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文言文阅读对应学生用书P020一、(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
2、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
3、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
4、通读选文,把握大意。其次,细读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句式特点,据此断句。“闻于郡中”中的“于郡中”是状语后置,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为省略句,“置”后省略“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
5、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错在“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儒、道、法”三家,而不是“道、法、农”三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
6、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顺序错乱,“于是任命,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表述不当。原文为:“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显然,文帝是在夸赞完贾谊“今不及也”之后,“居顷之”,才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7、”(5分)译文:_(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5分)译文:_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此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关键词:(1)“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诋毁、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数”,屡次、多次。“或”,有的。“连”,接连。“稍”,逐渐。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
8、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喜爱(他)。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文帝推荐贾谊,)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汉文帝非常喜欢他,越级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
9、和平融洽,就应该改正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一一初步制定了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来的。于是天子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提议,就让贾谊做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
10、一年多以后,贾谊被皇帝召见。汉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半夜时分,文帝(听得很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谊。问完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谊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列侯。贾谊进谏,认为国家的祸患从此兴起了。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汉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
11、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也死了。二、(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
12、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
13、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
14、不受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荫”指的是祖先恩荫,“知”的意思是主持、担任。两个动作是并列的,应断开,故排除B、C两项;“永昭陵”指皇帝的陵墓,“京西转运使”为官职名,作“配”的主语,应在“京西转运使”前断开,因此排除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
15、“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明清时对县级长官的称呼,“京兆尹”指首都一带的官员,它们都不是知府的简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
16、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错,原文是王诜宴请辽使,纯礼主宴。“遭到免职”错,原文为“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5分)译文:_(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5分)译文:_答案(1)(我)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
17、宽松成为祸患的呢。(2)愚人粗野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务,致力;去,去除;虑,担心;岂,表反问语气,哪里、哪有。(2)村野,粗野;蔽罪,判罪、定罪;辜,辜负;好生,爱惜生灵。参考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县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
18、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贡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回到朝中,范纯礼被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身份)出任遂州知府。沪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冷静地对待,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姓在家里悬挂他的画像,把他像神仙一样供奉,称为“范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被诛杀。纯礼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库吏偷丝大多判处死罪,纯礼说:“因为纷乱的丝杀人,我不忍心。”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朝廷又任命他为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的
19、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前任府尹治政苛刻严酷,范纯礼说:“宽厚和刚猛相互结合,这是圣人的教诲。(我)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概以宽大处理事务。皇帝直接下诰命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野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样做)凭什么告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要外面的人通过此事知道陛下不滥用刑罚,足够
20、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挑拨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崇福宫提举。崇宁五年,纯礼复任左朝议大夫、鸿庆宫提举。去世时,享年七十六岁。三、(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
21、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
22、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23、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四个选项的前三处断句均一致,从第四处开始不同。结合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舞阴大姓李氏不肯投降,皇帝派人去招降,他仍不肯投降,故应断为“不肯”;“云”在此处意为“说”,“云”字以下为不肯投降的理由,故其前后均需断开,排除B、C两项。在“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中,“孤孙”表示辈分(南阳赵氏家族单传的孙子),
24、“憙”是人名,“孤孙憙”一起做该句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收考”指拘捕拷问。“考”是“拷问”的意思,而非“考察,取证”。3下列对原文有关
25、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赵憙忠于职守,死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26、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可知,将盗贼余党迁往异地的不是赵憙,而是皇上。另“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属无中生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5分)译文:_(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5分)译文:_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考点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省略句等。(1)重点词语:“枉”指
27、“违犯”,“更”指“更换”,“欲”指“要求”,“复”指“再”。(2)重点词语:“大蝗”名词活用作动词,“出现蝗灾”的意思;“辄”指“就”;“岁屡”指“连年”;“年”指“收成”。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人。赵憙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结纳宾客,后来就去复仇。但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为,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避开我。”更始帝刘玄即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
28、个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满二十岁,等到引见后,就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到舞阴去,而李氏终于投降。光武帝刘秀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勇功侯。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友善,多次写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光武帝怀疑此事。等到邓奉失败,光武帝得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信,才吃惊地说:“赵憙真是有德行的人。”后来被任命为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先前担任琅琊相,他强横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大家都很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而没有被揭发,就不断地追查他们的奸情,拘捕拷问李
29、子春,他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他最终都没有理会。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光武帝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还想要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希望能让他活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任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和各郡一起讨伐捕捉,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称:“惩罚坏人只应限于他自身,可以把其余同党全部迁徙到离京城近的郡中。”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安置到颍川、陈留。于是推荐提拔有善行的人,诛杀铲除坏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
30、,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建武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爵位关内侯。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贡,光武帝命令赵憙主管边疆事务,想一个长治久安的办法。建初五年,赵憙病重,汉章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去世的时候,汉章帝前去祭吊。时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考点内容考查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括分析和句子翻译,同时要注意对实词的考查。考查形式单项选择,每题3分;主观题两个句子,每句5分。趋势分析2021年,题型保持相对稳定。文章选材注重回应时代命题,以人物传记类为主,但也不排除古代散文,如游记类、自序类、说理类等文章。题组1文言文断句【对话断句法】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波
31、浪线的部分断句。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解析“曰”是对话标志词,可作为断句依据,其后一般断开。“答曰”“弟子曰”,两个“曰”字后可停顿。“其故”是“问”的宾语,“问其故”后可停顿。参考译文杨朱路过宋国东
32、面的旅社。旅社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丑陋的受尊宠,美丽的被冷落。杨朱问他是什么缘故,旅社中的老年男子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并不觉得她美丽;那丑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是我不觉得她丑陋。”杨朱对他的弟子说:“行为良善而能去除自我炫耀的心念,到哪里会不受喜爱呢!”【语法断句法】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季札)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 之 执 政 侈 难 将 至 矣 政 必 及 子 子 为 政 慎 以 礼 不 然 郑 国 将 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答案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
33、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解析这段文字中,“难”“政”“子”“政”“礼”“然”“郑”等名词、代词,“至”“及”“为”等动词,都是重要的断句标志。名词、代词一般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后一般断开。动词一般是句子的中心,找到动词,会更容易判断主语或宾语,从而判断断句位置。参考译文(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穷奢极侈,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非常欣赏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虚词断句法】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波浪线
34、的部分断句。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 故 礼 之 若 此 其 甚 也 善 绻 得 道 之 士 也 得 道 之 人 不 可 骄 也 尧 论 其 德 行 达 智 而 弗 若 故 北 面 而 问 焉 此 之 谓 至 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答案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边读边译,然后根据句末语气词“也”“焉”断开一部分句子,再根据常用于句首的词“故”“此”断开一部分。参考译文尧不用帝王的身份去会见善绻,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尧是天子,善绻是平民。尧为什么这
35、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因为善绻是得道的人。对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衡量自己的德行智谋不如善绻,所以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这就叫作无比公正。不是无比公正,谁又能礼遇贤者呢?【句式断句法】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 礼 义 捐 廉 耻 非 一 朝 一 夕 之 故 然 而 松 柏 后 凋 于 岁 寒 鸡 鸣 不 已 于 风 雨 彼 昏 之 日 固 未 尝 无 独 醒 之 人 也!(节选自顾炎武廉耻)答案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解析这段文字中,“弃礼义”与“捐廉耻”皆为动宾结构,呈并列形式,要断开;
36、“非一朝一夕之故”是判断句;“松柏后凋于岁寒”与“鸡鸣不已于风雨”两句结构相同,都是介词结构后置,两句呈并列形式,应断开。参考译文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廉耻被抛弃,(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修辞断句法】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断句。叶 廷 珪 云 余 幼 嗜 书 自 肄 业 郡 庠 牵 丝 入 仕 四 十 余 年 未 尝 释 卷 食 以 饴 口 怠 以 为 枕 士 大 夫 家 有 异 书 无 不 借 借 无 不 读 读 无 不 终 篇 而 后 止 长 恨 无 资 不
37、能 尽 传 写 间 作 数 十 大 册 择 其 可 用 者 手 抄 之 名 曰 海录。(取材于初潭集)答案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解析先将此段通读几遍,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对称句式“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和顶真修辞“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断开几处,余下再仔细翻译、推断。参考译文叶廷珪说:“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业,一直到步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书卷。吃饭的时候读书觉得嘴里香甜,疲倦的时候用它当枕头
38、。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没有不借来的,借来没有不读的,读没有不读完全篇才终止的。常常遗憾(自己)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完。在那么多书里,挑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题组2文化常识判断对错。错误的,说出错误原因。【类型一:人的称谓(含名、字、号)、年龄】1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时才起的。()答案2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答案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是出生后取的。3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答案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称他人名为不尊。4“朕”就是“
39、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答案5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答案“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6“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答案7“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具匠心,各有所爱所好。()答案8“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
40、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答案【类型二:古代官职(含官职的任免升降)、部门】1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答案2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答案3比部,三国魏始设,为尚书列曹之一,明清时对刑部及其司官的习称。尚书、门下、内史(中书)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答案4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答案5“六部”中吏部主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等事宜。()答案礼
41、部主管“科举取士”。6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即主试者。一般以朝廷名望大臣担任。()答案7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重农宣教、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爱民富民的地方官。()答案8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答案9“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答案10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答案11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答案“户籍”应由户部掌管。12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
42、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署”表代理、暂任官职。()答案13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答案14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答案【类型三:天文历法】1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答案2古代“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答案“晦”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3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答案4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
43、前后。()答案“辰时”指上午7点到9点,即上午8点前后。【类型四:古代地理】1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答案2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答案3“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答案4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答案5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答案6
44、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答案7京兆:指京师所在地区,也指管理京师地区的衙门;京兆尹,即管理京师地区的行政长官。()答案8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河流称为“江”。()答案“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称为“河”。【类型五:科举制度】1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答案2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
45、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3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答案4乡试:明清两代每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答案“乡试”三年举行一次。5“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答案6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答案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7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答案“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8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
46、级的考试,在宫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答案【类型六:风俗礼仪】1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答案2“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故以姬为姓。()答案3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死亡有不同的称谓,称皇帝死为“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为“薨”。()答案4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后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答案5“昆弟”指兄弟。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答案“义结金兰”指结拜为兄弟姐妹。“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6请老,告老,指官吏因身体等原因
47、主动请求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答案7“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答案“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生祠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8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答案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类型七:年号、庙号、谥号等】1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答案2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
48、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答案3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谥号。()答案4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将其即位的这一年称建元元年。()答案5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答案题组3内容概括分析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
49、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窟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
50、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
51、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
52、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答案B解析“设譬引喻”错,并未设譬引喻;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朝廷“听从他的意见”。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便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年他刚二十岁。他生性不喜欢华丽,“闻喜宴”上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听从庞籍征召,担任并州通判。麟州窟野河西岸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
53、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且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承担罪责,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
54、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的官吏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努力实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
55、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扶立他们所看重的和交好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人说:“诸公现在不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那样全国的人都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
56、:“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达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作臣下的道义来要求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于是接受了征召。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安守忠,字信臣,并州晋阳人。晋天福八年,以守忠为牙内指挥使,领绣州刺史。周显德四年春,改鞍辔库使。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未几,改卫州刺史。宋初,入为左卫将军。蜀平,太祖知远俗苦苛虐,南郑为走集之地,故特
57、命守忠知兴元府以抚绥之。四年,改汉州刺史。时寇难甫平,使车旁午,公帑不足,守忠出私钱以给用。每遣使,太祖必戒之曰:“安守忠在蜀,能律己以正,汝行见之,当效其为人也。”开宝五年,知辽州。民有阴召并寇谋内应者,事泄,守忠悉斩以徇。九年,命将征太原,守忠受诏与孙晏宣由辽州入,既而与路罗寨监押马继恩遇,乃相与会兵入贼境,燔寨四十余,获牛羊数千。雍熙二年,改知易州,徙夏州。每西戎犯边,战无不捷。淳化二年,徙知雄州。方与僚佐宴饮,有军校谋变,擐甲及阍,阍者仓卒入白。守忠言笑自若,徐顾坐客曰:“此辈酒狂尔,擒之可也。”人服其量焉。明年,加耀州观察使,兼判雄州。未几,召还,条陈边事,敷奏称旨,赐钱五百万。五年
58、,又知沧州。至道初,移雄州。三年,复知沧州,拜感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徙宋州,兼制置营田使。威德兼著,吏民不忍其去。咸平三年,入觐,遣还未行,暴卒,年六十九,赠太尉。守忠谨悫淡薄,为治简静。太祖居藩日,素相厚善,及受禅后,每优任之,守忠处之益谦。从征太原,多与谋略,人罕知之者。所至藩郡,乐施予,丰宴犒,且喜与士大夫游从,故时论多与之。(选自宋史安守忠传,有删改)注旁午:交错,纷繁。并: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守忠在蜀地任职时,为官清廉。由于战争刚刚平息,满目疮痍,民生凋敝,库藏的钱财不足,他就用自己的钱来贴补。B安守忠军事才能卓越,战功显赫。征伐
59、太原,“燔寨四十余,获牛羊数千”,但因不是主帅,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参与了谋略。C安守忠改任雄州知州,处变不惊。面对军校的阴谋叛乱,不仅有胆,而且有识,从容面对,在谈笑之间消除了祸端。D安守忠谨慎诚实,淡泊名利,处理政务冷静,太祖驻守藩镇时,就一向优厚地对待他,太祖即位后,更是优先任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很少有人知道他参与了谋略”的主要原因是他为人谦逊。参考译文安守忠,字信臣,并州晋阳(今属山西太原)人。后晋天福八年,朝廷任命安守忠为牙内指挥使,兼任绣州刺史。后周显德四年春,改任为鞍辔库使。正值淮南刚攻下,(后周世宗柴荣)命令安守
60、忠急速前去宣布告谕。当时藩镇大臣傲慢不顺从,接待朝廷使者大多很傲慢,安守忠以正礼相待,不辱使命。不久,改任卫州刺史。宋朝初年,(安守忠)入朝为左卫将军。蜀地平定后,太祖知道边远地区苦于严苛残暴的统治,而南郑是交通要冲,所以特别任命安守忠为兴元府知府加以安抚。四年,改任汉州刺史。当时战争刚刚平息,朝廷使臣来往纷繁,官府库藏的金帛不足,安守忠拿出自己的钱来供使用。每次派遣使臣,太祖必定告诫他们说:“安守忠在蜀地,能约束自己来端正(民风),你们此行见到他,应当效法他的为人。”开宝五年,任辽州知州。百姓中有人暗中召来并州的敌寇谋划作内应的,事情败露,安守忠把他们全部斩首示众。九年,朝廷任命将领征伐太原
61、,安守忠接受诏令与孙晏宣由辽州进入,不久与路罗寨监押马继恩相遇,于是会合兵力深入敌境,烧毁四十多寨,缴获牛羊数千。雍熙二年,改任易州知州,调任夏州知州。每次西戎侵犯边境,(安守忠)战无不胜。淳化二年,转任雄州知州。正与僚属宴饮时,有军校阴谋叛乱,披甲到了门口,守门人仓促进去禀报。安守忠谈笑自如,慢慢回头看着座上宾客说:“这班人饮酒发疯罢了,捉住他们就可以了。”人们佩服他的器量。第二年,加官耀州观察使,兼任雄州通判。不久,(安守忠)被召回,分条陈述边境之事,报告符合皇帝旨意,赐给五百万铜钱。五年,又为沧州知州。至道初年,转为雄州知州。三年,再为沧州知州,授职为感德军节度观察留后。转任宋州,兼任制
62、置营田使。安守忠的声威德行都很显著,官吏百姓不忍他离去。咸平三年,入朝晋见皇帝,派遣回去还未出行,突然死去,享年六十九岁,赠官太尉。安守忠谨慎诚实,淡泊名利,治理辖所不繁苛。太祖为节度使时,对他很好,等到太祖登上皇位后,常优先任用他,安守忠由此更加谦逊。跟随征伐太原时,常常参与谋略,但人们很少知道这些事。每到一个藩镇,(安守忠)都乐于施予,会安排丰盛的宴席犒劳大家,并且喜欢与士大夫交往,所以当时的舆论大多赞许他。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陈长生传张惠言余故居南郊德安里,邻有陈长生者,与兄奉母以居,无妻子,有室一楹,园地以稜计者十。兄偻且病,常给爨守舍。而长生力治地种菜,卖之得钱,且为人
63、赁佣以充食。长生为人少言多笑,即有陵之,大恚,辄复笑,即已,未尝校。其为佣,勤甚。他佣所苦弗欲,悉任长生,长生皆为之无怠。主人善之,或侈与直,则计其佣之数取之,而反其余,笑曰:“此足矣。”固与之,则又笑委之去。及其于所价直皆然。人谓长生痴也。余幼时儿嬉,日过其门,门前树瓜瓠之属,夏秋之交,编竹为架,垂垂然。时见长生兄弟奉母坐其下,手一盂饭,蔬一盆,且语且食。长生或时时抗声歌,则格格笑,母与兄皆笑。其后予徙居城中,岁时至旧庐,恒过访焉。十余年,其母死,鬻其园地之半以敛焉,而葬于其室前。家益贫,兄病益甚。长生晨则食其兄,而出力作,暮归,扶持之甚备。兄困,意不当辄怒詈长生,每彻旦。比屋闻者咸不平,而
64、长生未尝有言。年余,兄死,则又鬻其园地以敛,而葬于母旁。数月,长生亦死。邻人鬻其居以葬焉。论曰,孟子之言曰:人性善。如长生者,其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岂尝知有礼义之说哉?何其鞠躬君子也。长生之事母与兄,乡之人知而善之;然至其取舍退让,则谓之痴,何哉?余故述其事,将以待考风俗者有取焉。(选自茗柯文补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长生无妻无子,和母亲、哥哥一室生活。由于家境贫寒,加上哥哥驼背患病无法营生,长生只能靠种地种菜和为人赁佣来养家糊口。B陈长生沉默寡言,逢人爱笑。这样的性格,使得村里无人欺负他。他还吃苦耐劳,别的佣工不愿做的事情,长生没有怨言,从未懈怠。C长生孝顺
65、母亲,敬爱兄长。他曾在门前瓜瓠架下高声歌唱,格格而笑,以娱乐家人。后来母亲和哥哥相继去世,他把他们安葬在室前。D作者在文中塑造了陈长生勤劳淳朴、恪守孝悌的形象,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指出了乡人对他的矛盾性评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这样的性格,使得村里无人欺负他”错误。结合“长生为人少言多笑,即有陵之,大恚,辄复笑,即已,未尝校。其为佣,勤甚”分析,有人欺凌他。题组4文言句式【判断句】下列各项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且相如素贱人D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答案A解析A“者”用在时间词“今”后,起
66、补足音节的作用;“也”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总是在沛公身上。可见句中虽然有“者也”,但并不表示判断。B.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C.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D.用“皆”表示判断。【被动句】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将军身被坚执锐答案D解析A“于”,被动句的标志;B.“见于”,被动句的标志;C.“为”,被动句的标志;D.“被”,此处不表被动,通“披”,意思为“穿”。【宾语前置句】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句为宾语(“谁”)前置句,句为定语
67、(“盛”)后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之”“奚”前置。B.“自”“何”前置。C.“安”“余”前置。【状语后置句】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答案C解析C“于”应译为“到”。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定语后置句】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答案D解析D否定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定语后置句。A.定语“知其事者”后置。B.“千里
68、者”后置。C.“有异态者”后置。【省略句】仿照示例,在相应的位置用括号补注的方式补出下列各句的省略成分。示例:见燕使者咸阳宫(秦王)见燕使者(于)咸阳宫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答:_去来江口守空船答:_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答:_寓形宇内复几时答:_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答:_蟹六跪而二螯答:_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答:_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答:_答案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商人)去来(我于)江口守空船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往),得(于)夜见汉使寓形(于)宇内复几时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蟹(有)六跪而二螯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题
69、组5句子翻译1.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选自晋书,有删改)(1)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译文:_(2)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译文:_答案(1)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关键词:亲,母亲;谮,中伤、说
70、诬陷的话;由是,因此)(2)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关键词:乡里,乡里人;以为,认为;孝感,孝顺感动)参考译文王祥生性非常孝顺。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常常派他清扫牛粪。王祥(却)更加恭敬谨慎地做这些事。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继母曾经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下衣裳正要剖开冰面来抓鱼,冰面忽然自己解冻,一对鲤鱼跃出,他拿着鲤鱼回了家。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于是又有数十只黄雀飞入他的帐幕,他又拿来进献继母。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家里的丹柰结了果实,继母命他看守,每当风雨来临,王祥
71、就抱着树哭泣。他的孝心和纯真竟到了如此地步。2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何景明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其(何景明)持论,谓:“诗溺于陶,谢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文靡于隋,韩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韩。”其意盖诋梦阳,非笃论也。(选自明史文苑传,有删改)注陶:指陶渊明。谢:指谢灵运。韩:指韩愈。(1)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译文:_(2)其意盖诋梦阳,非笃论也。译文:_答案(1)议论的人说何景明的才气本来不如李梦阳
72、,但他的诗秀逸妥帖,与李梦阳比反而超过了他。(关键词:谓,认为、说;逊,不如、比不上;视,比)(2)他的意思大概是在毁谤李梦阳,不是确切的评论。(关键词:盖,大概;诋,诋毁;笃论,确切的评论)参考译文何景明与李梦阳同有国士风度。两人写诗文,刚开始相处得很好,成名之后,却相互诋毁。李梦阳主要提倡摹仿,何景明则主要崇尚个人的创造,两人各自坚持观点不相让。议论的人说何景明的才气本来不如李梦阳,但他的诗秀逸妥帖,与李梦阳比反而超过了他。何景明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古诗在陶渊明时陷入困境,谢灵运奋力振兴它,古诗的写作方法在谢灵运时就消亡了。文章在隋朝时萎靡不振,韩愈奋力振兴它,古文的写作方法在韩愈时就消
73、亡了。”他的意思大概是在毁谤李梦阳,不是确切的评论。3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删改)(1)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译文:_(2)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译文:_答案(1)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
74、敢认为的确是这样。(关键词:完璧,完璧归赵;称,称赞;以为,认为;信,果真、的确。)(2)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起它的愤怒呢?(关键词:决,解决;奈之何,为什么;挑,激起、挑动)参考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的确是这样。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而勒索赵国的和氏璧,这时说要得到和氏璧,是实情,不是借此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起它的愤怒呢?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与秦王的强硬较量,以友好方式使廉颇
75、悔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保全赵国,的确是上天偏袒成全他啊!4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王东亭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即相贬笑,公曰:“不然。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注王东亭:即王珣,是东晋初年大臣王导的孙子,曾因功被封为东亭侯。公:即桓宣武,桓温。(1)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译文:_(2)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译文:_答案(1)(王珣)继
76、承祖辈的仕籍做官后,名声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人品门第上能成为全府所景仰的榜样。(关键词:承藉,承先人仕籍做官;人地,人品门第;望,用作名词,景仰的人)(2)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关键词:名价,名声;是,这;公辅,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器,人才)参考译文东亭侯王珣担任桓温的主簿,继承祖辈的仕籍做官后,名声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人品门第上能成为全府所景仰的榜样。当初,(王珣)回答桓温问话时有失礼之处,可是他神色自若。在座的宾客立刻贬低并且嘲笑他,桓温说:“不是这样的。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后来在初一僚属进见的时候,
77、桓温从后院骑着马直冲出来。手下的人都被吓得躲闪跌倒,王珣却稳坐不动。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5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闾丘卭曰:“不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骥,天下之俊马也。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服翼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服翼也。辟闾、巨阙,天下之利器也,击石不缺,刺石不锉,使之与管稿决目出眯,其便未必能过管稿也。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卭何以异哉?”(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注服翼:蝙蝠的别名。管稿:草木的杆子。管,读作“菅(jin)”,小草。(1)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
78、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译文:_(2)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卭何以异哉?译文:_答案(1)假使让它们与狸鼬一起在锅灶之间赛跑,它们的速度未必能超过狸鼬。(关键词:使,假使;疾,速度;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试于釜灶之间”,状语后置句)(2)由此看来,花白头发或秃顶的老人,和我相比凭借什么来区别呢?(关键词:华发,花白头发的人;堕颠,秃顶的人;何以异,即“以何异”,凭借什么来区别,或有什么不同)参考译文闾丘卭说:“不是这样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骥,都是天下著名的骏马。假使让它们与狸鼬一起在锅灶之间赛跑,它们的速度未必能超过狸鼬。黄鹄、白鹤,一飞千里,假使让它们与燕子、蝙蝠
79、一起在堂屋走廊下、住宅房间里比赛飞翔,它们的轻便未必能超过燕子和蝙蝠。辟闾、巨阙,是天下最锐利的宝剑,用它们砍石头,剑刃不会缺损,用它们来刺石头,剑尖也不会折断,假使让它们与草木的杆子一起去取钻进眼里的灰沙,它们的便利未必能超过草木的杆子。由此看来,花白头发或秃顶的老人,和我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对应学生用书P023一、(2020安徽合肥八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畅字叔茂。少以清实为称,无所交党。初举孝廉,辞病不就。大将军梁商特辟举茂才,四迁尚书令,出为齐相。征拜司隶校尉,转渔阳太守。所在以严明为称。坐事免官。是时政事多归尚书,桓帝特诏三公,令高选庸能。太尉陈蕃荐畅清方公正,有不可
80、犯之色,由是复为尚书。寻拜南阳太守。前后二千石逼惧帝乡贵戚,多不称职。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会赦,事得散。畅追恨之,更为设法,诸受臧二千万以上不自首实者,尽入财物;若其隐伏,使吏发屋伐树,堙井夷灶,豪右大震。功曹张敞奏记谏曰:“五教在宽,著之经典。汤去三面,八方归仁。武王入殷,先去炮烙之刑。高祖鉴秦,唯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感一缇萦,蠲除肉刑。卓茂、文翁、召父之徒,皆疾恶严刻,务崇温厚。仁贤之政,流闻后世。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实有折枝之易,而无挟
81、山之难。三后生自新野,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愚以为恳恳用刑,不如行恩;孳孳求奸,未若礼贤。舜举皋陶,不仁者远。随会为政,晋盗奔秦。虞、芮入境,让心自生。化人在德,不在用刑。”畅深纳敞谏,更崇宽政,慎刑简罚,教化遂行。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畅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敝。同郡刘表时年十七,从畅受学。进谏曰:“夫奢不僭上,俭不逼下,循道行礼,贵处可否之间。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不希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于世乎?”畅曰:“昔公仪休在鲁,拔园葵,去织妇;孙叔敖相楚,其子被裘刈薪。夫以约失之鲜矣。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烈。
82、”后征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迁司空,数月,以水灾策免。明年,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王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B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C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D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答案A解
83、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夫”用在句首为发语词,根据上下文文意,“吞舟之鱼”为名词性短语,做动词“漏”的宾语,这两个词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然后”起衔接作用,应该放在句首;“恶”是“惩”的宾语,“惩恶”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项。故选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功曹,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府君,汉朝时期称太守为府君,如孔雀东南飞中:“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D司空,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
84、、营建之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表述错误,应改成“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故选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畅品格高洁,多次被人举荐。最初他被举荐为孝廉,假托有病不去上任;大将军梁商举荐他,后出任齐王的相;太尉陈蕃推荐他,因此再次做了尚书。B王畅不畏豪党,敢于揭发他们。他实施严刑峻法,对受赃一定数额的贵戚没收财物,如果隐藏就严惩,比起之前逼迫贵戚的太守们,他是称职的。C王畅明辨是非,善于听取意见。功曹张敞劝谏他要以仁爱治民,施仁政,行教化,他深表赞同;对于学生刘表的进谏,他却
85、认为不妥,没有采纳。D王畅生活节俭,能够以身作则。做南阳太守期间,他穿布衣,坐陋车,矫正郡中豪族们奢侈的风气;与弟子的交谈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节俭的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比起之前逼迫贵戚的太守们”表述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前后二千石逼惧帝乡贵戚”,说的是郡守都害怕帝乡的贵戚,而非贵戚被逼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译文:_(2)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烈。译文:_答案(1)王畅非常痛恨他们,一上任就施展威猛手段,对那些豪党中有罪恶的,都一一查办揭发。(2)听了伯
86、夷的高风亮节,贪婪的人就会廉洁,怯懦的人就会立志自强。我虽然没有德行,却羡慕古人的功业。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疾:痛恨。下车:官员到职上任。其豪党有衅秽者:定语后置句。衅秽:罪恶。纠发:查办揭发。(2)廉:廉洁。不德:没有德行。慕:仰慕,羡慕。遗烈:古人的功业。参考译文王畅,字叔茂。年轻时以清正朴实为人称道,很少与人交结。开始被举为孝廉,托病不应。大将军梁商特辟为茂才,四次升迁后任尚书令,后来出京做齐相。征召为司隶校尉,调为渔阳太守。所到之处以严肃公正为人称道。因事获罪免官。这时朝廷政事多归尚书管理,桓帝特诏三公,令选有功有能的人为尚书,太尉陈蕃荐举王畅,说他清廉公正,有
87、不可侵犯之色,因此,再次担任尚书。不久,任命为南阳太守。在他以前的郡守,都害怕帝乡的贵戚,大多不称职。王畅非常厌恶他们,一上任就施展威猛手段,对那些豪党中有罪恶的,都一一查办揭发。碰上朝廷大赦,事情就散了。王畅旧恨不消,另立条例,各受赃二千万以上不自己交代犯罪情实的,没收他的全部财物;如果他们有隐瞒的,派官吏拆屋伐树,填井平灶,一些恶势力大为震动。功曹张敞上奏记劝谏说:“五教在于宽大,已经写在经典之中。商汤说网开三面,八方归顺。武王进入殷都,先除去炮烙之刑。高祖以秦为鉴,只约法三章。孝文皇帝被缇萦感动,去除肉刑。卓茂、文翁、召父等人,都痛恨严刑苛法,极力崇尚温和宽厚。仁贤之政,流传后世。那些明
88、哲之君,鱼网可漏吞舟之鱼,然后日月星三光照耀于上,人物喜悦于下。说起来很远,但其效应很近。掘屋伐树,将十分激烈,虽然是要惩恶,却难以使远地之人得闻。以您上智之才,日月之明,施仁惠之政,则海内呈现新貌,确实如同折一树枝般容易,并无挟山之难。三后生自新野,士女沾染教化,百姓敬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世代隆盛。我以为急于用刑罚,不如施恩于民;不停地追查犯人,不如礼贤下士。舜用皋陶,不仁之人便远远离开。随会执政,晋盗逃往秦。虞、芮入境,谦让之心自生。教化百姓在于德,不在于用刑。”王畅完全接受张敞的劝谏,改为祟尚宽和的治理方式,简省刑罚,于是教化得以施行。南阳郡中的官僚大族大多以奢侈浪费互相标榜,
89、王畅平常都是布衣皮褥、瘦马破车,以矫正这种不好的风气。同郡刘表时年十七岁,跟王畅学习。劝谏王畅说:“奢不越上过分,俭不迫下照做,依道行礼,所贵的是在可否之间,求得适当而已。蘧伯玉以独为君子为耻。您不仰慕孔圣人的明训,反而羡慕叔夷伯齐无关紧要的操守,岂不是想自己以皎洁自贵于世吗?”王畅说:“以前公仪休在鲁为相,拔掉园葵,与织布的妻子离婚,孙叔敖在楚为相,他的儿子被裘打柴。以节约而失败的少啊。听了伯夷的高风亮节,贪污的人就会廉洁,怯懦的人就会立志自强。我虽然没有德行,却羡慕古人的功业。”后来征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升司空,才几个月,因水灾免官。第二年,死在家里。二、(2020吉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
90、言文,完成14题。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
91、。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其后,逊上疏欲击备,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
92、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B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C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D备知其计不可
93、/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第一处错误,“知”的宾语是自己的计策不可行,“其计不可”不能划断,排除A、C;第二处错误,根据“所以者,也”句式判断,“诸君”后不可断开,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仕幕府,指在文武官署中担任一定官职,做军政大吏的佐助人员。B“出”,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出”一般指贬官,有时也指平调。古人一般以出任京官为荣。C“诣都”,是到京城、到朝廷的意思,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谒阙
94、”。“诣阙上书”指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D“领”即加封、兼任,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或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级别较低的官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领”指兼任,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较为低级别的官职,没有“加封”的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逊少年不幸,年轻有为。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陆康长大,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B陆逊一心为国,不计私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章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他是好官。因为陆逊认为淳于式是为民着想,且互相诋毁的风气不可助长。C陆逊胸有谋略,
95、坚持己见。刘备派吴班带人挑战。吴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必定有诈,没有出战,使刘备的计策失败。等时机成熟,才火烧了刘备四十余营,大获全胜。D陆逊用兵奇巧,调度有方。在与刘备的作战中,在对方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时才寻找战机出战;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观测到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D项,“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观测到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错,原文的意思是:等到我的计策实施,即使不去救安东,安东也会自己解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译文:_(2
96、)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译文:_答案(1)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桑,百姓得到依赖。(2)起初,孙桓分率士兵去夷道讨伐刘备的前锋部队,被刘备包围,向陆逊求救。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振,同“赈”,救济、赈济;劝,勉励;农桑,名词作动词,种田养桑。(2)别,分离,此处有“分兵”之意;为所,表被动,被;“求救于逊”,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陆逊字伯言,是吴郡吴县人。他原名陆议,世代为江东大族。陆逊很小就死了父亲,跟随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到他的任所生活。袁术与陆康有矛盾,准备进击陆康,陆康便让陆逊和亲眷们回吴县。孙权做将军,陆逊二
97、十一岁,就开始在孙权将军府中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外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同时兼管县令职务。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蚕,百姓得到依赖。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骚扰当地。陆逊后来到都城,和孙权说话时,称赞淳于式是好官,孙权说:“他告你你却推荐他,为什么呢?”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是想要休养百姓,因此告我的状。如果我再说他的坏话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孙权说:“这实在是忠厚长者之事,只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罢了。”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攻打西部边界,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抗击刘备。刘备从巫峡、建平连接营盘到夷陵界,建立了几十个军屯
98、,先派吴班带领几千人在平地设立营寨,想要挑起战争。诸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说:“蜀军这举动必定有诈,暂且看看再说。”刘备知道他的计策无法实现,于是率领八千伏兵,从谷中出来。陆逊说:“我之所以不听从诸位攻打吴班,是揣测他们一定有诡诈的缘故。”后来,陆逊上疏想要攻打刘备。众将领都说:“攻打刘备应在开始时,如今竟让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对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害都防守严密,攻打他必定没有收益。”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时,他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触犯他。现在他驻军长久,没有占到我们的便宜,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无计可施,夹击此敌,正在今日。”于是先攻打一个营寨,没有取
99、胜。众将领都说:“这是白白让士兵送死罢了。”陆逊说:“我已经知道攻破他们的办法。”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攻破他。顷刻之间火势形成,破蜀军四十多个营寨。刘备登上马鞍山,环绕自己陈列军队。陆逊命令诸军从四面进攻,于是刘备军队土崩瓦解,死者有几万人。刘备于是连夜逃走,驿站的人断后,才逃到了白帝城。起初,孙桓分率士兵去夷道讨伐刘备的前锋部队,被刘备包围,向陆逊求救。陆逊说:“不行。”众将领说:“孙安东是公族,受到包围处境困顿,怎能不救援?”陆逊说:“安东很得将士的人心,城池牢固,粮食充足,不值得担忧。等到我的计策实施,即使不去救安东,安东也会自己解围。”等到陆逊谋略全部实施,刘备果然溃败逃
100、散。孙桓后来见到陆逊说:“先前我的确怨恨你不来救我,等到今天,才知道你的调度自有方略。”加授陆逊为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当即改封他为江陵侯。三、(2020四川资阳一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长孙冀归,字承业。宣武时,梁将裴邃、虞鸿袭据寿春,承业诸子骁果,邃颇难之,号曰“铁小儿”。诏河间王元琛总众援之。琛欲决战,承业以雨久,更须持重。琛弗从,遂战,为贼所乘,承业后殿。初,承业既总强兵,久不决战,议者疑有异图。朝庭重遣河间王琛等三都督,外声助承业,内实防之。会鲜于脩礼反于中山,以承业为大都督北讨。寻诏承业解行台,遣河间王琛为大都督。承业遣子子裕奉表,称与琛俱当国难,琛败臣全,遂生私隙。且临
101、机夺帅,非策所长。书奏,不纳。寻正平郡蜀反,承业讨蜀,频战有功,复本爵。未几,雍州刺史萧宝夤据州反,复以承业讨之。承业时背疽未愈。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时子彦亦患脚痹,扶杖入辞。尚书仆射元顺顾相谓曰:“吾等备为大臣,各居宠位,危难之日,病者先行,无乃不可乎!”莫有对者。时薛凤贤、薛脩义聚河东,据盐池,攻围蒲坂,东西连结以应宝夤。时有诏废盐池税,承业上表曰:“盐池天资贿货,密迩京畿,唯须宝而护之,均赡以理。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常调之绢,不复可收。昔高祖升平之年,无所乏少,犹创置盐官而加典护。臣辄符司监将尉,还率所部,依常收税,更听后敕。”孝武初,转太
102、傅,录尚书事。以定策功,更封开国子。承业表请回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恽。初,承业生而母亡,为洪超母所抚养,是以求让。许之。大统元年,薨,赠假黄钺,谥曰文宣。(摘自北史长孙冀归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B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C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D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卿疹
103、”“源如此”构成主谓结构,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译为“我想让你休息,但没有人可以托付重任,怎么办”,“无可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孙,一种复姓,复姓的来源有很多,有得名于官职的,也有取自职业的。B都督,古代武官名,最初指军队中的监察官,后来演变为统率军队的长官。C郡,古行政区域名,秦以前,所辖范围比县小,秦以后,所辖范围比县大。D京畿,指一国都城周围的地方,周代时称“王畿”,汉魏时才改称“京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京畿,指一国都城周围的地方”错误
104、,“京畿”是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还包括“国都”在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孙承业稳重谨慎,招致猜忌怀疑。虽然统领着众多兵马,承业却没有贸然决战,这样的举动招致众人猜疑,朝廷专门派遣官员来监督防范他。B长孙承业勇武善战,偕子出征平叛。承业与他的几个儿子都骁勇善战,萧宝夤反叛后,他和儿子子彦不顾病痛疾患,毅然出征平叛,忠心显著。C长孙承业心怀国事,劝留盐税制度。得知朝廷要废除盐池税收一事后,承业上奏,认为盐池是上天资助朝廷的财货,应该珍视并保留征收制度。D长孙承业知恩图报,主动辞让功名。幼年时母亲去世,被姨母养大,承业一直铭记恩德,后来将本属于自己的功名让给了姨
105、表哥哥元洪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D项,“后来将本属于自己的功名让给了元洪超”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承业表请回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恽”,应该是让给了元洪超的次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承业遣子子裕奉表,称与琛俱当国难,琛败臣全,遂生私隙。译文:_(2)吾等备为大臣,各居宠位,危难之日,病者先行,无乃不可乎!译文:_答案(1)承业派遣儿子子裕上奏表,称说自己同元琛都承受着国家的患难,元琛失败而自己保全(了军队),于是产生了嫌隙(矛盾)。(2)我们充数为大臣,各自处于优宠的职位,国家危难的时候,患病的人先出动,(这)恐怕不合适吧!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
106、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奉表”,上奏表;“当”,承受;“全”,保全(了军队);“隙”,嫌隙、矛盾。(2)“备”,充数;“无乃乎”,恐怕不吧。参考译文长孙冀归,字承业。宣武帝时,梁朝的将领裴邃、虞鸿袭击并占据了寿春,承业的几个儿子骁勇果敢,裴邃感到非常难以对付,称他们为“铁小儿”。诏令河间王元琛总领军队援助他。元琛想要决战,承业认为长时间以来一直下雨,需要格外慎重。元琛不听,于是交战,结果被贼人抓住了机会,承业在后面拦击贼人。当初,承业总领强大的军队后,长期不与敌人决战,朝廷有人议论他有其他的想法。于是朝廷重新派河间王元琛及临淮王元彧、尚书李宪等三位都督前往,对外声称帮助承业,实际上是防范他
107、。正赶上鲜于脩礼在中山反叛,朝廷以承业担任大都督北进讨伐他。不久诏令承业解除行台职务,派河间王元琛担任大都督。承业派遣儿子子裕上奏表,称说自己同元琛都承受着国家的患难,元琛失败而自己保全(了军队),于是产生了嫌隙(矛盾)。况且临战换帅,并不是很好的计策。奏章呈上后,没有被采纳。不久,正平郡(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新绛县西南二十里)的蜀人反叛,又命承业讨伐蜀人。连续作战有功,恢复原来的爵位。不久,雍州刺史萧宝夤依据州城反叛,又命承业讨伐他。承业这时背上的痈疽还未痊愈,灵太后安慰他说:“你的病这么重,我想让你休息,但没有人可以托付重任怎么办?”承业回答说:“臣死而后已,怎敢不尽力而为呢?”当时长孙子彦
108、(长孙稚之子)也患有脚麻痹的病,他拄着拐杖入宫告辞。尚书仆射元顺回头对众人说:“我们充数为大臣,各自处于优宠的职位,国家危难的时候,患病的人先出动,(这)恐怕不合适吧!”没有人能够回答。当时,薛凤贤、薛脩义在河东聚集兵力,占据盐池,围攻蒲坂,东西连结,以响应萧宝夤。当时有诏令废除盐池税,承业上表说:“盐池是上天资助的财货,靠近京城,必须像宝贝一样爱护它,按规律正确使用它。现在四境多事,国库空虚,日常征收的绢税,不能再正常收取。昔日高祖在太平的年份,并不缺少什么,还单独设置盐官加以保护。臣已经下令管理盐税的将尉仍率所属官吏,依常例征收盐税,另外听取陛下今后的命令。”出帝初年,转任太傅、录尚书事。
109、因制定策略有功,再封为开国子爵。承业上表请求将这个爵位转封给他的姨兄廷尉卿元洪超的次子元恽。当初,承业出生时母亲去世,被元洪超的母亲所抚养,因此请求转让。出帝答应了。大统元年,去世,追赠假黄钺,谥号文宣。四、(2020福建三明一中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朱子奢,苏州吴人,从乡人顾彪授左氏春秋,善文辞。隋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天下乱,辞疾还乡里。后从杜伏威入朝,授国子助教。太宗贞观初,高丽、百济同伐新罗,连年兵不解。新罗告急,帝假子奢员外散骑侍郎,持节谕旨,平三国之憾。子奢有仪观,夷人尊畏之。二国上书谢罪,赠遗甚厚。始,武德时,太庙享止四室,高祖崩,将祔主于庙,帝诏有司详议。子
110、奢建言:“汉丞相韦玄成奏立五庙,刘歆议当七,郑玄本玄成,王肃宗歆,于是历代庙议不能一。且天子七庙,诸侯五,降杀以两,礼之正也。臣请依古为七庙。”于是尚书共奏:“自春秋以来,言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推亲亲,显尊尊,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诏可。然言七庙者,本之子奢。帝尝诏:“起居纪录臧否,朕欲见之以知得失,若何?”子奢曰:“陛下所举无过事,虽见无嫌,然以此开后世史官之祸,可惧也。史官全身畏死,则悠悠千载,尚有闻乎?”池阳令崔文康坐事,栎阳尉魏礼臣劾治,狱成,御史言其枉。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鞫报礼臣不实,诏如请。子奢曰:“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
111、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诏可。子奢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谊缘饰。每侍宴,帝令论难群臣,恩礼甚笃。卒于官。(选自新唐书儒学朱子奢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B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C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D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
112、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话中“上书不实”为一罪名,作“有定罪”的主语,所以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D。故选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业”是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贞观、庆历、康熙。B“崩”是对帝王之死的婉称,古代对帝王之外的人去世还有薨、卒、不禄等多种称法。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诗书礼易孟子也都是儒家经典。D皇帝自称“朕”,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文告称“诏”,“草诏”是皇帝写诏书向臣民表达其旨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草诏是皇帝写诏书向臣民表达其
113、旨意”是错误的。“草诏”即拟写诏书,此事一般由相关大臣来做,而不是皇帝来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朱子奢先在隋为官,唐时曾前往朝鲜半岛平息战乱。他在隋朝为官时,逢天下动乱,为官不稳定;他前往高丽、百济平息战乱时受到二国的厚待。B朱子奢通晓祭祀礼仪,发表意见有根有据。在唐高祖死后祭于先祖神庙一事上,朱子奢引经据典,建议依照古制设立七庙,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C朱子奢敢于拒绝皇帝看似合理的要求,并晓之以理。皇帝想看起居注,以便知道自己的得失;朱子奢认为这样做就会影响当朝史官,使记录失真。D朱子奢坚持依法办事,博学健谈。在如何处理魏礼臣一事上,他认为应按照法律来办;他健谈
114、,好引经据典,有时在宴饮时皇上还让他与群臣辩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朱子奢认为这样做就会影响当朝史官,使记录失真”是错误的,对原文理解不当。原文有“然以此开后世史官之祸,可惧也”的说法,所以朱子奢是怕唐太宗要看起居注的做法形成先例,后世的皇帝也要看,使史官不敢如实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推亲亲,显尊尊,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译文:_(2)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译文:_答案(1)推广把亲人当亲人看待(亲近亲人),显扬把尊者当尊者看待(或:尊重尊者),作为不可更改的礼法,请建祖庙六室。(2)魏礼
115、臣上诉说御史结党营私,请求交由有关部门一同审讯,如果不像他所说的那样就请求处死自己。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推,推广;亲,把当作亲人;显,显扬;尊,把当作尊者看待;易,更改。(2)阿党,结党营私;乞,请求;下,动词,下交;有司,有关部门;杂讯,一同审讯。参考译文朱子奢,是苏州吴县人,跟从同乡人顾彪学习左氏春秋,擅长写文章。隋朝大业年间,任直秘书学士。天下动乱,推托有病回到乡里。后来跟随杜伏威入朝,被授予国子助教。唐太宗贞观初年,高丽、百济一同征讨新罗(高丽、百济、新罗都是当时朝鲜半岛上的小国),连年战事不止。新罗国告急,皇上暂任朱子奢为员外散骑侍郎,拿着符节去宣谕旨意,以平息三国之
116、间的仇恨。朱子奢仪表堂堂,夷人很敬畏他。高丽、百济二国上书表示认错道歉,并赠给朱子奢很丰厚的礼物。当初,唐高祖武德年间,太庙祭祀用的房间只有四室,唐高祖驾崩,要把死者的神位附祭于先祖的神庙,太宗下诏令让有关官员详细讨论。朱子奢建议说:“汉朝的丞相韦玄成上奏建议设立五庙,刘歆建议应当设立七庙,郑玄依照韦玄的说法,王肃取法刘歆的说法,于是历代有关太庙的意见不能统一。况且天子设立七庙,诸侯设立五庙,依次递减两庙,这是礼制的正道。我请求依照古制设立七庙。”于是尚书一起上奏说:“自从春秋以来,都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意在推广把亲人当亲人看待,显扬把尊者当尊者看待,作为不可更改的礼法,请
117、建祖庙六室。”皇上下诏同意这一建议。但是倡议设立七庙的,都依据朱子奢的说法。皇帝曾下诏说:“起居注中记录着善恶得失,我想看看这些记录以便知道自己的得失,怎么样?”朱子奢说:“如果陛下所做的没有错事,即使看了也没有什么妨碍,但若是因此开启了后世史官的灾难,那就可怕了。史官们为保全自身而害怕死,那么悠悠千年,还有可听到的有关褒贬皇上的话吗?”池阳县令崔文康因事获罪,栎阳县尉魏礼臣审理定罪,案件已定,御史说他冤枉。魏礼臣上诉说御史结党营私,请求交由有关部门一同审讯,如果不像他所说的那样就请求处死自己。审理上报是魏礼臣说的不是事实,皇上下诏按照魏礼臣自己的请求处理。朱子奢说:“在法律上,上书不实有确定
118、的处罚,现在以死来抵罪,死的人不能复生,即使想悔过自新也不可能了。况且天下人只知道是因上书而获罪,就是有想讲话的,也都害怕而不敢说了。”皇帝下诏采纳了他的建议。朱子奢为人和乐平易,非常健谈,能用经义来充实谈吐。每当陪同皇上宴饮时,皇上便让他与群臣辩论,对他的礼遇也很深厚。死在官任上。五、(2020河北衡水中学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孤力学。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擢甲科。召试学士院,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越州。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辞连宰相吕夷简、知枢密院盛度、
119、参知政事程琳,遂逮捕夷简子公绰、公弼参劾其状。既而士元流海岛,度、琳坐尝交关士元罢去,其余绌罚者自御史中丞孔道辅、天章阁待制庞籍又十余人,朝议畏其皦核。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初,静边砦主刘沪谋筑水洛、结公二城,以通秦、渭援兵,招生羌大王族为边卫。戬使沪与著作佐郎董士廉督其役。会罢戬四路,宣抚使韩琦、知渭州尹洙皆以为不便,召沪、士廉罢役归,不听。乃使裨将狄青将兵以往,械送德顺军狱。戬力争于朝,卒城之。进户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知并州。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麟、府间有弃地曰草城川,戬募
120、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承受、中贵人不能遏。又群噪州门,守门者拒不得入。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迁吏部侍郎,改宣徽北院使,拜奉国军节度使,卒。赠太尉,谥文肃。戬遇事,果敢必行。然凭气近侠,用刑峻深,士民多怨之。(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B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
121、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C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D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语段中,“重辟不能止”是一个完整句子,不能断开。重辟,死刑。“兵马相扇动”是一个完整句子,不能断开。“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是一个完整的连动句,“数千人”是主语,“邀”是谓语,“走马承受”是宾语,“诉”是第二个谓语。“河东行铁钱”是一个完整句子,不能断开。“鼓铸利厚”是
122、一个完整句子,不能断开。“戬乃请三当一”是一个完整句子,不能断开。所以选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古时是指幼年死去父亲或古代帝王的自称,在本文是“早年丧父”的意思。B甲科,宋朝进士考试前三名的代称,而明、清时期,经过殿试的进士都叫甲科。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D黥,又称墨刑,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为犯罪的标志,擦洗不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甲科是唐代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宋代甲、乙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
123、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戬敬重师长,知恩图报。他幼年时,客居在京城,跟从杨亿学习。杨亿去世后,他的宾客弟子都离开了,而郑戬却从吴地兼程前往京城,赶赴杨亿的葬礼。B郑戬铁面执法,用刑严峻。他对豪门显贵毫不手软,他曾穷究冯士元的案子,哪怕案子牵连到朝廷命官,也毫不回避,结果有多名重臣被牵连治罪,朝中大臣都怕他。C郑戬做事果敢必行,喜欢出人意表。郑戬“请三当一”的命令下达后,几千人闹事,郑戬把这些人都叫到庭中,查出几十个首谋者,竟然将他们全部流放,事情得以平定。D郑戬爱惜百姓,体恤下属。他在官任上,只借贷给百姓钱财;刘沪和董士廉奉郑戬之命筑城,因公开违抗韩琦、尹洙的命令而被捕,郑戬在朝堂上据理
124、力争将二人救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假贷”是宽容的意思,不是借贷钱财;“将二人救出”错误,原文是“戬力争于朝,卒城之”,并未交待将二人救出的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译文:_(2)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译文:_答案(1)小吏冯士元非法谋取私利,有人告发冯士元受贿藏有禁书,郑戬彻底追查这件事。(2)诏令派使臣询问其中的原因,郑戬回答说:“敌人自己在互相攻打,中原不值得为之忧虑。”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为奸利”,非法谋取私利;“受赇”,受贿;“穷治”,彻底追
125、查。(2)“其”,其中的;“对”,回答;“相”,互相;“中国”,中原。参考译文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年丧父,发奋学习。寓居京城,侍奉杨亿,以善写诗文闻名,后又返回吴地。等到杨亿去世,其宾客弟子都四散离去,郑戬却兼程前往参加葬礼。考取进士,被评定为甲科。召试学士院,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越州通判。小吏冯士元非法谋取私利,有人告发冯士元受贿藏有禁书,郑戬彻底追查这件事。供词牵连到宰相吕夷简、知枢密院盛度、参知政事程琳,于是逮捕吕夷简之子吕公绰、吕公弼,弹劾他们的罪状。不久冯士元被流放海岛,盛度、程琳因曾与冯士元结交往来而被免职,其他被贬受罚的有御史中丞孔道辅、天章阁待制庞籍等十多人,朝议畏怕
126、他明白切实。郑戬聪明能干善于决断,喜欢出其不意,唯独宽容小民,如果是豪门大姓,则惩治更加急迫,为政颇有能干的名声。当初,静边砦主刘沪计划修筑水洛、结公二城,以使秦、渭的援兵通行。招抚生羌大王族作为边卫。郑戬让刘沪与著作佐郎董士廉督办此项工程。适逢郑戬被罢免四路之职,宣抚使韩琦、知渭州尹洙都认为此举不宜,召刘沪、董士廉罢工返回,二人不肯听命。于是令副将狄青带兵前往,将他们押往德顺军狱。郑戬在朝廷上据理力争,最后二城得以修成。升任户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并州知州。契丹与元昊正在交战,边境的奏报交相而上,只有郑戬没有奏报。皇上下诏派使臣询问其中的原因,郑戬回答说:“敌人自己在互相攻打,中原不值得为之
127、忧虑。”麟、府之间有荒废不用的土地叫草城川,郑戬招募土人为弓箭手,按人口分配田地。当初,兴兵作战,费用不足。河东一带流通铁钱,山中多产炭、铁。鼓风炼铁制造钱币的利益丰厚,死刑也不能禁止。郑戬于是奏请当地的钱以三当一。命令既已发布,士兵百姓相互煽动闹事,数千人拦截走马承受官上诉。承受、宦官,面对骚乱不能制止。成群的人在州门前叫嚷不休,守门的士兵拦住他们不得进城。郑戬听说后,将他们全部召至庭前,推出主谋者数十人,刺配他州,此事才得以平定。升任吏部侍郎,改任宣徽北院使,官拜奉国军节度使,后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尉,谥号文肃。郑戬遇事,果敢必行。然而任性近侠,用刑严峻,士民大多心怀怨恨。六、(2019西
128、藏拉萨中学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除莘县知县,调繁安丘。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与李成名等十七人当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嫌挤排前辈,隐不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129、。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帝乃下廷臣更议。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振基劲直敢言。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极论。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孙慎行代
130、正春,复集廷臣议。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
131、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可根据名词代词“礼官”“吏部都察院”“宾尹”“事”“振基”“疏”“礼部侍郎”“翁正春”“学贤”“之麟”“宾尹”,虚词“及”“乃”“亦”进行判断。“黜学贤”和“谪之麟”结构相同,“下礼官”应是“交付礼官”的意思,所以是相对完整的语意单位,可停顿,故排除A、D两项;“礼部侍郎翁正春等”为名词,作“议黜”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
132、尚书。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召,被皇帝征召;陟,进用的意思。这些词语的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振基勤于治政。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B孙振基爱惜人才。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C孙振基
133、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D孙振基敢于谏言。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谏,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项,“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错,原文为“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文中没有提到“皇上反对,公开袒护”。由原文“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可知皇帝是接纳了建议而不是“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译文:_(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
134、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译文:_答案(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2)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讼”,控告;“于”,到;“为建祠”,省略句,“为(之)建祠”,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耻”,意动用法,以为耻。(2)“惟是”,固定结构,宾语前置,“惟诗教言是听”,只听元诗教的话;“乃”,于是、就;“以”,介词,按照、借助、凭借;“年例”,历年如此的常例;“出”,京官外调。参考译文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官莘县知县,调到政务繁重的安丘。三十六年四月,由
135、于为政有成绩被征召,与李成名等十七人应当授予给事中,先授官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任命才下达,孙振基得任户科。当时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韩敬受业于宣城汤宾尹,汤宾尹任会试阅试卷的考官,韩敬的试卷被其他考官所摒弃。汤宾尹找到了它,强迫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用韩敬为第一。发榜后,文士议论强烈。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想上奏这件事,因为萧云举、王图资历深,有排挤前辈之嫌,隐忍没有揭发。事情过去了三年,恰巧进士邹之麟任校阅顺天乡试的考官,录取童学贤有偏私,于是御史孙居相以此事连同汤宾尹的事一起揭发。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
136、孙振基于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童学贤,贬谪邹之麟,也没有议论汤宾尹等人。孙振基认为商议的人庇护他们,再次上疏弹劾。皇帝才交付朝臣重新审议。当初,汤宾尹在家居住时,曾经夺取秀才施天德的妻子为妾,施天德的妻子不屈从,自缢而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后来芮永缙又揭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乱的罪状。御史熊廷弼素来和汤宾尹交好,判决的文书说这是施天德对付汤宾尹的老办法,打算借此洗雪汤宾尹以前的耻辱,用木杖打死了芮永缙。当时南北台谏正争论喧嚣,各有所袒护。孙振基等人上疏主张审核很是用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人
137、反对这样,奏疏共几十封上呈。孙振基及众给事中御史又极力进言熊廷弼应当审问,斥责官应震等结党庇护,此与熊廷弼结党的人大为理屈。皇帝终于采纳了进言,下令熊廷弼解除职务。他的同党非常怨恨,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孙振基刚强正直敢于进言。任谏官仅半年,多次有进谏。离开后,科场的争议还没有平息,刘策又上疏竭力论述。而汤宾尹的同党一定要将十七人治罪,来安慰韩敬。孙慎行代替翁正春,再次召集朝臣商议。仍然判定韩敬暗中行贿勾结官吏有罪,为十七人昭雪。汤宾尹、韩敬有内援,朝中又多帮助他们,所以议论长久不能决定。凡与韩敬作对的,朝中没有一人。孙振基不久因忧虑成病离开,在家中去世。
138、七、(2019黑龙江哈六中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游桃花记明陈继儒南城独当阳,城下多栽桃花。花得阳气及水色,太是秾华。居民以细榆软柳编篱缉墙,花间菜畦,绾结相错如绣。余以花朝后一日,呼陈山人父子,暖酒提小榼,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东,有桃花蓊然。推户闯入,见一老翁,具鸡黍饷客。余辈冲筳前索酒,请移酒花下。老翁愕视,恭谨如命。余亦不通姓字,便从花板酒杯,老饕一番。复攀桃枝,坐花丛中,以藏钩输赢为上下,五六人从红雨中作活辘轳,又如孤猿狂鸟,探叶窥果,惟愁枝脆耳。日暮乃散。是日也,老翁以花朝为生辰,余于酒后作歌赠之,谓翁明日请坐卮脯为寿。十四日,余与希周、直夫、叔
139、意挈酒榼,甫出关路,途得伯灵、子犹,拉同往,又遇袁长史披鹤氅入城中,长史得我辈看花消息,遂相与返至桃花溪。至则田先生方握锄理草根,见余辈,便更衣冠出肃客。客方散踞石上,而安甫、宾之、箕仲父子俱挈酒榼佐之。董、徐、何三君从城上窥见,色为动,复踉跄下城,又以酒及鲜笋、蛤蜊佐之。是时,不速而会者凡十八人,田先生之子归骈为十九。榼十一,酒七八壶觞。酒屈兴信,花醉客醒,方苦瓶罍相耻,忽城头以长绠缒酒一樽送城下,客则文卿、直卿兄弟是也。余辈大喜,赏为韵士。时人各为队,队各为戏。长史、伯灵角智局上。纷纷诸子,饱毒空拳,主人发短耳长,龙钟言笑。时酒沥尚余,乃从花篱外要路客,不问生熟妍丑,以一杯酒浇入口中,以一
140、枝桃花簪入发角:人人得大欢喜吉祥而去。日暮鸟倦,余亦言旋,皆以月影中抱持,而顾视纱中缥袖,大都酒花、花瓣而已。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自余问津后,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第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几人摧折如怒风甚雨,至使一片赤霞,阑珊狼藉?则小人于桃花一公案,可谓功罪半之矣。(选自媚幽阁文娱)注花板酒杯:即梨花杯,以形似花瓣而得名。藏钩:古代的一种博戏。艺经载“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分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交(较)胜负”钩,为博具。罍:酒杯。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便更衣冠出肃客肃:迎接B余
141、与希周、直夫、叔意挈酒榼,甫出关路甫:马上C余亦言旋旋:回家D酒屈兴信信:舒展,伸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B项,“甫”解释为“马上”错误,根据语境,正确解释是“刚刚”。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B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C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D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
142、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题中,“今桃花近在城齿”中“城齿”译为“城郊”,在句子中做补语,从其后断开,排除A、D;“无一人为花作津梁”,没有一人为花做媒,句意完整,故从其后断句,排除B,故选C。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花朝后一日,作者与友人,闯入一位陌生老人家中,老人虽愕然,仍热情款待,作者等人大快朵颐、嬉戏玩闹,最后作者作歌赠送给老人。B文章描写作者和友人游戏和酒后的情态形象生动,游戏时如猿似鸟,酒酣后给路人簪花,暮归时相互扶持,表现出作者和友人狂放的样态。C本文记叙作者城郊赏桃花之“乐”,寄寓爱花、赏花、护
143、花不易之意。结尾把花与人、花与社会联系起来,笔墨虽然依旧轻灵,但心情已经沉重。D文章情感由欢乐转为悲伤,因为春盛花好、友人雅聚而快乐,也因为世上没有真桃源,即使有也会被摧残而无处避世感到伤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项,“因为世上伤感”表述错误,无中生有。结尾写花被摧残只是为了表达人们不能真正赏花护花的痛惜之情。同时对自己引来众人赏花的行为既感到欣慰,又感到自责和不安。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苦瓶罍相耻,忽城头以长绠缒酒一樽送城下,客则文卿、直卿兄弟是也。译文:_(2)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第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译文:_答案(1
144、)正苦于瓶、罍无酒。忽然城头有人用长绳子悬挂一樽酒坠下城来。这送酒的客人原来是文卿、直卿兄弟。(2)几日之内,桃花树下就踏出了一条小路,只是前来赏花护花的人,除去我们这群人外,又能有几人?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方,正;以,用;绠,绳子。(2)蹊,小路;第,但、只是;复,又。参考译文南城独向阳,城下多栽种桃花。桃花吸收了阳气和水色,非常繁盛娇艳。居民用细细的榆枝和柔软的柳枝编制篱笆,桃花间隔杂种在菜地里,盘绕纠结如同绣品。我在花朝节后的一天,叫上陈山人父子,暖了酒提上盛酒的小榼,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一起渡过河,来到城东,(此处)桃花十分繁盛。(我们)推门闯入一户农家,见到一位老
145、翁,准备了鸡肉米饭招待客人。我们这群人冲到筵前索要酒肉,请求将酒肉筵席移到桃花树下。老翁很惊愕,但仍然十分恭谨地依从了我们的要求。我们也没有(与老翁)互通姓名,就用梨花杯,畅饮一番。又攀上桃树枝,坐在花丛中,凭藏钩游戏的输赢确定名次,五六个人在落花丛中像轱辘一样翻滚。又像孤猿狂鸟,探视花叶窥探果实,只担心枝条太细脆。到了日落时分才散去。这一天,老翁(权且)将花朝当作生日,我在酒后作了歌诗赠送给他,作为老翁第二天过寿的贺礼。十四日,我和希周、直夫、叔意提着酒壶,刚刚出路口,半路就遇上伯灵、子犹,就拉住他们一起前往(南城)。又遇到袁长史披着鹤氅进入城中,长史得知我们要去看花的消息,便同我们一起返回
146、桃花溪。到了那里就看到田先生正握着锄头清理草根,见到我们,就更换衣帽出来迎接客人。客人正分散着蹲坐在石头上,安甫、宾之、箕仲父子都提着酒榼来陪酒了。董、徐、何三位先生在城上见到,脸色为之(欢喜得)改变了,又踉踉跄跄地下城来,用酒和鲜笋、蛤蜊来陪酒了。这时,未受邀约而突然来会的客人总共有十八人,(加上)田先生的儿子归骈一共是十九人。榼十一个,酒七八壶。酒尽而兴浓,桃花醉去了而客人愈加清醒,正苦于装酒的瓶、罍无酒。忽然城头有人用长绳子悬挂一樽酒坠下城来,这送酒的客人原来是文卿、直卿兄弟。我们大为欢喜,欣赏他们是风雅之士。当时每个人各自归作一队,每队都各自游戏。长史、伯灵在棋局上斗智。诸多棋子,饱受
147、空拳荼毒,主人头发短耳垂长,老迈却言笑晏晏。这时尚有余酒,就从花篱外邀请过路客人,不管生熟美丑,把一杯酒灌进口中,把一枝桃花插入鬓角:每个人都非常欢喜地离开。天色已晚,归鸟回巢,我也返回了,大家都在月色下相互搀扶着(回家),回头看纱巾衣袖上面,都是星星点点的酒痕和桃花瓣。昔日陶渊明用桃花源记书写一段心事,借桃花源作寓言,并非真有桃花源。现在桃花近在城郊,却没有一个人为花做媒,传播消息给好事者。自从我来到此处游玩后,几日之内,桃花树下就踏出了一条路径(来的人很多)。只是前来赏花护花的人,除去我们这群人外,还能有几人?又有几人用暴风骤雨的手段摧折桃花,致使地下一片红色的花瓣衰败零落?那么我对于桃花
148、这一事情,可以说是功过参半了吧。八、(2019山东栖霞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与余生书戴名世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
149、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
150、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注余生:余湛,字石民,戴名世的学生。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
151、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帝位于关外,国号金,明清之间的战争此后愈演愈烈。潜德幽光: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指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B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C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
152、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D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志其梗概”的意思是“记述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的意思是“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使其流传下来”,中间不能断开,“传”后断句,排除D,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153、确的一项是()A足下,称对方的敬辞,意为“您”;古代用以同辈相称,多用于书信。B浮屠亦作浮图,原指佛教创始者“佛陀”,古人有时亦以此来称呼佛教徒或佛塔。C金匮石室即藏书之室,收藏国家史料、档案等,后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D翰林院是古代以文学供奉朝廷的官署,唐设翰林待诏,明改称翰林院,清沿袭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足下”也可用于下称谓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处,不知该相信谁。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
154、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D结尾明确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余生来实现与犁支面对面地核实相关史实的愿望,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错误,由原文“昔者宋之亡也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和“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
155、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可知,作者认为宋末尚有史书记载,明朝却无详实的史书记载,而不是“宋、明灭亡”有相似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译文:_(2)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惧此事终已废弃。译文:_答案(1)现在凭着永历帝在西粤、滇黔称帝,土地方圆达数千里(的情况),如果用春秋大义来衡量,难道竟比不上宋朝帝昺在崖山抗元的往事吗?(2)我没有什么才能,私下却有志于(明末历史的整理),但是无法广泛搜集购买书籍,又被饥寒所困扰担心此事最终要废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点:(
156、1)以:凭着。地方:土地方圆。揆:衡量。岂遽:难道竟。(2)鄙:我。窃:私下。日:每天。惧:担心。参考译文余生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给您讲述在滇、黔时期的事情。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了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他所说的写下来。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看完信后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
157、者之间将选择相信哪一个呢?从前,宋朝灭亡时,小小的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现在凭着永历帝在西粤、滇黔称帝,土地方圆达数千里(的情况),如果用春秋大义来衡量,难道竟比不上宋朝帝昺在崖山抗元的往事吗?但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这些史书并没有流传于世,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使其流传下来,不长时间后,就会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再加上文献
158、没有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百姓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整个明朝,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传播的那些史书,残缺简略,并不详实,毁誉失真。唉!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随意轻率地执笔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私下却有志于(明末历史的整理),但是无法广泛搜集购买书籍,又被饥寒所困扰担心此事最终要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的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有办法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我一直有写明史这个志向,对明代没有史书深感痛惜,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中也没有想要写明史的人,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的地方,能把他找来,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