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937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哈密地区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2017学年新疆哈密地区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25题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由材料“因此对于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属关系的影响,士和庶民“家”

2、的概念更加浓厚,而对于“国”的概念几乎没有,说明分封制下隐含着国家分裂的因素,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并且材料强调两者结合的消极影响,故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不选;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故排除D项。2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A.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B.论证了商周时期

3、宗法制的混乱C.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D.抨击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宗法制下,由于国君“不断纳妾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才引发“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局面,这一现象实际上是宗法制下诸王子对权利的争夺。A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可知,理论和现实并不完全相符,但这并不否认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故不选C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宗法制,而且宗法制在理论上规定明确,故不选B项;一夫一妻多妾制虽然给权利继承带来一定复杂性,但

4、材料主题不是婚姻制度,故不选D项。本题选A项。3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中费正清高度肯定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为人类社会创造了高

5、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秦朝的建立及创设的新制度,不仅在政治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有较大影响,故A、B两项错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D项错误。4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现在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们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权势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A.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B.承担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C.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威严D.把专制王权

6、的范畴扩展到新的领域【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根据题干信息“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们的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详尽的规定”可知,秦始皇承担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把专制王权的范畴扩展到道德、制度等新的领域;根据题干信息“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权势和威严的统治者”可知,秦始皇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威严。题干没有体现皇帝对民众的绝对控制。A项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项。5钱穆曾说这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地方政府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因此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创立于A.秦朝B.东汉C.唐朝D.元

7、朝【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度。行省即行中书省,是流动的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拥有行政、军事等大权,但听命于中央。“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权只在中央”符合行省制度的特征。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故本题选D项。6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在这一制

8、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做官,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于是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这一局面显然不利于维护统治,于是出现了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有利于寒门子弟入朝做官,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D项正确,进而排除A、C两项。B项指的是西汉的察举制,故不选。本题选D项。7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

9、初期A.中央集权的程度出现弱化B.相权承袭秦制并有增益C.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D.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实行朝议制度,汉承秦制,但“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宰相位高权重,这在一定顶程度上削弱了皇权。B项正确。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不选A项;C项明显错误,故不选;题干阐述的是皇帝与宰相的关系,故不选D项。8明朝时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

10、,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B.若是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C.内阁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借助皇权,权力在六部之上D.叶向高在内阁六年,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反映了当时皇权专制的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可知,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依据题意本题选C项。9王斯德大学世界史中说,与东方

11、早期的小国相比,蔚蓝色的地中海世界孕育出众多的希腊城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这种“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从小国分立走向中央集权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城邦居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A.B.C.D.【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城邦。古希腊城邦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而不是城邦居民。故本题选C项。10“克利斯提尼用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代替沿袭已久的颇具权威的惯例,意在用对整个城邦的忠诚替代传统的对部落和氏族的忠顺。”这里“基于理性的体制”表现在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B.设立四百人议事会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D.向公民

12、发放“观剧津贴”【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克利斯提尼时期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故本题选C项。梭伦改革时期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排除A、B两项;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是在伯利克里时期,排除D项。11从适用范围来看,罗马法经历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历程。下列有关公民法或万民法的表述,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A.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B.公民法主要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万民法主要维护平民的利益C.公民法主要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D.公民法不适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万民法适用此原则【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

13、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是罗马公民,这时的罗马法即公民法。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公民法和万民法都适用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的原则。A项正确。故本题选A项。1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有这样的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不得以蛊术损害他人的庄稼。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这说明罗马法律注重A.保护公民私有财产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天赋人权D.主权在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中十二铜表法规定了损害他人的庄稼、树木应负赔偿责任,且因盗窃而应受到笞刑及其他处

14、罚,可见罗马法注重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故选A。材料中的规定对自由人与奴隶采取不同处罚,可见不能反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B项错误;C、D项所述应为近代启蒙思想的内容,故排除。13程汉大在其英国政治制度史中称:“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下列各项,属于17世纪末这一“全新的政体”的基本特点的是A.国王“统而不治”B.议会主权地位强化C.内阁掌控行政权D.内阁和议会相互制衡【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17世纪末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议会主权地位强化。B项正确。1701年,王位继承法的颁布使议会权力超过王权,国

15、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确立,故不选A项;1721年,沃波尔担任内阁首相,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故不选C、D两项。本题选B项。14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基于这般认识,美国在分权制衡原则下实行A.总统制B.共和制C.联邦制D.两院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结合题意可知,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即实现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制衡。D项正确。故本题选D项。15法兰

16、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A.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B.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C.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D.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代议制在欧美大陆的拓展。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不符合史实,优势很微弱,故A项错误;.法国政权多次更迭,结构稳定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背后是相互制约保证了秩序相对稳定,故C项正确;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7、。161878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交的一项议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一届帝国议会投票通过了该议案,经皇帝批准后生效。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A.成为名副其实的君主立宪制国家B.首相有权力解散议会C.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D.联邦议会没有立法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君主立宪制。俾斯麦提交的法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后,俾斯麦指使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新选举的议会被迫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后生效。这表明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首相行政权的控制。D项正确。德国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故不选A项;议会拥有立法权,首相没有解散议会的权

18、力,故不选B、D两项。本题选C项。171847年英国议会的一个报告说:“我们应当承认,近来同这个国家(中国)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扩大我们的交往的结果并没有证实我们的合理的期望,自然,这种期望是以自由进入这个蔚为壮观的市场为依据的。”为改变此贸易状况,英国政府决定A.迫使清廷接受关税协议B.伙同其它列强瓜分中国C.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D.拓展对华资本输出途径【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1847年即鸦片战争后,英国虽打开了中国大门,但英国贸易逆差的现状没有改变。为改变此贸易状况,英国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C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后的结果;B 、D两项

19、是甲午战争后的结果,故不选A、B、D三项。本题选C项。1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A.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是对清政府的“华夷观念”不满,而不是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错误;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爆发,所以B项说法错误;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不符合近代外交理念,故C

20、项错误;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体现了等级观念,说明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故D项正确。19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B.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根据材料中“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天朝天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绝对平均

21、分配的思想,体现了农民阶级的空想主义,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并不是主张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故A、C两项错误;“乌托邦”指的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不是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故D项错误,故选B。20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题干“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

22、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可知,中国在这二十年中社会政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反映不出来,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21辜鸿铭在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指出:“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无论是对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材料重在表明该运动A.一直受清政府的默许和支持B.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C.体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D.给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打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

23、灭洋”的口号,全盘否定西方,这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并非真正的爱国主义,这“对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B项正确,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后期遭到清政府和八国联军镇压,故不选A项;D项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本题选B项。22“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孙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唐德刚评价孙中山的这段就职誓词为“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下列表述不符合当时历史情景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任务即将达成B.中国数千年“帝制”的政体模式开始转入“民治”时代C.

24、“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的任务即将达成D.面临民国难建、民主难行、民生多艰的难题【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民治”时代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面临民国难建、民主难行、民生多艰的难题指的是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夺。依据题意本题选C项。23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五四之前,他们只想通过杜威的访问,在思想上提倡科学精神,在教育上输入新鲜理论,“不料事势的变化大出我们的意料”。以下对“不料事势的变化大出我们的意料”最恰当的解释是五四运动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25、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C.扩大了新文化运动范围D.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发展轨迹【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虽然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但已经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主张以革命的行动,彻底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后发生了质变。故本题选D项。24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与该誓词相关的历史事件A.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答案】C【解析】本

26、题主要考查北伐战争。誓词中的“军阀”是指北洋军阀,“本军”是指国民革命军,“总理”是指孙中山。这是北伐军的誓词,故与这一誓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本题选C项。25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B.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C.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方针、政策。由

27、材料可知,“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即国民革命失败前夕;中共五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及中共应该“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反映了中共已开始认识到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进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表明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故选B。中共五大对民族资产阶级“叛离”认识具有不当之处,也没有提出开展武装斗争等正确的革命策略,故A错误;直至八七会议,中共才结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地位,并建立了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故C、D两项错误。二、综合题:共3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

28、列要求。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二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教民的方案,不过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蒋廷献中国近代史材料三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

29、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四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2)材料二中的“拳匪运动”是如何救国的?(3)材料三与材料四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结

30、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答案】(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2)救国: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破坏一切洋人相关的事物。(3)不同:材料三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四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道路:新民主主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关键: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解析】第(1)问,考查天朝田亩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

31、的膨胀”、“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并结合天朝田亩制度从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等方面回答。第(2)问,考查义和团运动。由“反对西洋化、近代化”可知,该运动为义和团运动。其救国措施可结合“扶清灭洋”分析。第(3)问,考查中国近代革命道路问题。根据材料信息“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可知,材料三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根据材料信息“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可知,材料四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3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成功的关键是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

33、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拆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2)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3)趋势:加

34、强皇权,削弱相权;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监察制度日益完善。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的冲击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可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是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拆而为

35、三”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是(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第(3)问,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可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监察制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其衰败原因可从外部原因、国内政治、经济、阶级和思想等方面分析。28妥协是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一种手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

36、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二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材料三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

37、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纵观历史,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但辛亥革命中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宪法在国家结构方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及其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通过妥协方式促成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民族、政治和权力

38、这三大妥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遗产?【答案】(1)结果:联邦制。依据: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2)条件:英国传统习惯;政治制度中丰富的妥协因素;对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3)原因:革命派坚持民主共和的底线。遗产: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避免长时间的社会动荡和战争流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和辛亥革命。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在国家结构方面实行联邦制。根据材料信息“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

39、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可得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可得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英国通过妥协方式促成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1688年“光荣革命”。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可知,因为革命派坚持民主共和的底线,辛亥革命才没有无原则的妥协;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可得辛亥革命的妥协给中国带来的历史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