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1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了解常见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并能应用于常见物质的推断。(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和白色粉末的鉴定,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2、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3
2、、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3、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教学过程】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解质进入水中
3、会发生电离,因此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一定会与离子有关,这些离子之间到底是怎么反应?如何表示这些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是我们这一节课有探究的内容。一、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1探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实验现象随着H2SO4溶液的滴入,(1) 电流表:指针读数先由大到小后由小到大(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颜色由红色变浅至无色解释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H和OH结合生成极难电离的水,Ba2和SO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降低2.定义:在溶液中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3实质:离子浓度的改变。4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1)生成难溶的物质。(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3)
4、生成挥发性的物质。教材整理2离子方程式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2书写步骤方法一:分析反应物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如H2SO4、Ba(OH)2在溶液中均以离子形式存在。判断哪些离子相互作用生成沉淀、水或挥发性物质。如:H与OH生成水,Ba2与SO生成BaSO4沉淀。写出离子方程式,并配平。2H2OHBa2SO=2H2OBaSO4方法二: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如Na2CO3溶液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的化学式拆写成离子形式,不溶于水或挥发性的物质以及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2NaCO2H2Cl=2Na2ClH2
5、OCO2。删删去反应前后无变化的离子。CO2H=H2OCO2。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微粒种类和数量、电荷数是否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O2H=H2OCO2。3意义(1)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的实质Na2CO3CaCl2=CaCO32NaCl反应的实质:COCa2=CaCO3。(2)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NaOH分别和HCl、H2SO4、HN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均为HOH=H2O。探究升华认知升华1离子方程式中的可拆与不可拆(1)可拆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常见的物质有:强酸:HCl、H2SO4、HNO3等。强碱:KOH、NaOH、Ba(OH)2等。可溶性盐:NaCl、K
6、2SO4、NaNO3等。(2)不能拆成离子,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等。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如H2CO3)、弱碱(如NH3H2O)和水。气体:CO2、SO2等。单质:H2、Na等。氧化物:Na2O、Fe2O3等。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1)看反应是否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进行,不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进行的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2)看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2Fe6H=2Fe33H2就不符合客观事实,正确的应该是Fe2H=Fe2H2。(3)看“=”“ ”“”“”等的使用是否正确。(4)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符号是否正确。即拆的是否合理。易溶且
7、易电离的强电解质要拆写成离子形式,而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弱电解质、氧化物等仍写成化学式。(5)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如Ba(OH)2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既要写Ba2与SO的离子反应,又要写Cu2与OH的离子反应。若只写为Ba2SO=BaSO4或Cu22OH=Cu(OH)2是错误的,应写为Ba22OHCu2SO=BaSO4Cu(OH)2。(6)看是否符合守恒关系。即要符合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水与Na反应,不能写成Na2H2O=Na2OHH2,而应写成2Na2H2O=2Na2OHH2。3常见的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1)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物或微溶性盐,则不能大量共存。如Ba2、Ca
8、2与CO、SO、SO等;Ag与Cl、Br、I、CO等。(2)弱碱的阳离子不能与OH大量共存。如Fe3、Cu2、NH、Ag、Mg2、Al3、Fe2、Zn2与OH不能大量共存。(3)弱酸根阴离子不能与H大量共存。如F、CO、SO、S2、PO、CH3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4)弱酸的酸式酸根阴离子与H和OH均不能大量共存。如HCO、HSO、HS、H2PO、HPO既不能与H大量共存,又不能与OH大量共存。(5)还需注意隐含条件:如在无色透明溶液中,Cu2、Fe3、Fe2、MnO等离子不能大量存在。二、离 子 的 检 验1.离子使用的试剂反应现象离子反应方程式ClAgNO3溶液、稀硝酸加入AgNO3
9、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ClAg=AgClSOBaCl2溶液、稀盐酸加足量稀盐酸无沉淀,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a2SO=BaSO42. 思考探究Cl和SO检验问题的探究实验 :分别向NaCl溶液、Na2CO3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然后再向两试管中滴加稀硝酸。实验 :分别取Na2CO3溶液、Na2SO4溶液各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再加入稀盐酸。问题思考:(1)实验 有何实验现象?【提示】滴加AgNO3溶液后均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HNO3,盛NaCl溶液的试管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而盛Na2CO3溶液的试管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消失。(2)实验 中检验
10、Cl时为什么要加入稀HNO3?【提示】加入稀硝酸的目的是为了排除CO等离子的干扰,因为这些离子也能与Ag生成白色沉淀,而这些沉淀能溶于稀硝酸。(3)实验 中有何实验现象?【提示】滴加少量BaCl2溶液后,两支试管中均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盛Na2CO3溶液的试管中白色沉淀溶解,而盛Na2SO4溶液的试管中白色沉淀不消失。(4)检验溶液中的SO时,为什么要用稀盐酸?【提示】加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等离子的干扰。(5)检验SO时,先加BaCl2溶液后加稀盐酸,能否一定检验出SO的存在?怎样滴加试剂更合理?【提示】不能。若溶液中存在Ag,加入BaCl2时会产生AgCl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也
11、不会消失。因此检验SO时,可先向待检验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可证明待检验的溶液中有SO存在。三、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离子检验方法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Ba2能与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反应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盐酸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SO能与含Ba2的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BaSO4沉淀CO与酸反应生成无色、无味气体(CO2);能与BaCl2或C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溶于稀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的气体四、板书设计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1.现象: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 不断产生白色沉淀 指针不断偏向零,再滴加时,又不断偏大实质:H与OH发生反应、Ba2+与SO42发生反应分别生成水和BaSO4沉淀2.离子反应:在溶液中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NaOH溶液与CuSO4溶液的反应实质:OH-与Cu2+结合生成Cu(OH)2沉淀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实质H+与O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水:Na2CO3和盐酸的反应实质:CO32-与?H+结合生成碳酸,碳酸分解为H2O和CO2气体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难电离物质生成易挥发物质4.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
13、的式子例如; Ba2+ +SO42-= BaSO4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拆:将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拆成离子形式删:把两边没有反应的离子删去查:查是否遵守原子守恒,电荷守恒、4.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原则要符合客观事实拆分得当符合原子守恒、电荷守恒练习NaOH溶液和H2SO4溶液的反应KOH溶液和盐酸的反应BaCl2溶液和Na2SO4溶液的反应Ba(NO3)2溶液和Na2SO4溶液的反应5.离子方程式的含义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揭示了反应的实质。四、1.2.3.4.5.6.7.五、检测题1.2.3.4.5.6.7.8.9.10.检测题参考答案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