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 读 释 疑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读课文,抓住北京春节的三个高潮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的相关场景,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与隆重,体会北京春节习俗的深刻内涵。揣摩文中带有“京味儿”的句子,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忙乱 热闹 喜庆 团圆 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正月十九结束。讨论交流: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老规矩”说明腊月初旬开始过春节
2、是老北京人流传下来的习俗,由来已久。找出文中的时间词,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组织全文的。讨论交流: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组织全文的。腊月初旬 腊八 除夕 小年 正年初一 正月初六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哪些习俗活动?腊八除夕正年初一正月十五抓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概念: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写作顺序之一,即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内容的一种写作顺序。方法:在阅读时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上下文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 运用:本文作者即以时间为序,从腊八写起,写到腊月二十
3、三过小年、热闹的除夕、初一的拜年游玩、新年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等,将春节习俗一一道来,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因此,阅读时,抓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等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就可以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打比方 粥材料丰富 熬腊八粥 腊 八“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这样的句子还有:仿 写:我不是迷了路,而是山林美景让我流连忘返。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封”意思是封闭,既交代了制作蒜的一个关键步骤,也交代了它能留到过年吃饺子
4、用的原因。大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是怎么准备过春节的呢?读第4自然段,在课文中勾画出来。第一件事 买杂拌儿 第二件事 买爆竹 第三件事 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蜜饯等。蜜饯:也称果脯。以果蔬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制成的食品。空竹:一种靠线绳抖动使其高速旋转而发出响声的玩具。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
5、来就可以了。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课后第三题)除夕真热闹。除 夕 本段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人们的活动 家家 男女老少 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做年菜 穿新衣 贴对联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守岁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 穿新衣 贴对联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做年菜 守岁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1.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2.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
6、,浸润着传统美德。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正月初一“截然不同”指除夕的状况与初一的状况完全不同除夕“闹”,初一“静”。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 除夕 正月初一 真热闹:贴对联、年画,赶做年菜,灯火通宵,鞭炮不绝。真静:铺户上板,全城休息。截然不同 作者描写了人们在正月初一的哪些活动?作者描写了人们在初一走亲访友,接待客人,以及寺院开放、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孩子们逛庙会的活动。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元 宵“又”是再一次的意思,说明元宵节是继除夕、初一之后,春节的第三个高潮,显示了元宵节的重要。“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让人自然而然地回忆起春节的前两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结构
7、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元宵节“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正月十五元宵灯会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
8、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排比 从五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详写:略写:其他日子的活动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这是课后第1题哦!语文
9、要素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学方法: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比如文中在描写春节时,就着重叙述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等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因为这些日子的活动最能体现春节的喜庆、热闹、隆重的特点,所以要详写略写是指对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如文中采买东西、打扫房子等虽说也是春节的习俗,但是它们没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活动更能凸显春节的特点,所以要略写。记方法:1.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是由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决定的。中心决定材料的主次,与中心
10、关系密切的就是重点,要详写;反之就略写。2.详写和略写要做到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详写部分要做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略写部分概括性要强,语言要简洁,表达要清楚明了。用方法: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先简单概括其习俗,然后抓住其最主要的一个习俗详细写一写。示例 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端午节。那三角形状的粽子,看着就馋人;艾草淡淡的香味,闻着沁人心脾。划龙舟,赶鸭子,都是我喜欢的节日娱乐。雄黄酒的传奇故事,熏苍术的祝福,都透露着节日的喜庆。端午节吃粽子是从古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习俗。包 粽子主要是用荷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都统称为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一般是三角形的,人们会根据粽馅为粽子
11、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掺和小豆的叫豆粽,掺枣子的是枣粽。在很久以前的考试中,家长大多都会给孩子包几个枣粽带上,因为“枣粽”与“早中”的发音相似。剥开那层墨绿的外衣,露出里面的米肉,那香香的味道,早已将我的馋虫勾起来了。甜糯的粽子,是端午节的味道。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阅读链接”见课本第6页)这是课后第4题哦!老舍的北京的春节重点介绍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的习俗。材料则重点写了“我”关于腊月二十九“围炉”之日的一段回忆,描写了闽南的过节习俗,使人了解了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也使人感受到了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两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习俗的不同上。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作者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之情。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老北京的春节是隆重、热闹、喜庆的,从这些民俗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期盼平安幸福、渴望团圆的美好愿望。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多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