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州一中20162017学年下期中考 19届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B项,扩大范围。余华、刘震云、阿来等作家高度评价的是孔二狗的黑道风云20年。)2C(C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也不可能有很长的时间空隙进行学习和精心构思,很容易导致写作后续源泉枯竭”。)3A(A项,是网络长篇小说与近现代通俗小说相似的类型化、商业化特征及其表现。)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A 5D(文中“外家”指“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女子出嫁后也泛称娘家为“外家”。)6D(款塞,叩塞门。谓外族前来通好。指异族诚意来到边界归顺,与“寇边”相对,“强力要求”
2、亦不对,文中是“乞”,即乞求。)7(1)先帝拥有这样的军事政绩,如今无缘无故放弃它,岂不是让外族看不起我们吗?(“武功”“弃”“轻”各1分,句意2分。)(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博学”“参省”各1分,句意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A、E(解析:A项,诗人并不是为了清净而对人事漠不关心,而是为时事所迫,只能选择清静无为;E项,从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很达观,但诗意中,还透露出些许失落、苦闷和无奈。对一项2分,两项5分。)9颈联诗人把自己刻画成了一个洒脱、闲适的隐者(1分),他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照拂下独坐
3、弹琴(2分)。从而表现出诗人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士生活的追求和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3分)(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10.(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答C得3分,答A得2分,答D得1分,答BE不得分。(D项,“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言过其实。B项,“不够懂事”不对,毛毛是个懂事体贴的人,只是他的父亲认为他不够懂事。E项,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不是因为主任,而是因为他既为女儿的冷漠而感到难过、失落不愿说,又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愿说)(2)第一问,
4、小说的明线是老葛和主任两人中秋节喝酒时围绕孩子而进行的谈话;暗线是老葛和女儿为了买衣服的钱而进行的短信、电话往来。(2分)第二问,这样构思的好处在于:第一,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叙述不蔓不枝,第二,父亲关心女儿,女儿却非常冷血,明暗双线形成互补对照的关系,使小若和老葛的形象更为丰满。第三,小若的冷漠,是父亲老葛多年教育的结果,这样处理,使小说的主旨更为深刻丰富。(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3)任劳任怨。作为父亲,为了孩子,他劳心劳力;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妻子住院也没告诉孩子,关爱孩子。中秋节,把家中唯一的月饼寄给了孩子,还责怪自己寄迟了。爱面子。孩子明明是打电话来要钱的,可他却撒谎说孩子是
5、打电话来问候节日的。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4)示例一:同意改成“寄月饼”。 理由如下: 第一,从情节来看,因为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中秋之夜,小说中又多次写到“寄月饼”,既写了老葛为女儿寄月饼,也写了毛毛为父亲寄月饼。(2分) 第二,从艺术手法看,“寄月饼”一事让两个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 第三,从人物形象看,围绕“寄月饼”一事,表现了三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老葛对女儿无微不至而令人心酸的爱。毛毛的懂事体贴。小若的冷漠自私。(2分) 第四,文章反复写“寄月饼”一事,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小说的主旨。(2分)。 示
6、例二:不同意改。理由:“谁的电话”在小说中至关重要。 第一,以“谁的电话”为题,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分) 第二,从艺术构思来看,“谁的电话”曾在文章中三次出现,“电话”将两个在异地求学的孩子联系起来,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2分)第三,“谁的电话”引出两个父亲对待孩子来电的不同态度,也生动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心理:主任因儿子成绩不好而惭愧,因儿子重亲情而欣慰;老葛接电话时因女儿冷漠自私而难堪、气恼。(2分)第四,电话的内容让两个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成绩优秀情商低,一个成绩不好但情商高,从而引发人们对两个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思考,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2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12
7、C(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沸反盈天:形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对象误用;处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敛声屏气: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不合语境。)13A( B.两个分句的主语均是“郑州二中学生郑婉茹的微议案”,第一个关联词语“虽然”放其后。C.介词和使令动词混用,导致主语残缺。D.句“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14B(A项、C项与前文衔接不紧密;D项与后文衔接不紧密。)15D(处呼应“
8、就”,所以排除A、B项;处并列关系,用“而”或不用都行;处与上文构成假设或转折;处针对“真正的读书人”发议论,用“因此”或不用都行,据此还不能排除C、D任一项;处填“只有”不当,不是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所以选“只要”更准确,因此答案为D项。)16符号由蝙蝠、鲤鱼和春字组成灯笼,(1 分)灯笼象征着团圆美满,蝙蝠代表福气,鲤鱼代表富裕(吉利),(2 分)春字由鞭炮和古钱币构成,代表辞旧迎新,恭贺富贵(发财),(2 分)体现出春节喜庆氛围与民族文化特色。(1 分)(整体构图1 分,分项说明4 分,整体概括寓意1 分。意思相近即可,超过字数适当扣分。)17略参考译文 安焘字厚卿,是开封人。他年幼
9、就机警聪慧。在11岁时,安焘跟随里中的孩子一起学习,但不愿意和他们玩,听说有一位老先生在家里收徒弟教授知识,就去拜师。先生说:“你刚刚学会背诵的技艺,还不足以跟随我学习,如果要学,就当众试诗一首,你的诗若能被选中才收你。”安焘面无难色。诗写成后,他的诗位列其他学生之上,安焘因此出了名。安焘及第后,被朝廷调任到蔡州担任观察推官,最后官至太常丞、主管大名府路的机要文书。 元丰初年,大宋国刚刚和高丽国互通使者,朝廷暂时任命安焘为左谏议大夫去访问高丽国。高丽国热情迎接并犒劳使者,住宿和款待的标准比招待契丹使节还要高,并且派身边的大臣对安焘说:“我国大王对待大宋使者很恭敬,确实是出于诚心,不像接待契丹使
10、者是暂且为了免除边患。”安焘笑答道:“尊重中华民族,愿意和大国交往,礼节都应该一样,只是因为很少来往,礼节就格外隆重。朝廷与辽国建立友好关系已经好久了,难道还会在此计较礼节的厚薄吗!”出使回来后,神宗皇帝认为安焘了解外交礼法,便将原来暂时授予的官职授给他,兼当值学士院。安焘在掌管审刑院时,处理评判了历年积压下来的五百余件疑案。安焘于是说:“每次审判的案件向上报送行省,稍微有疑惑的案件,就一定要辨正是非,权势不能对抗之时,所以法官有所顾忌躲避拖延办案。请朝廷允许从现在开始疑案都从轻判处。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元祐二年,安焘出任知院事。西夏人诚心归附大宋国,请求归还侵占他们的疆土。安焘答道:“不重要的土地本来应该给予他们,然而羌人的愿望无法满足,应当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宽恕他们的过错才停战的,不应当给他们显示出我大宋国不愿出兵的想法。”哲宗继位,依然讨论此事,(中书、枢密)二府都想放弃熙河。安焘则坚持规劝说:“自灵武以东,那都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土地。先帝拥有这样的军事政绩,如今无故放弃它,岂不是让外族看不起我们吗?”于是朝廷决定只把葭芦等四寨归还给他们。宣仁太后担心国家费用不足,下决心裁撤不必要的开支,宗室人员的供奉也在其中。安焘劝道:“陛下虽忍痛削抑外戚,以显示大公无私,然此举重大,不可不深思熟虑。”太后幡然醒悟,遂止。还洛阳,死于此,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