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孤独的背影,千年幽怨的叹息 诗经小雅采薇 教学详案 【单元及体裁定位】文言字词积累及翻译训练;诗歌思想感情、创作手法 【学习目标】1、反复吟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读懂诗节内容。2、 感受抒情主人公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思想感情一个孤独的背 影,千年幽怨的叹息。 【学习重难点】 感受抒情主人公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吟咏、自主、合作、探究 导入: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横穿的河流 一、一读课文,熟悉文本,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看投影,教读(抽生试读/师生各一段),熟悉诗文 (据情况可以落实字词,为后面解读铺垫) 2、学生默读,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3、根据事件发展脉络,用一句话
2、概括全诗内容 (可以让同学描述三部分情景) 引导注意末节:抒情主人公身份?地点?事件? 主人公在归家途中,想到了先前戍边生活的艰辛和思乡之情、然后回忆战斗情况;再想起了奔赴战场的春景,看最后写眼前的雪景及内心的感受。二、二读课文阅读探究,鉴赏语言,感受情感 探究一: 理解第13节1、 感受理解主人公思想感情 (参考直接抒情;时间词;薇菜变化 ) 教学预设提示:(1)第一节,该怎样读?生答,生读。 (生答出思乡,就让其演绎;否则问:为什么读得这么(如沉重悠长)?)(2)(生答。)所以文字是有感情的! (生再读前三节)(3)抽生评价,结合字词引导理解情感的变化 前三节的情感有变化没有? 前三节怎样
3、读? (可提示:动词,时间词、情感词) 可见,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也日益深重。所以要读出情感的变化。(自由诵读)(4)每节前两句怎么理解?薇菜变化(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的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 2、 采薇中前三章仅仅改变了几个词句,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前三节只在个别词句上略加变化(作用?):看起来,句式一致,读起来,音韵和谐,反复吟咏,一唱三叹;内容上既反复表现了戍卒思乡之情,又让读者通过词句的变化,一步步走进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到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小结:所以,读文字,就是读内容、主题(思想情感)、结构(内容间联系)、语言。 探
4、究二:理解第45节 教学预设提示:1、默读第4/5节诗文。4、5节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在理解2中解决!)2、 感受理解主人公思想感情(赞美自豪)及戍卒形象 与前三节看似相悖,如何理解?戍边的艰辛,离家日久,人之常情,有血有肉真挚感人的人物形象;面对外敌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影响后世边塞诗歌。)(爱国思家形象)思念故乡、牵挂亲人,与保家卫国的情感,复杂交织 3、生读 探究三:理解第5节1、 感受主人公“伤悲”之情的内涵一个孤独的背影,千年幽怨的叹息A、末节咋读?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B、哪句话最直接表达这种感情?走在回乡路上,为何没有感到轻松喜悦,而是伤悲
5、哀伤呢?(联系全诗)“行道迟迟”?急切、焦灼,近在咫尺、似远在天涯学生亦可能理解到。若不能作以下引导!A、末句哪个字该重读?“莫” B、重读?为什么这是一种无人能懂的伤悲? 联系前文(戍边日久,靡使归聘),离家日久,家里如何!愈是近家,愈是百感交集、忐忑不安,一声幽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少;小离家老大回归。) 读后四句小结:直抒胸臆 3、 感受景物描写、情景交融的手法及作用。 “近乡情怯”之感,还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 三、 四读课文总结本课学习所得【拓展链接、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
6、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 诗中塑造了怎样一个形象? (2) 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这首诗塑造了不畏艰苦,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写了诗人想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情。(2)手法是反衬和用典。 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荒凉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的反衬。 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 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诗人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