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补习班,含解析)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鲁僖公九年,齐国召集诸侯盟国开会,订立葵丘之约,以周天子名义宣布了如下五个条款:“毋雍泉(不能截流、筑坝或造储水池),毋讫籴(不能将粮食囤积居奇),毋易树子(不能随便更换太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上述条款表明各国诸侯A. 拥戴周天子B. 积极推行宗法制C. 反对分封制D. 彼此能和平共处【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中“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的规定都是要维护宗法等级关系,故B项正确。当时处于春
2、秋争霸,周王室衰微,诸侯做大,材料即齐国称霸的表现,不选A项。“反对分封制”、“彼此能和平共处”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不选CD两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详解】2. 唐朝诗人孟郊在七言律诗登科后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孟郊已46岁。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A. 有利于选拔人才B. 引领人们的价值观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冲击了土族门阀制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唐代诗人孟郊46岁科举登科后的自得和喜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做为重要的选官途径,对当时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B项正确;材料叙述
3、了诗人科举登科后的喜悦心情,与科举制的选拔人才作用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对中央集权的作用,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科举制打破土族门阀垄断仕途作用的评论,D项错误。3. 清朝打破了传统回避制度按政区划分的做法,改以百里为限,即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其目的在于A.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B.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C. 防止地方势力做大D. 瓦解地方宗法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可知,清朝采取异地为官的制度,通过异地为官可以避免为官者在乡土形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防止官员偏袒徇情结党弄权在原地“坐大”并导致尾大不掉
4、的后果,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地方监察制度、人才选拔机制无关,排除AB;D不是清朝采取异地为官的制度的主要目的,起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分析解答。4.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是A. 地方势力群雄并起B. 刘氏家族大权旁落C. 宗法观念丧失殆尽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外戚、宦官、权臣、武将把持朝政,都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故D正确;地方势力群雄并起是中央集权削弱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刘氏家族大权旁落,是表
5、面现象,不属于根源,故B错误;宗法观念的原因也不是根源,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根源”,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5.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缓和了社会矛盾C. 打破了世袭特权D.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三者的共同作用是打破了世袭特
6、权,C正确;A与梭伦改革无关,排除;B与郡县制的推行无关,排除;D是梭伦改革的意义,排除。故选C。6.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A. 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B. 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C. 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D. 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城市建筑技术的改变是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因此城市建筑不得不加以防备。故答案
7、为B项。A项不能反映宋朝前后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D项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均排除。7. 中国山水画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呈现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A. 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B. 刻意展现真实的艺术C. 体现鲜明的儒家思想D. 多用于表达政治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山水画的写实功能,B排除;山水画与政治观念无关,D排除。故选C。8.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曾有“边缘化”“神化”
8、“僵化”“维新化”“丑化”等多种形象,其中“神化”和“僵化”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A. 汉朝和明清时期B. 汉朝和隋唐时期C. 隋唐和明清时期D. 隋唐和晚清时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孔子曾有“边缘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等多种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化”指汉代独尊儒术,“僵化”指明清时期儒学束缚人的思想自由,故A正确。隋唐时期儒学没有僵化,故B排除。隋唐三教合流,不是儒学神化,故C排除。同理,隋唐三教合流,无法体现孔子的神化,故D排除。9. 恩格斯说,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据此判断
9、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重要标志是A. 城邦制度B. 梭伦改革C. 克利斯提尼改革D. 伯利克里改革【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可知B项符合题意。克利斯提尼通过改革按地区来划分部落。故C正确。10. 古罗马帝国屋大维统治时,开始授予某些法学家以解答祛律之特权,也即他们的解答由于特许而具有特殊权威,成为罗马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此推理A. 罗马法的发展具有一定专制特点B. 罗马帝国皇帝享有法律的解释权C. 法学家对万民法的研究较为深入D. 对法学解读助推了罗马法的发展【答案】D【解析】“某些法学家以解答祛律之特权,也即他
10、们的解答由于特许而具有特殊权威”说明罗马法学家解读有助于罗马法的发展,D正确;专制特点不符合罗马法特点,A错误;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1.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A. 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19世纪中期,A发生于40年代,BC发生于19世纪后期,只有提出“修约”,扩大市场发生于19世纪中期。故选D项。【详解】请在此
11、输入详解!12. 下列近代重要的文献,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资政新篇 海国图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孔子改制考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资政新篇由洪仁玕于1859年刊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海国图志由魏源编写,发行于1842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于1919年在新青年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该文章论述了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见解,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一部变法理论著作,因此这四部著作按照时间先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故选B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
12、篇;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开眼看世界”海国图志;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孔子改制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3.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A. 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 满足列强资本输出需要C. 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 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内容相较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明确提出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因此材料中的“要求”指的是列强资本输出需要,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华治华”策略主
13、要是指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是指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规定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需要,而不是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不是列强的主要诉求,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14.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A. 辛亥革命爆发B. 清朝统治被推翻C. 中华民国成立D. 临时约法颁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1912年”“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创举”等信息可知,此事件1912年发生、既是变局又是创
14、举,由此推断,它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故选C;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清朝被推翻是变局,但不是创举,故排除B;颁布临时约法是创举,但不是变局,故排除D。15. 洋务派在维护清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巩固封建统治,其思想可概括为A. 工商皆本B. 中体西用C. 扶清灭洋D. 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洋务派提出得思想是“中体西用”,意思是在维护清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巩固封建统治,故B符合题意;“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观点,意思是工商业也是本业,故A不符合题意;“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期间得口号,意思是
15、扶助清王朝,消灭西方文明成果,故C不符合题意;经世致用指做学问要关注现实,要解决现实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16. “一年半以前,中国还面临着再次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威胁,而现在,几个旅行中的英国人却感觉到,眼前这个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团结。人们第一次发现民意正在中国凝聚。”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A. 国民革命中B. 九一八事变前C. 七七事变后D. 抗战胜利后【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前中国处于内战时期,但是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华民族逐渐团结一致抗日,故C选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时期通过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错误;根据
16、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前中国是处于内战时期,故B选项错误;抗战胜利以后很快就进入内战阶段,故D选项错误。17. 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A. 进行社会改良B. 推翻君主专制C. 开展民众启蒙D. 发起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政治实质之变更不在政治之形式”得知,作者强调的是政治改革而非社会改良,A项错误;新青年创办于1915年,此时中华民国成立,君主专制已被推翻,B项错误;依据材料“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
17、所趋”分析得知,作者是在强调民众觉悟对于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国民革命的兴起于1924年,时间上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错误。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相关概况18. 康有为认为:美国式的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剽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反映康有为A. 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B. 反对美国式的政治体制C. 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D. 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
18、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人皆不保”可知康有为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渐进式的资产阶级改良,故排除C项,选择A项;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故排除D项。19.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思想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下列著作或文章,能够与以上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排序是A. 变法通义文学革命论新学伪经考B. 海国图志孔子改制考敬告青年C. 四洲志文学改良刍议资政新篇D. 各国律例天朝田亩制度劝学篇【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属于器物
19、层面;孔子改制考是维新派康有为的著作,其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属于制度层面;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属于思想层面,排除B;变法通义是维新派梁启超的作品,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属于制度层面,A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学改良刍议是新文化运动的作品,属于思想层面,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朝田亩制度与学习西方无关,排除D。20. 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A.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B.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C. 民主共和制的建立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0、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民国二十六年是1937年。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因此刘大鹏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故A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与刘大鹏思想转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C项发生在1912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刘大鹏思想转变没有因果关系,排除。【点睛】21. 如图是近代报刊盐阜大众对当时某一战役的报道。对该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 属于战略决战的组成部分C.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黄伯
21、韬兵团在此战中被歼灭,因此图中反映的是淮海战役,故B项说法正确;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A项错误,排除;三大主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故C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22.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五四运动【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文字“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可知是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与材料不符,排除B
22、。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与材料不符,排除C。五四运动由学生自发,后期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本题的题眼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太平天国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3. 有学者研究指出,“民国初年的政党犹如春草怒生,群起建立。经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分化组合后,由300多个政党逐渐形成了30多个有一定力量的大党”。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贯彻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 责任内阁制度得到切实贯彻C. 法律规定人民有
23、集会、结社的权利D. 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政治生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目考查的是民国初年政党兴起的原因,A项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B项说法错误,民国时期责任内阁制没有得到切实贯彻;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享有集会、结社自由,这使组织政党合法化。从而出现政党林立的局面,故选C项。24. 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1851年“辛亥”年和下一个“辛亥”年中,各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革命运动,对这两次革命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都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朝统治者都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A. B. C. D. 【答
24、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851年下一个辛亥年革命运动”即可知应为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属于旧式的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仍为封建专制政权,故第项的表述错误;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为这两次革命运动的相同点,故本题应选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25. 有学者将中国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转型总结为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蜕变等几个关键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总体上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的曲折艰难B. 政体变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
25、制C. 思想蜕变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D. 被动开放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建立的政体是民主共和政体,废除了封建君主制,故B错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故C错误;中国自然经济解题的原因主要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而不仅仅是被动开放。中国社会的转型经历的几个阶段充分说明了转型过程的曲折艰难,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国近代社会转型2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
26、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A. 鸦片战争B. 洋务运动C. 维新变法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等信息可知这是对洋务运动期间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学习制度和思想的结果的反思,故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27. 康有为“尊孔”,陈独秀“力排孔教”,二者相同点是A. 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B. 借“尊孔
27、”或“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群众C. 制造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D. 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康有为和陈独秀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而进行思想启蒙,并且分别选择了“尊孔”和“排孔”不同的方式,只是选择的道路不同而己,故选A;B项对二者来说都不正确,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忽视民众力量是二者的共同局限性,排除;C、D两项是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作用,排除。28.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A.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B. “民者,国之本也;国者,
28、君之本也”C.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D.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的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西方“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实际意义上反映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A项体现了“君权神授”,神化君权,故选A。BCD体现的都是古代民本思想。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9. 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
29、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A. 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B. 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C. 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D. 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太平天国的理想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可以看出,论者是在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这一点上认为太平天国是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做法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排除A;太平天国的“乌托邦”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不是指关于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B;“乌托邦”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并非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太平天国的理
30、想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联系所学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分析解答。30. 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A. 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B. 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C. 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D. 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
31、位有一定的改善”,可以看出苏联希望中国革命胜利后,由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处于从属地位,联系所学有关国民大革命知识,正是由于苏联的指示,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所以D正确;根据材料“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可以看出苏联对中共的指示没有涉及到中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排除A;国民大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不是农民革命,排除B;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根据苏联指示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中共党
32、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排除C。31.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下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A. 慈禧生活俭朴B. 中国不需要汽车C. 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 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所以汽车被慈禧弃之不用,反映了封建观念阻碍了近代化,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慈禧观念陈旧,与生活俭朴与否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需不需要汽车问题,而是强调慈禧观念陈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汽车依赖进口,而是强调慈禧观念陈旧,排除C。3
33、2.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共第一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变化A. 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B. 调动了贫苦农民的革命积极性C.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D. 标志着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没收一切土地也包括农民的土地,这就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将地主和公共土地收归国有,这就保障了农民的利益,符合当时团结农民进行革命的要求,调动了贫苦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故B正确;“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和“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
34、地”都没收地主的土地,都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无法体现第二个土地法这个变化的意义,排除A;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毛泽东主持制定的第二个土地法标志着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33.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1992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A. 创立个经济特区B.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C. 开放开发上海浦东D. 中国加入世贸组
35、织【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据上分析,B正确;我国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与材料不符,C错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但它不是1992年代的时间节点,D错误。【点睛】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心环节是
36、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我国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标志。34.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二个五年计划。从1949年到1952年底和1963年至1965年这两个时期未纳入五年计划的共同原因是当时A. 国民经济需要恢复发展B. 国内局势出现动荡C. 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D. 国内政权需要巩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2年底,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遭到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时间进行恢复。1963-1
37、965年,由于之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的破坏,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个时期也是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因此,这两个时期未纳入“五年计划”的共同原因是当时国民经济需要恢复发展,故A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正式建立,故排除C;19631965年我国政权是稳固的,故排除D。35. 以下属于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是(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社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经历的四个步骤.建国以来农业的改革.19
38、50年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1953年1956年底,我国引导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我国开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的失误.1978年以后,我国在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发展,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大跃进不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错误,ABD选项排除。36. 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
39、,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A. 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B. 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C.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D.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在1998年的基层民主建设之后,2010年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是对基层民主的积极探索,答案为B;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和政权,排除AC;村委会的改进,是基层民主的表现,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表现,而不是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渠道,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侧重于考查的是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基层政权建设。在城市方面,1989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委员会
40、组织法,在农村,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7. 华尔街日报1978年底评论:“美国为了一个相当便宜的价格就投降了,我们付出了惊人的代价,承认了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却没有换来对台湾安全的一点点保证”中美建交后,美台关系在法理上成为A. 非官方性质的民间交往关系B. 隶属官方的民间交往关系C. 非官方性质的军事合作关系D. 隶属官方的安全利益关系【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却没有换来对台湾安全的一点点保证”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台关系在法理上是非官方性质的民间交往关系,故A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台关系并不是隶属官方的,故BD错误;美台关系也不是军事合作关系,故C
41、错误。故选A。38.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小麦,列宁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他81岁时进入中国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A. 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C. 苏俄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D. 苏俄实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列宁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把一些企业租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而中国实行
42、改革开放后也允许外国资本的进入,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中国的过渡时期要改造私有,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都是单一的公有制,故可排除ACD项。39. 下图是2012年3月在全国上映的电影钱学森的海报。影片再现了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两弹一星”之父的传奇经历。下列有关钱学森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 文革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 新时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43、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科技成果的相关内容钱学森的科技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A项错误,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B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不属于“文革”期间(1966-1976年)。D项错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不是改革开放以后。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钱学森的科技成就40. 1
44、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A. 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B. 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C. 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D. 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选B;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值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和激烈斗争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新中国外交政策一开始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C项排除;新中国
45、诞生不久(1949年10月2日),立即和苏联建交结盟,A项排除;D项有关“朝鲜遗留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的议题,排除。41.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它们的相同点是A. 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B. 直接促进我国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C. 使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D.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党中央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为了正确解决、处理好中国
46、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团结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继续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提供了坚实基础。据此可知D归纳最全面,故D正确;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的,A的说法与该题无关, 故A错误;B是“双百”方针的作用和影响,与“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无关,故排除B;C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影响,与“双百”方针无关,排除C项。42. 1993年12月,中国先后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4年以来又通过了证券法等。这些法律的发布A. 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B. 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C. 表明中国已经融
47、入世界经济体系D. 推动了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材料中法律的制定适应了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需要,故选B;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证券法与推动对外开放无关,排除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中国的部分法律,“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表述太绝对,D错误。43. 以农村的村民自治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等诸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A. “海选”制度B. “自荐”制度C. “竞选”制度D. “直选”制度【答案】A【解析】【
48、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人民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44. 历史名城北京见证了中国近代的枯荣兴衰。下列重大事件发生在北京的是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国民党傅作义将军率部接受和平改编中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平津战役中
49、,国民党傅作义将军率部接受北平(北京)和平改编,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正确,故选C;孙中山在南京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不符合题意,排除A、B、D。45.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的这段论述应出自A. 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三大C. 南巡讲话D. 中共十五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对于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要敢于尝试,结合所学可得出这出自南方谈话中邓小平
50、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46.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由此可知孙中山A.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B. 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C. 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D.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可知孙中山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争
51、取民族独立,与阶级斗争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强调农民问题,C选项排除。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手段,D选项排除。4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会承担着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下列重大经济决策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是A.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B.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D. 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2、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D正确;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B是十二大的内容,排除;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C排除。故选D。48.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下列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序应该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中美联合公报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中日关系正常化A. B. C. D. 【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是在1972年2月21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中美联合公报是在1972年2
53、月28日,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9月25日。由此可知,B项正确,ACD项错误。点睛; 本题属于排序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最早和最晚的项目,然后排除即可。49. 被誉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人”的陈光说:“十年改革,改来改去企业还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从今天开始,咱两家的关系变了,变成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高兴,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同情”。他的这段话旨在A. 强调国企改革应加快推进政企分开B. 主张改革要发挥政府监管职能C. 推动改革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D. 促进国有资产稳定健康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
54、解】根据“咱两家的关系变了,变成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高兴,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同情”可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要发生变化,政府不应该再对企业进行计划和干预,由此可知这段话旨在强调国企改革应该加快推进政企改革,故选A,排除B;这段话的主旨是强调政企分开,不是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排除C;D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50. 1986年,邓小平说:“设立许多公司,实际是官办机构,用公司的形式把放给下而的权又收了上来。机构多、人多,就找事情干,就抓住权不放,下边搞不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了。”材料旨在说明A. 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B. 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C. 集体经营管理的必要性D. 市
55、场经济的重要作用【答案】A【解析】“设立许多公司,实际是官办机构,用公司的形式把放给下而的权又收了上来”说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显然经济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A正确;材料论述的不是特区,B错误;集体经济不符合经济体制改革制度,C错误;D是1992年之后。二、非选择题:共70分。第515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545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55分。其中51题23分;52题20分;53题12分。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賑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
56、了收养孤儿、贩恤鰥寡、救疾医病、放贩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材料二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
57、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
58、援助计划。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城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
5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举措,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答案】(1)历史悠久(起步早);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救助措施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方式或措施多样;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扶贫制度缺乏系统性、常态化)。(2)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改事后救济的做法为贫困的预防);是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开启了社会救济立法的里程碑;缓解了经济危机带
60、来的问题,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3)举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推动农村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1986年,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国家扶贫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精准扶贫体系,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原因:扶贫政策不断深入发展,具有科学性、持续性;党中央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号召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周代开始”,可得出历史悠久(起步早);根据材料“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可以得出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根据材料“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鰥寡、救疾医病、放贩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
61、多项”,可以得出方式或措施多样;再从材料以整体看可以看出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2)根据材料二“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可以得出意义是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根据材料“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得出意义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和开启了社会救济立法的里程碑;根据材料“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可以得出意义是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法律的颁布缓解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3)举措一问,根据材料三“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
62、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举措;原因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扶贫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民本理念、综合国力的增强等角度回答。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教,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
63、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1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教荒,而不知救疫。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1910年12月,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清政府派医学博士伍连德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为弄清楚病因,伍连德通过病理解剖染病死尸,发现了罪魁祸首肺鼠疫,这是一种新型鼠疫,在
64、人和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感染了鼠疫的病人或者尸体;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士兵挨家挨户搜查,发现病人,就立刻送到防疫医院,还要用生硫黄和石炭酸给病人待过的房屋消毒,他克服重重阻力对尸体进行焚烧、掩埋;抽调士兵进行交通管制,还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易推广使用的简易双层纱布囊口罩在两层纱布中间放置一块吸水药棉(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东北鼠疫,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成功案例,也是人类历史上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典范。 摘自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伍连德对控制东北鼠疫做出的贡献,结合材
65、料一,分析明清政府防疫措施不同的原因(3)综上,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答案】(1)特点: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皇权色彩浓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2)贡献:进行医学解剖,发现肺鼠疫病菌及传播途径和传染源;打破旧传统,用现代医学方法开展防疫工作;发明“伍氏口罩”;迅速控制疫情,挽救了人民生命;开启中国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先例,国际影响巨大。原因:明政府敬天畏神思想观念浓厚;施政的重点在维护封建统治;清末西方科技的传入。(3)疫病流行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有强有力组织的领导;防疫事关民生【解析】【详解】
66、(1)特点:根据材料“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可归纳出封建迷信色彩浓厚;根据材料“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可归纳出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根据材料“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可归纳出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根据材料“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1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可归纳出皇权色彩浓厚。(2)贡献:根据材料“伍连德通过病理解剖染病死尸,发现了罪魁祸首肺鼠疫,这是一种新型鼠疫,在人和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感
67、染了鼠疫的病人或者尸体”可归纳出进行医学解剖,发现肺鼠疫病菌及传播途径和传染源;根据材料“发现病人,就立刻送到防疫医院,还要用生硫黄和石炭酸给病人待过的房屋消毒”可归纳出用现代医学方法开展防疫工作;根据材料“还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易推广使用的简易双层纱布囊口罩”可归纳出发明“伍氏口罩”;根据材料“他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东北鼠疫”可归纳出迅速控制疫情,挽救了人民生命;根据材料“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成功案例,也是人类历史上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典范”可归纳出开启中国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先例,国际影响巨大。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采取不同措施的主要原因在
68、于明政府敬天畏神思想观念浓厚;施政的重点在维护封建统治;清末西方科技的传入。(3)认识:可从综合治理、政府与民众的配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强有力的领导及对民生的重视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5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世界中国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20世纪405
69、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 论题: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阐述: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依仗其先进科技,从各方面加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开始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中体西
70、用”的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相继产生;在政治方面,维新派和革命派相继进行民主政治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极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本题的关键是要就某些历史阶段进行中外对比。基于三次科技革命对中西产生的多重影响,比如科技革命始发于西方既推动了西方国家工业化,也对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及被迫近代化转型产生了直接影响。再比如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既受西方先进科技影
71、响又在一些重大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伟大成就。故可以拟定论题: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在论证环节,可以从近代以来我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作答。(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5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明代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这种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地权高度集中,加以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徙,里甲户丁和田额已多不实,
72、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日益上升。材料二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后,开始全面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包括:(1)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仅据部分清丈的结果,就增加了土地28亿亩,使不少地主隐瞒的土地缴了税。(2)统一赋役,限制苛扰。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全部简并为一体。将役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由于赋役统一,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3)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不按实物征课,省却了输送储存之费;不由保甲人员代办征解,免除了侵蚀分款之弊,使征收方法更臻完善。(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一条鞭法实行
73、的作用。【答案】(1)背景:明中叶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日益上升。(2)作用:扩大了赋税的征收面,减轻了百姓负担;简化了税收项目,也使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解析】(1)依据材料一“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地权高度集中,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日益上升”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增加了土地2.8亿亩,使不少地主隐瞒的土地缴了税。”“,免除了侵蚀分款之弊,使征收方法更臻完善”的信息从政府财政收入和税收项目简化等角度思考回答。5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789年,华盛顿的卓越功勋使他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
74、统。4月30日,华盛顿在美国当时的临时首都纽约宣誓就职。经过八年战争和八年政治动乱的美国,问题成山,困难重重,联邦政府必须创建它自己的机构。华盛顿使自由派和保守派在内阁中保持了平衡,使全国各地区、各政治集团的利益在政府中都能得到均衡反映。在内阁中,华盛顿特别依靠才智超群、精明能干的汉密尔顿。汉密尔顿积极大胆地提出了一系列恢复经济、发展工业和贸易、稳定信用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在华盛顿的支持和干预下付诸实施的有:偿债基金法,由联邦政府偿还战时公私债务;银行法,依照英国的英格兰银行为样板,在美国建立全国性的合众国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还有国产税法、铸帛法及吨船税法等等。他还在第
75、一任期内确立了总统否决权制度,完善了总统制。华盛顿第一任期比较平静且功绩显著。他使美利坚合众国的各政府机构建立起来,政府工作走上正轨,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华盛顿进入第二任期时,内阁意见分歧,党争加剧,作为内阁主要成员的杰斐逊和汉密尔顿都提出了辞呈。据百度百科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华盛顿施政的主要成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建国初期华盛顿的认识。【答案】(1)成就:任人唯贤并兼顾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平衡;实施恢复经济、发展工业和贸易、稳定信用的措施;确立了总统否决权制度,完善了总统制;美利坚合众国的各政府机构建立起来,政府工作走上正轨;依照宪法取舍、决断美国“重大问题”;不倦恋权力
76、,确立了美国总统连续任期不过两届的惯例。(2)认识:华盛顿是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领导美国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赢得了民族独立,无愧于“国父”称号;主持1787年宪法的制定,为美国民主建设和资本主义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开启了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的光辉范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以及民主精神是后人学习的楷模。【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华盛顿特别依靠才智超群、精明能干的汉密尔顿”“使自由派和保守派在内阁中保持了平衡”得出任人唯贤并兼顾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平衡;根据“提出了一系列恢复经济、发展工业和贸易、稳定信用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实施恢复经济、发展工业和贸易、稳定信用的措施;根据“在第一任期内确立了总统否决权制度,完善了总统制”得出确立了总统否决权制度,完善了总统制;根据“他使美利坚合众国的各政府机构建立起来,政府工作走上正轨”得出美利坚合众国的各政府机构建立起来,政府工作走上正轨;根据“使全国各地区、各政治集团的利益在政府中都能得到均衡反映”得出依照宪法取舍、决断美国“重大问题”;根据“第二任期”,结合所学得出不倦恋权力,确立了美国总统连续任期不过两届的惯例。(2)注意限定时间为“建国初期”,然后结合所学华盛顿的事迹,可从从建国、制宪、发展资本主义、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的光辉范例、民主精神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