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993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古代雅典,在公民大会审议城邦管理事务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穷人、贵族或普通人”;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闭紧嘴巴”。这说明在古代雅典演说自由是A.雅典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B.界定公民身份的重要标志C.区分公民与外邦人的依据 D.政治家左右政局的主要手段2.古代雅典的政治家伯里克利认为:“就政治影响力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因为在某个领域表现突出而被推荐来管理公共事务,也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属于某个特定阶层,而不是因为他本人的优秀而受到尊敬;没

2、有一个贫穷但能给城市带来优良服务的人会由于身份微贱而被排斥在公共事务之外。”其意在强调当时雅典注重A消除公民间的贫富差距 B实现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C彰显个体的政治影响力 D突出公共利益至高无上的意识3古希腊宗教没有圣书和教义,大量的宗教活动以节日庆典的形式进行,并通过城邦历法固定下来。在这些宗教仪式中,城邦确定参加者的范围,并为仪式提供资金支持。由此推知,古希腊的宗教活动A强化公民的城邦认同 B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C缺乏共同的精神信仰 D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4在雅典民主时代,在位官员经手的账目须接受由公民抽签产生的10位会计的核查;离任官员向陪审法庭提交账目后3日内,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

3、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民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这表明雅典A监察体制高效完备 B部落之间相互制衡C人民主权的广泛性 D注重公民主权地位 5.雅典公民大会曾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只有贵族独享民主C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D公民缺乏参政热情6有专家指出,十二铜表法以来的成文法,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谕令和判例,以及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一系列决议,其他长官的各种命令等,经过长时期积累,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法规。这说明罗马法A.多元一体注重实效 B

4、.司法实践灵活高效C.不断追求公平正义 D.立法过程主观随意7.罗马早期家庭中“父对其子有生死之权”,共和国时期试图限制“家长权”的滥用;帝国时代进一步限制“家长权”,“父权”逐渐让位于“公共权力”。这表明罗马法A由家族本位向个人本位观转变 B包含的传统落后习俗难以消除C以宗法制度来维系国家的政治 D以完备的监护制度来保障私产8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团与其他居民有严格的区分。但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这意味着A适应了国家统治范围扩展 B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C导致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 D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9.世界文明史记载

5、“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它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A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B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C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 D防范公权侵害私权10.古罗马由贵族担任立法者,平民保民官可以制定适用于平民的条例。法典在公布及定稿之前应先征求大众的意见。从此,平民与贵族出现在同一个法庭上,行同样的手续,按同样的法律进行审判。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体现自然法平等的理念 B充分维护平民的权益C已经发展到了完备阶段 D为近代确立立法规范111689年1月新议会在伦敦召开,它宣布詹姆士二世“废弃国

6、王与人民之间订立的原初契约,离开了王国,退出了政府,因而王位虚悬。鉴于此,议会将王位授予他的女婿和女儿威廉和玛丽”。议会的这一做法A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 B为君主立宪制确立奠定法律基础C意在通过双王互相牵制维护民主 D使英国国王最终丧失了行政大权12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他才签署了此案。这反映了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破坏 B君主专制的传统被继承C政府的立法作用增强 D英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性13.17世纪英国议会斗争常用的方式是弹劾,但仅用此对付叛乱者、叛国者和滥用公款者。18世纪早期,下议院采取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取代弹劾制,即

7、对政府某项政策或措施进行谴责,或者对国王的某个大臣投不信任票。这一变化表明英国A责任制内阁逐渐成熟 B议会行政监督制度日益完善C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 D政府大臣无须再对国王负责14.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开始进口粮食以缓解战争期间飞涨的粮价。小麦和面包价格的下降触及了土地贵族的利益,他们通过议会强行出台了谷物法限制粮食进口以维持粮食的高价,这引发了社会多数人的不满。谷物法的出台,说明当时的英国A议会凌驾于法治之上 B工业革命加剧社会矛盾C议会改革的势在必行 D光荣革命成果遭到破坏15.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形象地说:“如果我们要做张大桌子,可是发现相拼的两块木板边缘不相配,通常匠人就得在两头分别去掉

8、一些,才能拼得合适”。此话可以用来说明A制度设计要按既定模板 B要善于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C妥协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D改革更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16.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邦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必须建立一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宪会议的各邦代表主张A践行天赋人权的原则 B建立三权分立的体制C联邦政府持有有限的权力 D结束邦联各邦自治的原则17.美国总统拥有立法否决权,国会可通过三分之二的多数再次否决总统。据统计,历任总统行使过2374次否决权,其中仅有111次被国会推翻。在美国历史上,罗斯福是使用否决权最多的总统

9、,635次否决被推翻的只有 9次。这说明在美国权力运行中A国会立法权有名无实 B宪法执行效果大打折扣C人民主权原则遭破坏 D总统的行政权渐趋扩大18.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9.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解散对新内阁投不信任票的众议院。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

10、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上述过程说明了A总统违背了第三共和国宪法 B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C共和制度通过宪法形式确立 D君主派已被清除出法国政坛20.1875年法国宪法颁布后,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中总统的权力日益缩小;法律上内阁只是总统的附属机构,但在议会的支持下内阁成为实际的政府;宪法对议会行使倒阁权的规定很苛刻,但实际上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这表明法国A确立了完备的分权制衡体系 B法律凌驾于议会权力之上C根除了政府强权统治的弊端 D代议制民主政治亟需完善21.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1887年,俾斯麦要求帝国议会批准今后七

11、年的军事预算草案,再次遭到议会拒绝,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A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 B帝国议会掌握国家立法大权C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D代议制民主得到进一步发展 22.有学者认为,1890年俾斯麦辞职是德意志帝国战略、外交及对内行政状况变迁的一个分水岭,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权力真空,各种不同的人物和势力都试图填补这一真空这种长期的国家危机导致了一种多个对抗性的权力中心”。这一认识A客观评价了俾斯麦的作用 B与当时德国政体特征不符C阐明了造成德国分裂之因 D指出德国面临的经济危机23.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

12、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以上论述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B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揭示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24.恩格斯在晚年不但高度评价了股份制企业的制度模式,还认为它是从私有制向真正的公有制过渡的模式。这反映出恩格斯A借鉴资本主义私有模式 B放弃了“暴力革命”的理论C对共产主义理论自我反思 D认同资本主义运行模式 25.巴黎公社成立以后就立即颁布了许多法令,首先就是取消征兵制、废除常备军,另外规定了公务人员的最高薪资。还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把教会从学

13、校中剔除出去,解除了资产阶级控制人民的精神枷锁。巴黎公社颁布这些法令和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消灭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6.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上述举措A.反映公社的无产阶级属性 B.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性C.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 D.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27巴黎公社所发表的公告、文件的头上都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公社在用气球向城外散发的传单上宣布土地归农民,工厂归工人。因此,列宁说:“

14、公社完成的实际任务,首先是实行民主专政而不是社会主义专政,也就是实施我们的最低纲领”。以上说明,巴黎公社A是法国大革命的延续 B代表工人和农民利益C兼具有民主革命性质 D最终失败具有必然性 28.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就很难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假如没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这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 B充分发挥了工农兵联盟的巨大优势C首创了暴力革命的先例 D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 29.加米涅夫等俄布尔什维克党内人士认为,列宁对俄国革命形势的判断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

15、经完成,在这个错误的基点上,得出了错误的革命“总公式”。由此可知,加米涅夫等人A.认为二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B.主张推动俄国革命形势深入发展C.否定列宁以和平方式夺权的提议 D.质疑俄国革命性质转变的必要性30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C.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3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16、其要点之一是: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以保持稳定与和平,并使“自由制度”得以存续。这表明“马歇尔计划”A没有意识形态色彩 B有利于欧洲各国的联合C成为冷战爆发标志 D有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32.美国在冷战时期面对“友好的独裁者”政权时不得不推行“双重标准”;苏联为了实现扩张目标也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冷战A.重点是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主要是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C.形式上意识形态之争明显 D.本质上仍是国家利益的争夺33.二战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让步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17、。美国此举意在A.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B.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C.争夺中间地带以巩固其霸权 D.推动区域经济的集团化34.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和平队以志愿者的方式,支援非洲、拉美和中亚等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和健康等的发展。美国学者曾说:“和平队以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行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代表着我们的社会;美国志愿者在教室里和学校里教育着未来一代国家领导人。”这说明和平队A是美国“冷战”思维的产物 B加剧了文明价值观的冲突C成为传播工业文明的工具 D改变了第三世界的价值观35.195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商品博览会上,美苏两国领导人展开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以下部分节选)

18、,这一辩论反映出当时赫鲁晓夫:“(美国)现代的厨房设备只是美国有钱人的享受,而在苏联家家户户都可以住进拥有这样设备的房子。”(副总统)尼克松:“我们希望展示我们的多样性,以及做出选择的权利。我们并不希望所有一切都由一名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决定,而恰恰是这个人让所有的房子都盖得一模一样。”A.美国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 B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美国C军备竞赛影响民众生活 D意识形态对立异常激烈36.1970年代开始西欧不顾美国反对,开始加强同东欧的经济关系,希望能缓解东西方紧张气氛、减少东欧对苏联的依赖、更多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并试图以经济的让步换取苏联在其它方面的让步。这表明A.西欧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19、B.欧洲的经济联系政治色彩浓厚C.缓解危机成为西方的迫切需求 D.苏联改革优化了外商投资环境37冷战结束后,在加强日美关系的同时,日本在欧美面前以“亚洲代表”自居;1992年日本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20世纪90年代,日本海陆空军全部实现了指挥自动化、信息化。这表明,日本A.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B.谋求政治大国地位C.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D.试图在军事上称霸381993年,美俄在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中规定:双方部署的核弹头数量减少约1/3,运载工具可减少近一半,削减目标须在生效后7年内完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世界多极格局正在形成 B国家间对抗逐渐弱化C世界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

20、D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39.克林顿总统在阐释美国的外交目标时说:“在新的危险与机会交替的时代里,我们最大的目标必须是扩大、强化全世界以市场为基础的民主社会。冷战期间,我们寻求遏制威胁,以保存自由体制。现在,我们寻求扩大生存在自由体制下的国家圈。”这一外交目标的本质意图是A寻求国际合作 B促进经济全球化C谋求主导地位 D推动政治多极化40.冷战结束时,西方世界存在一种“美国化”的趋势,也有不少国家将美国视为帝国新象征。伴随世贸组织的建立和911事件的发生,“单极世界”理论在美国学术界逐渐消退包括美国精英在内的世人开始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的世界和美国。这些变化反映了A.多极化理论成为世界各国共

21、识 B.世界秩序的有序性逐渐增强C.国际格局剧变下认识趋于合理 D.冷战后美国的地位急剧下降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0分)4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陪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设立了被称为“赫里埃”的公民陪审法院。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一般人数为500名左右),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人数大概是法院陪审法官总数的1/10,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古罗马的司法审判权最初属于民众大会,每个案件都由30名至40名法官共同审理。法官全

22、部从公民中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一次。摘编自浅析中西陪审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二目前,美国有两种人数不同的陪审团,分别是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大陪审团由23人组成,小陪审团由12人组成,每位陪审员任期最长不超过18个月。美国法律规定,选出的陪审团必须在受理地区的范围内具有相当合理的代表性,即在种族、年龄、性别等方面较为准确地反映该区的人口状况,这样就更能保证陪审团不会在某些问题上有严重的意见倾向原被告双方的律师都有相等的将其认为应该回避的人从陪审员名单中除名的机会。整理自试论美国的陪审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8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

23、出与雅典陪审制度相比美国陪审制度的不同,并分析美国陪审制度所体现的价值理念。(8分)42.(14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思想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1年7月,(马克思)在同世界报记者谈话时就表示:国际工人协会没有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果,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1872年9月,在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也谈到,工人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便建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关系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陈宇翔、余文华准确理解

24、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说材料二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是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三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

25、决一切实际问题。 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的、由列宁起草的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夺取政权方式上马克思的观点有了怎样的变化?(4 分)(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列宁认为选择革命方式要依据的两大因素分别是什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怎样的发展?(6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马克思、列宁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4分) 4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 事件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提出要“遏制”共产主义,史称“杜鲁门主义”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署建立欧

26、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法,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苏联让步作为收场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1965年日本对美国贸易从入超转为出超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80年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这届奥运会的参 加国只有80个1991年苏联解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以上表格中的历史事件体现出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变化

27、的诸多趋势,请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趋势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0分)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雅典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工匠等普通人可以“站起来发言”,外邦人要“闭紧嘴巴”,说明演说自由是雅典公民的一项权利,B正确;雅典人和雅典公民有原则区别,A错误;区分公民与外邦人的依据是能否享有政治权利和占有土地,演说自由仅仅是政治权利的其中一项重要标志,C错误;D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 B3A 【解析】古希腊城邦影响甚至决定着当地宗教活动的形式、日期、参加者和资金等,其宗教活动提升了城邦

28、的凝聚力,有利于强化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故选A项;地域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强调地方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古代希腊诸城邦有着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精神信仰,排除C项;宗教活动是神圣庄严的,与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无关,排除D项。4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公民可核查离任官员的账目,可以对离任官员进行“任何公私指控”,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注重公民主权地位的原则,故选D项;材料只讲到了对离任官员进行账目核查,这只是监察制度的一个方面,仅凭这一个方面不能说明监察体制完备,故排除A项;仅依据材料中的“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民对离任官员

29、的任何公私指控”这一点信息,不能得出“部落之间相互制衡”的结论,故可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人民主权的广泛性特点,故C项错误。5. A【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泰米斯托克利被逐出雅典反映陶片放逐的具体实施中出现舞弊与有意陷害现象,表明雅典直接民主存在操作上的缺陷,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未体现贵族独享民主的现象,排除;C项,题干与废除债务奴隶制无关,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公民的参政热情缺乏,排除。6A【解析】根据“十二铜表法以来的成文法,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谕令和判例,以及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一系列决议,其他长官的各种命令等”可知,罗马法体系是由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具体判例、公民大会决议和长官命

30、令构成的,体现了罗马法多元一体注重实效的特点,故选A项;题意反映了罗马法的构成,但无法推断其司法实践是否灵活高效,故排除B项;罗马法不断追求公平正义,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立法过程的内容,故排除D项。7.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限制家长权,让位于“公共权力”体现出罗马法的演变中逐渐确立法制权威,注重对个体的尊重。因此A项正确。限制父权并不是落后习俗,因此B项错误;材料在限制父权,宗法制度无从说起。因此C项错误。并没有提到监护制度,所以D项错误。8A【解析】 材料反映罗马人实行了万民法,给予一切自由民法律权利,这适应了国家统治范围扩展,故A项符合题意;

31、罗马法并不保护奴隶利益,古罗马实现不了法律上人人平等,B、D两项错误;万民法的出现是罗马对外扩张的结果,C项错误。9.D【解析】材料中“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说明对个人私有权力的保护,反映了罗马法最大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个人私有权力的保护,没有体现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排除;B项,保护特权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保护个人对抗国家”并不意味着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此项表述是对材料意思的曲解,排除。10.A【解析】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

32、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故项正确;罗马法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不是维护平民的利益,错误;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中自然法的特点,不是说明罗马法对于立法规范的影响,错误。11A【解析】据材料“议会将王位授予他的女婿和女儿”可知,威廉和玛丽的王位是由议会授予的,这意味着权力中心向议会转移,与传统“君权神授”的观念有着极大不同,故选A项;为君主立宪制奠定法律基础的是权利法案,材料中这一做法是议会上宣布的而不是权利法案中规定的,排除B项;国王的权力来源于议会,而不是双王互相牵制,排除C项;英国国王彻底

33、丧失行政权的标志是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发生于18世纪中叶,排除D项。12D【解析】根据材料“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说明议会享有立法权,对王权构成了一定的限制,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签署,确立了议会的主权,限制了王权,故B项错误;政府享有行政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说明民主政治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故D项正确。13.B【解析】责任制内阁制是指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制度,材料主要说的是议会加强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是通过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故C项错误;在英国的君主立

34、宪体制下,政府大臣在形式上是要对国王负责的,故D项错误。14.C【解析】谷物法的出台维护了土地贵族的利益,但损害了社会多数人的利益,说明谷物法的出台不符合社会需要,议会没有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议会的改革势在必行,故选C;在资产阶级代议制下议会不可能凌驾于法治之上,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议会改革的必要性,不是工业革命加剧社会矛盾,排除B;英国的政治体制没有出现变化,光荣革命的成果并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故选C。15.C【解析】富兰克林用生活中做桌子来比喻,要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需要有所放弃,要学会相互妥协,故选C项;A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B、D两项表述正确,但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6.

35、D【解析】根据材料“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效结合,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由于邦联制存在巨大弊端,各邦代表必然会主张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C排除。故选D。17.D【解析】总统通过立法否决权干预立法,且效果明显,显然在美国的权力运行中,总统的行政权渐趋扩大,故选D项;材料提到国会可以否定总统的立法否决权,且有成功的先例,并非立法权有名无实,排除A项;材料显示美国总统和国会都在依据宪法形式,仅涉及总统立法否决权的问题,不能得出宪法执行效果大打折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主权原则遭破坏,排

36、除C项。18.B【解析】材料信息是,美国国会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就加大了最高法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从而在内部调整了三权分立体制,故B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国会地位高于最高法院,故A错误;自由裁量权针对的是上诉案件,“压制政府”说法错误,故C错误;这一措施完善了分权与制衡机制,故D错误。19.B【解析】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没有违背第三共和国宪法,故A项错误;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材料中“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表明获得广大民众支持,故B项

37、正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 通过宪法形式确立与材料中“上述过程说明了”不符,故C项错误;君主派已被清除,与材料中“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不符,故D项错误。20.D【解析】根据“法律上内阁只是总统的附属机构,但在议会的支持下内阁成为实际的政府;宪法对议会行使倒阁权的规定很苛刻,但实际上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可以看出,法国民主政体中议会的权力受到较大的限制 ,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说明当时法国法律上内阁只是总统的附属机构,但在议会的支持下内阁成为实际的政府;宪法对议会行使倒阁权的规

38、定很苛刻,但实际上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D项正确;A项“完备”错误,材料强调存在问题,排除A;材料并没有强调“凌驾”,排除B;C项太绝对,排除C。21.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俾斯麦提出的烟草专利法、七年军事预算提案均因受到帝国议会的反对而进展困难,反映了帝国议会具有一定的权力制约作用,是德国代议制民主取得进步的体现,故D项正确;德国君主立宪体制并未因此受到影响,排除A项;德国皇帝拥有最终立法权,排除B项;德国君主立宪体制下首相由皇帝任命,排除C项。故选D项。22.B【解析】 材料“形成了一个权力真空”“导致了一种多个对抗性的权力中心”表明宰相是德意志帝国的权力中心,宰相辞职导致多个权力中心出现

39、,这与当时德意志帝国实行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特征是不符的,因为在这一政体下,只有皇帝才是德国权力的中心,所以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多个权力中心的,故选B项;材料“俾斯麦辞职是德意志帝国战略、外交及对内行政状况变迁的一个分水岭”并不是对俾斯麦的客观评价,排除A项;1871年德国完成了统一,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23.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封建制度,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暴露出来,因此在材料中说“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揭示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还产生了将要运

40、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可推知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肯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故A项错误;自由主义指的是追求个人思想自由、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自由主义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会带动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没有提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24.C【解析】恩格斯认为股份制企业是从私有制向真正的公有制过渡的模式,说明恩格斯认识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除了暴力革命的方式以外,也有和平过渡的可能,即材料反映的是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理论进

41、行的自我反思。故答案为C项。恩格斯高度评价股份制企业,是认为它可以向公有制过渡,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恩格斯认识到向公有制过渡也存在和平方式,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恩格斯认同资本主义运行模式,排除D项。25.B【解析】由材料“取消征兵制、废除常备军”“教会与国家分离,把教会从学校中剔除出去,解除了资产阶级控制人民的精神枷锁”可知,巴黎公社摧毁了资产阶级的旧制度,建立了新的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选B项;材料中对于公务人员只涉及其最高薪资,A项表述并非巴黎公社颁布这些法令和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42、,排除D项。26.C【解析】材料与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属性无关故A项错误;任何措施都无法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没有实现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27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巴黎公社实行的是民主专政,可见巴黎公社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二者不存在延续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

43、料可知,列宁论述的是巴黎公社的性质而非政权的利益属性和失败的原因,故B、D两项错误。28.D【解析】题干主要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并不是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故排除A项;题干中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中没有发挥工农兵联盟巨大优势的内容,故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并非是首创暴力革命,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一战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故选D项。29.D【解析】据材料错误的出发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可知加米涅夫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完成即质疑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30.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十月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

44、国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改善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状况的措施,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说明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信息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十月革命中吸取了一定的教训,并非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排除B项;工人阶级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项。31D32.D【解析】在冷战时期,美国推行“双重标准”和苏联维持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实质是争霸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争夺,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争夺的重点是第三世界,排除A;根据“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可知,为了实现扩张的

45、目标,苏联并不强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一致排除B、C。33.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亚太地区作出经济让步政策,不是为了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故A项错误当时美国与香港台湾等并不是盟友关系故B项错误;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美国此举是为了在亚洲地区扩大影响防止这些地区被苏联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地区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D项错误。34.A【解析】 据材料“代表着我们的社会”“教育着未来一代国家领导人”可知,和平队通过材料中的方式向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宣传了美国的主张,渗透了美国的思想意识,说明美国在拉拢这些地区和国家,和平队是“冷战”思维的产物,故选A项;和平队的这种做法体现的是文明价值观的融合

46、而非冲突,排除B项;据材料“代表着我们的社会”可知,和平队是传播美国价值观的工具,而非传播工业文明,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美国的做法,但是并未提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反映,无法说明是否改变了第三世界的价值观,排除D项。35.D【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中赫鲁晓夫的言论可知,赫鲁晓夫抨击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贫富差距扩大,而根据尼克松的言论可知,尼克松抨击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缺乏民主自由,通过二人的言论可知,双方均在意识形态上进行攻击,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1959年正是战后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时期,排除A项;根据材料“厨房辩论”可知,双方围绕厨房设备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不涉及美苏经济发展水平

47、的差异,排除B项;根据材料“厨房辩论”可知,双方围绕厨房设备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不涉及军备竞赛,排除C项。36.B【解析】据材料“加强同东欧的经济关系,并试图以经济的让步换取苏联在其它方面的让步”可知通过东、西欧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缓和欧洲局热,故B项正确37B【解析】考查战后世界格局。加强日美关系可以使日本进一步获得美国的支持,以“亚洲代表”自居可把自己在亚洲外交中取得的成绩作为提高国际地位的筹码,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日本在联合国名义下向海外派出军事力量打开了大门,日本军事力量的膨胀给亚洲地区形势注人了不安因素,故选B项。国际影响力是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几个史实均未体现,排除A

48、项;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日本武器装备现代化和高技术的发展,排除D项。38D【解析】 据题干可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反映了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故选D项。39.C【解析】 克林顿执政时期冷战结束,根据材料“必须是扩大、强化全世界以市场为基础的民主社会”“我们寻求扩大生存在自由体制下的国家圈”可知,克林顿政府的本质意图是谋求主导地位,选项C正确;选项A、B是表象,而非美国的本质意图,排除;选项D不符合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利益,排除。40.C【解析】据材料“世人开始以各

49、种视角看待多极化”说明大家是多个角度看问题不是各国共识,故A项错误;材料“911事件的发生”不能说明世界秩序的有序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美国化”到“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说明对于多极化理论从忽视到多角度认识,即对国际格局的认识趋于合理,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美国仍然处于超级大国地位,故D项错误。41.(1)特点:陪审员由公民抽签产生;陪审员的法律素质不高。评价:古代雅典的陪审制度既是当时司法民主的体现,也是维护城邦民主的重要保证,但其抽签产生陪审员的方式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多数人的暴政)。(2) 不同:陪审员人数减少;陪审员不再由抽签产生;选出的陪审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利益相关方采取回避

50、原则。价值理念:公平、民主。42.(1)变化:暴力革命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各国工人阶级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或和平方式也能取得政权)。(2)因素:是否得到人民群众支持,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所占比重。发展: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3)地位: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者。43.示例一: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呈现出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动荡局面。1947年,伴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世界逐步进入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之中。一方面,全面冷战愈演愈烈。在

51、欧洲,两大阵营的对抗尤为激烈,出现了德国分裂、三次柏林危机等。在亚洲,美国和苏联的冷战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在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人类与核战争擦肩而过。1980年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说明美苏之间的冷战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上,也影响着体育赛事。另一方面,局部热战时有发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世界长期动荡不安。示例二:二战后的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加强。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世界逐渐进入两极时代。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在欧洲,欧洲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开始谋求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在亚洲,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与繁荣,日本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亚非拉,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之后,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以上这些新兴力量,对美国和苏联主导的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较强的冲击与挑战。两极格局之下产生了若干新兴力量中心,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日渐加强的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