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冲棒打洪教头解读一小说最主要的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环境的渲染,社会环境的铺垫,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共同聚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可毕竟小说描写的内容、塑造的形象和孩子的现实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如果单让孩子从阅读中去感知、体会效果可能不太明显。水浒传中类似的打斗场面还很多,如何认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举动,对学生阅读全书、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很重要,倒不如多些引导,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中学语文教学2019.1中举过几个例子:学生在阅读水浒传时,对武松提出了批评和质疑,说他居然打死了一只老虎,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学生在阅读背影,对父亲的形象提出了批评与质疑,说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随便穿越铁
2、路;学生阅读红楼梦也提出了质疑,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早恋这些例子有些极端、另类,可是对于知识经验尚不丰富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讲,我们不敢保证他们不会有这样的念头。在初识名著的时候,就出现这样大的偏差,我们都不愿意看到。教材安排这篇小说,一方面让我们通过对这段语言材料的学习,扎扎实实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另一方面,这是提高孩子文学素养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课堂的解读就时间和空间而言,受到的限制比较大。教学本课,如果能像孙特那样,扣住人物形象,以老师的问题引导,让孩子参与到逐层深入的解读文本,认识人物形象中来,学习到读名著(或此类文章)的方法,将孩子的视线引向全书,引向更为广阔的
3、空间,可能孩子的收获会比课堂上的词语积累、句式训练、想象说话要多得多,也有意思、有意义得多。一点思考,不够成熟,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解读二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选自中国古代名著水浒传。文中林冲和洪教头两个人各有特点,一般老师引导学生确定了林冲“武艺高强、谦和礼让”,洪教头“自高自大、傲慢无礼”就算达到目的。接下来,就让学生看课文哪部分写得最精彩。把重点都集中在林冲身上,洪教头就不再提起了。我们说。作为主要人物的林冲当然重要,但对于反面人物,我们在教学时也不能忽视。像洪教头就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因为这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写洪教头出场,我们可以把他
4、与林冲的举动来对比林冲:躬身施礼起身让座洪教头:全不理睬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由此可看出林冲谦和礼让,洪教头傲慢无礼。然后进一步思考:洪教头为什么会这样做?透过人物的行为,折射出洪教头自高自大的性格。接着,我们可以看看洪教头是如何苦苦相逼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本不把获罪充军的林冲放在眼里更是为了在柴进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在比武一段,可抓住洪教头先是怎样神气十足,在受了挫折以后又是怎样恼怒的。最后,比武失败后又是怎样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的。启发学生结合洪教头比武前的行为、语言来剖析他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洪教头自高自大、贪图钱财、心胸狭窄等特点从文章中感悟出来。我们分析反面人物的特点。其目的
5、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正面人物,来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反衬手法。所以,教学时,两类人物不是单列出来分析更多的应该是对比映衬。可以是横向的,如林冲与洪教头的对比:也可以是人物前后的对比,如洪教头一开始是如何不可一世的,最后又是怎样灰溜溜地走开的。当然,我们学习课文。除了要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外,更应该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的道理。像课文题目中“棒打”的“打”字,就应该仔细琢磨琢磨。首先,林冲是一让再让,忍无可忍,这才抡棒打,这个“打”是教训像洪教头那种“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人,打击那种嚣张的气焰。同时,引导学生对事物要进行客观的认识,像洪教头这个人物是否“无药可救”了呢?可引导学生从故事结局中去体会。可让学生从“满面羞惭、灰溜溜”两个词中感悟,通过前后文的阅读品味。感悟到洪教头此时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懊悔自己当初太不自量力等等。教学时,可设计一个教学环节: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他会怎么想?如果今后,再碰到林冲会怎么样?引导学生来想象,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到此,可引导学生归纳阅读名著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来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帮助理解。所以,语文老师不管上哪一篇课文。首先要熟读教材,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正面人物是教学重点。反面人物也不能忽视,努力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更全面的感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