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392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B卷能力提升1.下面是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时()A.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移民方向B.区域间商品交流逐渐频繁C.政治因素影响人口分布态势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2.东晋建立之初,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东晋统治者的政策开明B.北方南迁流民的开发C.南渡士族的努力D.历代经济发展的积淀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借用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的典故。该典故造成的重要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

2、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4.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5.贞观政要论政体一书中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B.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C.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D.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6.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

3、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 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一般被看不起,材料表明()A.君主决策随意独断B.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C.中书门下监察独立D.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7.下面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C.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8.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

4、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这说明当时( )A.民间商业欺诈现象严重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D.政府重视监管商业9.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B.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10.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

5、.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1.对比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到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官吏数量的增加B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C以分权形式实现集权D官僚机构职能的变更12.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13.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

6、、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玄学的形成完全脱离了儒学14.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15.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

7、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言论()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16.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首都奈良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朝廷任命鉴真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了(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8、料一以两税法为界,此前的賦役征派向“丁身”归并,而两税以后的各种賦役逐渐向田亩归并。 依据人丁征税意味着在生产中使用劳动力的成本增加,依据田亩征税则意味着土地使用成本的上升。摘编自豆建春、冯涛税制变革、人口增长及其对中国历史演进的长期影响两税法实行之初,成效是颇为显著的。户数从代宗广德二年的二百九十三万多户增为三百八十多万户。岁敛钱三千余万贯,税米、麦一千六百余万石。 于是“人不土断而地著,賦不加敛而增入。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一朱武飞两税法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a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泼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9、织絹未成疋(匹),缲(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踅逡巡昨日轮残税,因窺官库门。缯第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重陚(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关于两税法的观点。(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的认识。18.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

10、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摘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

11、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晋末年的移民,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北民大量南迁,故选C项;西晋末年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并非南北经济差异,故排除A项;西晋末年,北方战乱影响了区域间商品交流,故排除B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代安史之乱后,故排除D项。2.答案

12、:B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既考查学生的分析材料和把材料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考查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的地理知识,以及学生应明确根本原因是在众多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要解答本题,学生首先应该明确“荆扬”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然后根据东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要求学生明确“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很容易做出判断:统治者的政策开明是此时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故排除A;决定经济发展的应该是生产力的推动,南迁流民不仅为江南开发提供了劳动力,而且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13、和工具。故正确答案应该选择B;士族势力对社会发展在当时起了阻碍的作用,故排除C;而D项只是为东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不是决定性的因素。3.答案:D解析:“北虏乱如麻”反映了中原地区动乱不休,“南奔似永嘉”反映了北方人民纷纷逃往南方。这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交融。故选D项。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 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只有B项符合题意,故选B。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难度中等。据材料可知,封建史学家描述的“贞观之

14、治”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材料“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等比真实的历史情况美好很多,故排除D项选A项;材料叙述的是“贞观之治”的繁华的社会情况,没有体现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民本思想,故排除B、C两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可知,君主决策受到制约,而不是随意独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无法体现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无法体现中书门下监察独立,故C项错误;据材料“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

15、封手续而一般被看不起”,可以得出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故D项正确。7.答案:D解析:此图反映节度使统军出行,无法反映出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张议潮出行场面如此浩繁是因为他“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并非表明节度使享受超官秩的仪仗,故B项错误;节度使管理地方,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可知体现的是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监管,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9.答案:C解析:A,根据所

16、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故A项错误;B,根据所学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士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并没有彻底解决察举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C,根据所学可知,由于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所以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故C项正确;D,根据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并没有触犯地主豪强的势力,故D项错误。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

17、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甲反映的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由此可知,本质上说明以分权实现集权,故C项正确。AB项不是本质,应排除。从图片中看不出官僚职能的变化,故D项排除。1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

18、知,题干中唐代缩短了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有利于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从而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材料的主旨的内容是均田制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授田的对象不包括地主,不会促进地主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主要授田对象为官僚集团,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说明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儒学出现了危机,即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才完成的,排除B项;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

19、局面,排除C项;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材料无法反映玄学完全脱离儒学,由此排除D项。14.答案:C15.答案:B解析:千金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作,理学是宋代才出现的,排除A;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是中医学实践层面的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医学理论涉及不多。此题采用直选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难度不大。这道题目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家国情怀。16.答案:B解析:题干中提及唐朝高僧鉴真受到日本宗教界和政界的热情欢迎,并被授予重要地位,可知鉴真作为佛教文化代表在日本受到重视故选B项;中日开始正式的外交关系是在汉朝,排除A项;佛

20、教应该是从朝鲜半岛百济国传入到日本的,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鉴真只是宣传佛教的重要代表而已,排除C项;D项错在“仅仅”,材料“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说明日本宗教界也认同鉴真的地位。17.答案:(1)材料一:两税法的实施,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经济集权。材料二:两税法下,贪吏连年增税,钱重物轻,加重了人民负担。(2)两税法的实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在实际实施中给人民造成了负担。这说明要推动社会的发展,既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还需要有良好的实施方法。解析:18.答案:(

21、1)标准:贤良、孝廉。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任答3点即可)(3)认识:选拔人才标准趋向公正;选官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任答2点即可,或者言之有理也可)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贤良”“孝廉”可知,该制度为察举制,该制度以“贤良”“孝廉”等道德作为推选官员的重要标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得出使普通人有参政机会;根据材料一“使全国各郡县

22、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得出使各郡县利益平衡,巩固统一;根据材料一“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得出使朝廷用人有了相对客观的标准。(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变成拥护门第”,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第二小问弊端,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参加中央考试”,隋唐实行科举制,其相比于前代有进步意义。首先,选官的范围扩大;其次,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同时,科举制也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3)根据材料一、二,涉及选宫的标准、主导权、范围、影响等方面,可以从这些方面的变化加以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