 而且 宛然 恐怕B始终 甚至 相反 几乎 连C仍然 即使 而且 几乎 恐怕D仍然 甚至 相反 宛然 连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
31、。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11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1)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2)根据漫画的内容,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理解。(不超过80个字)六、写作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字。 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部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通过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等五位名人的“寻根问祖”,“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备受关注。在片中陈冲有句名言:“你是谁?你爱的人是谁,你就是谁;
32、你是什么?你影响了别人什么,你就是什么。” 其实,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不过,你既然来了这一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2015-2016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网红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
33、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
34、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
35、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
36、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中国青年报( 2016年02月26日05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B“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些
37、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C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D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其结果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A“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B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C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
38、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B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在社会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C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D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
39、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解答】(1)D“他们只能用网络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说法过于肯定,少了“或许”,原文第三段为“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2)B对“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的原因分析错误,就原文第三段看原因是“网红”粉丝们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大多数无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3)C强加因果“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
40、形式之分” 与“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 网红粉丝群体”两个分句从原文看没有因果关系答案:(1)D(2)B(3)C二、古代诗文阅读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父光赞,贝、冀观察判官。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俄又举进士,王祐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著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选者除拾遗、补阙。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迁太子左赞善大夫,以官称与父名同,辞,不许。太平兴国二年,知乾州,会李飞雄诈
41、乘驿称诏使,事败伏法。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岁余,起授卫尉寺丞、知陇州。四年,复旧官。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时诸王出阁,若拙献颂称旨,召见,赐绯鱼,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尝诣阙言边事,太宗嘉之。又同掌水陆发运司。雍熙三年,假秘书监使交州。先是,黎桓制度逾僭。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是桓听命,拜诏尽恭。燕飨日,以奇货异物列于前,若拙一不留眄。取先陷蛮使邓君辩以归,礼币外,不受其私觌。使还,上谓其不辱命。迁起居舍人,
42、充盐铁判官。淳化二年,出为两浙转运使。契丹寇边,改职方员外郎,徙河北路,赐金紫。五年,直昭文馆,迁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若拙质状魁伟,尚气有干才,然临事太缓。宰相以为言,罢使知泾州。至道二年,黎桓复侵南鄙,又诏若拙充使,至,则桓复禀命。使还,真宗嗣位,召见慰问,进秩金部郎中。咸平初,同知贡举,被疾,改右谏议大夫。车驾北巡,判留司御史台。明年,使河朔按边事,知升、贝二州。四年,卒,年五十八。(节选自宋史李若拙传) 【注】:繇:读yu,古同“由”,从,自。(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古人的“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
43、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C“昆,兄也”所以“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也可以比喻亲密友好,文中是后一种意思。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B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C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
44、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D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李若拙机敏渊博,深受众人赞赏。他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王祐将他列在上等,并任命他为密州防御推官,后来他又因科考成绩优异而得到皇帝称赞。B李若拙谨遵孝道,非常敬重父亲。在父亲做符彦卿幕府时,他在身边侍养;后来他被升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但因官名与父名相同而推辞,但未被允许。C李若拙廉洁守正,奉诏不辱使命。他曾出使平息边患,黎桓在宴会上将奇货异物陈列于前,他连一眼都不看,礼币之外,不
45、接受私自赠品。D李若拙才干非凡,政绩十分突出。他先后被提拔担任过监察御史、起居舍人、主客郎中和江南转运使等职务,这与他的尽职尽责和工作绩效是分不开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是桓听命,拜诏尽恭。【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
46、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C“文中是后一种意思”错,原文为“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用的是前一种意思(2)“超授”为固定词语,意思是“越级委任”不可分开,排除AC;“御史中丞滕中正”名词代词作主语,后面要接谓语,“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错误,排除AD故选B译文为:以政绩突出闻名,越级委任为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疏于政务,又调李若拙前往担任通判不久,御史中丞滕中 正举荐他,召他回御史台很快,他被改任为
47、右补阙(3)A“主考官王祐将他列在上等,并任命他为密州防御推官”理解错误“任命”李若拙的只能是朝廷(4)“以”,因为;“自陈”,为自己陈述;“出”,出任译文为:李若拙因为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上书为自己陈述,参知政事厌恶他,让他出任监商州坑冶“既”,已经;“戒”,劝告;“以臣礼”,介词结构后置句,以臣子应有的礼仪译文为:李若拙入境后,就派身边人以臣子应有的礼仪劝告,从此黎桓听从,接受诏书的态度极其恭顺答案:(1)C(2)B(3)A(4)李若拙 因为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上书为自己陈述,参知政事厌恶他,让他出任监商州坑冶李若拙入境后,就派身边人以臣子应有的礼仪劝告,从此黎桓听从,接受诏书的态度极其恭
48、顺参考译文: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父亲李光赞,曾任贝、冀观察判官李若拙起初靠父荫补任太庙斋郎,又考取拔萃科,被任命为大名府户曹参军当时符彦卿在军镇,李光赞在其幕府,李若拙得以侍养父亲很快他又考中进士,王祐当时主持科举,他将李若拙列在上等,李若拙被任命为密州防御推官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赞赏他的机敏渊博,改任他为著作佐郎按惯例,考中制策者要被委任为拾遗、补阙李若拙因为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上书为自己陈述,宰相厌恶他,让他出任监商州坑冶后来升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因官名与父名相同,推辞,没有得到允许太平兴国二年,任乾州知州,适逢李飞雄诈乘官府驿站车马,称自己是送诏的使臣,事情败露被依法惩处太宗
49、因李若拙与李飞雄父亲李若愚名字相连,怀疑他们是兄弟,就命殿直卢令珣将他抓捕关进州狱,后来知道他与李若愚同宗,但已非亲族,不知其谋,但仍被革去官职流放海岛过了一年多,才起用他为卫尉寺丞、陇州知州太平兴国四年,恢复原有职务以政绩突出闻名,越级委任为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疏于政务,又调李老拙前往担任通判不久,御史中丞滕中正举荐他,召他回御史台很快,他被改任为右补阙当时诸皇子出就封国,李若拙献颂,皇帝很满意,接见了他,赏赐给绯鱼,任命他为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曾前往京城奏报边境情况,太宗表扬了他又任命为同掌水陆发运司雍熙三年,以秘书监名义出使交州此前,黎桓的规格超过了应有的标准李若拙入
50、境后,就派身边人以臣子应有的礼仪劝告,于是黎桓听从,接受诏书的态度极其恭顺宴会那天,黎桓将奇货异物陈列于前,李若拙一眼都不看,只取了以前被扣押的使臣邓君办回朝,礼币之外,没有接受私自赠品出使回来,皇上认为他不辱使命升任起居舍人,充任监铁判官淳化二年,出朝任两浙转运使契丹侵入边境,改任职方员外郎,调任河北路,赏赐金紫淳北五年,在昭文馆任职,升职为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李若拙身材魁伟,崇尚气节,有才干,但处理事务太慢宰相因此替他说明,免去转运使,任泾州知州至道二年, 黎桓又入侵南部边境,朝廷又下诏令李若拙出使,到后,黎桓又服从朝廷出使回来,真宗即位,召见慰问,进级为金部郎中咸平初年, 任同知贡举,患
51、病,改任右谏议大夫皇帝北征,任判留司御史台第二年,出使到河朔巡视边境事务,又任升、贝二州知州咸平四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访”字的妙处。(2)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考点】写景诗【分析】早春寄王汉阳是诗人李白的七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3卷第11首1 此诗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荡入之后,方见焕然春景,紧扣“春还
52、”二字娓娓写来后四句是邀请友人前来醉饮赏春:五六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七八句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却以超脱的想象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此诗之妙,即在于写阳春之气不落俗套,诗词通俗易懂,新鲜活泼,全似从心里流出,饶有情致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解答】(1)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2)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答题时先指出尾联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该技巧的运用,最后分析涉及的情感尾联运用的技巧有想象、细节描
53、写、动作描写、虚实结合等,选取一种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访”,走访,问讯运用拟人手法,将寒梅拟人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向寒梅探问春天归否的迫切心情(2)运用想象、细节描写的手法,说自己已经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干净,只等友人来此痛饮一番诗人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而是通过拂石的细节,想像见面后的畅饮,便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了同时还含有共赏春光之意,这样便与前四句所婉转写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沟通了参考译文:听说春天已经回还我还未识其面,前去依傍寒梅访寻消息昨夜东风吹入江夏,路边陌上的杨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黄碧水浩浩云雾茫茫,王汉阳您啊不来令我空白断肠我已预先拂净青山上一片
54、石摆下酒宴,要与您连日连夜醉在壶觞之中赏析: 诗的内容很简单,不过是邀请友人前来探春畅饮而已,但写得活泼自然,不落俗套细细吟味,作者那一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诗心,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写春天是怎样悄然回归的,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那种喜悦之情“闻道春还未相识”,是说只听到春天回来了,还没有见到她一开始就流露出急于看到春还的心情其实当寒凝大地的时候,春天的气息才刚刚萌动,哪里能亲眼见到她呢!所以“闻到”二字表明春归的消息最先是从人们交谈中听到的如此生活细节,一经诗人捕入诗句便增加了诗的韵味既然是闻春未见春,就自然要去寻春、问春,
55、于是引起了下面的诗句“走傍寒梅访消息”,梅是无生命的,怎么能够拜访、叩问呢?这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走”“访”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不可待地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探究春天归否的一片诗情“昨夜东风入武昌”一句是写春归人们常说:一夜暖风就染绿了柳梢头这里“东风”之前冠以“昨夜”二字,意在形容久盼不归的春风,一夜之间就迅速而又静悄悄地来了然而这还仅仅是表现时节骤然暗换的特点,并没有写出春归的气势来,所以“东风”之后再缀一“入”字,表明春风的到来是排挞而入的这样就把春归的特点表现得维妙维肖了可见诗人炼字炼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陌头杨柳黄金色”一句是写早春的动人景象全诗至此几经婉转方才暗暗点明诗人终于看
56、到了“春还”这一层意思“黄金色”是一种嫩嫩的鸭黄之色春上柳梢,最初并不是绿色,那是因为细嫩的柳尖刚刚钻出,还没有饱受春光的沐浴,因而显得很幼稚,从远处看去便是一种朦胧的悦目的灿然金色近人刘永济说:“景物之接于人无私也,而慧眼词人独能得其灵妙,然景物自有精、粗之不同,而感人最深,必其精者故当其由目入心之际,殆已加以拣择而遗其粗迹;及乎由心出手之时,不过自写吾心之照耳”(词论)可见诗人写早春之色,不用“嫩绿”“新绿”等字,完全是出于细心观察又融进了自己喜悦之情所得总观如上四句,诗人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荡入之后,方才写所见到的焕然春景,这全是紧扣“春还”二字娓娓写来,细如抽丝地再
57、现了早春姗姗来迟的脚步儿声 诗的后四句是邀请友人前来醉饮赏春五六两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碧水浩浩云茫茫”是比兴用法,没有更多的意思,不过是用景语虚引而已从而自然贯通到“美人不来空断肠”一句上来既然春已回归,而美人未至,岂不辜负了一片融融春光!为此诗人才说他有“断肠”之恨称友人为“美人”,亦不过是言思念之切,用这样戏谑俏皮的诗句寄给友人更见友情的亲密“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是说自己已经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干净,只等友人来此痛饮一番这两句写得尤为精采诗人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一个动人的细节,便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了,同时还含有共赏春光之意,这样便与前
58、四句所婉转写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沟通了古人作诗,结句大体不出景结、情结两法本诗当属予情结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 清代袁枚提倡诗要有“性灵”,他在随园诗话中曾说:“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本诗之妙,即在于写阳春之气不落俗套比如诗中“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就完全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话虽然说得通俗,但是新鲜活泼,全似从心里流出,饶有情致又比如“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也一是出于一片真情这就证明:只有情真,才有诗人自己的个性4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
59、缺部分。(1)马说中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的句子是: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一致的。(3)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考点】名篇名句默写【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的题,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
60、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1)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关键字:孰)(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选考题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父亲没有赴约【美】罗伯特诺格斯 这个故事发生在风景如画的国家丹麦的小客栈里。这种客栈通常供应游客食物和饮料。并且这儿的人们都讲英文。我和父亲因为生意上的事,也因为旅游来到了这样的客栈,过着愉快的时光。 “我希望母亲和我们一起在这儿。该多好啊!”我说。 “如果你母亲来这里,带着她去附近旅游一定非常惬意!”父亲说
61、。 年轻时他曾经在丹麦旅游参观。我问:“您自那次旅游后离开此地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 “哦!大约三十年。我依稀记得路途上曾经到过这个客栈。”他朝周围看了看,沉浸在回忆的气氛中。“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突然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脸变得异常苍白。随着他的视线望去我发现一个太太手里拿着一托盘饮料站在一群顾客面前。看得出她从前也许很漂亮。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我问父亲:“您认识她么?” “从前认识。”他说。 这位太太来到我们桌前,问:“要饮料吗?” “她变得太多太多了。感谢上帝她没有认出我。”父亲轻声说,手里拿着手帕做了个鬼脸。“在遇到你母亲前我曾经认识她。”他继续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到这
62、里来旅游。她当时是个年轻可爱的少女,温文尔雅、妩媚动人。我们疯狂地相爱了。” “母亲知道此事吗?”我突然忿忿不平地说。 “当然知道。”父亲焦虑地看着我,轻声说。我能感觉到他此时的窘迫。 我说:“爸,您大可不必” “假如你母亲在这儿,她将告诉你这一切。我不想让你为此操心。那时我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完全是个外国人。当时我的生活完全依赖你爷爷。如果她跟我结婚,她不会有任何前途。所以她的父景竭力反对我们的风流韵事。当我写信告诉父亲我想跟她结婚时,你爷爷便拒绝提供哪怕是一分钱的援助。于是我不得不返回故乡。但是临走前我们见过一次面,我告诉她我必须回美国去借些钱,几个月后回来便跟她结婚。” “我们知道,”他继
63、续说,“她的父亲可能会拦截我们的来往信件。所以我们决定我将简单地给她寄一个纸条,告诉她我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在那里我们将举行婚礼。然后我就回美国贷了款并写信告诉她见面的事。她收到信后复函说:届时我将如期而至。可是她没有去。后来我了解到她在约定日期两周前和当地的一个客栈老板结婚了。她没有等到我们预定的时刻。” 接着,父亲说:“感谢上帝她没有赴约。回家后我遇到了你母亲,我们过得非常幸福。我们常为这件年轻时的骑士故事说笑寻开心。我提议将来你把此事写成文字。” 那位太太拿着啤酒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是从美国来的吗?”她问我。 “是的。”我说。 她微笑着说:“哦,美国,令人神往的地方。” “是的,你的许
64、多同胞都去了美国,你考虑过此事吗?” “不是我,不是现在。”她说,“很久以前我曾经想过。但最后我还是留在了这里。留在这里挺不错的。” 喝罢啤酒我们离开了客栈。我问父亲:“爸,您给她的信上的日期是怎么写的?” 他停下脚步,掏出一个信封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像这样,”他说,“12/11/1 3,就是说1913年12月11日!” “不!”我惊呼,在丹麦和其他任何欧洲国家不是那个日期。在这些地方,人们按日、月、年的顺序写日期。所以你写的日期不是12月11日,而是11月12日!” 父亲用手捂住脸。“哦!她到了那里!”他惊叫道,“只因为我没有赴约,她才跟别人结的婚。”他沉默了片刻。“还好!”他说,“我衷心祝
65、愿她幸福。实际上看来她似乎确实如此。” 当我们总结此事时我突然说:“这真是件幸运的事,否则不会遏上我母亲。” 父亲双手放在我肩膀上,温和地看着我,微笑着我:“我是双倍的荣幸,小伙子,不然的话,我既不会遇上你母亲更不会遇上你!”(摘自文艺生活)(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E。A小说没有直接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而是通过描写“父亲”与一个丹麦女孩之间美丽的误会,侧面表达了“父母亲”之间美好的爱情。B文中的父亲由于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没有和美丽的丹麦女孩走到一起,后来又遇到了新的爱情,父亲的行为虽有遗憾,但是他的做法也无可厚非。C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
66、,又在情理之中,父亲没有赴约制造了美丽的错误,小说作者颇具艺术匠心的构思,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出。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入,以前美丽的丹麦女孩,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说明“她”经受了爱的痛苦,不注重容颜,也不相信所谓的爱情。E父亲虽然与丹麦女孩的爱情失之交臂,与母亲的爱情却依然全心投入,这启示人们,人的一生不能与过去的遗憾纠缠,应该抓住当下,乐观幸福的生活。(2)小说中父亲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3)“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小说构思精巧体现在情节巧合上。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考点】小说阅读【分析】(1)此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
67、巧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3)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1)此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B项“无可厚非”不当,C项“一波三折,悬念迭出”错误,D项“不注重容貌,也不相信所谓爱情”错误故选AE(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实质考查文章表现手法
68、的特点解答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应结合作品的复杂特点以及表现主题的一波三折等方面来具体分析(3)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题干问的是“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作答本题中的“我” 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是线索人物,贯穿故事始终推动了情节发展“我”的几次发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69、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有: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
70、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参考答案:(1)AE(答E得3分,答A得2分,答B得1分,答C、D不得分)(2)旅游来到客栈,父亲心情愉快面对“我”的追问以及昔日的“她”,父亲非常窘迫知道日期错误后,父亲表现惊诧痛苦现在大家都幸福,父亲很坦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3)是线索人物,贯穿故事始终推动了情节发展“我”的几次发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加小说的真实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4)当年父亲与丹麦女孩偶遇热恋是巧合父亲与丹麦女孩因误读日期错过婚姻是巧合
71、父亲与母亲结婚过上幸福生活是巧合故地重游,父亲再遇当年的女孩是巧合我了解丹麦日期书写习惯,揭示真相是巧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4点即得满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的文学生涯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直到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
72、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
73、生活的照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
74、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算个数不叫人哄了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是最合适的。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像阿尔青(保尔的哥哥)那样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
75、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重要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
76、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或者说自我奋斗。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刺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我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状态,与一般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每被问及,只是淡然回避,或转移话题,即使我的父亲也不例外。 我很自信,又很自卑,几乎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些艺术家。像柳青这位我十分尊敬的作
77、家,在他生前,我也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访,尽管我是他的崇拜者。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裳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E。A陈忠实的一位老爷曾经是私塾先生,父亲也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
78、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他们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基础。B陈忠实忍受许多艰难和痛苦、折磨与打击,秘密学习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C陈忠实的创作题材大多与农民、农村有关,这得益于他1962年到1982年当了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D高考落榜,陈忠实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他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他别无选择。E陈忠实阅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它在他心灵中引起了惊讶、欣喜和浮动,也激发了他浓厚的写作兴趣。(2)在那个年代,陈忠实为什么说“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3)陈忠实说他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
79、里湾和小说桃园风波的写作开始的。请结合材料,分析三里湾给他带来了哪些幸运或不幸。请就其中一方面加以分析。(4)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陈忠实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全文谈一谈。【考点】传记阅读【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的基本能力(4)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的能力【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
80、人生及经历;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他们并没有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基础,原文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C、“当了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错,原文表述为“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D、“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他别无选择”错误,原文是“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故选BE(2)此题考查学生
8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从原文这些语句“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创作中有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些艺术家”“自己没有象刘绍棠那样的天赋,只能靠更多的勤奋,坚持不辍”可以把握(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的基本能力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
82、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接触文学、创作乡土题材小说、写下了平生第一篇小说的角度进行概括(4)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
83、,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注意从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厚的生活积累、自我加压、创作个性化的不懈追求等方面回答答案:(1)BE(2)从自身条件来说,当时的陈忠实仅仅高中毕业,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文学创作的功底还比较薄弱;身处农村,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之下,用来创作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没有人可以请教,全凭自己摸索,甚至要忍
84、受种种嘲讽与打击;成功的机会很小,但他还是选择了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3)幸运:三里湾引发了陈忠实人生中的第一次崇拜,那是对文学和作家的崇拜,激发了他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桃园风波是他写作的开端,正是有了这个开端,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最终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成功不幸: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陈忠实努力自修,自我奋斗,付出了艰辛 的劳动;在当时的环境中,要坚持自己的文学梦,不得不忍受外人的讽刺、嘲笑,甚至亲人的反对;每次接到退稿信,他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感到矛盾而又痛苦甚至悲哀(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6点即可得满分)(4)陈忠实的经历启示我们:要走向事业的成功,需要认定目标;要有坚定
85、的信念,充满自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排除万难,为人生理想做矢志不渝的奋斗(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4点即得满分)五、语言文字运用7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鹿为马,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煤窑发生瓦斯爆炸,少数不法之徒不事救援,却趁火打劫,火中取栗,大发灾难之财。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年才回到家乡,享受天伦之乐。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全球经济增长一再走低,如何未雨绸缪,应有自己的前瞻和筹划。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建议。刚才放的那些歌都不好听
86、,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ABCD【考点】成语【分析】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解答】不合语境,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与语境不符,应改为“指桑骂槐”;不合语境,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与语境不符;使用正确,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未雨绸缪: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
87、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符合语境;谦敬错位,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谦辞,不能用在别人身上;使用正确,差强人意: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符合语境;故选:D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庆期间,青岛天价大虾事件再次暴露了当前旅游市场由于监管不力,景区乱象丛生,任意宰客,一旦矛盾激化,会严重影响景区声誉B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中国房地产将呈现中速增长状态,政策和市场都将迎来根本性变化,人们期待2015年被看作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C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是以为社会培养优秀企业家为目标的大型公益创业教育平台,在全国创业者
88、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D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外出打工,是因为务农的收入无法让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与孩子待在一起【考点】病句辨析修改【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病句类型,然后根据语感法、缩句法或是造句法等进行辨析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是病句题中常出现的六种类型,学生在平时应注意归纳【解答】A成分残缺, “暴露”后缺宾语,在“宰客”的后面加上的“的现象”;B句式杂糅,“人们期待2015年被看作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改为“2015 年被看作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或“人们期待2015 年是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
89、;C正确;D成分赘余,“否则”与“如果有一点办法”重复累赘,去掉“如果有一点办法”;故选:C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桃子渐渐摘完了,但还有一只巴在枝上不愿意下来。在立秋那天它还没有丝毫动摇的意思。它在继续壮大,长得如饭碗一般。我们自己也有一点眼馋了。是的,除了孩子以外,我们还没有尝过一只完整的果实,我们只吃过一些夜间自动落下来,在地上跌破了的桃子。A始终 即使 而且 宛然 恐怕B始终 甚至 相反 几乎 连C仍然 即使 而且 几乎 恐怕D仍然 甚至 相反 宛然 连【考点】字义、词义辨析【分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比较多,既有词语的考查也有关联词语的运用,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词语的
90、含义,掌握关联词语所表达的关系,然后认真阅读所给的语句,根据语境认真推敲,确定恰当的词语【解答】始终:指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过程;仍然:指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即使:表示承认某种事实,暂让一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而且: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与语;相反: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或对立;宛然:委曲顺从的样子;真切貌;清晰貌;仿佛;很象;几乎:指将近于;接近于;恐怕:表示估计并担心;连:相接,俗语中相当于介词,如:连我都认为这东西好;第一句据题意可知运用“始终”更合适;第二句有递进之意,用“甚至”;第三、四、五句有转折之意,用“相反”,“几乎”差不多,表
91、示十分接近,“宛然”指仿佛,应选“几乎”;正确答案为B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
92、体【分析】补写句子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解答】本文段主要阐明: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第一处空格后是“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那么空格处应是“读薄偏重于深度”第二处空格根据前文的“读薄需要开掘、蒸馏”紧扣“读薄偏重于深度”,那么空格处应紧扣“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第三处空格根据文段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深入了解一
93、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判断补写故参考答案为“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11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1)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2)根据漫画的内容,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理解。(不超过80个字)【考点】图文、表文转化【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内容,要求是“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根据漫画的内容,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理解(不超过80个字)”,其次就是认真观察漫画内容,根据画面内容和题目要求回答问题【解答】本题是一幅漫画,该漫画描述的是夫妇二人,丈夫背着房子,妻子背着书和一辆车,前
94、面还抱着孩子,满湖上面还写着“第二胎?”,根据漫画内容可以看出二胎的放开政府要注意解决经济和教育问题,放烤二胎要有保障措施,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给漫画拟写题目,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谈一谈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理解要注意语句通顺,意见合理即可;参考答案:(1)参考题目:生不起/纠结/生还是不生? (2)人们生育二胎,将面临很大压力;生育二胎的压力,来源于经济和教育等多方面;生育二胎,需要政府完善多方面的保障措施,降低生育成本六、写作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字。 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部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通过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等五位名人的“寻根问祖”,“讲述老
95、百姓自己的故事”,备受关注。在片中陈冲有句名言:“你是谁?你爱的人是谁,你就是谁;你是什么?你影响了别人什么,你就是什么。” 其实,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不过,你既然来了这一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考点】材料作文【分析】这则材料由事例和阐述组成,事例部分从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说起,落脚点在陈冲的话上,阐述部分明确表明看法,结合起来,材料指向一个话题:每个人在世
96、间是“过客”而非“做客”,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清楚:怎样在短暂的人生中活出自己,在苍茫的世间留下自己的痕迹 角度一:生命不能长久,精神(影响)可以不朽 选材小贴士:这里需要阐述的是生命的短促、飘忽、脆弱和虚妄,更需要阐述的是人怎样调动自己的潜能和竭尽自己的力量在有限的生命中开拓出无限的精神世界,由此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也正是这种精神使灵魂超越现实、得以永恒毕淑敏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给人生附加一个意义叔孙豹说:只有“立德”“立功”“立言”,才能虽久不废、流芳百世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道家说:人生是不自由的,但可以追求心灵上的自在(灵魂的自由)本角度适宜从历史和伟人中选材
97、角度二:活着的使命在于,认识自我,修炼自我,完成自我 选材小贴士:这里的“认识自我”有个前提: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不为利所诱,不为名所惑,不为生死所惧,真正看清自己这里的“看清自己”有两个内涵:认识自己作为人类一员的渺小、孤独和不可缺少;认识自己作为个体的特征和独一无二,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有着异于常人的个性、思维和观念这里的“修炼自我”一方面指弥补自己的不足,增加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指锻炼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境界这里的“完成自我”指完成“小我”的蜕变和成长,更指完成“大我”的责任和使命,使自己的微小生命融于人类的大循环中,在这样浩瀚的坐标系中,成就了理想的自己麦家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
98、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本角度适宜从自身角度出发 角度三: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留下自身的价值,更在于让自身的价值惠于众人 选材小贴士:这里的“价值”不论大小、轻重,只要它能证明生命真实的存在过,众人真切的领受过,就可以了这里的“众人”可以是亲友、同事,可以是陌生人乃至敌人,可以是弱者或边缘人,可以是后人、世世代代,可以是宇宙中任何存在的生灵“价值”的意义在于传递智慧之真、大爱之善、诗意之美,最终成就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在后人心中刻下永久的印记泰戈尔说: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歌德说:你若要
99、为你的意义而欢喜,就必须给这个世界以意义本角度适宜从现实中选材【解答】留痕世间 佛家有言,生生死死犹如旋火轮不停息人存于世,生命的确是个终极命题,它短暂,它脆弱,它飘忽,它虚妄有人迷惧于身体发肤的苦痛,只盼这一生平淡,流逝无妨,何曾想过生命的永不停歇恰恰在于创造价值呢 有那样一些前行者,辗转于艰难困苦间,恪守本心,玉汝于成肉体的疼痛甚至覆灭,都无法掩去他们留于人世的熠熠光辉、燎原星火 革命的血与火带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也带走了铮铮男儿林觉民的性命林觉民起义被俘前夕,挑灯写就震人心魄的诀别书,诚然他爱父爱母爱妻爱子,然而民族危亡,家国悲啼,他以天下人为念,以一家之痛而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的一腔鲜血洒
100、在祖国河山之上,流淌于一代代年轻人的血脉之中 生命的价值之花不只盛开在壮烈的殉国之躯上,同样绽放于潜心各领域的大师的一生中 冯友兰这位一代大哲,终生辛勤耕耘于哲学教育和创造领域,也曾饱受非议,世人诽谤他至积毁销骨的境地,他曾痛心迷惘于“道术迁变”,却始终不曾一蹶不振、自弃消沉,“极难苦寒地,不输一段香”,著成中国哲学简史,了却人生大愿他的哲学结晶福泽后来者,留名青史,他无上的品格让后世关注、敬仰 程砚秋是四大名旦之一,生于乱世,家境贫寒,教戏的师傅脾气坏打断了他的腿,多年后才好转七七事变,程砚秋同梅兰芳一般献出了男子气派,他不与伪政权合作,不唱义务戏,不留“官座”正值梅兰芳退隐香港,余叔岩沉疴
101、难挽,京戏眼见衰落,他受着当局的迫害打斗,仍独撑着舞台到了1942年多年后他又致力于戏改办教育,被人议论,只掩了内心的悲凉,坚强进取到人生尽头他走时,报业评论“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他虽已缓缓然退出尘世,却早已成为一个中华文化的符号,赫赫然写入历史 铁骨男儿身报家国,风采大家滋养后世他们无不是竭尽所能,发挥所长,胸襟广博,心系大众,在自己有限的肉体生命中开拓出无限的精神世界,使被创造出的宝贵价值燃烧,点亮后世 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哪怕闻达八方,哪怕富可敌国,最终也免不了草席一裹,黄土一抔当岁月的大风刮过,当历史的长河流过,我们应当让自己的一生披沙沥金后存有价值,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 人生本无意义,所以要给人生附加一个意义,成于自己,存于他人,哺于后世,留痕世间2017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