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611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9.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93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 上篇 通史构建 模块突破 模块二 中国近现代文明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01通 史 体 系 知 识 概 览 02 热 考 突 破 小 题 满 分 03综 合 探 究 大 题 增 分 04强 化 练 习 知 能 提 升【时空定位】【线索提炼】从鸦片战争到 1912 年清帝退位(18401912 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农

2、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动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 1912 年结束。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思想文化上: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社会生活方面,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

3、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逐渐向近代化迈进。阶段一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8401894 年)一、政治1西方列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时间:18401842 年。目的:英国以_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旨在打开中国市场。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_。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禁烟运动南京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 年。目的: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过程:18511864 年,从_到定都天京,经过北伐、西征,达到全盛时期;天京陷

4、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2)性质: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3)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资政新篇:中国最早提出的_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并没有真正实行。金田起义发展资本主义二、经济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1)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华,传统的_破产,客观上促使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2)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_逐步解体。家庭手工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洋务运动(1)概况:从 19 世纪 60

5、 年代到 90 年代,洋务派以“_”“_”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先后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_,成立北洋等三支海军,创办_,派遣留学生等。(2)评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自强求富民用工业新式学堂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_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2)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_、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影响: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近代化进程;顺应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推动了无产

6、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出现。外商企业继昌隆缫丝厂三、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变迁1“向西方学习”思潮(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_,阐述了“_”的思想。(2)“中体西用”:第 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 洋务派提出“_”的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开始(1)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2)19 世纪 6090 年代: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

7、现。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转型(1)表现政治:中国的领土等主权沦丧,但形式上还有一个代表全国的政府;各阶层人民反抗斗争。经济: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兼有早期的资本输出,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内在要求。代表农耕文明的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解体,但比重仍很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另一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变动较大,出现外商企业等近代企业。思想: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基本没有付诸实践。社会:“买办”、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出现;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

8、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2)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诸多领域发生巨变,被有些人认为是“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但变化局限于一定范围,广大内地和人民的生活所受影响并不太大,列强的侵略势力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还在农业文明的道路上徘徊。2列强侵华对“夷夏观念”的冲击(1)概念: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

9、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2)“夷夏之辨”在近代的嬗变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没落的表现。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民族观的萌生与形成,辛亥革命期间“夷夏之辨”重新被提起,目标直指清朝贵族,这是革命形势的需要。之后,在革命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民族革命、大民族精神被唤醒,即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形成。3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

10、化(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3)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4)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便利了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5)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

11、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4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

12、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5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2)表现第一次高潮: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第二次高潮:19 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

13、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第三次高潮: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

14、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列强侵华对中国外交的影响【真题典例】命题点:晚清外交观念的近代化(2018高考全国卷,T28)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地方督抚提出利用国际法来维护本国利益,从晚清外交的特点理解这种历史现象说明的本质。析错点: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

15、;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之间仍存在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答案试解】D【预测演练】1(命题点:太平天国运动及影响)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内容出处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天朝田亩制度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洪秀全幼学诗当我们行走在(南京)街上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的女子许多人骑着马,其余的人则是步行,大多数人都是天足慕维廉牧师的一封信(1861 年)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平等C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D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

16、解析:选 C。表格内容共有三个,第一个和第三个强调“妇女和男子同等权利分到土地”和“妇女是天足,摆脱了缠足的束缚”,第二个强调“妇女要服从丈夫”,表明太平天国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2(命题点:清政府的海关管理)1854 年 6 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解析:选 D。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即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故 D 项正确。1842 年南京条约中

17、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开始丧失,故 A 项错误;材料“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表明不是涉及人民,故 B 项错误;据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可知,这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 C 项错误。洋务运动与早期近代化【真题典例】1命题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2019高考全国卷,T28)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满分秘籍扣题眼:解读材料信息,迁移清政府

18、抑制商业发展的知识思考其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析错点:“民间设厂高潮”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出现;“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不是外国资本运作的结果;材料信息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的联系。【答案试解】B2命题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2015高考山东卷)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满分秘籍扣题眼:依据题干中的材料“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

19、时期洋务派关注的是西方的技术。析错点:“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此时洋务派正在关注西方技术;洋务派并没有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洋务派此时期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答案试解】A3命题点: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2018高考江苏卷)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满分秘籍 扣题眼

20、:材料中管理者“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度依赖西方技术。析错点: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与材料中“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不符;洋务企业由洋务派创办,不是外资企业;材料中只是说“有些洋匠不懂技术”并非指所有洋匠,太过于绝对化。【答案试解】B【预测演练】1(命题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 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 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 82.35%,其中自给布占 42.04%,商品布占 40.31%。这表明()A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B自然经济

21、具有顽强的抵抗性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解析:选 B。从材料中“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农村土布则占 82.35%,其中自给布占 42.04%”可知,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广大人民仍然自给自足,抵制洋布的使用,故选 B 项;材料中在全国棉布消费总量中自给布占 42.04%,比重最大,故不能说明家庭纺织业逐渐实现商品化,排除 A 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土布是传统手工生产的,在质量和价格上与机器生产的洋布相比没有优势,排除 D 项。2(命题点:民用企业的发展)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

22、招集商股银 73 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 190 多万两作为资本。下表是其 1873 年至 1884 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项目数额(总利润 2 927 340 两)占利润比例(%)股息970 83433.16 利息1 781 19160.85 积累15 5630.53 其他159 7525.46A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B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C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D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解析:选 A。根据材料可知,股息、利息的利润占比较大,这说明轮船招商局刺激了民间资本投资,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积累、其他的利润占比过少,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以及调动员工积极性,故

23、 B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轮船招商局,不能表明其在近代水上运输业的地位,故 C 项错误;股息、利息的利润占比较大,积累和其他的利润占比小,不利于官办企业的发展,故 D 项错误。阶段二 中国近代化的初步发展(18951912 年)一、政治1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加紧对外扩张。过程:1894 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_使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结果:1895 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_。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黄海海战马关条约(2)八国联军侵华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结果:1901 年清政府被迫

24、签订_。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2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1)戊戌变法:1895 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1898 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2)义和团运动背景: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概况:提出“_”口号,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扶清灭洋(3)辛亥革命1905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_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

25、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 年 的 君 主 专 制 制 度,建 立 资 产 阶 级 共 和 国,颁 布 了 资 产 阶 级 宪 法 性 文 献_,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同盟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_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_的限制。资本输出民间设厂民族资产阶级2影响:_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三、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洋务

26、运动的破产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2)兴起:19 世纪 90 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_等。谭嗣同、严复(3)内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_、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_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并利用_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影响: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设议院启蒙思想进化论2三民主义(1)提出:1905 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上首次提出,并成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内容:民族主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_。民生主义:核定

27、地价,平均地权。(3)评价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民报发刊词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习俗: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_”,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交通事业:辛亥革命前夕,詹天佑亲自主持建成了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_逐渐成为大城市官僚、富绅的代步工具,后来又出现了有轨电车;旅美华侨冯如成功制造中国第一架

28、飞机。废止缠足汽车(3)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定军山1多角度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救亡图存、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2

29、全面认识清末新政(1)背景:国内义和团运动,外部列强侵略加剧。(2)措施政治:改革官制,裁减冗员;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法律,改大清律例为大清新刑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律。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责任内阁等。军事:裁汰旧的经制兵,在各省编练新军;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练新军事宜。经济:设立了商部,颁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在各省设立商会。这些标志着“推动实业发展”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教育: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选派留学生,留学生归国一律赏给举人、进士出身;1905 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3)清末新政的结果:各项新政策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尤以编练新军所需要的费用最为巨大,致

30、使新政时期清政府苛捐杂税越来越多,民众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重要铺垫。(4)对清末新政的评价: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3“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东南互保”指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1900年 6 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

31、成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免了南方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破坏。地方督抚势力扩大,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之后 1911 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晚清传统政治、经济、教育与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真题典例】1命题点:西方人对戊戌变法的态度(2019高考全国卷,T28)1898 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

32、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1898 年”“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等信息,从西方人对光绪帝变法与慈禧太后的态度方面理解。析错点:对变法“广泛支持”不符合当时社会史实;1898 年,加强排外活动的是义和团运动;材料强调的是部分西方人对戊戌变法的态度,未涉及列强干涉中国内政。【答案试解】D2命题点:甲午中日战争与洋务运动(2019高考海南卷)1897 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

33、,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满分秘籍扣题眼: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可知清政府在内地加强国防建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将当时最大的军事工厂从上海迁往内地是为了避开列强,是加强国防安全的行为。析错点:迁往内地会增加生产成本;材料中的军事工业都是重工业不是轻工业;兴建的军事工业并不能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试解】C3命题点:辛亥革命(2018高考江苏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

34、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满分秘籍扣题眼:据材料中“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近代四川”可知 1911 年 5 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析错点:太平天国运动是 1851 年爆发,与材料中“从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 1902 年不符;题干材料主要是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国民革命的兴起是 1924 年,与材料中四川保路

35、运动无直接关系。【答案试解】B【预测演练】1(命题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下面是清末中国机械进口趋势图(单位:元)。该趋势的重要影响是()A使清廷丧失了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B减少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C有利于催生本土产业替代进口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解析:选 C。中国对机械的进口大体上呈上升趋势,市场缺口大刺激本土产业的产生发展,故选 C 项;题中主要涉及机械的进口,并不能说明清廷丧失了对产业发展的引导能力,排除 A 项;机械大量进口,还可能会增加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排除 B 项;半殖民地化主要与主权的丧失相关,与机械引进无关,排除 D 项。2(命题点:清末新政时期从军人员及价值观变化)1902

36、 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 年 12 月 22 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 30 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解析:选 A。1902 年清政府的士兵还有很多“优秀分子”,到了 1905 年“优秀分子”已经很少,说明科举制让部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绝望,开始倾向革命,故 A 项正确。晚清思想解放与救亡图存【真题典例】1命题点:维新思想(2016高考江苏卷)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

37、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满分秘籍扣题眼:材料“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表明维新派既关注国内大事,也关注国外大事。析错点:严复没有选择中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不能说明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在 1897年之前,中国有昭文新报申报等;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在湖

38、南以谭嗣同为首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答案试解】B2命题点:梁启超的救亡图存思想(2016高考全国卷,T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满分秘籍扣题眼: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梁启超这首诗反映了其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析错点:“民主革命”思想是孙中山等革命派的思想;“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维新派是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试解】C【预测演练】1(命题点:清政府限制言论自由与

39、维新思想)19 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 19 种增至 70 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解析:选 A。由材料“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 19 种增至 70 种”可得出,这有利于社会思想的启蒙,故 A 项正确;材料“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与中西学间矛盾没有关系,故 B 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C 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

40、和思想逐渐普及,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2(命题点:维新思想传播)从 1901 年到 1907 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 年)、游侠风云录(1903 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 年)、多少头颅(1904 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 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解析:选 A。“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未来战国志(1902 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 年)苏格兰独立记(1906 年)”,这

41、些都有启迪民智,激发民族意识的功效,故 A 项正确;维新知识分子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从 1901 年到 1907 年六年间”可知,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 C 项错误;材料所述确有启迪国民观念的作用,但更多还是在政治方面,故 D 项错误。主题一 晚清的近代化转身与政策转变【主题概述】(1)晚清时期(18401912 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在短短半个多世纪里中西之间、新旧之间矛盾交织,在经历了剧烈的阵痛之后维系了几千年的社会结构轰然倒塌,中国实现了一次并不华美的近代化转身。晚清时期表现了社会转型期许多二元性的特点。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

42、和突出的新与旧、中与西、进步与保守、现代性和传统性等因素的混杂并存与对立,并且对立双方在不断地消长或反复着。(2)晚清政府顺应近代化的努力有: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是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行“振兴实业,奖恤工商”的新经济政策,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1898 年维新变法期间,清政府制定了许多经济改革措施;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和之后推出的“预备立宪”,虽是迫于内外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法制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3)近几年,高考全国卷从考试内容看,政治、经济、文化都是考查的重点,且侧重综合考查。大题的命

43、题频率高,主要集中在经济模块,命题的角度多是中外关联或古(代史)、近(代史)贯通,近(代史)、现(代史)贯通。备考需关注与热点相关的晚清经济史的内容,例如中国近代的户籍改革、城市发展、关税制度、民族工业等。【综合大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06 年,晚清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忠君、尊孔”为第一类,“尚公、尚武、尚实”为第二类。“尚公”一方面要求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另一方面要求仿效西方的注重团体合作和社会公德的做法;“尚武”即要求仿效“东西各国,全国皆兵”之制;“尚实”强调的是躬行实践,同时学习西方的实证精神,旨在造就“

44、可农、可工、可商之才”,以利国计民生。自此,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明令颁示的教育宗旨正式诞生,它一直沿用至清王朝覆亡止。摘编自杨天平晚清教育宗旨史论材料二 1912 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道德教育,全称公民道德教育,其要旨为自由、平等、亲爱。实利教育主要包括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态度、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国计民生等内容。军国民教育要求通过加强军事训练、兵法操演等途径,以增进学生体质体能、提高学生军事技能,实行“举国皆兵之制”。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强调通过诗歌、美术等艺术活动唤醒学生“浑然之

45、美感”,进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人格的目标,即“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摘编自喻本伐中国教育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制定 1906 年教育宗旨的思想来源,并对该宗旨进行简要评价。思路点拨:第一小问“思想来源”,答案源于材料与所学知识,由材料一“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仿效西方的注重团体合作和社会公德的做法”“学习西方的实证精神”并结合所学洋务思想、维新思想相关知识归纳思想来源;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材料提示的时间范围,分别从教育宗旨的本质、教育内容、教育作用等角度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和晚清教育宗旨的

46、异同,并说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的意义。思路点拨:第一小问比较异同,注意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确定好比较项目。相同点:由材料一“尚武”“尚实”“实证精神”、材料二“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学生军事技能”得出“尚实”与“实利教育”、“尚武”与“军国民教育”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点:由材料一“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材料二“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得出在内容上有所差别;由材料一“1906 年,晚清宣示教育宗旨”、材料二“1912 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新的教育宗旨”得出两者的目的不同。第二小问注意要求“中华民国教育宗旨的意义”,由材料

47、二“唤醒学生浑然之美感”“其要旨为自由、平等、亲爱”“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实利教育”“以增进学生体质体能、提高学生军事技能”分析。答案:(1)思想来源:传统儒家思想的内核;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进步派别如维新派的主张;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主张。评价:本质是将教育作为政治的附庸,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仍以“中体西用”为主要框架,保留了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具有保守性和一定的落后性。为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针和可供操作的要则;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有助于君民一体抵抗内忧外患,挽救民族危亡;进一步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2)同:尚实与实利教育、尚武与军国民教育在内

48、容上一脉相承,并无二致。异:晚清政府的尚公与民初政府的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有所差别,民初的教育宗旨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增加了美感教育;两者的目的不同,前者在维护清朝统治,后者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意义: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后世教育宗旨的制定提供了范例;否定了儒家纲常的统治地位,有助于开启民智,为国育才,维护共和;保持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侧重于教育内容的重构,促进教育的近代化。【技法指导】(1)解答“评价”类主观题一般方法有三种:即一分为二评价法、分阶段评价法、主客观评价法。(2)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注意设问方式,有限定性的设问(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49、意义是什么)、宽泛性的设问(有何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答题的方法遵循:“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了”。答案组织的特点、规律有以下两点:首先,从纵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其次,从横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识。即主要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还要注意考虑主体,即对本国、对他国的意义,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分析。主题二 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历程【主题概述】(1)鸦

50、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加快,突出表现为政治上政治民主化的实践、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思想上从君主立宪向民主共和思想的转变、社会生活上习俗观念的变化等。(2)因受列强的压制,中国的近代化陷入困境。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促使封建经济解体,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如机器设备输入、技术引进等。但外国入侵的本来目的是要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要阻止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阻止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所以,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

51、有近代化,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3)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近代中国有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物质救国等主张,都从发展资本主义入手实现近代化,结果行不通。列强侵略阻断了中国的工业化、民主化独立发展的道路,使中国在成为半殖民地的同时,又处于半封建的境地。所以,近代中国面临两个问题: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如何使中国近代化,两者密切相关。只有首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谈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4)高考重视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角度,综合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及影响。【综合大题】2

52、.(2019山西大学附中复习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战争引者注)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都在逐渐瓦解。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国外。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而中国人的竞争一旦规模大起来,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恩格斯,1894 年 11

53、 月 10 日请根据甲午战争之后的史实,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思路点拨:审题:解答好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信息。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恩格斯的观点,由“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可知,恩格斯强调中国传统社会瓦解,进行近代化建设;由材料“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可知,人口的流动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其次,根据观点进行评析。答题: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结合甲午战争后近代化史实与人口流动趋势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恩

54、格斯认为甲午战争后,清朝将进行主动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而且传统的社会制度将会逐步瓦解,这一判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军队,采用新式武器和西方训练系统,推动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工商业发展。戊戌变法显示了民间和政府的改革意图。清末新政进一步实施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部商品资本涌入的背景下,逐步解体。随着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建立在小农经济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社会组织、宗法结构、思想观念,也都在解体或变形。可以说,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政府的主动变革和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的瓦解演变,都证明了恩格斯的判断的准确性。但是,恩格斯对于中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的预估存在显著误差。恩格斯认为中国民众将大批移居国外,加剧西方的社会矛盾,从而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崩溃。实际上并未发生。中国的压力局限于国内,在 20 世纪初陷入了长期的革命和混乱之中。请做:强化练习知能提升 word部分:点击进入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