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 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欧洲三条战线(1)西线:位于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军队同德军作战。(2)东线:位于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同德、奥匈军队作战。(3)南线:位于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同奥匈军队作战。1914年的战况(1)西线战争一开始,德军根据“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接着向法国发起进攻。法军总司令霞飞抓住德军立足未稳之机,调动英法联军展开反击。双方
2、在马恩河地区展开大战,最后德军被迫撤退,该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2)东线1914年8月,俄军攻入东普鲁士等地,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德军很快在随后的反击中攻入俄境。但与此同时,俄军打败了奥军,深入奥地利境内。双方开始形成了对峙局面,东西两线的战事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特别提醒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三条战线的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厮杀,形成了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其中,东线、西线是主战线。在东西线中,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二、“凡尔登绞肉机”背景(1)德、奥匈结束东线战事的计划落空,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
3、2)交战双方均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3)德军准备通过凡尔登战役,迫使法国退出战争。战况(1)德军发动进攻,使用了飞机、飞艇和毒气弹。(2)法军摆脱被动后,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结果(1)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3)双方伤亡总人数达七十多万,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地位: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其他战事:索姆河战役以及海上战场英德海军间最大规模的交锋日德兰海战。深度点拨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但不是规模最大的;规模最大的战役是索姆河战役。三、“索姆河地狱”目的:牵制德军,支
4、援凡尔登。概况(1)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2)德军的防守十分顽强,英法军队每天推进的速度并不快,并且伤亡惨重。(3)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使德军大为惊恐。结果(1)索姆河战役到11月中旬结束。(2)索姆河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达到130多万人,但仍未能决出胜负。影响(1)从1914年7月战争爆发到1916年底的两年多时间,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战争仍不见分晓。(2)交战双方都深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特别提醒德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为速决战,但是战争爆发后,现实告诉人们,与战前人们的估计恰恰相反,双方投入大量
5、的人力物力,都没把对方置于死地,战争变成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直到交战的一方无法坚持下去为止。(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战争的主要战线。(2)在西线,英法对德作战,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3)在海上战场,主要战役是日德兰海战。(4)双方深陷战争泥潭,元气大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史料一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制,法军保住了巴黎。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
6、,以速战速决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新编世界近代史史料二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德军)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新编世界近代史“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提出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
7、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的夹攻。凡尔登战役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至此走向失败,最终对20世纪的欧洲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根据史料一,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提示 遏制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使西线转入相持阶段。(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提示 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德国进攻凡尔登的失败成为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逐渐转入防御阶段,协约国军队逐步取得了战略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战线(1)第一阶段:1914年。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同盟国占据着主导地位。西线:马恩河战
8、役,宣告了德国速决战计划的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由速决战转为持久战。东线:俄奥交战,德军增援,俄军失利。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德国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2)第二阶段: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状态。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3)第三阶段: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成持久战的原因第一次
9、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和政治经济利益的非正义的战争。帝国主义各交战国均宣称自己的正义,鼓吹“爱国主义”“民族利益”,以此欺骗愚弄人民。各国人民都出于本能的爱国情感为保卫国家而战。军事上,德法马恩河战役后,双方形成阵地战态势。阵地战就是一种高消耗、拼时间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欧洲战争演变为国际战争,随着交战国的增多和进程的复杂,时间必然延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各国扩军备战,都准备了很长的时间,储备了大量的战争物资。因此不消耗殆尽,帝国主义军事利益集团是不会罢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化战争的雏形,当时战争的现代化程度有限,军事思想还集中在拼实力上,双方都是准备周密、大规模
10、集结、阵地鏖战,按照战争传统规律打仗。而大规模突袭战、闪击战、特种作战还没出现,因此时间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半机械化战争,交通运输、部队集结相当大的部分靠徒步人力或者骡马,机械化比例低,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长的一个原因。二、1916年是一战中关键性一年的原因从双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赢得战争。从战争形势看:战争的重心重新回到西线,且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从双方投入看:交战双方都动用了大量兵力,动用了最新式武器如飞机、飞艇及坦克,还包括化学武器毒气弹。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兵力损失惨重,元气
11、大伤,战争的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失败,其兵力、士气开始衰落。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德军开始走下坡路。从战争影响看: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都没能置对方于死地,战争仍不见分晓。交战双方都深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对继续厮杀下去,都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德军初期进展迅猛,一度到达可用望远镜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塔尖地区,法国政府被迫迁到了波尔多。但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以上描述的是()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 D萨拉热窝事件解析:选A。题干材料所
12、指的是德军推进到巴黎城郊,法国政府被迫迁往波尔多。德军的凌厉攻势也被英法联军抵挡住,由此可知是马恩河战役。2德皇威廉二世对战争的胜利信心百倍,他向即将开往前线的士兵宣布:“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西线速胜的信心被打破的战役是()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3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主要是因为()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A BC D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紧扣凡尔登战役的影响分析,
13、也可采用排除法。不正确,首次重大战役应是马恩河战役,故可排除含的A、C、D三项。41916年5月底,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战。当时的交战双方是()A英军和德军 B法军和德军C法军和意军 D俄军和德军解析:选A。1916年5月底,英、德海军之间爆发了日德兰海战,故选A项。5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B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C远离战火,借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解析:选C
14、。美国实行“中立”政策,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目的在于大发战争横财,故选C项。6下图中的人物是德国战略家施里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的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解析:选B。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速战速决。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征兵海报中,防务大臣霍拉肖赫伯特基奇纳勋爵动员青年人参军:“同胞们,国
15、家需要你。加入祖国的军队吧!”(Join your countrys army!)材料二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和伤亡人数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双方伤亡总人数马恩河战役152万人35万人凡尔登战役112个师70多万人索姆河战役150多个师130多万人材料三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 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1914年“国家需要你”是参加哪一次作战?对
16、英法而言这次作战最大的意义是什么?(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战争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解析 (1)结合材料中的信息“1914年”“英国”等回答。(2)从表格信息得出交战双方伤亡人数巨大且急剧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出原因。(3)提取材料信息,从征兵年龄的不断放宽甚至包含老人和孩子可以归纳出德国兵源的枯竭。答案 (1)马恩河战役。意义:打退了德军进攻,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2)规律:战争越来越惨烈,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原因:作战双方都想通过一次战役给对方以致命一击;越来越多的有更大杀伤力的武器被投放到战场上使用;阵地
17、战和攻坚战的陈旧作战方式。(3)随着战争的进行,伤亡人数日益增加,国内兵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德国元气大伤,已无力继续厮杀下去了。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德国的预备役军人,夏天还是大学生,现在手挽手,唱着歌,去迎接英国人在朗吉玛克的机枪手们送给他们的死亡受到军事专业训练的广大民众怀着充分无比的良好愿望向前挺进。他们踩烂了靴跟去争取实现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支撑欧洲的各支大军的热忱在1914年爆发,但在两年后开始低落下来。材料二凡尔登战役开始时,德军集中了所有的火炮,向方圆只有31平方千米的法军阵地发射了100多万发炮弹。战役中,德军投入46个师,法军投入60个师,战争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惨烈
18、程度,伤亡70多万人。有人这样描写:“这个304米高的小山坡被炮火从山顶抹平,在整个战斗期间矮了近8米,战场上全是弹坑、炸倒的树木和尸体。”(1)材料一中“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指什么?为什么不能实现?(2)材料二所指战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解析 (1)第一小问,解答时应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目标”的所指;第二小问要注意时间信息“1914年爆发”与“两年后”,由“开始低落下来”判断应该是在一战的马恩河战役之后,西线进入了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使得“目标”难以实现。(2)解答时,应充分结合材料数字分析战役的特点。答案 (1)目标:以闪电战打败法国,再回头对付俄国,速战速决。原因:
19、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并陷于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特点:双方投入兵力多,战争惨烈程度高,伤亡人员多。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本课测评(教材P12)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提示 大战变成了持久战更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因为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且其兵员分散,利于长期作战;同盟国军队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都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战速决。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显然对同盟国不利。二、学习延伸(教材P12)看漫画三心二意的同盟伙伴请回答:这幅图画为什么名为“三心二意的同盟伙伴”,你能试说明理由吗?图中的三人从左到右分别是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和意大利国王艾玛努艾尔。这三个国家是组成同盟国的主要国家。然而,从这幅漫画中可以看出他们也各有自己的打算,并非铁板一块。提示 三国各有企图。奥匈帝国企图吞并塞尔维亚等地,侵占德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领土,在东南欧扩张势力;德国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从长远看,德奥存在着利益冲突;意大利主要目标在于争夺北非的殖民地,并在地中海区域建立霸权。战争爆发后,意大利权衡利弊,一开始采取观望态度,后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