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734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9.3.17-18高二月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中国人“家”的观念十分浓厚,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族谱内容十分丰富,记载有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分、人物传略等,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是连接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对中国人重视修订族谱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古代宗法制的影响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古代分封制的遗风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A.B.C.D.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

2、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3.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4.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3、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A.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B.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C.开始刀耕火种D.出现了曲辕犁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7.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

4、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秦朝的统一,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B.统一了全国的法律制度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8.某篇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秦朝蜀郡郡守林天祥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对郡守之位展开了争夺,最后二儿子取得胜利,承袭了郡守之位。请你根据所了解的秦朝知识来判断这一描述()A.有可能,历史上有不少权力之争B.不可能,制度规定由嫡长子继承C.不可能,这是小说,不是历史著作D.不可能,秦朝的郡守是由皇帝任命的9.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

5、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0.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11.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A注重技术传承B严格

6、制作程序C强化市场垄断D保证产品质量12.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经验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D.正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13.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7、14.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佐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宰相没有地位B.外朝制约内朝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D.皇权得到强化15.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C.削弱了中央对

8、地方的控制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16.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1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18.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

9、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19.唐代元稹织女词 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20.比较汉、宋关于商人做官的相关规定,从其变化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科举

10、制度比察举制封闭B.宋代抑商政策事实上已放弃C.社会阶层身份日益固化D.商人受歧视的情形发生转变21.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有可能产自()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22.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

11、和自由度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23.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24.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

12、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25.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的重要地区之一。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A.江南地区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B.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和商业化C.江南地区精耕细作技术的突破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创立

13、皇帝制和郡县制B.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C.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27.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28.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29.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A

14、.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B.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C.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D.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30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重农抑商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 D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31.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15、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作者意在说明()A.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B.为数众多的传统纺织业阻碍了生产方式变革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D.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了英国纺织品的倾销32.明代浙江杭州百货所聚,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茶酒,处州的瓷器,温州的漆器,金华的火腿等,“皆以地得名”。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B.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艰难C.区域贸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D.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33.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

16、衿商贾之产”。该现象()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34. 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私营手工业发展35.草市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下列诗词描述属于草市的是()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17、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A.B.C.D.36.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是由福建人开创的。明清之际,闽商成为国际商界的劲旅,有海外第一大商帮之称。这说明古代闽商()A.具有开放意识和拓展精神B.专注于海外市场而没有开拓国内市场C.控制了东南亚的海上运输线D.不堪忍受国内封建压迫而移民海外37. 清朝以前,长期有川、鲁、粤、苏四大菜系的说法,到清末民初又加上闽菜、浙菜、湘菜、徽菜,构成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后四大菜系能够在这一不太长的时间内快速形成,并跻身于全国菜系之列,反映出这一时期()A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B西方餐饮方式传入后广泛流

18、行C城市发展改变生活节奏 D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交流38.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A.表明只有精耕细作才能发财致富 B.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结果C.自然经济占主导 D.是由农民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决定39.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1820年GDP在世界上的比重1830年制造业在世界上的比重中国英国日本中国英国日本28.7%5.2%3.1%29.8%9.5%2.8%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

19、流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D.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40.总的来说,每个王朝初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很快,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然而,随着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王朝衰落的因素逐渐滋长起来。并且这些因素的发展具有不可阻挡的内在趋势。最终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王朝衰落成为必然,既而走向覆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就机构而言,初期官僚机构精简有效,后期官员文化水平下降B.就税收而言,初期自耕农少税收少,后期自耕农多税收多C.就土地面言,初期土地较分散在自耕农手中,后期不断集中到地主手中D.就统治者而言,初期汲取前朝灭亡节俭勤政,后期没有教训可借鉴导致奢侈惰政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

20、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41题14分,第42题8分,第43题18分,共40分)4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庭

21、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开创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与前代制度相比最突出的作用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君权与相权关系处理上,唐朝、明朝各采取怎样的措施?(4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并分别指出这两对矛盾发展的基本趋势。(6分)42(14分)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

2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材料三、(吴江县)

23、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4分)(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4分)(3)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的原因?(6分)4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

24、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

25、墓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2019.3.17-18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15ACCBB610CCDBB 1115DADCD1620BAAAD 2125BCDCB2630CACCD3135BADDC 3640ADBAC二 非选择题41.(1)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2分)(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2

26、分)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2分)(3)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4分)42. (1)小农经济。(1分)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分)(2)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4分,任意4点即可)(3)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答:资本主义萌芽)(2分)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分)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封建制度的阻碍等。(2分,任2点)43.【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7、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研究,特别是材料反映的中唐及晚唐北方和南方水利兴修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据此确定论题。然后联系材料信息,特别是材料中的“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等信息,足以证明上述论题的成立。也可以联系教材内容进行论证。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