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邯郸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模拟预测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公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望子孙保存;诗经中的颂也有大量歌颂祖先功德的内容。这表明当时( )A.将颂扬祖宗功德放在第一位B.青铜器的功能发生重大变化C.有比较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D.诗经具有现实主义风格2.西汉初年,“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面对这一局势,萧何为丞相后“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这一做法( )A.强调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B.体现抑制王侯势力的意图C.否定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D.力图采用宽缓
2、的治理措施3.下图中的这些农业生产工具在宋代得以产生或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奉行重农抑商政策B.耕作面积不断扩大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农用动力不断革新4.清朝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说明( )A.内阁和军机处逐渐合并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D.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5.李鸿章等人的“中体”是包括中国传统军事制度在内的,而“西用”则主要是指西方的军事技术。当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要将西方近代军事技术与中国封建军事制度相嫁接后,70年代中期便有人对此提
3、出批评。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遭遇阻力B.中体西用存在局限C.列强入侵程度加深D.西学东渐范围扩大6.五四运动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在中国思想世界的流行和凸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主张者,对社会主义新价值观赋予了形形色色的内涵和理解,热闹非凡。这一现象( )A.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B.反映了中国思想界的混乱局面C.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D.促进了社会主义新思想的传播7.下表摘录自孙中山某年5月的言论,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行动观点发表讨袁宣言提出“袁氏破坏民国,自破坏约法始;义军维持民国,固当自维持约法始”致电云南、贵州、浙江和广东都督及各军司赞他
4、们“维护约法,尊重革命”总结军事斗争认为“云、贵两省是为此次讨袁战争揭幕之地,然数月来经四川苦战,兵力损伤甚大山东本为吾党同志长期经营之地如能在山东建立二个师团以上之主力向北可攻取北京,向南可促进长江流域各省之豹变”孙中山积极参加护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得到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孙中山主张深入开展护法运动孙中山认为要开辟反袁斗争的新区域A.B.C.D.8.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指出: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上述通电( )A.是对日军反动一二八事变的强烈回应B.推动
5、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C.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D.有利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9.下表是19551960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完全正确的是( )时间国家时间国家1955年阿富汗、尼泊尔1958年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1956年埃及、叙利亚、也门1959年苏丹、几内亚1957年斯里兰卡1960年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A.“一边倒”政策取得丰硕成果B.中国加强与不结盟运动的合作C.中国与西方国家出现建交高潮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贯彻10.下图是19491980年中国粗钢产量变化趋势图。图中最高点出现的原因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落实B
6、.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推进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有学者认为古希腊城邦的根本精神是独立自主、自给自足,它是希腊文明创造性特征的根本来源。但是,这种精神又导致城邦间的倾轧和战争,妨碍了整个希腊民族的统一。该学者意在说明古希腊( )A.直接民主的弊端阻碍社会进步B.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文化发展C.文明创造性的源泉是城邦精神D.狭隘的城邦制阻碍其整体发展12.17世纪的西欧某国人声称:“让伦敦满意地生产纤维吧,让荷兰满意地生产条纹布吧,让佛罗伦萨满意地生产衣服吧,让西印度群岛生产海狸皮让米兰满意地生产织锦吧,让意大利和佛兰德生产它们的亚麻布吧,我们的资本会满足它们的。”这段
7、话最有可能是基于(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法国海上贸易的发达C.北美殖民地的兴盛D.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13.20世纪的一种生产组织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把持权力去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出现( )A.直接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B.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C.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消除了自由主义原则14.有学者指出:二战前的苏俄(联)面临着两大难关,一是十月革命后的苏俄(联)发展虽快,但没有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结构,工业化改革迫在
8、眉睫;二是20世纪30年代面临日益严重的法西斯入侵威胁,苏联必须发展重工业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观点( )A.淡化斯大林体制对苏联产生的影响B.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具有历史特殊性C.肯定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D.阐明十月革命与斯大林体制之间的联系15.有学者指出:“当今世界的力量分配正像一盘三维棋赛。在最高的一层,军事是单极的,美国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中间一层,经济部门是多极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占了世界总产值的三分之二。而最低的一层则代表了跨越边界且各国政府无法控制的跨国关系,其力量结构更为分散。”该学者在此( )A.旨在说明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格局已形成B.认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
9、经济新秩序建成C.尝试探讨国际格局的结构层次与框架问题D.否定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可能性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7、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9、20、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考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二 (汴京)“又东十字大街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三 吾宋制治,有县令,
10、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系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摘编自苏洵嘉祐集材料中画线部分描述的是宋代的史实,任选其中三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说明。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 每个社会都必须利用自己传统中最好的部分,以此来应对挑战、解决问题。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我们制度的一贯政策就是在追求和维护自由的同时,把自由看成是来自祖先又将传诸后代的法定遗产,看成是一笔特定的属于我国人民的财富,而与任何其他更普通、更崇高的权力毫不相干。正因如此,我们的制度可以在千差万别中维护团结:我们有世袭的王位,有世袭的贵族,也有从世代祖先那里继承了特
11、权、选举权和自由的下议院以及人民。据(英)埃德蒙柏克法国大革命反思录整理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有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疫病暴发以后,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来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型祈禳仪式。西汉元帝时,关东水灾疾疫,大量流民涌入关内,元帝诏集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东汉永元年间,曹褒官为城门校尉,“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
12、为致医药多蒙济活”。东汉安帝元初年间,会稽大疫,政府“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到乡村为老百姓治病。两汉时期,从农村到城市,每逢疫情严重,患病人增多,政府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摘编自刘滴川大瘟疫: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等材料二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以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和爱国主义
13、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灾款和物资,义赈逐渐发展成为晩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摘编自董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材料三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年“非典”事件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
14、救灾上来,激发了整个社会强大的救灾合力。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应对公共危机措施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10分)(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19.历史选修1:历史
15、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一 1853年7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四艘军舰来到日本。佩里来日本的目的是向日本递交美国总统要求日本开国的亲笔信,要打开日本的资源和市场,否则日本将面临一场战争灾难。在一番痛苦的抉择后,日本幕府接下了信件,第二年佩里再次来日,美日签订了开放日本港口的日美亲善条约。接下来英、法、俄等国强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日本人不仅没有把佩里当作侵略者,还将其作为开国的恩人来纪念,在横须贺市建立了一座佩里公园,在当年美国黑船登陆的地方立了一座纪念碑。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写道:“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上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不会熄灭。”
16、摘编自一读就懂的世界史日本材料二 18531854年的“佩里来航”之于日本近代史的影响和18401842年鸦片战争之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可谓不分伯仲,但日本对待“佩里来航”的态度和中国对待鸦片战争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在经历了160多年的风雨之后,昔日的天朝心态已渺无影踪过于强烈的“被害意识”有时也可能会阻碍对正常交流的客观判断。摘编自用“佩里来航”对照“鸦片战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人将佩里视为恩人的原因。(4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认识。(8分)20.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材料 在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的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
17、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大规模、高强度的空袭,开创了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恶劣先例。据报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共部署了1286架各型飞机,出动舰艇50余艘,其中航空母舰有美国的“罗斯福”号、法国的“福煦”号和英国的“无敌”号。美国在空间布置的 50多颗各类用途的卫星也全力进行支援保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靠着这些武器始终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持续了70多天,参与空袭的兵力约25万,共计出动各型飞机36232架次。发射各种导弹和各型炸弹23000余枚,共空袭了南联盟1920个军民用目标。科索沃战争使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受到极大威胁,以军事手段解决争端的危险明显增大,国际军控和裁军进程遇到
18、严重挑战。摘编自崔长琦空袭与反空袭的较量从科索沃战争看现代局部战争的特点(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科索沃战争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的影响。(6分)2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鞍钢工人孟泰(18981967),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模,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新中国成立初期,孟泰带领工友为鞍钢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军不断出动飞机在我国边境地区进行狂轰滥炸,孟泰不顾个人安危,把行李扛到高炉旁,日夜守护在高炉上。他还勇于攻克技术难关,在苏联政府停止对我国供应之时,组织技术人员先
19、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成功自制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誉为“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著名的“孟泰工作法”就是他多年来在高炉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工作规律及操作技术。在他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的8年中,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摘编自边际向新中国第一代劳模致敬(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泰的主要事迹并简要评价。(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泰精神”的内涵。(6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对历史传承的重视。青铜器上的铭文和诗经中的颂都有颂扬祖先功德的内容,表明都重视历史传承,故选C项;材料显示青铜器上的铭文
20、和诗经中的颂都比较重视颂扬祖先功德,但其“第一位”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商代晚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其作为祭祀器物的功能并没有变化,排除B项;诗经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虽表述正确,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的国家治理。面对汉初经济凋敝的状况,萧何“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由于老百姓痛恨秦朝的暴政,所以采取顺应民意的做法,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对百姓的剥削,故选D项;题干中萧何的做法是针对当时人口减少和经济凋敝问题,不是维护政府权威,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到
21、地方王侯问题,所以萧何的做法与抵制王侯势力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仅涉及“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无法直接得出萧何否定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据所学可知萧何否定的不是秦朝的政治制度,而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3.答案:C解析:图片中的筒车用于灌溉,耖是把耕过的土地弄得更细的工具,秧马是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可知这一时期适宜南方水田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北方战乱频繁,北宋灭亡后大批人口南迁,带去的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在南方得到推广,南方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即宋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推广,没有体现重农抑商,也没有涉及与其他时期农用动力的比较
22、,无法得出“农用动力不断革新”,A、D两项排除;耕作面积扩大是农业生产工具推广的结果,而非原因,B项排除。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可知,随着军机处的出现,内阁的地位下降,重要事务均由军机处办理,即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D项正确;材料中军机处设立后,内阁依然存在,并未与军机处合并,且仍具有办理例行事务的权力和职能,并非“名存实亡”,A、C两项错误;材料中涉及清朝专制统治机构职能的变迁,不能体现出专制的统治基础扩大,B项排除。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体”是包括中国传统军事制度在内的,“西用”则主要是指西方
23、的军事技术。而19世纪60年代将西方近代军事技术与中国封建军事制度相嫁接,这一做法是在落后的军事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先进的军事技术,因此无法取得预期成效,且19世纪70年代中期便有人对此提出批评,体现了中体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选B项;A选项说法体现的是材料中“70年代中期便有人对此提出批评”的表象,没有反映出材料本质,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列强入侵程度加深和西学东渐范围扩大,所以C、D选项错误。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的讨论和主张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主张的提出与传播,推动了社会主义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所以选D项;A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选
24、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史实,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是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一个时段,并非思想混乱,故排除;C选项不符合史实,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故排除。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根据材料“袁氏破坏民国”“云、贵两省是为此次讨袁战争揭幕之地”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的是爆发于1915年的护国战争,护国战争起自云、贵地区,故选;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7年,故排除;护法运动爆发于1917年,故排除;根据材料“山东本为吾党同志长期经营之地如能在山东建立二个师团以上之主力向北可攻取北京,向南可促进长江流域各省之豹变”,可得出孙中山认为要开辟反袁斗争的新区
25、域,故选。符合题意,故选A项。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7月8日”是在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开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这一通电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选B项;一二八事变发生在1932年,故排除A项;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故排除C项;西安事变在1936年就已经和平解决了,故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材料所述时间为19551960年,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
26、953年提出,1955年万隆会议正式发表,推动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为第三世界国家,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西方国家,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影响。图中最高点出现在接近1980年处,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故B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方针,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直接民主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排除A、B项;城邦精神是文
27、明创造性的源泉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古希腊城邦制的特点是小国寡民独立自主,这一特点具有排他性,材料中的“城邦间的倾轧和战争”“妨碍了整个希腊民族的统一”正说明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12.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17世纪的英国、荷兰、意大利均在这一国家的商业体系中,这一国家利用资本进行投资,结合所学可以推断出这个国家是西班牙,因此A项正确;17世纪时法国并未有如此大的影响力,B项错误;当时北美殖民地经济实力较弱,C项错误;D项与题干时间“17世纪”不符,排除。13.答案:C解析:材料“管理的集中”“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较少数企业进行大规模生
28、产的方法”等描述的是垄断组织,它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故A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错误,C项正确;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14.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斯大林体制形成的背景而不是斯大林体制产生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从苏俄(联)的经济结构和面临的特殊威胁来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故排除C项;D项误读材料,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后来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其本身与斯大林体制没有直接关联,故可排除。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
29、化。题干中学者的意思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显示出他对世界格局的探讨和见解,故选C项;学者认为美国在军事上是单极的,但经济等其他方面不是单极,排除A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映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心声,且这种新秩序尚未建成,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当下世界格局的状态,未对世界格局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评判,排除D项。16.答案:反映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现象。(2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饮食服务发达,市民娱乐场所得到发展。(每点1分,共2分,任答两点即可)反映出宋代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和繁盛的海内外贸易。(2分)宋政府设立市舶司,加强了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海外
30、贸易税收一度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每点1分,共2分,任答两点即可)反映的是北宋城市中的商品交易活动。(2分)汴京城内出现“鬼市子”,城市中商业的时空界限被打破,这有利于推动城市布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每点1分,共2分,任答两点即可)反映的是宋代政府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分)宋初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设置转运使,一定程度上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每点1分,共2分,任答两点即可)(任选三项即可)解析:该试题的三则材料反映了宋代政治、城市经济、对外贸易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实,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三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要求阐述该现象、分析其原因
31、或说明其作用。17.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深受本国文化传统的影响。(2分)阐述:英国历史上形成了限制王权的传统,议会与国王之间形成制约关系,最终形成了议会主权至上的君主立宪制。美国是在殖民地基础上完成独立和建国的,没有封建专制的历史传统,各殖民地之间的相互独立性比较强,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建立了联邦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法国深受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的束缚,民主与专制势力反复较量,最终在共和派与君主派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建立了共和制;德国通过普鲁士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有浓厚的专制和军国主义传统,建立了皇权强大的君主立宪制。(8分)总之,近代西方各国的代议制都深深打上了本国历史传统
32、的烙印,都是在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分)示例二:论题:英国民主政治具有保守主义色彩。(2分)阐述:英国虽然很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但保留了世袭君主制,君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拥有实权。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贵族妥协的产物,贵族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贵族长期掌控上议院。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度的混合,保留着一些旧的政治仪式。英国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8世纪中叶才确立责任内阁制。(8分)总之,英国民主政治建设是多种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经历了长期渐进的演化,保留了一些旧的政治痕迹,具有保守主义色彩。(3分)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题目要求是围绕材料拟订论题并调
33、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考生先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主张政治制度建设不能脱离历史传统;然后选择一个自己容易作答的角度拟订论题。阐述时要围绕论题,以世界史的历史知识为依据,注意史论结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18.答案:(1)特点:注重稳定人心;救助范围广、形式多样;创设专门性救助机构(实施隔离防治);以政府救助为主;神学迷信色彩浓厚。(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2)变化:从以官赈为主到以义赈为主。(2分)原因:清政府财政困难;传统儒学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慈善思想的传入。(每点1分,共3分,任答3点即可)(3)表现:研究机构增加,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和
34、视野;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媒体逐渐走向成熟。(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启示:公共危机应对机制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要注重法制建设和预案机制建设;要注重交流合作,注重社会组织与广大民众的参与力量;要树立人本思想和效率优先理念;要注重危机公关,维护社会稳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来主动承担责任”得出注重稳定人心;根据材料一“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开仓赈济,赐寒衣”“为致医药”得出救助范围广、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一“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得出
35、创设专门性救助机构(实施隔离防治);根据材料一“政府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到乡村为老百姓治病”“政府会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得出以政府救助为主;根据材料一“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举办大型祈禳仪式”得出神学迷信色彩浓厚。(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以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义赈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得出从以官赈为主到以义赈为主。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要支付战争赔款,国家财政更加困难,无力进行大规模救济;根据材料二“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
36、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传统儒学的影响以及西方慈善思想的传入。(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得出研究机构增加,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和视野;根据材料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出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根据材料三“国内媒体激发了整个社会强大的救灾合力”得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媒体逐渐走向成熟。第二小问,综合三则材料总结从古至今中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启示,如根据材料三“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与公共危机管理相
37、关的法律、法规”得出公共危机应对机制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要注重法制建设和预案机制建设;根据材料二“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灾款和物资,义赈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得出要注重交流合作,注重社会组织与广大民众的参与力量;根据材料一“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等信息得出要树立人本思想和效率优先理念;根据材料一“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来主动承担责任”和材料三“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来”得出要注重危机公关,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二“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得出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19.答案
38、:(1)在佩里武力震慑下日本被迫开国,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从而开始面向世界,学习欧美先进科学技术;(2分)这是日本走向现代化摆脱落后的起点。(2分)(2)材料认为“佩里来航”对日本的影响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不分伯仲是正确的,因为这两件大事标志着中日两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并逐步融入世界。(2分)材料所说的中日两国对待事件态度截然不同是不确切的,中日两国政府的态度虽有所不同,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2分)日本政府开始面向世界,向西方学习,进行明治维新,中国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路。(1分)我们固然应该铭记近代史上中国落后挨打的国耻,
39、但也不可反应过度,将不涉及国家主权的一般外事问题扩大化。(1分)因此,材料所说的“过于强烈的被害意识有时也可能会阻碍对正常交流的客观判断”是正确的。(2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开放日本港口的日美亲善条约”“开国的恩人”“在我国人民的心头上燃起了一把烈火”等和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起点。第(2)问,运用比较方法对比“佩里来航”和“鸦片战争”对日中两国的影响可得出答案。20.答案:(1)特点:欧美主要大国都参与其中;是以空袭为主的高科技战争;规模大,强度高;交战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2)影响:给南联盟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40、;使北约迈出了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战争的重要一步;恶化了国际关系,加剧了大国间的矛盾与摩擦;助长了美国的霸权意识,引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等。(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共部署了1286架各型飞机”“50多颗各类用途的卫星”“大规模、高强度的空袭”“出动各型飞机36232架次”等进行概括。第(2)问,“影响”应从国际关系、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对世界的民族分离主义、对军备竞赛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21.答案:(1)主要事迹:积极推动鞍钢恢复生产;誓死守卫高炉;组织带动技术革新。(每点1分,共3分,任答3点即可)评价: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新
41、中国成立前后鞍钢的生产发展;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革新和自力更生。(每点2分,共5分,任答3点即可)(2)内涵: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等。(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孟泰的事迹及对他的评价。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巨大贡献”积极推动鞍钢恢复生产;根据“孟泰不顾个人安危高炉旁,日夜守护在高炉上”可知誓死守卫高炉;根据“组织技术人员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可知组织带动技术革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进行评价,围绕发挥模范作用、促进鞍钢生产和推动钢铁技术发展等方面阐述。(2)本题主要考查“孟泰精神”的内涵。结合孟泰的主要事迹,回答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内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