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913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检测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6义乌适应性测试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可知并非是诋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的根本

2、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为了获取中国的原料和市场,题目中的“一些民众”并非代表中英贸易,故B项错误;反封建是指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题目中并未提到地主阶级,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民的少数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但民族意识尚未觉醒,真正觉醒是在辛亥革命后,故D项正确。22017阳泉模拟林则徐在其奏稿中称:“闻该国现系女主,惟其贸易夷商,向在他国往往争占马(同“码”)头,虽无国主之命,亦可私约兵船前往攻夺,得一新地,则许出赀之人取利三十年,乃归其主,故于贸易之处,辄起吞并之心。”这说明林则徐已觉察到英国()A政治制度的先进 B对外通商的愿望C殖民扩张的意图 D军事力量的强大答案C解析材料中未

3、涉及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以及对英国新政体的赞溢,故A项错误;对外通商的愿望与材料“辄起吞并之心”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故于贸易之处,辄起吞并之心”可知,林则徐已经意识到英国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贸易,甚至有吞并所在地的野心,有殖民的意图,故C项正确;仅根据材料“虽无国主之命,亦可私约兵船前往攻夺辄起吞并之心”不能判断英国军事实力的强大,故D项错误。32017成都模拟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A狭隘理解了西学的范畴B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C否定了儒家思想的

4、正统地位D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狭隘理解西学的范畴,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故B项错误;据材料“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认可儒学地位,并非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据材料“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洋务派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故D项正确。42016蚌埠二模据说袁世凯登基前,每次洗浴之后,就往浴池里扔几片大鱼鳞。仆人们看见后说是龙鳞,看来袁世凯是真龙转世。消息传到社会上,很多人信以为真。这反映了当时()A新文化运动方

5、兴未艾B复辟帝制社会基础广泛C君权神授说影响深远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材料“袁世凯登基前”“真龙转世”“很多人信以为真”,说明很多人受到君权神授说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A、B、D所述,故排除。52016武汉调研右图是1916年李大钊赠友人的一副对联,它典型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力图()A承担起维护道义与唤醒民众的使命B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C启蒙工农阶层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D承担起社会改造与文化重建的使命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1916年”可以判定为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目标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造国民性。承担起维护道义与唤醒民众的使命是对对联表面的理解,故A项错误

6、;新文化运动并非要维护道义,而是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故B项错误;前期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没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故C项错误;“铁肩担道义”意为要有历史担当,即要肩负起社会改造的社会责任,“妙手著文章”意为通过写作文章,传播思想,解放思想,铸就新的文化,故D项正确。62017唐山模拟1917年,学者杜亚泉发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推崇中国传统和平、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均贫富等思想,同时他也认为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这表明杜亚泉()A推崇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反对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C坚定维护儒家思想的

7、统治地位D比较客观地认识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信息是“1917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态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推崇中国传统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得出并不是坚定地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得出比较客观地认识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故D项正确。7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A“师

8、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答案B解析本题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材料蕴涵的主要信息,进而逐项分析。A项未涉及“保存中国旧习思想要旧”,C、D两项为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不符合“保存中国旧习”。故选B项。8针对下图社会现实,中国有识之士提出的最早的应对主张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民主、科学”D“伸民权,设议院,行立宪”答案B解析图片反映的社会现象是西方的洋枪洋炮正在猛烈地攻击中国大门。面对西方侵略势力的冲击,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最早作出回应,其先进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A、C、D三项主张的提出都在B项之后。9“以忠刚慑

9、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该观点应该出自()A曾国藩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答案A解析从“忠刚”和“制器之术”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这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A项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C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D项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代表人物(后转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10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

10、息的能力。严复认为君主是窃国大盗,其权力窃自于人民,因此反映了其民权意识,C项正确。这一观点不是根据进化论的思想提出来的,“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材料没有体现君主立宪的思想,A、B、D三项错误。故选C项。11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提出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由此看来,梁启超“育人才”的目的是()A培养实用型的科技人才B培养法律建设所需要的人才C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D培养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答案D解析从梁启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主张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政治习惯”和“政治道德”,意在增强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使宪法不至于成为

11、废纸,D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没有紧紧抓住“政治习惯”和“政治道德”的基本内涵。12有论者称“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符合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和肯定西方文化,这符合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盲目排外;B、C两项都借用、吸收了传统文化,故A、B、C三项错误。13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格致”就像一只小船,从明末到民国初期,载着“Science”过渡到“科学”的彼岸。这一过程体现了()A中体西用 B西学东渐C西学中源 D中西同源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

12、人对西方科技的逐渐接受、探究,即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的传播,故选B项。14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上感觉不足。”此处省略的三个词分别是()A器物制度文化 B器物文化制度C文化制度器物 D制度文化器物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文化。故A项正确。15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13、()A首倡民主与科学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D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部白话小说,是为了配合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批判而写作的。故C项正确。16新文化运动以后,鲁迅为青年读书提出的建议是: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陈独秀认为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鬼话来捣乱。这反映出()A鲁迅、陈独秀主张用外来文化作补充B中国人崇洋媚外C鲁迅、陈独秀对传统道德文化持批评态度D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答案C解析鲁迅、陈独秀并非主张用外来文化作补充,材料也看不出国人的态度,故A、B两项错误,D项说法明显错误。本题选C项。17201

14、7广东惠州期末某历史学家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属于“第一次反思”范畴B第一次反思基本没到触碰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层面C“第二次反思”较“第一次反思”更加深入D两次反思均未能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答案D解析洋务运动属于第一次反思范畴,属于学习西方的器物阶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反思主要学习了西方的器物和制度,基本上没有碰触到西方的思想文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反思涉及了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方面

15、,较第一次反思更加深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次反思虽然都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是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81840年以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宣传自由平等博爱,进而传播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A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认识不断深化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B一步步自我否定并使中国走向全盘西化C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外新旧之争D不断创新丰富进而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答案C解析“中体西用”的思想在甲午战争中被证明是行不通的,A项错误;中国并没有走向全盘西化,B项错误;“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且符合

16、题意。192016海淀区高二检测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重建”指的是()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A BC D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和正确;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正确;新道德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基础上的,旧道德是建立在宗族本位之上的,正确,故选D项。20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A庶民的胜

17、利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敬告青年答案C解析本题A、B、C三项中所述是李大钊在十月革命后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作的文章,其中1919年911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结合题意,材料所指的文章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本题选C项。排除A、B、D三项。第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212016盐城三模(15分)中西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道德上欧洲人

18、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材料二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德意志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

19、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材料四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文池思想的灵光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伏尔泰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本质目的。(5分)(2)有学者提出,“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更有中西交融,对东西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以上观点。(10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表述清楚,280字左右)答案(1)态度:高度推崇;目的:借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为武器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2)10分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2分)一等(开篇明确提出):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更有“中西交融”,对东西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2分) (1)“东学西传”(2分,任答2点) 儒家思想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科举制度影响西方文官制度;四大发明外传,推动西欧社会转型(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2)“西学东渐”(2分)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传播到中国,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21、开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眼界。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制度、思想文化)大量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中西交融”(2分)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产生具有西方特色的近代人文思想(康梁维新学说、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武器三个方面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2分)二等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按点给分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1分)三等观点片面;(1分)按点给分要点式列举(0分)四等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按点给分要点式列举(0分)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一“我全神贯注地蒙骗的味道”得出高度推崇;第二小问目的,

22、据材料一“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结合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得出推崇儒家思想的目的。(2)首先要明确观点,“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更有中西交融,对东西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接下来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一是“东学西传”,古代中国的思想、政治、科技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四大发明、儒家思想、科举制度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来进行论证;二是“西学东渐”,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可以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方面进行论证;三是“中西交融”,就是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情相交融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我们可以从

23、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证。22(20分)史料研读,论从史出,是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某学习小组以中国近代先进思想为主题进行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材料二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制器利用前(便)民,皆与吾经义(注:儒家经典)合,故其致强也有由。康有为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材料三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

24、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的观点,其社会实践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宣传西学的特点。与材料一相比,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有什么进步之处?(6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陈独秀认为中国要真正建设“欧美式的共和立宪”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为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何特点?(2分)答案(1)观点:主张社会变革;学习西

25、方先进技术。影响:开展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进步之处: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学习西方政治制度。(3)条件:多数国民的民主思想觉悟(多数国民的民主自觉与自动)。努力: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4)由表及里、不断深化。解析第(1)问,“观点”据材料信息提炼即可。“影响”要结合所学回答,其社会实践即开展洋务运动。第(2)问“康有为宣传西学的特点”据材料二和所学回答。“进步之处”,与李鸿章相比,康有为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法图强。第(3)问,第一小问,据“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

26、也,伪立宪也”可知,陈独秀认为中国要真正建设“欧美式的共和立宪”必须要让多数国民的民主思想觉醒起来。“努力”据所学可知为发动了新文化运动。第(4)问,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232017河南洛阳模拟(25分)“宪政”又称“立宪主义”,发源于英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开始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取代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使用的宪政概念,以及标志着资产阶级法治和政体概念的宪政概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前,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西方宪政思想被看作能够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局面的良药开始为中国人所日益重视。早期主要受英国“立宪政

27、体”的影响,把宪政理解为民权与君权的结合;后期倡导“民权主义”,强调政权和治权分离。孙中山先生主张的“五权宪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宪政主张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宪政思想传播过程中,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往往将西方的宪政制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里寻求西方宪政制度的理论支点和历史论据。如康有为在论述中国开设国会的必要性时强调:“盖吾国君民,久皆在法治之中,今各国所行,实得吾先圣之经义,故以至强。”孙中山则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但这一时期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真正的宪政核心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

28、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摘编自李小康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与反思材料二五四的激进民主派开始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他们在不妥协地反传统、抛弃“托古改制”的模式,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摘编自陈家刚试论近代中国民主追求的三次抉择材料三中国近代宪政运动中的宪法文本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当政者为应对时局被迫制宪以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的产物,最典型的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二是革命者为巩固革命的胜利成果而进行制宪的产物,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是当政者为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独

29、裁统治而主动进行制宪的产物,如袁世凯时期制订的中华民国约法。四是民主派的长期制宪势力和当政者欺骗舆论二者结合的产物,如蒋介石1947年为敷衍国内外民主进步力量而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摘编自孙振庆传统文化对近代宪政观念的影响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主要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宪政运动出现了哪些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的宪政探索。(5分)答案(1)特点:效法西方宪政的模式;以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受时局影响不断深化;借助中国传统文化

30、加以推进;过分强调宪政的工具作用(或国家利益),忽视宪政的真正精神(或个人权利);宪政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任意五点)(2)变化:由重仿效西方宪政制度转向重宣传西方宪政精神;由“托古改制”转向西方文化“移植”。原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激进民主主义者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末新政等宪政努力失败的反思;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3)评价:近代中国的宪政探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近代中国的宪政多为政治目的所绑架,违背了民主的精神实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仿效或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注定不可能成功。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方宪政开始为中国人所日益重视”“在这一时期历史论据”“这一时期的宪政努力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进行归纳概括。(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五四的激进民主派等新理念”“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可以得出。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方面历次宪政运动的失败与反思,思想方面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等角度考虑。(3)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来考虑,积极方面历次的探索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局限方面,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宪政多为政治目的所绑架,违背了民主的精神实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仿效或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注定不可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