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归园田居(1课时) 【学习目标】1.以“归”为线索来理解全诗内容,并背诵全诗。2.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人的田园情怀。(重点)3.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难点)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人的田园情怀。 难点: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作内涵。2.认真阅读预习案中知识梳理的相关内容,在课本上或积累本上做好笔记。完成问题导学相关内容。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3.完成探究案相关内容,背诵本诗。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猜人物: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的名字是? 明确:陶渊明 二、知识梳理(一) 关于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他又被称为“隐逸诗人”和“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至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二)关于背景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三)常见写景表现手法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衬托、对比、双关、叠字、对偶感官:从不同感官
4、的角度虚实结合(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写景。可根据作品情况表达为视听结合、色彩映衬、形声色结合等。时空:远近、高低、俯仰;昼夜不同时间段。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想象;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渲染;烘托。三、预习自测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羁 鸟 ( j ) 守 拙 ( zhu ) 荫后檐 ( yn )暧 暧 ( i ) 墟里烟 ( x ) 樊 笼 ( fn )2.阅读诗歌,用诗中句子回答:诗人归园田居是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去何处:归向园田
5、 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探究案一、 合作探究。探究一:请大家勾画出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从多角度描写田园美景的?(答题格式:手法+举例说明+作用)?答:句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1)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静景。“狗吠”、“鸡鸣”是动景。静景之中,作者又看到动的画面。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了,表现出了乡村宁静祥和之美。 (2)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 墟
6、里烟”远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鸡鸣”是近景。远近的结合使这幅田园画面更具层次感,有助于体现环境清新自然,生活宁静惬意。 (3)视觉和听觉结合的手法。“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鸡鸣”是从听觉角度写。视听结合使田园风光清新怡人、有声有色、自然和谐。 探究二: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感情?(1)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内心如释重负的轻松,失而复得的亲切,回归自然的欣喜。 (3)平静、淡雅、怡然自得心境的自然流露。 训练案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1.名句默写 (1)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2)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绘的田园生活十分闲适,有许多空闲时间。2.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简要分析第三、四句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三句勾画的飞燕衔泥的动态美景与第四句勾画的鸳鸯悠然自适地静睡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