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248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追溯(shu) 青衿(jn) 繁芜(w) 酾(sh)酒临江B. 箴(zhn)言 诽(fi)谤 莅(l)临 瞠目结舌(tng)C. 枕藉(ji) 贻误(y) 颤动(zhn) 溘(k)然长逝D. 商榷(qu) 舳舻(zh l) 肄(y)业 敷衍塞(s)责【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

2、类整理,加强记忆。A项,“追溯(shu)”应为“追溯(s)”;B项,“瞠目结舌(tng)”应为“瞠目结舌(chng)”;C项,“颤动(zhn)”应为“颤动(chn)”;D项没有错误。故选D项。【点睛】本题考查字音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2.下

3、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敛裾 萧索 万户侯 义愤填膺B. 缔造 颓废 俱乐部 横槊赋诗C. 守拙 倩影 笑咪咪 夙兴夜昧D. 樊笼 枕藉 切磋 杯盘狼藉【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通过语音辨析、字形辨析、语义辨析、结构辨析、语境辨析等方法判断用字是否正确。本题要求选出“有错别字的一组”,仔细审查四个选项,就会发现,C项,“笑咪咪”应为“笑眯眯”,形容微笑时眼皮微微合拢的样子;“夙兴夜昧”应为“夙兴夜寐”,意思是很早就起来,很晚才睡下,多形容勤劳。故选C项。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苟余情

4、其信芳 自可断来信B. 留待作遗施 采之欲遗谁C. 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D. 适得府君书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A项,前一个“信”,副词,的确;后一个“信”,名词,媒人。B项,两个“遗”均为动词,赠送。C项,前一个“谢”,动词,辞别;后一个“谢”,动词,劝告,告诉。D项,前一个“适”,副词,刚才;后一个“适”,动词,享有。故选B项4.下列句子中划

5、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凌万顷之茫然 其声呜呜然B. 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D.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A项,两个“然”都是助词,前一个“然”做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后

6、一个“然”做象声词的词尾,可译为“地”。B项,前一个“且”,副词,将要;后一个“且”,连词,尚且C项,前一个“其”,代词,自己;后一个“其”,副词,难道。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故选D项。5.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与父苏洵、弟苏辙并列为“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开宋代豪放词风的先河,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C. 中国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不分的。进入阶级社会,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称氏是

7、为了区别贵贱,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D. 蔡元培(1868-1940),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学术自由,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1940年在香港病逝,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从高考来看,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再把同类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C项,“中国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不分的”错误。中国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分别的。姓的偏旁是“女

8、”, 可能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那时候人们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只能通过姓来区分不同的部族。故选C项。6.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A. 只道林间无人至B. 门巷深深过客稀C. 小院地偏人不到D. 寒气偏归我一家【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和鉴赏诗歌意境、语言的能力,也涉及到对文学常识的考查。题干要求选出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考生应仔细阅读给出的诗歌原文,明确诗歌的内容,确定诗歌的体裁,再根据诗歌的内容及体裁特点选择出正确的选项。本题所给诗歌的标题为“夏

9、日西斋书事”,再结合诗歌中的“榴花”“槐影”“鸟迹”“苍苔”,可知诗歌描绘的是幽静清美的夏日图景,D项“寒气”与诗歌内容不符,排除D项;尾句“满庭鸟迹印苍苔”意思是庭院里处处苍苔,上面布满飞鸟栖息时指爪留下的痕迹,由此判断第三句也应是写庭院内的事情,排除A项。从体裁上来看,所给诗歌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故排除B项。C项,“小院地偏人不到”意思是小院地处偏僻无人来到,与上下文诗意一致,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符合要求。故选C项。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雀东南飞中的“伏惟”,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B. 孔雀东南飞中

10、的“床”,指古代的坐具。C. 短歌行中的“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D. 兰亭集序中的“岁在癸丑”,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从近年高考来看,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错误,应为“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

11、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故选D项。8.根据情景描述填写内容。(1)短歌行想象了人才不辞辛劳,穿越纵横交错的小路从四面八方来投奔明主的场景之句:_,_。(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赤壁赋苏轼)(4)然力足以至焉,_,_。(游褒禅山记王安石)(5)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长声叹息,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_,_。【答案】 (1). (1)越陌度阡, (2). 枉用相存。 (3). (2)尔卜尔筮, (4). 体无咎言。 (5). (3)舞幽壑之潜蛟, (6). 泣

12、孤舟之嫠妇。 (7). (4)于人可为讥, (8). 在己为有悔。 (9). (5)长太息以掩涕兮, (10). 哀民生之多艰。【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越、陌、阡、枉、筮、咎、舞、壑、蛟、嫠、太、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苏秀道中【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3、。【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9. 下列对该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了。“润”字不仅有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B. 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从正反两个方面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C. “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不仅自然贴切,而且所表现的精神气韵也与杜甫相同。D. 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

14、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E.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实在难能可贵。10. 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9. CE 10. 大,及时(一点一分)视觉、触觉相结合:诗人半夜梦醒感到凉冷,这是触觉;看见屋漏床湿,这是视觉,通过多种感官写出了雨大的特点。虚实结合:骄阳转作霖后,诗人想象雨后情形:“千家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虚实结合,突出了雨下得很及时的特点,流露了久旱喜雨的高兴之情。(两分一大点,每点分两步:术语1分,分析1分。第二点,答成“想

15、象”“虚写”,分析到位,亦可得2分)【解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综合题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说法错误,不是“引用”,而是“化用”诗句。E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CE两项分别考查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的内容。【10题详解】试题分析: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

16、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的。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对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本诗是久旱遇雨,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所以“雨”的特点是大,及时。对于表达技巧也要才诗的整体刻画角度去分析,这题主要是对“雨”的描写角度。视觉、触觉相结合、虚实结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甘霖亭记韩日缵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

17、,郡之人咸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稿,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善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痕,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大夫御史台

18、、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于间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1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再月不雨谓之亢 再:二,两个B. 行之不辍

19、 辍:停止C. 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 造:前往D. 无岁是无民也 岁:岁月12.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B.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C.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D.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B. 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C. 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

20、终于暂时留了下来。D. 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1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2)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答案】11. D 12. B 13. D 14. 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我们登上了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解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

21、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无岁是无民也”的意思是“没有年成老百姓就没办法生活”,“岁”应解释为“收成、年成”。故选D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撤盖谢乘”是并列结构,其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两项,“自宫徂郊”的“自徂”意思是“从到”,可以看作是固定结构,“自宫徂郊”的意思是从府衙到郊外,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

22、,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错误,由原文第一段“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以及第四段“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可知,甘霖亭是为纪念荆公求雨所建,而不是荆公为求雨而建。B项,“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错误,由原文第二段“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可知,郡人平越太守张孟奇写了甘霖之歌,有文才的士绅们都来唱和,而不是说“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C项,“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错误,由原文第三段“业裹三月粮,扣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

23、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可知,荆公并没有“暂时留下来”。D项,由原文第四段“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选D项。【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三农”,所有种田人;“慰望”,欢喜仰望;“百谷”,各种农作物;“仰荣”,欣欣向荣;“咸”,

24、全都;“格于天”,感动了上天;“惠”,恩德、恩惠;“于”,介词,对;“惠于民”,状语后置句,对老百姓有恩德。“兹”,这个;“瞻顾”,看到;“复”,回来;“焉”,助词,不译;“愿”,希望;“子”,你;“之”,助词,的;“言”,文章,这里指题记;“以”,连词,用来;“勒”,刻;“诸”,兼词,之于,“勒诸石”即“勒之于石”,可直接译为“刻在石碑上”。【点睛】第2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

25、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甘霖亭是为纪念前太守荆公求雨而建的。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郡里的人悲伤地说:“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获?”一个月不下雨称作“干旱”,两个月不下雨称作“亢旱”,三个月不下雨称作“枯槁”,枯槁就会没有年成,没有年成老百姓就没办法生活。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

26、,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于是太守思过自责,裁减扰民的政务,禁止酷刑,迁移市场。减少膳食,穿粗布衣服。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他的心里内疚,他的言辞伤感,他的脚又青又肿,他的身形面容显得憔悴。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雨挟风势下得又大又多,从原野到耕地,全都下了齐脚深的雨水。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郡人平越太守张孟奇写了甘霖之歌,有文才的士绅们都来唱和。没过多久,荆公由于朝廷考核优等当上了考功令

27、,郡里的人悲伤地说:“百姓没有年成,依靠荆公才有了年成,百姓们盼望荆公就像盼望好的年成,为什么要夺走我们的父母官?”众人群聚奔走于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希望荆公能留下来。备办了三个月的粮食,前往朝廷申诉请求归还自己的好太守,不被允许。荆公离开的时候,一天就聚集了万余人,让公车停下来不能出发,两岸的老百姓互相挽着哭泣送到了百里之外。当时我陪同各位士绅在州府中为荆公饯行,挥泪告别。有首诗说:“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郡里的人们于是聚集工匠计算准备物料,在江边建造了甘霖亭。亭子建成,几十位父老到我家里请求说:“采伐石料修建亭子用来纪念太守的恩泽,很快就要建成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

28、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我说:“荆公为我们的百姓求来好雨,洒落在每户人家,润泽在每个人的心里,他求雨不只是一天,这是他的精诚所聚结,向天叩请而天应答了他,惠泽了百姓而百姓也感激他。”父老们在亭下徘徊,早晚一定前往祝祷。荆公的名字叫做之琦,是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科进士。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目送(台湾)龙应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题记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

29、,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一一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

30、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一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

31、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

32、那里,一口皮箱旁。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

33、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15.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说明孩子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和孩子的无情。B. “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说明父亲不愿意让女儿的新同事们知道女儿有一个运饲料的穷酸父亲,他为自己没能风风光光送女儿上班而差愧,可以看出父亲的虚荣心很重。C. “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本句运用了环境描写与动作神态描写相结合,用风雨烘

34、托作者的悲伤心情,用凝望来表达作者最后一次目送父亲离开时的凝重心情。D. 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日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E. 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16. 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述。17. 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18.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个题记,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答案】15. AB 1

35、6. 作者目送儿子第一天去上小学,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门里。作者目送16岁的儿子过安检,看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作者目送21岁的儿子上公交,看着他的背影。作者目送父亲被护士推入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后门。作者目送父亲火葬。 17. 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18. 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面对的;面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是我们生命的必然;我们应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份情缘。【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

36、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无中生有,“孩子的无情”于文无据。结合原文来看,“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是孩子离开后,“我”看到的景象,反映出“我”内心的失落之感,并不能说明“孩子无情”。B项,“虚荣心很重”不对,夸大其词。结合下文父亲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可知,父亲把车子停在侧门的窄巷边,主要是因为父亲内心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儿,表明父亲内

37、心有一种落寞之感。故选AB两项。【1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考生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再筛选出作者围绕“目送”所写的内容,归纳得出答案。第1段到第4段作者写了送儿子华安上小学的情景,其中第3、4两段集中写了“目送”儿子的背影,直到“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第5、6两段写16岁的儿子要到美国做交换生,作者到机场送行,目送儿子“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直到消失。第7段写了21岁的儿子上大学,拒绝与作者同行,作者“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目送儿子上公交的情形。第12

38、段作者写自己去医院看望父亲,离开时把父亲交给护士,目送父亲的轮椅“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第14段写父亲火葬时作者目送父亲的棺木“缓缓往前滑行”,“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考生依据上述信息分点归纳,即可得出本题答案。【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考生答出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的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第二问要求考生答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就提示考生要分两步解答,第一步要通读全文,围绕“目送”筛选出作者写了哪些相关内容,然后将这些

39、内容分为两类,得出第一问的答案,第二步再分别结合这两类内容,归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全文来看,作者围绕“目送”写了自己目送儿子上小学,目送儿子过安检,目送儿子上公交车,还写了自己目送年老的父亲被护士推回医院,目送父亲火葬的情形,这些内容从“目送”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目送儿子,二是目送父亲。第二问,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在作者的目送中“他不断地回头”,儿子长大后,在作者的目送中他一直没有回头,一方面表明在作者的目送中,儿子渐渐长大,越来越独立,作者只能“目送”儿子,却不能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既表达出作者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也表达出儿子长大后作者内心的落寞之情。文中写了父亲送作者上班,作者

40、去医院看望父亲,父亲火葬,在作者的目送中父亲渐渐老去,直到去世,作者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表达出作者眼看父亲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1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具体来看,本题所考查的句子是文章的题记,并要求结合全文分析。题记有开宗明旨,展示主要内容,揭示作品内涵的作用,因此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题记,结合全文解读句中的关键词,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结合全文来看,这里的“路”指的是生命之路;“一个人走”,意思是没有他人陪伴,联系文中

41、写的儿子渐渐长大,父亲渐渐老去,作者只能“目送”,并感慨“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等信息,可分析出“一个人走”是指没有亲人的陪伴。“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则是说在我们的生命中,任何亲人都不可能永远陪伴我们,他们只能陪伴我们生命中的一段路程,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有些时候,我们必须一个人独立去面对成长,包括孩子长大后母亲内心的失落,父亲去世后女儿内心的痛楚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亲人不可能永远陪伴我们,所以我们才更要珍惜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真情和缘分。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点睛】第4小题考查对文章题记的鉴赏,这类题

42、目解答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题记,题记有什么作用。文章的题记指写在文章正文前或题目下的文字,题记既可以是交待写作缘由,亦可以是创设环境,意蕴丰厚,情味绵长,有开宗明旨,展示主要内容,揭示作品内涵等作用,解答时,一般需要联系全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题记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如有,有文中有什么特殊含义;二题记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如有,在文中指什么;三题记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题记如果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结合全文,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

43、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交流使不同地区剪纸风格。以陕西剪纸为例:关中地区文化、经济相对发达,剪纸受到绘画的影响,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关中北部地区由于交通相对闭塞,剪纸更多呈现朴实、凝练的风格。自由随性的剪纸与民众生活紧密贴近,各地剪纸呈现出的局面,成为一张张生动的“地域文化名片”。伴随信息沟通的日益顺畅便捷,各地剪纸在元素上,既拓展了不同地域的剪纸样式,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此外,机器生产的应用促成了剪纸更大范围的传播。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手工剪纸若,抑或盲目求变,必然失去其优势与传统。();拓展

44、是趋势,但不应失去方向。现如今的剪纸中存在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的出现。绘画化、模式化倾向在剪纸创作中也普遍存在,在这个乡土变成“乡愁”的时代,剪纸更应该追求朴素的“乡土味儿”。19.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大相径庭 百花齐放 扬长避短 固步自封B. 千差万别 异彩纷呈 取长补短 墨守成规C. 千差万别 百花齐放 取长补短 墨守成规D. 大相径庭 异彩纷呈 扬长避短 固步自封20.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其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现如今的剪纸中存在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

45、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B. 现如今的剪纸中存在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出现“变味儿”的现象。C. 现如今的剪纸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D. 现如今的剪纸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的出现。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传统是财富,不应是包袱B. 传统是财富,但不应成为包袱C. 传统不是包袱,是支持开拓的财富D. 传统不是包袱,而应该是财富【答案】19. C 20. C 21. B【解析】【19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近义成

46、语的辨析。解答此题,要仔细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主要从词义轻重、表达侧重点、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加以辨析。还要注意词语是否符合语境,是否犯有重复赘余、望文生义、用错对象等错误。如“大相径庭”和“千差万别”,“大相径庭”指的是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千差万别”形容种类多,差别大。“千差万别”强调种类多,符合句意。第二处“异彩纷呈”与前面“呈现”语义重复,因此选择“百花齐放”。第三处,语境强调各地不同风格之间的交流,因此选“取长补短”。“墨守成规”和“故步自封”都含有“因循守旧,不求进步或革新”的意思。但“墨守成规”偏重

47、在固执地按老一套办事,不肯改进;“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进取。成语的对象是“剪纸”,用“墨守成规”比较合适。故选C。【20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型,要先把每个选项不同的地方标记出来,然后具体分析哪个句子的表述是合理的。考生仔细阅读选项,首先会发现选项AB和CD相比, AB多了“中存在”这三个字,出现了“存在”,后面必须有与它搭配的宾语中心语“的问题”,但AB两项中并没有,因此排除AB两项。CD两项的区别在D项后面多了“的出现”三个字,这三个字在此处造成了句式杂糅。故选C。【21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语言表达连贯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

48、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情景(境)是否一致,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分析括号前后的句子,考生会发现,括号后面有个分号,说明前后句子是并列关系,前面说“既拓展了不同地域的剪纸样式,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括号后面一句说“拓展是趋势,但不应失去方向”对应“既拓展了不同地域的剪纸样式”,可见填入括号的句子应是关于经济的问题,对应“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填入的句子句式应与“拓展是趋势,但不应失去方向”相仿,先肯定,再转折。故选B。22. 阅读下面一则报道,并按要求完成题目。“婴儿从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已经迟了十个月零两天!”站在广州番禺某早教机构门前,刘雷(化名

49、)夫妇看着这条广告标语,第一感觉是啼笑皆非。但看到其他父母都抱着不到两岁的孩子跑过去询问课程时,他们马上感觉到孩子起跑线上的紧迫感,仿佛不报早教,就注定落后了。而有着刘雷夫妇类似心态的年轻父母在国内其实并不少。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约有8000万0至3岁婴幼儿,全国早教市场空间总值约为500亿元。据记者调查,在广州最小的早教学员出生仅33天。早教市场正以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壮大,而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内教育专家的反思。()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请根据文意概括出早教市场红火的两个主要原因。【答案】(1)、疯狂的早教(2分,点出报道中心事物“早教”,并做出一定的评价即可;合情理者皆能得分)(2)、

50、父母不甘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2分)全国0至3岁婴幼儿人数多达8000万。(或“全国早教市场空间巨大”)(2分)【解析】拟新闻标题的要求是简洁、准确、生动,概括出早教市场红火的两个主要原因,只要概括出要点即可。23.仿照下面句式, 选择恰当的情景和古诗名句,再写两个句子。我梦想,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地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梦想, ;我梦想, 。【答案】我梦想,登上了齐鲁泰山,在云雾的飘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站到了浩渺的海边,在涛声的温柔中,品味“海山生明月”的滋味【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

51、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仿用句式要求按照给定材料的要求、思路和格式进行仿写,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协调等方面。本题属于嵌入式仿写,注意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要与原文保持一致。注意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要与上下文保持协调。注意用语特点、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注意修辞特点。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4.高中生活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自选角度,抒写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

52、案】改变走进高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如果说初中的生活单纯得像一首轻音乐,高中生活就是一部交响曲。它激荡着我生活琴弦上的每一个音符,使我生命的旋律变得丰富而多彩。初上高中,环境发生了改变,一切是那么陌生,我像一个进到大城市的乡村小老鼠,不敢大声说话,不敢问老师问题,甚至连我最喜欢的语文课都让我害怕。初中时我喜欢学习语文,而且担任了三年语文科代表,老师经常拿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所以我对学语文本来是有着非常高的自信的。可进入高中,我忽然发现知识的海洋是那么的宽广,自己的视野是多么狭小。老师课上张口就来的名言名句让我羡慕不已,渊博的知识敲响了我语文脆弱的警钟;同学词藻华美思想深刻的

53、作文让我羞于再提起自己的作文。我的语文成绩一落千丈。还记得那个晚自习,老师找到我耐心长谈,最后对我说:“不要气馁,要自信,初中的成绩只代表过去,高中生活是全新的,你自然要有所改变。记住,被落下的都是胆小鬼哟!”是的,科学的巅峰等着我去攀登,艺术的殿堂等着我们去开启,高中的我应该用热情和努力去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优秀。我坚定地冲着老师点点头。从那时起,我努力地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自信,我不再像初中时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不断挑战自我。我竞选上了学生干部,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我懂得了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从精紧张的知识竞赛中,我懂得了努力才会有新的天地;在唇枪

54、舌战的辩论会上,我懂得了竞争必须要有智慧和能力不断的探索、努力,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提高、进步、成熟。我想,即使没有辉煌的未来,却能有无悔的昔日。我相信,到我白发苍苍的时候,回想起高中这段生活,仍不失为最甜美的回忆。每天,早自习、跑操、上课、午饭、上课、晚饭、晚自习,高中生活似乎千篇一律,然而正是这样的高中生活悄悄地打开了我已然蒙尘的思想之门。那些瑰丽的文字,教给我种种精美的飞翔方式,让我不再热衷于二次元的世界,也不再做那缥缈似云的梦。在岁月的流逝中,认清雾纱后面的自己人生的道路曲折而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走好走坏,都会深深影响你的一生。高中,正是这个“紧要处”!它是一次让你绽放青春的机遇,

55、是让你放飞梦想的机会。高中生活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环境改变了,我也在逐渐改变,变得有知识,明事理,变得成熟、稳健!【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命题作文的方式呈现,文体必须是记叙文。所给命题是一个词语,对于这类命题作文,可以先解读词义,明确这个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再通过添加语素扩展命题等方法确定立意。审题:本题所给命题为“改变”,审题难度不大。“改变”的意思是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改换,更动等。可以是人的改变,也可以是物的改变;可以是改变人,也可以是改变物。写人的改变,可以写外在的改变,也可以写内在的改变;写物的改变,可以写物自身的变化,也可以写人力对物的改变。

56、写改变人,可以写改变人的内心,也可以写改变人的外貌;写改变物,可以写改变物的本质,也可以写改变物的外形等。结合题干中“高中生活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来看,考生写的“改变”应与“高中生活”有关,要能够体现出高中生活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觉”,这就限定了作文的选材范围。考生可以写高中生活使自己发生了改变,也可以写自己感受到的高中生活中他人的改变,还可以写高中生活与以往生活相比的不同之处,表现环境和生活的“改变”。如,考生可以写进入高中以来自身的改变,如自我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调整,由稚嫩向成熟的变化反映自己的成长历程;也可以写进入高中以来自己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学校的校风、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

57、方式等的改变;还可以写师生关系、同学情谊的全新改变等等。总之,考生要围绕“改变”来选材成文,所写的“改变”要能够体现出“高中生活”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觉”。注意主题应积极向上,体现正能量。立意角度参考:1.表现自身的成长:通过叙写自己高中生活中的几件事,表现自身的改变,反映自己的成长。2.展现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通过叙写高中生活的几个片断,与初中生活进行对比,表现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改变,展现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3.赞美师生情、同学情等: 通过叙写自己与高中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小事,表现自己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由陌生到熟悉到情谊深厚的改变过程,赞颂美好的师生情、同学情等。素材:1.表现自身的成长:如进

58、入高中之初,“我”沿用初中的学习方式,没有明确的目标,成绩一落千丈,在班主任老师的悉心教导、班长同学的耐心帮助之下,“我”确立了学习目标,调整了学习方法,由胆怯变得自信,终于适应了高中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展现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如写参加高中的辩论赛、知识竞赛、机器人小组等,对比初中的单调的读书生活,展现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3.赞美师生情、同学情等: 如,“我”由偏僻乡村的初中升入这所重点高中,内心充满自卑之感,又是第一次住校,生活非常不习惯,时时与老师和同学保持距离,班主任老师和同寝室的同学从生活到学习,无微不至地关心和帮助“我”,“我”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与老师和同学建立了深厚的

59、情谊。结构:本题要求写记叙文,记叙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逐层递进式、一线串珠式、片断并列式、情景交融式、点面结合式等。此题可采用逐层递进式的结构行文,如可围绕“表现自身的成长”的主题行文,选择高中生活中的几个片断,逐层递进表现自己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历程。【点睛】命题作文具体立意方向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是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的内涵是什么。例如,本题考生可以通过叙写故事,告诉读者,我们感受到的“改变”是什么样的改变,并展示“改变”的过程;(2)“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内容的合理性,例如,本题考生可以通过叙写故事,告诉读者,为什么要“改变”;(3)将“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结合起来,深入展现所给标题的内容。例如本题可以通过写人叙事,告诉读者,我们感受到的“改变”是什么样的改变,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改变等;(4)“怎么办”的角度:如本题,可以通过写人叙事告诉读者,当学习、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自己如何应对外界的“改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