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367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2.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3.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

2、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重建儒学信仰人人都有良知无私则无心道德自我完善A.B.C.D.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5.明清小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是因为明清()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八股取士的普及 A.B.C.D.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

3、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8.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

4、位9.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等,这说明当时()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10.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 )A.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B.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C.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清朝洋务运动的开展11.乾隆以后,一些地主和富农,或利用

5、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地用无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12.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13.材料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

6、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但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这部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应星科技成果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14.阅读

7、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

8、族)4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变化,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推断粮食需求减少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普通农户收益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而经济作物主要是销售到市场上的,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故D项正确。2.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

9、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关系,由此排除A项。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由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由此选B项。材料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由此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由此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守仁“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说明人人都有良知,故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指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正确。选项D符合题意。

10、4.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儒学一直由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故C项正确。李贽本身是儒家学者,因此不会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由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政治制度的批判,由此排除D项。B项不是说明,而是对材料的重复,由此排除。5.答案:A解析: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于小说的发展没有益处,故错误,由此排除含有的选项。选A。6.答案:B解析:抓住关键信息“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

11、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所以B项符合题意。7.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资本远远超过明朝,反映了清朝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故C项正确。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清代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D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8.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

12、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9.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明清江南地区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的兴起,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不同地区的生产存在地方特色。故答案为D项。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分工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市镇的规模,排除B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城乡经济联系,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不属于对封建思想统治危及的作用,而属于传统文字考研,受到清朝时期思想限制的影响,说明清朝时期社会危机日趋严峻,B项正确。清朝实行严厉的思想控制,A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

13、11.答案:A解析:由“利用自己的土地获取利润”可知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错误;清代国家政策仍为重农抑商,D项错误。12.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的农业政策,不能说明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故A项错误。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故C项错误。13.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14、。(2)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明清时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固守农耕文明。解析:(1)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等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2)原因从材料“当时士大夫

15、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信息可概括出“士火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14.答案:(1)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解析:(1)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中“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的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民生角度思考作答。(2)第一小问从材料“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可知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垦荒政策,从社会矛盾、人口增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纳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