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单元写作序列化学案议论文写作(四)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写作目标1学习运用辩证分析法,表达自己的思想。2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香而不白,雪白而无香,说明事物既有优点,也有不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告诉我们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表明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则启示我们事物是向前发展的。这些就是辩证分析。具体地说,辩证分析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分析方法。辩证分析能够使
2、认识更全面,论证更周密,见解更独特,立论更深刻。佳作领航义利兼得,有何不可?(2016全国丙卷“小羽的创业故事”材料作文四川考生)孔 子 曰:“君 子 喻 于 义,小 人 喻 于利。”重“义”者,能超越个人狭隘的“利”的诉求,实乃君子之风也,似有高山仰止之叹。亚圣孟子提倡“以义取利”“义利并举”,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席话,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说得再明白不过了。【精析借鉴】用 孔 子、孟 子 论 义 利 的名 言,引 出 下文 的 具 体 分析。孔圣人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千百年来,人们往往把“义”和“利”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乃非此即彼的关系,如同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可事
3、实却与之完全不同,我们应当大声说:义利兼得,有何不可?“义”和“利”不是对立关系。虽然孔子视富贵如浮云、若粪土,然而他也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的话,他并没否认“利”,只是瞧不起“见利忘义”的小人而已。墨子说:“义,利也。”易经中说:“利者,义之和也。”由是观之,二者完全可以相容的。对 孔 子 论义 利 的 名 言 的解 读,引 出 中心论点。解 读 孔 子的 义 利 观,引出 墨 子、易经 对 义 利 的看 法,有 力 地论 证 义 利 相 容的观点。“义”和“利”可以和谐共生。义薄云天的人,如果有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只要不是自己刻意追求的,去接受它,也应当是合乎“大
4、义”的。淡泊名利的袁隆平院士,为了消除人类的贫困而呕心沥血,在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前后,各种荣誉如雪片似的飘来,各类奖金也纷至沓来。他看淡名利,却名利双收。在“利”的诱惑下,还能坚守“义”者,他无论失去了多少,都能得到补偿,甚至能收获更多。还记得“非典”期间,人们哄抢板蓝根,日本大地震期间,人们哄抢食盐。一些商家嗅出了商机,或囤积居奇,或高价卖出,赚了个盆满钵溢。然而,却有一个名叫“神威”的药厂,在“非典”期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降低了药价,还大量抛售以稳定市场。灾后,那些哄抬物价的商家被消费者“用脚投票”给“踢死”了不少,而“神威”却大发神威,不但弥补了灾中因降价而造成的损失,而且成为一个响当
5、当的品牌。真可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啊!创客小羽历经千辛万苦,发明了新式花茶工艺。面对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围追堵截”,她没有选择多数人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专利的做法,而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独享创新成果之“利”瞬间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她的这一举动,也使那些假冒伪劣产品无处遁形,维护了花茶市场的健康发展。她也因为“大义”之举,而赢得了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带领大家共享创新成果,最终成了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小羽的“大义”之举,换来的不是商海的失利,而是更大的名利双收。这真是行人以大义,人必将回之以大利啊!小羽公开工艺流程的选择,体现了人间“大义”,她也因此最终
6、名利双收,可谓义利兼得的典范。人们常说“水火不容”,可悉尼奥运会却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这一观点,上演了一场“水火相融”的壮举。同样的,面对“义”和“利”,我们完全可以“以义取利”,做到“义利并举”。那就再让我们大声说一句:义利兼得,有何不可?开 幕 式上“水 火 相融”的 表演,引 出 了可 以“以 义取 利”“义利 并 举”的结论。名师点评高屋建瓴,匠心独出 作者善于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养料,将小羽成功的人生智慧浓缩为“义和利可以和谐共生”,立意不同凡响,不仅显得高大上,更透露出人生、哲理的智慧之光。思维缜密,对比鲜明 作者思维缜密,如对孔子论“义”与“利”的两句名言的剖析,既批驳了一些人的错误
7、观点,又巧妙地印证了中心论点。作者把哄抢板蓝根和食盐的反面事例,与袁隆平淡泊名利和悉尼奥运会“水火相融”的开幕式一类的正面事例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妙引名言,彰显文采 作者选用了孔子、孟子、墨子等人论“义”“利”的名言,有力地回击了“义”与“利”不可兼得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无可辩驳,又文采毕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精要点拨一般情况下,对论述的中心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时,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1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有的同学写作议论文,有时不能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犯说“过头
8、话”的毛病,如下面片段: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一些摩擦:上公共汽车,你踩了我一脚,我就撞你一下;到商场买东西,售货员以冷眼相待,顾客就反唇相讥。这种风气极端有害。究其原因是没有气量,是人们道德水平不高,思想认识很低的表现。中国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家要记住这句话,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气度大些。这一片段中“必然要发生摩擦”一句中“必然”一词过于肯定,摩擦在生活中只是偶然现象,可以改为“有时”;“究其原因是没有气量”这句话过于绝对,可以改为“气量狭小了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修改: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发生一些摩擦。比如:上公共汽车,你不小心踩了我一脚,我就有意
9、还击你一下;到商场买东西,碰到一位冷眼待人的售货员,你就以牙还牙,反唇相讥。这些现象不好,它破坏了生活的和谐氛围。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些人多了些计较,少了些宽容;多了些争执,少了些忍让;多了些怒气,少了些冷静一句话,修养欠缺了些,度量狭小了些,中国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真希望那些人能记住这句话,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大度一点,宽容一点。通过修改,文章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我们在讲道理、作分析时,为了体现自己的观点,有时会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过分地强调,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这样就成了站不住脚的“过头话”。为防止说“过头话”,我们可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方法是横向联结
10、法。我们作分析时,要横向了解事物的联系,拿准事物的分寸,把握评论的尺度,从多方寻求解答,就能视通万里,抚四海于一瞬,进而增加认识的广度,获得客观的认识。2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如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人们说曹操有相人之术,袁绍当时“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曹操却说“色厉胆小,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身”的袁绍不会成就大事业。相反他评价当时人单势孤、寄人篱下的刘
11、备“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是真英雄。结果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蜀汉基业,三分天下有其一,而袁绍在官渡一战中被打得仓皇逃窜,结果真如曹操所料。曹操是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人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曹操能用哲学观点相人,对我们的生活同样有启示。论证一个问题时,如果把它看成是绝对不变的,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防止变“近视眼”。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变“近视眼”,我们可以运用纵向回顾法。每一个事物都有过去、现在、未来,当碰到问题时,要瞻前顾后,抚今追昔,
12、上下求索,就能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从而增加认识的深度,获得新颖的认识。3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分析问题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有长处,又有短处。分析问题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避免片面性,避免走向极端。请看下面的片段:在我的眼里,网络就如洪水猛兽,我坚决反对上网。首先,上网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把时间用来玩电脑,那么,用来学习的时间就必然会大大地减少;其次,玩电脑游戏,尤其是长时间地玩,对视力和健康十分有害,当沉迷在电脑游戏带给他的快乐中时,他的视力也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地衰退,甚至会搭上曾经拥有过的健
13、康身体;再次,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上网就会受它们的影响。一些人因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上面这一片段就没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只谈了网络的负面作用。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防止成为“一根筋”。为此,我们可以运用对立统一法,两面兼顾,同时注意事物的两面性,但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我们要善于转化,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就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使议论纵横展开。练习: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故事,以此为论据运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片段。两粒
14、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道:“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待在泥土里。几天后,它被一只母鸡吃掉了。答案:(示例)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颗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颗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待在自己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困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可见:人生于忧
15、患,而死于安乐。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匹马和一头驴都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马却毫不犹豫地追随唐僧而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了真经。驴问:“兄弟啊,这一路上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我在去西天的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儿也不比我少,而且还被人蒙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实啊,我是怕混日子会更苦。”阅读上述文字,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思路点拨】材料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片段,一是马和驴都听说了唐僧去西天取经这件事,二是马和驴对取经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不同的认识与做法以及这
16、种认知与做法带来的不同结果,三是马和驴对“苦”的不同认识。考生可根据材料,思考几个问题:遇到去西天取经的唐僧,马和驴有什么不同的反应?这不同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马和驴,谁的生活更苦?由此,可以整合出以下几个立意角度。首先,“听说”可理解为“面对”,“西天取经”可以理解为“机遇”,马和驴有了改变现状的机遇,但驴放弃了,而马抓住了这个机遇,据此可立意为:抓住机遇,成就人生。其次,驴觉得去西天取经困难重重而放弃,马毫不犹豫地追随唐僧取回真经,可以理解为“对困难的认识”,也可理解为“对自身现状的态度”,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马则不畏艰难,终获成功,据此可立意为:不畏艰难,方能成功;莫耽溺于安乐;苦难孕育
17、精彩等。再次,是对“苦”的认识,驴认为马去西天取经很辛苦,马觉得驴混日子更辛苦,据此可以立意为:若能将人生过得有意义,哪怕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可怕的不是身累而是心死;认识不同,生命意义不同。【参考例文】坐在杯底思考曾有这么一句流行语: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我从一个“杯具”里爬出来,又掉到另一个“杯具”里去。而如果人生真的只是一爬一掉,再爬再掉,又有什么意思?不妨坐在杯底,来一番天马行空的思考。首先,这杯底是什么?人生为什么有连绵不断的困境?这是因为人生没有绝对的顺境。在你看来,别人似乎身在顺境中,而在别人看来,你之所以认为别人身处顺境之中,不过是你和他人看待困难的情况与角度不同
18、罢了。那么人为什么总想爬出杯底呢?因为人相信只要爬了,爬出去了,就会有更好的、没有困境的生活。当发现所谓顺境伴随新的困境后,人们又急不可耐地开始爬了,其实,这种种行为不过是为了逃避现有的困苦,在跋涉攀爬中寻找寄托罢了。不论是为了新环境而爬,还是为爬而爬,总之人们心中只有一个字逃。一个人的人生如果只是对困境的一次又一次逃避,他们的内心也许真能求得短暂的安宁,但他们仍未实现生命的价值。只是逃避困难而不是思考前路、思考方向,那么逃其实毫无意义,因为人此刻无法通过思考与认知来认识到任何一个杯子都有杯底。人生的任何时刻总会有困境来限制你,而你的目的无他,只是逃离困境,那么,逃离便毫无作用。通过思考,我们
19、发现,人面对困境时可以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忘却,二是打破。忘却困境是多数人的选择,它具有自我欺骗性,让人以为自己至少逃脱了爬与掉的怪圈,能够真真切切地思考并完成其他有意义的事。许多人通过这个途径完成了自己认知中的生命的意义。打破困境显然困难得多,甚至几乎不可能完成,因为之前我也说了,人世中根本没有无困境的环境,然而,打破却真正摆脱了“逃”这个字眼,它具有自主性,等于是对杯底的不断打破与重塑,而在重塑的过程中人便有了选择的余地。当然,也会有人惊奇地发现,杯底下有桌面,桌面下有地面,从而在不断探索中实现生命的意义。然而,少有人能走完这两条路,因为,他们连停下来,坐在杯底思考都不愿意。【点评】文章对于材料的把握准确到位,在视角的选取方面巧妙独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其“思考”来贯穿全文,每一句话都在切实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文章先以流行语引出杯具、杯底,再以对杯具的思考引出人生的困境,然后从不同的人对待困境的态度来思考,进而比较“忘却”与“打破”这两种态度的优劣与高下,从而点透“生命意义”之所在,最后以言简意深的句子,感叹世人很多时候“连停下来,坐在杯底思考都不愿意”,照应开篇,顺势收束全文。文章中心突出,层次清晰,说理透彻,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