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536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据史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B.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D.扩大了国家疆域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日益腐败3.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如果不祭祖先,那是没有容足之地的。“孝亲”的另一表现是对在世长辈的绝对顺从和孝敬。正如孝经

2、中说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根源于下列哪一个制度(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君主专制4.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5.某知名学者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 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段引文空格处应该填( ) A.夏禹 B.商汤 C.周武

3、 D.秦皇6.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7.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了两张与秦朝历史相关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就邮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评论,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威力 B.秦王朝统治下的人民负担沉重C.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卓越的智慧 D.秦代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局面8.恩格斯指出: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

4、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公共权力”的特征是( )A.外儒内法 B.皇权加强、相权削弱C.对地方的监督不断加强 D.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9.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10.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

5、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1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1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6、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3.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部门有所精简、名称得到更改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1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15.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

7、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16.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17.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色是秉持儒家道德价值观的文官系统。它是惟一能够与今天的现代政治接轨的。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

8、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该观点有褒有贬,贬的主要是针对( )A.宗法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18.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常服:袍黄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A.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B.君臣之间等级森严C.纺织技术水平甚高 D.中央集权由盛而衰19.(2011北京期末)自汉朝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始终没有实权 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最初是临时机构 始终由高官任职A. B. C. D.20.历史教研组的老师们在研究中国

9、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以一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21、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22、清代诗人赵

10、函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从中可看出诗人主要描述( ) A鸦片战争爆发 B清朝官员的腐败无 C英军攻占南京 D南京条约的签订23、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输入激增,这跟其攫取的哪一特权关系最大(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关税协定权 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租地建房24、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

11、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25、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26、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

12、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A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B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C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27、我国近代的一幅漫画。图片为一个渔夫在钓鱼,上面一把剪刀要剪掉鱼杆的钓线;剪刀上的字为“欧洲的干预”,鱼杆钓上来的鱼身上写着“辽东”。这幅图片所反映的事件( ) A中断了中国社会独立发展的道路 B激发农民群众奋起扫荡王朝秩序 C揭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D导致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28、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

13、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29、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 A扰乱地方社会秩序 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30、阅读下表,对该表中外国在华设立银行数量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有( )1913年前外国在华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年代英美法德俄意比荷日合计

14、1894年前121211618951913541211141812985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直接有关 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 B C D31、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中国砸锅卖铁也不够给 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C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 D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32、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

15、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历史上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下列哪一条约?(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33、“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款项如 下:“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 ”这些款项所要履行的履行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4、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

16、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5、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C由英、美、俄、德等多国共同参与签订 D标志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36、“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A对清

17、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B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 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37、20世纪初,中国出现“文明排外”的思想。其直接原因是( )A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反思 B对西方列强侵略的认识逐渐全面C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思想的影响38、十九世纪末流行的一则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你认为该民谣应出自(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39、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

18、“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A是唐景崧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张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C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和其他列强对台湾的侵略D是一个仿效美国而建立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40、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的抗日歌曲,词曲作者麦新最初是歌颂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歌词第二句“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原来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以下事件与二十九军有关的是( )A宋哲元收复喜峰口 B安德馨血战山海关C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D蔡廷锴坚守上海 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41.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的

19、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材料二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材料三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於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

20、责。(3分) (2)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8分) (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4分) 42.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

21、,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

22、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

23、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5分) 43、(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次中国之问题,当以何者为基础而成和议乎?大率不外三策:一曰分割其领土,二日变更其皇统,三日扶植满洲政府是也。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植满洲朝廷。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剧行于今日。”材料二 “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醒,渐有中国

24、是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材,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材料三 故今之计,列强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实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其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我欧人,如是则将来所谓“黄祸”者,可以烟消灰尽矣。 以上材料都摘自于赫德中国实测论请回答:(1)以上材料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实质?(4分) (2)从材料看,赫德认为“瓜分政策又不可剧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5、(2分)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列强认识到什么?(2分) (4)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最终目标是什么?(2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2014.541 (1)宰相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或者答为: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揽全国政务的人)(3分)(2)变化: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推动力: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原因:相权与皇权既统一又冲突。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要求在皇帝的专制之下宰相有效地行使职权,而宰相权力的扩大又必然削弱皇权。皇帝既依赖宰相治理国家,又对宰相存有疑忌之心,不时地采取各种措施限制相权,把剥夺回

26、来的种种中央行政大权交给自己身边的亲信。于是,相权就逐步转移,“三公制”因此也逐渐演变为“三省制”。 (8分)(3)相同:都改任亲信或身份低微的人辅佐皇帝;都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都反映了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不同:汉武帝采取措施将丞相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明太祖则废除了丞相。(4分42. 43(1)背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2分)实质:要把清政府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2分)。(2)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2分)。(3)认识: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认识到中国觉醒时代已经到来(2分)。(4)最终目标:在政治上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