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语文上册比尾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认“比、尾、巴、谁、长、短、把”等11个生字,会写生字“长、比、巴、把”4个生字。会写新笔画“竖提”。认识两个偏旁“扌”和八字头。2、正确、流利地朗读第一、第二小节。3、认识问号,学习朗读问句。 4、了解猴子、兔子、松鼠尾巴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识字、朗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难点:读好问句,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动物卡片、 生字和词语卡片。 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快拿出你的小手,我们来做个摸身体的游戏吧!、游戏开始。师: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头发,
2、摸摸你的尾巴。生:啊,我们没有尾巴啊?师:对啊,我们是没有尾巴,可小动物们有尾巴呀,你们知道哪些有尾巴的小动物吗?生:猴子有尾巴。老虎有尾巴。兔子有尾巴3、小朋友的知识面真广,知道这么多有尾巴的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尾巴”这个词语宝宝,(指名-个读)。巴的拼音宝宝上面少了什么啊?(声调),没有声调,要读轻声,我们把巴读得又轻又短,谁会读? 4、动物王国里有尾巴的动物可多了,前两天,他们进行了一场大比赛呢!他们要比什么呢?“比尾巴”(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多媒体)b wi b shu chn比 尾 巴 谁 长dun b sn t zu n 短 把 伞 兔 最
3、公 2、指名拼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并口头组词。 3、齐读。 4、师问:(1)翘舌音的字有几个?( 谁 、长) (2)后鼻音的字有几个?( 长、公) (3)前鼻音的字有几个?( 短 、伞 ) (4)三拼音的字是哪个?(短 ) 5、想一想,谁能从会认的生字分别说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独体字的字。个别回答。 6、去掉拼音认读(多媒体)。 比 尾 巴 谁 长 短 把 伞 兔 最 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1、课文中说了几种动物比尾巴?把动物名称圈起来。生汇报:(猴子 、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动物图片及多媒体)2、读读动物的拼音。3、去掉拼音读每种
4、动物的词。三、学习第一、二小节(一)第一节 学习问句: 1、(出示前3个问句)现在比尾巴大赛的第一场比赛开始了,比赛的内容是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一小节。(多媒体) chn 谁的尾巴 长? dun 谁的尾巴 短? sn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 伞? 2、 请大家擦亮小眼睛,看看这三句话的结尾用了什么标点符号呢?生答:“? ”。 3、小朋友们真聪明,他们的末尾都有问号(?),这个像耳朵一样的符号叫问号,它专门放在一句话的最后,用来提问。所以这3句话都是问句。读问句末尾的语调都比较高,语气要上扬。(板书上扬的符号,师范读。) 4、大家自由练习读。 5、下面我们全班小朋友一起来读一读。(二)学习答句 1、下面
5、我们来看图(多媒体),比一次:猴子、兔子、松鼠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 谁的尾巴长?(猴子)谁的尾巴短?(兔子)学生很容易就比出来了,和“短”意思相反的词语是什么?(板书:长、短) 2、谁来说说松鼠的尾巴像什么呢?(一把伞或降落伞)对了,松鼠正是有了像降落伞一样的尾巴,才能安全地从高高的树上跳下来。 3、现在比赛的结果出来了,谁来读读第二小节?(请一生读3个答句)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师:老师连起来问3个问题,小朋友能答上来吗?师: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生答3句)3、练习朗读第一、第二小节。(多种形式朗读)4、小结。四、巩固识字师:在今天的学习中
6、,我们认识了11个生字和一些词语,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4、用字卡片出示“巴,把” “公,松”引导学生掌握加一加或减一减的识字方法。认识偏旁和“扌”、“八”。( 巴+ 扌= 把 把 - 扌=巴)、(公+木=松 松-木=公)四、作业:指导书写(长、比、巴、把)和组词1、出示“我会写”的字:“长、比、巴、把”。2、指导观察:“比、长”。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笔画“竖提”。3、学习新笔画:“竖提”,书写时,注意与“竖钩”的区别。(“竖提”的“提”的方向是向右。)4、说说“长、比、巴、把”在田字格的位置。5、说说每个字的笔顺,并进行书空。五、板书设计: 6比尾巴
7、chn 谁的尾巴 长? (猴子) dun 谁的尾巴 短? (兔子) sn 谁的尾巴像一把 伞? 松鼠)反思:我在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无论是识字、记字,还是课文学习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习,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整堂课我还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4个字,要求按照笔顺规则写。
8、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
9、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