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长垣市第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60)1.“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内服制度B.外服制度C.宗法分封制度D.礼乐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应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3.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
2、”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4.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开始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5.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先圣庙”3.要求武入读书,“并励武人读书”A.注重“以文治国”B.中央集权加强C.冗官现象严重D.君主专制加强6.山西恒山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建筑包括禅房、太乙殿、送子观音殿、三教殿等。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这种建筑风格反映北魏时期( )A.建筑水平达到了古代顶峰 B.佛教在中国境内迅速传
3、播C.儒学已失去社会主流地位 D.“三教合一”的发展潮流7.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得到玄宗认可。这反映当时( )A.三省体制逐步形成B.决策权、审议权分离C.制度变革提高效率D.中枢体制发生质变8.唐朝初期,高宗皇帝欲扩建皇宫御花园,直接下旨给工部,但工部拒绝执行,原因是圣旨缺少政事堂印鉴。这说明唐初( )A.行政有严格程序B.皇帝权力衰落C.各部门权力分散D.大臣专权跋扈9.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4、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10.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 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11.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A.察访推荐B.血缘关系C.皇权独尊D.相权独大12.夏朝时候,天下为家替代了天下为公,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是指( )A.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B.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察举制取代
5、世官制D.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13.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人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14.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这表明“礼”在当时( )A.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B.被各诸侯国严格遵循C.是稳定社会秩序的规范D.与论语同为经典15.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
6、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贫富分化的加剧B.出现了私有财产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6.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复原原始社会的历史成为可能,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出土文物出现在原始社会遗址中的是( )A骨针、骨贝、骨锥等器物 B绢片、丝带、起绒锦等丝织品C小件铜器、玉蚕等装饰品 D陶纺轮、彩陶、蛋壳黑陶等陶器17.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梦”,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古代,把“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的制度是( )A.王位继承制B.分封制
7、C.君主专制D.宗法制18.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 民贵君轻 B. 无为而治 C. 以法治国 D. 兼爱非攻19.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 )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20.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
8、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体制权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1.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22.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汉姓元长孙穆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居
9、民大量地迁移到南方,这主要是因为( )A.北方战乱频仍B.北方瘟疫肆虐C.北方灾荒严重D.南方经济发达2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25.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B.江南经济的开发C.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D.对外贸易的繁荣26.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10、(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27.唐朝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 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28.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29.宋神宗熙宁四年
11、,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他的官职应是( )A.刺史B.通判C.知州D.提刑按察司30.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靖康耻”是指( )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B.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D.南宋向金议和二、材料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
12、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据
13、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4分)(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4分)及其历史影响(6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32.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政治篇】材料一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候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1)据材料一,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2分),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4分)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
14、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纪(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2分)材料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候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治安策(3)据材料三,为体现这一主张,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经济篇】材料四 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4)为了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思想篇】材料五 教育部就11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提案”作出积极答复:提案“具有积极意义”。光明日报(5)如果由你写这个提案,请列举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理由。(8分)参考答案1.答案
15、:C解析:“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依据宗法制,天子分封同姓贵族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等义务。本题选C项。2.答案:A解析:儒家倡导“仁”“礼”,是君子;墨家“兼爱”“非攻”是侠客的体现;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的社会,是隐士;法家提倡严刑峻法,是英雄。据此分析应选A项。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有叛人而无叛吏”说明该官制下很少有造反的;“有叛国而无叛郡”说明诸侯国有造反的,而
16、郡县没有造反的。故只有C项符合。4.答案:B解析:5.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统治者对文化素质的重视,它体现了“以文治国”的政策,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加强,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冗官现象严重,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君主专制加强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6.答案:D解析: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央机构的变化。中书门下长官是宰相,直接管辖吏房、兵房等五房,可知其行使的是三省六部的职权,有利于提高效率,故C项正确;三省体制确立于隋朝,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决策权和审议权分离,排除B项;从材料中“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可知中枢体制中的机构发生变化,但
17、此变化并非质变,故D项错误。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唐代政事堂是宰相办公的场所.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工部官员受尚书省长官领导。题干中.皇帝直接下旨工部,明显违背了行政程序,故A项正确。9.答案:C解析: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促进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10.答案:D解析:本题材料“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是关键信息,反映了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18、的弊端和秦朝郡县制的积极作用,后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信息和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度11.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秦汉大一统的实现”可知当时的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其核心为皇权独尊,C项正确。12.答案:B解析:13.答案:A解析:考察历史研究中史料的运用。历史研究中史料的运用非常重要,一般而言,考古发现的遗物、遗迹可信度最高,其次是历代所著的史书,第三是文学著作、历史传说等,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以作为旁证,但不能作为证据单独应用。故应选A。14.答案:C解析:通过材
19、料“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规范与稳定,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礼仪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排除A;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制被破坏,不被诸侯国严格遵循,排除B;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 15.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贫富分化的现象。题干中问的是“根本原因”,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D项正确。16.答案:D解析:17.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实现了权力和财产在国家结构中的平稳过渡和接续,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家国一体”,
20、相互交融,故D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只强调王位的继承,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一种地方管理制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强调政权的组织特点,故C项错误。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材料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故B正确; A是孟子的思想,排除;C是法家思想,排除; D是墨家思想,排除。19.答案:C解析:根据“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结合所学,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加强了中央
21、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局限性的认识。由于皇权至上和权力的高度集中,控制了皇帝便控制了整个国家,故出现了题干中所述现象,C项正确。从个别现象看不出整个制度的变化,A、B、D三项表述片面。21.答案:C解析:A.材料主要是反映商业发展的表现,而没有体现出当时人们的义利观发生改变,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出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排除。C.从材料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反映出当
22、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整体恢复和发展,正确。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人们通过努力而发家致富的现象,郡县乡里广泛存在,排除。故选C。22.答案:A解析: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故选A项。23.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甚至迁到南方,故A项正确;北民南迁的原因是北方的战乱,不是北方的瘟疫和灾荒,故B、C两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比南方发达,故D项错误。2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难度中等。图中“?”位于最高点,说明是唐朝最繁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
23、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受,不理政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日趋衰落,故选C项。2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大运河开通的背景,难度中等。隋唐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战乱,大运河开通时,北方的商品经济还没有恢复到活跃状况,故排除A项;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的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大运河沟通涿郡和余杭,重要的社会背景就是江南经济的开发,故选B项;南方在宋朝才开始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故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沟通国内的南北交通,并不是由于对外贸易繁荣,故排除D项。26.答案:
24、D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2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两税法,难度较大。题干反映出唐朝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加剧促使均田制走向崩坏,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改行两税法,所以题干体现出赋税改革的原因,
25、故选B项;赋税改革并不能有效缓解土地兼并,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题干体现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D项错误。28.答案:C解析:材料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道教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无关,排除D项。2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通判,难度较大。汉武帝 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 部始置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时间不符,排除A 项;通判是宋朝在州府的长官
26、下掌管粮运、家田、 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 任,故选B项;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 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 为各州行政长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提刑按 察司是元朝、明朝、清朝三代设立在省一级的司 法部门,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 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 方官员行使监察权,排除D项。30.答案:B解析:“靖康”是北宋宋钦宗的年号,即1127年,这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就是指这件事,故选B项。31.答案:(1)标准:先秦以血缘为标准;汉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
27、;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解析:32.答案:(1)制度:分封制。积极作用: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巩固了疆土。(2)特点: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3)措施:颁布“推恩令”。(4)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5)理由: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孔子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孔子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