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321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A卷 基础夯实1.春秋时期,诸侯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 “军功”培养,这表明(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C.察举制开始形成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2.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记述。对所记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史籍记述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后汉书左雄传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周礼地官记载有乡大夫具乡饮酒之礼,考察其乡人士的德行、道艺,三年举贤能者贡于周王,以备选用A.官吏举荐人才的察举制业已出现B.德才兼备成为世宫制的主要标准C.贤能之士通过荐

2、举选官步入仕途D.世卿世禄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3.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B.增加政府收入C.强化君主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4.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秦朝,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 “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 )A.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B.汉朝对秦朝官制进行了变革C.汉朝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D.中央监察满足了皇权的需要5.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州郡县设

3、中正官,朝廷设吏部尚书。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作任用与否的标准。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 )A.保留了地方对人才的推举B.使士族操纵地方经济C.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D.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6.17、18世纪,欧美内阁制、政党制形成以后,执政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一旦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换,就需更换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僚。由于政党更迭频繁,这就导致政府官僚频繁更换,政府腐败泛滥。这说明,欧美国家( )A.资本主义民主遇到瓶颈B.实行多党制不合实际C.急需进行官员制度改革D.政治制度尚不完善7.

4、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最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B.英国政府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影响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8.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后,确立了以考核录用、文官政治中立和职位常任等作为现代文官制度的核心原则,并为建立廉洁高效的制度运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形势下,撒切尔夫人又进行了朝向市场化的改革,精简高级文官,推行绩效功绩制等。据此推断,“新形势”是指( )A.国家干预经济急需改革B.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D.英国失去世界霸主地位

5、9.日本在1885年制定文部省官制,并于1887年到1893年,颁布了文官任用令文官考试规则等,强调文官任用必须以考试合格为前提,对普通文官和高级文官进行严格要求。据此推知,日本文官改革( )A.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B.由下而上逐步推动C.是列强殖民侵略的产物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0.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该法案( )A.使美国彻底摆脱了政党制B.推动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C.进一步完善了文官政治D.旨在加强对文官的监督控制

6、11.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年至1912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2.下表为19011905年清末新政措施一览表(部分)。据此可以推知,清末新政( )类别主要措施政治改革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设商部、学部、巡警部,裁撤冗衙冗员军事改革废武科,设武备学堂,裁汰绿营防勇,设练兵处教育改革废除科举考试,选派留学生等经济改革制定商律,设立商部,力行保商之政社会改革允许满汉通婚,解除妇女缠足,禁止鸦片A.对官制进

7、行改革B.对选官制度的改革C.注重留学生教育D.成为洋人的朝廷13.“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这一讲话的意义在于( )A.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C.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D.表明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4.习近平强调,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此,要坚决落实( )A.党管干部原则B.公务员制度建设C.民主选举原则D.公平竞争原则15.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

8、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16.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17.阅读材料

9、,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的文官制度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此时,政府官吏的录用方法以封建色彩浓厚的“恩赐官职制”为主。进入19世纪,政党政治的兴起带来了“政党分肥制”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

10、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经济、法律、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据范文超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变迁初探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等整理材料二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传统文官制度显得力不从心。1968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行政制订、财政管理等。30-40岁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第三,变“封闭结构”为“开放结构”,取消“六等级制”,代之以以职类为基础的“三

11、类制”,即行政类、专家类、秘书类。第四,完善退休制度,严格掌握养老金的发放,奖励功绩优异者,惩处功绩不佳者。(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其体现的共同价值取向。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辞章、经学理论、政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

12、知识,如律令、算学等。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和誊录制。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

13、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 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 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的军功爵制,冲击了贵族世袭的世官政治,故A项正确;“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

14、拔任命”说明君主的选官权并未旁落,故B项错误;察举制开始于西汉,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员举荐人才的影响,故D项错误。2.答案:C解析:据材料“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郡国孝廉,古之贡士”“三年举贤能者贡于周王,以备选用”可知一些有才能的人被荐举,步入仕途,故选C项;察举制是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不能解释礼记周礼的选官记述,排除A项;世官制的标准是出身、血缘而不是德才兼备,排除B项;材料强调贤能之士通过荐举选官步入仕途,不涉及世卿世禄制,排除D项。3.答案:D解析:上计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上计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

15、而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上计制度是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而不是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上计制度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直接推动中央权力增强,排除C项。4.答案:D解析:秦朝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由材料“在秦朝,御史大夫直接受命于皇帝”可知,秦朝御史大夫的设置满足了皇权的需要,故选D项;A项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介绍的是秦朝御史大夫的地位和职责,与汉朝无关,排除B、C两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选官只依据门第不重才德,这就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故选D

16、项;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中门第成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有利于士族操纵地方政治,但从材料中不能直接推断士族操纵地方经济,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只注重门第选官,便于门阀士族垄断地方政权,但不能说“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7、18世纪欧美国家的政党分肥制导致了政府腐败泛滥、政府官僚更换频繁等问题,这不利于国家的统治稳定,因此需要进行官员制度的改革,故C项正确;A、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说法错误。7.答案:C解析: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与此事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英国政府的推动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思考,19

17、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对政府行政提出了要求,故C项正确;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8.答案:A解析:撒切尔夫人针对文官政治进行改革,使文官制度市场化,根据所学知识,这说明国家干预经济问题重重,故A项正确;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只是推行文官改革的前提,并非主要的新形势,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之无关,排除C项;英国失去世界霸主地位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材料显示日本的文官改革逐步深入,不断规范,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故A项正确;由“制定文部省官制”“颁布”等可知,文官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排除B项;日本文官制度改革是近代日本受到列强侵略后,主动学习西方、走

18、向近代化的产物,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文官政治改革有利于改善文官随着党派更迭而变换所产生的动荡,但并未使美国彻底摆脱了政党制,排除A项;材料与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无关,排除B项;彭德尔顿法进一步完善了文官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强化了以考绩为核心的文官制度,并非单方面加强对文官的监督控制,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新式学堂兴起,这是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民族危机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民主革命浪潮推动思想解放不是导致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故A、C两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

19、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D项错误。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设商部、学部、巡警部”可知,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对官制进行了改革,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变革,B项错误;注重留学生教育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项错误。13.答案:A解析:材料“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好干部“更是管出来的”可知,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干部的

20、管理。我国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A项正确。B、C、D三项均体现不出“管”的含义,排除。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B项正确。A、C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16.答案:D解析:由材料“留学生”“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A项错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项错误。17.答案:(1)19世纪改革的社会背景历史因素: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传统文官制度的弊端,滋生了贪腐现象,行

21、政效率低下。现实因素:经济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政府职能扩大;政治方面,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发展与完善;思想上,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0世纪改革的社会背景历史因素:原有文官制度出现弊端,忽视专业人才、内部流动性差、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实因素:经济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一方面使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新技术手段,另一方面,科技成果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政治上,政府干预扩及社会各个方面,二战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思想上,社会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2)19世纪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文官常任,政治中立,突出通才。20世纪特点:行政管理更专业;

22、人才选拔更开放;突出激励机制。共同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率。解析:(1)可分别从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来进行分析。历史因素可从传统文官制度的弊端方面来分析,19世纪的社会背景还可结合中国科举制的影响来回答;现实因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结合两个时期的社会背景知识作答。(2)“特点”可由材料中文官制度改革的内容提炼得出;“共同价值取向”,综合两次改革可以看出,都注重公平与效率。18.答案:(1)特点: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体系化、规范化;程序日益严密。影响: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体现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

23、荣;为后世的人才选拔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后期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转型。(2)新变化:确立相关法律制度;政治色彩浓厚;考试内容和形式更专业化和标准化;与国际接轨。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两汉时期的对策考试,隋唐创立并完善的科举制度,宋代对科举制度的调整,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的形成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体系化、规范化,程序也日益严密。影响,主要结合所学从积极、消极的角度回答即可。(2)变化,根据材料二“政府公布的考试法”“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确立相关法律制度来选拔公务员;根据考试科目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考试内容和形式更专业化和标准化;根据所学可知文官制度与国际接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