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褒禅山记教案【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3.重视诵读,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二段。【教学难点】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句式。【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二、解
3、题(简介作者及课文)学生读注释,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
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教辅菩萨蛮)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三、整
5、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点拨:(12):记叙游山经过。(34):议论游山心得。(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
6、,“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问其深 形名,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更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责怪,埋怨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说,动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五、布置作业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板书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1、 作者介绍 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2、点拨:(12):记叙游山经过。(34):议论游山心得。(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