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17.9)考试范围:必修一二三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2.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19611969年)美国提出同时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设想,一个是在欧洲抵抗苏联的进攻;另一个是抵抗中国的进攻;半个是对付别处
2、的不测事件。尼克松执政时期(19691974年)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同时对付在欧洲或亚洲发生的一次共产党大规模进攻;援助盟国对付亚洲的非中国的威胁,或者应付其他地方发生的紧急事态。在这一战略调整的影响下A.美国放弃霸权主义 B.美苏对峙局面缓和C.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D.美欧盟友关系巩固3.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第一个阶段。下列关于1955年我国社会状况描述错误的是A.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完成 B.西藏自治区还没有设立C.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D.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4.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
3、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5.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4、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6.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7.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与商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
5、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下列现象符合以上表述的是A.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航海条例B.鸦片战争后,“值百抽五”关税税则的逐步形成C.南京条约附件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D.拿破仑三世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8.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9.唐太宗曾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
6、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唐太宗强调的是A.皇帝的文治武功 B.儒学的治国安邦 C.儒释道各有优劣 D.道家的修心养性10.朱熹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却)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却)了一事道理。”由材料可以推知朱熹认为A.天理高于人欲 B.天理存于心中 C.格物可以明理 D.格物殊途同归11.1832年6月,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的方案得到国王的批准,其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英国的这次议会改革A.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B.满足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C.进一步加强了议会
7、的权力 D.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12.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13.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
8、确立14.“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15.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
9、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16.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7.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
10、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18.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19.“如何治国”是历代统治者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春秋时期
11、的管子认为,“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这里管子主要强调的是A.君主的才能 B.制度的建设 C.人才的任用 D.创新的意识20.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21.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
12、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22.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23.(4分)二十国集团(Group20)的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从G20的宗旨和下面时事漫画图的含义,可见当今( )。 A 世界多极化趋势已
13、经形成 B.世界经济正向全球化发展 C.世界经济形成区域集团化 D.世界经济依然由美国主导24. 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处应填写(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25.“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铁制农具 B.祖先牌位 C.青铜兵器 D.皇帝宝座26.下表是黄埔军校第三至六期入学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情况表。其中,第五期毕业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期别时间入学人数毕业人数第三期1924101926113001233第四期1926319261026802654第五期1
14、926111927833002418第六期1927101929544003970 国内战争 政治分裂 外敌入侵 经济停滞A. B. C. D.27.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28.某著作写道:“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该著作阐述的是A.社会契约论 B.三权分立学说 C.天赋人权学说 D.进化论学说29.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
15、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是A.春秋繁露 B.四书章句集注 C.孟子 D.明夷待访录30.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下列思想按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极端的反革命派;中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有矛盾的态度;小资产阶级在革命高涨时均会参加革命;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
16、移到城市A. B. C. D.31.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勛爵則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罝于被质询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A.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B.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C.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贵3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工业革命A
17、.没有引起工业领域的广泛变革 B.呼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C.带来了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 D.结束了中世纪封建势力的统治33.华尔街日报2011年8月的一篇文章指出,英国有25万人要等待18个星期以上才能得到治疗,而过去十年全国医疗系统的支出翻了一倍;2002年到2008年,法国和意大利的暴力犯罪,分别上升了近15%和38%;截至2011年6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99%,25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为203%;近一半的欧洲人,因年幼或年老的缘故而被归为“依赖”型,在工作年龄段人群里真正在工作的只有64%下列评论,与材料意思一致的是A.人民的生老病死都交给政府 B.欧洲非常富有,可以让公民用不着工作C.
18、必须改革老式的欧洲社会福利模式 D.向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福利保障理念已深入人心34.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35.在无线电和电视时代,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提高到中产阶级的水准。与此同时,人们的闲暇大多花在“嬉戏逗趣的活动”上,这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无产阶级化。这反映了A.无线电和电视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B.现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进步的毒瘤C
19、.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没能避免人们精神的空虚D.工人阶级作为无产者的阶级属性暂时难以改变36.下图所示曲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前后( )。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37.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38.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
20、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39.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4
21、0.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非选择题(41题14分 42题13分 43题13分 共40分) 41(14分)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
22、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
23、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2分)(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主张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1分)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规定的原则。(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1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思想?(1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2分)(4)综上,说明法律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作用。(2分)42(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防止滥用权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
24、、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材料二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的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
25、,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材料三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私权力,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自由的;对于公权力来说,法没有授权的都是禁止的。而用法律制度手段制约“公权力”,则是中国依法治国打造良政善治的核心。 中新网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2)综合上述材料所提供的角度,结合近代英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如何有效地制约权力”为主题进行论证。(11分)(要求:
26、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43.(13分)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材料二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
27、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材料三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材料四 美国政府正式通知国会,向台湾出售包括两艘佩里级护卫舰等在内的系列装备,共18.3亿美元。美向台湾出售武器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中方决定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对参与此次美方向台湾出售武器的企业实施制裁。摘编自2015年12月12日参考消息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l分)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l分)(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
28、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3分)(3)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说明了什么?(3分)高三月考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皇帝多不上朝,势必会削弱皇权,故排除A;皇帝不上朝,但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和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无关,排除B;明朝时期内阁制的实行,有利于行政机构的运行,故选C;D和题意无关,排除。2.答案:C解析:题中战略调整的时间是19691974年,战略调整的表现是不再明确把战略设想对象指向中国,这有利
29、于中美关系得到改善。故选C。A项明显错误;BD项材料均未体现。3.答案:D解析: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在1954年召开此次会议上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作用自动消失。故D项描述错误。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中“蜀郡”、“丞相与诸卿”,可判断是秦朝;从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的三省六部制;从中“阁臣”、“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据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0年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明治维新以学习西方发展自身
30、为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宣传忠孝精神”可以排除B项;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废除了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宣传忠孝精神”“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不符合史实,都是“家天下”;C项是现象不是实质;D项君主专制并没有消除宗法制的影响,故答案选B。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市场的成熟。A项是重商主义。最惠国待遇、关税取消应该是平等互利的。B项中的最惠国待遇是片面的,便利了列强扩大对华侵略权利,C项中的低关税是世界少有的,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1、,使中国关税失去了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作用。只有D项遵循了自愿平等原则,是贸易自由主义的体现。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政策的调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国家干预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尼克松做出了“呼吁”,故A项正确。尼克松并非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故B项错误。尼克松的想法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与扩大福利覆盖范围无关,故C项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并非要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故D项错误。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唐太宗强调事物的道理在于依循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对于神仙之事,唐太宗认为这些
32、都是虚妄的,不存在的。可以看出唐太宗是务实的,遵循的是儒学的思想,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皇帝所起到的作用;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对道家是鄙视的态度;D选项与材料含义相反。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朱熹把万事万物都看作是“理”,每个事物都有自身的理,你忽视了一个事物就忽视了一个理。这是典型的宋明理学的思想,集中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进行比较;B选项是心学思想;D选项与此无关。11.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信息“1832年6月,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的方案得到国王的批准”,可知是指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
33、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故选D。AC在题干中无从体现。B与史实不符,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从材料来看,“十字街头”“平民大众”“被告”可知,国民公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地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的问题,故A、B两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最高权力机关,不涉及法律问题,故D项错误。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表明人民解放军对列强在华特权的打击,故B项正确。人民解放军反击帝国主义力量与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反击并没有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
34、军事援助,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错误。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君主制。材料信息的逻辑关系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专制,而作者认为君主制能够维持两千余年有特定的社会机制原因,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的核心内容不符,C项与材料的结论不符,故排除A、B、C三项。 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标准时间的确定虽然引发生活变化,但引起人们生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立法而不是工业革命,故A项不正确;材料的逻辑关系是技术发展要求标准化,国家立法确立标准化
35、,以标准化约束人们生活,故B项正确;C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时间标准化只是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与国家管理无关,故D项错误。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材料信息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指三大改造的完成,故材料中的论述出自1956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德国的统一。材料的核心内容是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统一问题仍有一定的发言权,这说明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仍然存在,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故B项错误;C项是结果而非背景,不符合题意;全球化进程加快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故D项错误。18.
36、答案:A19.答案:B解析:据材料提到,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子认为规矩和法对治国很重要,强调的是制度的建设,故B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君主的才能对治国很重要,故A排除。材料主旨也不在于人才的任用,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创新的意识,故D排除。2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从材料信息看,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教堂,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政府对市民阶层的重视,而市民主要由工商业者组成,说明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教会权威、新教理论,排
37、除B、C、D三项。2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全球化的理解。因为当前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全球化,以致忽略了其他领域的全球化,故B项正确。人们只是将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没有表现出逻辑混乱,故A项错误。用全球化指代经济全球化,并非人为刻意地“淡化”或“彰显”,故C、D两项错误。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材料信息强调了中国画写意的特点,即景物和人物的摹写服务于主观的意境(思想感情),故C项正确。A、D两项侧重于哲学,与绘画无关,故排除。诗画合一是绘画画面的表现形式,没有贴近材料的主题,故B项错误。23.答案:B解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且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反
38、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2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从图片看,欧洲人在骑自行车,美国纳税人在一边喊加油,结合“上道”和“1949年”,可知欧洲被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所以处应填写马歇尔计划,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1949年这一时间信息,排除。25.答案:B解析:由于宗是一个会意字,所以这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含义,题干中说表示宫室屋宇,所以“”就有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再结合我们平时所提到的祖宗、宗法制、宗庙等说法,就可以确定该选B。皇帝出现在秦朝,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是商朝的
39、文字,故排除掉AD;表示宫室屋宇,兵器象征战争,而战争不可能在“宫室屋宇”下进行,故排除C。26.答案:A解析:黄埔军校第五期时间从192611-19278,这一时期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随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故正确;外敌入侵、经济停滞均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故A项正确;故选A。27.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材料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反映的是民生主义,A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B、C属于民权主义、民族主义。而D属于中共的主张
40、。28.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该著作倡导人民主权,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专制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启蒙运动中卢梭的观点,故选A;B项是孟德斯鸠的著作,主要论述了三权分立的学说;C项是柏拉图的著作,主要论述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D项是康德的著作。2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提倡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而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特点,对梁启超影响较大,因此D的表述符合题意。李贽虽被称为“异端”,但他没有提出反对君主专制,C不合题意,A、B均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排除。故选D。30.答案:A解析:应
41、出自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应出自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中国革命的道路,应出自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应出自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故选A。3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可知18世纪的英国政府行为受议会的监督和制约,故B项正确;A项是光荣革命前的状况;C项是19世纪中期的状况;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32.答案:C解析:经济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越少越好,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中世纪欧洲是封建
42、社会,政府、教会对企业的干预较多。故C符合题意。D项的“结束了中世纪封建势力的统治”是是由资产阶级革命而实现,此项虽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AB项明显不符合题意。33.答案:C解析:由材料“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可见必须改革老式的欧洲社会福利模式,故选C;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3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提供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答案为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
43、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排除D项。35.答案:C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产阶级”物质生活水平当然是提高的,精神生活却是无产阶级化的,这种看似奇怪的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能避免人们精神的空虚。36.答案:C解析: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整顿银行业,从而使金融秩序恢复正常,必然大幅度降低银行的倒闭数量,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图中的相关信息不符。3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从材料来
44、看,法案最后通过是因为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故C项说法正确。在法案表决中,国王只起到了调节的作用,故A项错误。上院属于贵族院,在议会中并不具有决定作用,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权利法案颁布后就开始形成,故D项错误。3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从材料信息看,我国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都有显著发展,这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由此可知,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故选C项。A项错在“解决”;材料没有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B项;D项错在“普及”。3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习俗变迁。材料信息反映了北朝时北方人嘲笑南方人的喝
45、茶习俗,唐朝中期北方城市中出现了很多茶铺,饮茶之人颇多,茶铺的茶叶多来自南方。北方人由嘲笑南方人喝茶到大量饮茶,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南茶开始北运,故排除A项。饮茶习惯只是饮食习惯的一个方面,南宋时期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排除B、D两项。4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中七国集团的建立是两极格局的产物,八国集团的形成是两极格局瓦解的产物,二十国集团的建立则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结果,这一历程冲击了发达国家主导的旧的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从新航路开辟就涉及贸易金融领域,故B项错误。亚非拉国家一直是世界体系的
46、组成部分,只不过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经济组织都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41(14分)(1)变化: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开始形成。(2分)不同: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2分)(2)原因:人治导致国家治少乱多。(1分)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2分)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分)(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2分)成就: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任意2点得2分)(4)作用:保障社会稳定(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等。(2分
47、)42(13分)(1)观点:只有实行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才能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2分)(2)评分参考标准:(11分)观 点史 实备注科学有效地制约权力,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1分)用法律约束权力(1分)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1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字数符合,给1分。用制度约束权力(1分)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形成了责任内阁制;美国建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制;政党制度。(2分)用权力制衡权力(1分)英国议会与内阁的制衡;美国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与制衡;(1分)让人民监督权力(1分)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等。(1分)43.(13分)(l)窃取: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l分)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l分)(2)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2分)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2分)(3)变化: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2分)原因: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2分)(4)中美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