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0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选择题1阅读下图,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全国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农民生活困苦,几无立锥之地C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D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历史现象2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产生的后果是()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B“兵无常帅,帅无常师”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4河南濮阳有座回銮碑(如下图),上有
2、宋真宗关于亲征胜辽的赋诗。与该碑相关的事件()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扩大了北宋统治区域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5“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A冗官问题B冗费问题C冗兵问题 D边患问题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体制。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
3、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体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吏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危害。(2)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评范仲淹的主张。单元检测大通关演练(三)1解析:本题提供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
4、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答案:B2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初,鲜卑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致使民族矛盾激化。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答案:A3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废除苛捐杂税,与民休息,以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4解析:三长制是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新的基层管理制度,不是调整鲜卑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措施,将带的选项排除,故选C项。答案:C5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拓跋澄强调洛阳“均天下所据”,迁都洛阳可以“制御华夏”。答案:D6解析:孝文帝在改革中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全部改为汉姓,并确定了
5、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A7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答案:B8解析: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最主要的是要站在今天中华民族的高度上来思考这一问题。D项概括最全面,符合题意。答案:D9解析:第(1)问,从北魏统治危机的出现入手,多方面分析,说明改革的必然性。第(2)问,要以“孝文帝”的身份,结合当时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答案
6、:(1)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得到发展;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由于各种制度的欠缺和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并使北魏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12分)(2)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8分)10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信息“村社土地分配原则”“计口受田”“均给天下民田”分析、比较得出相同之处。第(2)问,列举出孝文帝其他改革措施即可。第(3)问,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角度加以论述。答案:
7、(1)都是按人口分配土地。(4分)(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8分)(3)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8分)11解析:第(1)问,“措施”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即可得出,“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而孝文帝改革则是出于缓和国内矛盾、恢复经济发展的考虑。第(2)问考查对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政治改革措施的认识。前者推行县制以加强集权,后者主要是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以加强集权,同时改善宗主督护制造成的阶级矛盾激化的状况。答案:(1)不同措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推行均田制。(6分)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兴起;北方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土地兼并现象严重。(6分)(2)商鞅:推行县制,通过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孝文帝:推行三长制,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