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念刘和珍君一、学习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二、作者连线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曾经留学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等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祝福等收入小说集彷徨。三、背景探寻饱
2、含悲愤的记念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政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就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动政府的凶残行径,揭露反动文人的丑恶嘴脸,深刻指出了烈士死难意义,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四、归纳整理1字音洗涤 ( d )不惮( dn ) 尸骸 ( hi )桀骜 ( ji o )寥落( lio )赁屋( ln )绯红( fi )噩耗 ( )菲薄( fi )浸渍 ( z )喋血( di )黯然( n )攒射( cun )惩创
3、( chung )2字形 3词语(1)流逝流失【辨析】两者都有“失去”的意思。“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多用于无形的事物,如“岁月流逝”。“流失”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如“水土流失”。或者指有用的东西、人才流散失去,如“人才流失”。【运用】跟随鲁迅先生的笔触,跟随时光的_,走进绍兴,静静体会一座古城独特的韵味。 美国政府大规模资料搜集计划曝光后,美国科技公司也身受其害,海外客户开始_。答案流逝流失(2)暴发爆发【辨析】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或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指因爆炸而迅猛发
4、生,多用于具体事物;或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运用】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_出了雷鸣般的掌声。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没几年就_起来了。答案爆发暴发4成语(1)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2)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3)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4)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5)痛定思痛:意为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6)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7)出离愤怒:指的是比愤怒更甚,形容愤怒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一、合作探究1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除了写刘和珍外,还写了哪几类人?他们在“三一八”惨
5、案后有什么表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答:_答案人物类型表现作者态度作者感情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悲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控诉抨击愤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淡漠哀伤唤醒哀、愤2作者两次提及“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呢?答:_答案写东西的必要: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自觉有责任去揭露事件的真相,悼念烈士,鞭挞凶残的杀人者及无耻文人,并且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使“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自然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无话可说:但因为“三一八”惨
6、案的发生出人意料,作者为刘和珍等人惨遭虐杀感到悲痛欲绝,“出离愤怒”;同时他也深知在当时“非人间”的社会里是无法用语言来分辨是非曲直的,所以“实在无话可说”。3作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真的猛士”?为什么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答:_答案“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些革命先驱者。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 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沦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所以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4作
7、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答:_答案刘和珍是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多么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卑劣便不言而喻,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都历历在目,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能使人想到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5请结合文中写到的刘和珍的事迹,概括其品质、精神、
8、性格。答:_答案思想进步、追求真理。虽然她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崇敬鲁迅。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这正说明了刘和珍自觉、坚定地支持鲁迅,她是鲁迅的学生,也是鲁迅的战友和同志。敢于反抗、乐观温和。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她曾因带领同学们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既勇猛顽强又温和善良。 正义果敢、有责任心。“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
9、胸怀的博大。勇敢坚强、忠贞爱国。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执政府门前的请愿,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6鲁迅先生在本文中谈了自己对“请愿”的看法在,空谈一文中也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知,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请结合本文谈谈: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是怎样的?他认为请愿的做法是正确的吗?我的观点:_观点一:鲁迅先生并非不以请愿为然。鲁迅先生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并且积极参加和支持。虽然他认为向反动政府请愿特别是“徒手的
10、请愿”有极少的效果,但是他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请愿”提高了群众的认识,能鼓舞群众进一步走向彻底的爱国道路、革命道路上去。观点二:鲁迅先生不以请愿为然。这在原则精神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完全一致的。像1926年3月18日那样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毫无疑义,也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但请愿毕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爱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那样反动的政府去请愿,除表示出了群众的意向和力量外,实际的效果是绝不会有的。二、归纳总结图解文章主旨探微本文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
11、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素材1做有责任感的人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写“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欣然前往请愿,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惨遭杀戮。刘和珍爱校爱国,都显示了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为后人景仰。刘和珍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她自觉汲取进步思想是分不开的。文中说,刘和珍很爱看鲁迅的文章,鲁迅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刘和珍。邓小平16岁就到法国勤工
12、俭学,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特殊的留法经历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使他具备了同时代人难以比拟的开放的国际视野的广阔思维空间。汲取时代新思想,树立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有志青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2正确对待“沉默”鲁迅先生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国自古以来的美学是信奉“天地有大美而无言”的,由此有了“沉默是金”的人生箴言。于是,社会上“昏睡”着的人固然“沉默”;“较为清醒”的人也往往不胜“叫醒昏睡的人”之累,也选择了“沉默”。还有另一种沉默,那就是路见不平,就装作没看见,绕着道走,然后继续
13、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的游戏。这种“明哲保身”的沉默其实比不开口的抗争更加可怕。不开口的抗争还隐伏着爆发的可能性,而这种沉默则是对不平的一种默认。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沉默”,深入反思社会上“选择沉默”现象的实质。3勇于反省鲁迅先生用他冰冷的笔触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有些方面封建迷信、凶残粗野、阴暗嫉妒、无知健忘等我们是否做过或正在做着令人扼腕的蠢事?这句话可以让我们以最虔诚的心态反省自己。二、技法学习比喻说理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巧妙地表达感情。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
14、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前进之艰难,作者的沉痛之情也由此可见。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婉转却有较强的说服力。比喻被誉为“修辞之王”,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胜过一大篇平淡的议论。运用比喻说理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点。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事物。运用比喻说理要力求新颖、贴切、自然。比喻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比喻事物的特点。 迁移运用请写一段文字来论证中心论点“诚信”,要用到比喻说理方法。_【示例】诚实守信,是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
15、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光大华夏,充盈中华。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桥,那么诚信便是那坚固的桥墩;如果说金钱、权力、才学是人生的财富,那么诚信便是那颗最耀眼的钻石;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是一座塔,那么诚信便是塔下牢固的基石。用心灵呼唤诚信,让诚信成为你人生的准则,让自己对诚信的履践萌生出对心灵的感动,让生命因诚信而获得一次畅快的呼吸。 三、考点链接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这个考点是着重在语言的思想性层面的,是对诸如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哲理句等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句外意义的分析概括。如本文中:“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
16、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此句从三个层次来揭露中外杀人者的凶残,而且层层递进。第一层是“我”可以用最大的想像力来想像中国人的坏,足见其坏之劣;第二层是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中外杀人者会如此凶残;第三层是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这三层意思,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者对牺牲青年的悲伤,对杀人凶手的愤恨。常见的命题形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意思;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考查的重要语句: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考查通常情况下是考查句子中某个或某几个词语的丰富内涵。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
17、句有的重要句子,就是因为它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结构复杂的句子句子本身有时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对这类句子给以足够的重视。不同结构的句子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对点训练】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 同步演练中第8题。四、悦读心赏阮籍式的深情,离骚式的表述读记念刘和珍君在文章中,作者没有把自己摆在为师的位置上,他严剖自己,而对逝者表示出了极大的尊重。对于记念,他没有浮泛,更没有旁观,而是用他的心与情、悲愤与炽爱去深味惨案前前后后的以
18、及更多的、更深广的东西。他的思想与情感渗入其中,他用他所能感受到的形诸笔墨,让人看到一个真正思想者的心灵的苦痛与挣扎的具体情状。他是真实的、感人的。这篇文章给人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文章中浓烈的抒情性大于其单纯的文字表述。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的浓烈的情感、悲愤的控诉、严厉的斥责都聚集在那议论大于叙述的篇章结构里。他的议论与抒情都是感性与理性交织着的产物,在最具有浓缩性与广延性上,又获得了无限的诗性。歌德说:“感情愈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到了极境,就出现了诗,出现了哲学。”这就是他行文的很突出的特点:一个真正思想者真诚地坦露着他的思想。“他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满腔的悲痛与义愤,用烈火般的言辞喷射出来,
19、形成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并结情为理,化为深刻的哲理韵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他指着反动派的鼻子怒斥:中外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来,不知个个脸上有血污”此其一。还有一点也是常常被人忽视或误解的,就是“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的具体的痛苦的情状与深情叙说”。行文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而接下来的却是“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在于无话可说处,作者说“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后面又出现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而
20、接下来的又是“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而却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有一种论说则是从“重复”性语句出发,认为鲁迅是用还原那荒诞而重复的历史来“还丑恶以丑恶,还荒谬以荒谬,让所有的真相裸裎”。它“在说与不说之间,鲁迅陷入了深刻的苦痛之中”,但它的解释显然是过于想当然了。如果我们对鲁迅研究魏晋时代的情况多一些了解,那么,便比较容易地理解这种“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的具体的痛苦的情状。有兴趣的人可以仔细地聆听阮籍的古琴酒狂,也许会有深刻的体会的。同时,该文还存在着离骚式的表述结构。在离骚中,屈原天上人间,上下求索,其现实主义地对祖国与民族的爱深融于其中,尤其是最终升天临
21、行之际那深情的回眸,简直让人涕零如雨。古人评论离骚时认为它没有章节,思之所至,悲戚啼苦,时断时续,天上地下,旷怨求索,一唱三叹,这正是作者内在深情在行文情节上的本质反映。在本文中,作者发情于死,但念在生前,“于死者寄生者之情,求生者之道”,作者摒弃了那些虚而不实的冥间想象式的虚无安慰,他始终把死者与性命相联于残酷、恶劣的历史与现实,并与中国的未来紧紧相系。鲁迅写作本文,说得非常明白,“刘和珍是我的学生”,但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以含悲之笔,以一个“亲族、师友、爱人的心”去“深味”这浓黑的非人间的悲凉和微漠的悲哀与淡红的血色,他感受到了中国女子的“从容”
22、“微笑”与“伟大”,他的心由此震动,他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作者的感情实在是悲哀与愤怒之至,他认为三月十八日是“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因为他“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他几次表示该“写点东西了”但一直没有下笔。在他看来,凶残的当局,下劣的流言家便是罪恶的制造者与掩盖者,罪恶不止,则青年所流的血便无从止息。正因为如此,他要“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种深味与哀痛真是难以言状,所以作者很难完整的叙述完有关刘和珍的详细的情节,而只能忍含深痛的,时断时续的。有时他只能说“我说不出话来”而显出秋雨般的夜哭;有时他甚至太激动,而作枯蕉似的悲哀与残荷式的愤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