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052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一单元政 治 制 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商:(1)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2)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制度内容评价特点分封制(1)天子控制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2)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分封制

2、比内外服制更进一步,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原始民主(1)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2)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4.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5.战国时期:各国进行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思考:大盂鼎内的铭文记载有周康王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的内容,这体现了哪一制度?提示

3、:分封制。【易错点拨】正确认识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制:(1)职责:丞相是百官之长,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类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2)特点: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

4、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郡县制:(1)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2)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1)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2)邮传通信制度: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图解识记】秦朝中央机构示意图【情境思考】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思考:史料反映秦朝实

5、行什么样的统治措施?(史料实证)提示: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1)汉:有关汉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符合事实的有(填写正确序号)。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时期,三公为新的行政中枢。(2)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特点: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宋:设同中书

6、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和财政权力。(4)元: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5)明。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6)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2.地方行政制度: (5)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内容: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

7、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影响: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8)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核心概念】“汉承秦制”“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易错点拨】(1)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8、2)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情境思考】1.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思考:史料反映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史料实证)提示: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朝通过地方分权强化中央集权。2.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思考

9、:史料中世祖皇帝指的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什么制度?(历史解释)提示:元朝;行省制。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一西周到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联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2.区别:项目分封制郡县制选官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才能、政绩、地域官员任命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免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课本中说秦始皇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原因

10、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解析】选D。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而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被中央牢牢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A、B、C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郡县制的本质。二、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作用:(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2)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民族关系上,

11、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2.消极作用:(1)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3)思想文化上: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1.获取信息:郡县制实行的原因、特点【情境】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12、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发现问题:结合史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学业质量水平2、3)提示:历史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不休。特点: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悉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自主权,必须服从中央的政令。2.论证观点:郡县制的影响【情境】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

13、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元封建论发现问题: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学业质量水平4)提示: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改变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局面(改变了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的局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主题二汉至清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一、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君权的逐渐强化、相权的步步衰弱最终消失的主线发展。2.内朝机构向外朝机构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辅政机构的同时,久而久之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

14、转向虚位。这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对宰相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弊端。【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在三省六部制之下,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15、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负责执行命令。因此,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运作程序应该是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通过后,由尚书省下辖的工部负责执行,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性认识1.特点:(1)在演变过程中,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与制约,地方则要求一定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对地方的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地方管理者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中央派出机构演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机构,比如刺史、州、行中书

16、省、巡抚等都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4)地方行政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基层管理的地方化。2.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后期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但容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此中央派出机构往往承担事权统一的角色,最终固化为正式行政机构。(3)沿袭变革是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17、。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区划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1.获取信息:汉唐中枢机构的演变【情境】(汉)武帝独揽事权,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发现问题:据史料,概括汉、魏晋、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学业质量水平2)提示:演变: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魏晋时期

18、三省形成,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2.论证观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情境】层级是行政区划与地方政府组织体系的基础。中国历代地方政府层级结构变迁情况表现为:秦汉时期的郡县二级制,到了东汉后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而在隋代及唐前期又形成了州(郡)县二级制。到了唐后期及宋辽金则形成了路州(府)县三级制。在元代由于疆域面积广大,而实行了多级复合制,在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地区分立十一个行中书省,省下设有路、府(州)、县三级,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四级制。摘编自李砚忠中国历代地方政府层级设置的变迁分析发现问题: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

19、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学业质量水平3、4)提示:古代中国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之间的此消彼长,总体上是中央权力不断集中。论证: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就一直存在。秦朝实行郡、县二级制,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权力。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州的设置是地方割据的结果,说明当时中央集权被削弱;唐后期及宋辽金则形成了路、州(府)、县三级制,这样的行政区划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权力;元朝实行行省制,在中央集权的同时给予地方一定权力,较为合理地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被后世继承沿用。综上可知,

20、古代中国政府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出现反复,说明古代中国政府在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一基本矛盾时,存在困惑,即两者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从层级划分看,整体上中央权力不断集中。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中华儿女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解析】选C。题干中“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等关键信息说明了民间大量存在“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文化现象,这与宗法制有关,故选C;A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B、D与题干信息不符。2.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周

21、武王临终前曾考虑到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意欲让弟周公旦继承王位,但周公旦最终却并未即位而是由年幼的成王(武王之子)登基,自己精心辅政,平定武庚、管蔡等人的叛乱,最后归政于成王。周公旦的举动()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C.说明当时王位继承秩序混乱D.促进了西周分封制的完善【解析】选B。依据材料“但周公旦最终却并未即位而是由年幼的成王(武王之子)登基”可知,这体现了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因此B正确;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地方管辖的内容;C错误,西周时期按照宗法制继承王位,并非秩序混乱;D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分封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拓展延伸

22、】先秦时期政治体制的特征(1)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政治结构,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3)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之间很难逾越。(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3.“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一做法旨在()A.建立中央集权B.维护宗法制度C.加强地方管理D.削弱贵族势力【解析】选C。根据“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

23、人为插队进去”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选C;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排除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4.(2021济宁高二检测)下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li),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A.禅让制 B.分封制C.礼乐制 D.郡县制【解析】选B。根据材料周王“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克分封于燕地。因此,这件青铜器可以作为研究分封制的文物史料,故B正确,A、C

24、、D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5.“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秦始皇三十六年,在华阴平舒道有人对使者奉璧并诅咒“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大怒,“使御史观望”。材料中秦御史的主要职责是()A.负责监察工作B.行使行政大权C.掌握司法刑狱D.组织史书编撰【解析】选A。“使御史观望”就是派御史去观察和监察。6.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自杀;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A.秦汉丞相位高权重B.秦汉相权无足轻重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解析】选D。秦汉时期,丞相统领百官,相权极重,能够与君权相争,因此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是中国

25、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对重要的矛盾,材料表明秦汉时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D正确。7.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36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C.三公分工明确D.地方自主权过大【解析】选C。秦朝地方的郡仿效中央政府,用“守”“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地方民政、兵事和监察,分别对应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分工,说明三公分工明确,故选C。8.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

26、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可知,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非难,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错误。9.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纲纪不立,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A

27、.废宰相,设内阁B.削实权,收精兵C.废分封,置郡县D.废宰相,设军机处【解析】选A。根据“主荒臣专,威服下移”可以看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以宰相为首的大臣专权,因此他废除了宰相,后来明成祖设置内阁,加强了皇权,故A正确;B与材料“主荒臣专”无关,排除B;C是秦朝实行的,排除C;军机处设立于清朝,排除D。【补偿训练】明朝废宰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A.皇权受到制约B.君主专制强化C.世袭制度消亡D.地方权力削弱【解析】选B。A与史实不符,排除;C、D与题干无关,且C与史实不符,排除;明朝废宰相加强了君权,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

28、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故选B。10.清朝继承发展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在东北、新疆等地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内蒙古设立盟旗。以上这些措施()A.比元朝行省制更先进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推动朝贡体系的发展D.说明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多元【解析】选D。依据材料,清朝时期国家对地方治理在继承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设立的还有五个将军辖区和盟旗制度,可以看出国家对地方治理的方式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故选D。11.下表是历代行政区划变化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期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秦郡县、道汉郡、王国县、道、邑、侯国魏晋南北朝州郡、王国县、国隋、唐前期州(郡)县唐后期、五代道(方镇)州、府县辽道府州县

29、宋、金路府、州、军、监县元省路府州县明布政使司(省)府、直隶州州县清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州、厅民国初年省道县、设治局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据材料,概括古代县级政区的特点。(2)据材料,概述中国古代高层政区的变迁过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州”的层级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实质。【解析】第(1)题“地方行政制度”,依据材料中“郡”“县”“王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秦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特点”,据材料中县级政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县级政区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长期存在且保持稳定的角度分析。第(2)题“

30、变迁过程”,据材料中高层政区的变化可知:从州到道到路再到行省。“变化趋势”,据材料中魏晋、隋唐、清朝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魏晋南北朝时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时则为县级政区;呈现不断降低趋势。“实质”,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答案:(1)制度:秦: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特点: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长期存在且保持稳定。(若答出类似说法,亦可得分)(2)变迁过程:从州到道(方镇)到路再到行省。(若答出类似说法亦可)趋势:魏晋南北朝时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时则为县级政区;呈现不断降低趋势。(若答出类似说法亦可)实质:加强中央集权

31、。【备选习题】1.清会典称军机处“掌书谕旨,总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下列是对其中“掌书谕旨,总军国之要”的解释,最恰当的是()A.地方政务的最终决策B.全国各地军队的统领C.机要政务的上传下达D.中央各级官员的监察【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C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也不能统领各地军队,也不负责监察,故排除A、B、D。2.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据此可知,北宋前期()A.地方行政制度混乱B.州县官员权势过

32、重C.中央集权得以强化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宋朝地方没有铸币权、军事权和任官权,而且下级官员可以举报上级官员,说明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3.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联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

33、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身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34、识,概括宰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宰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朝“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归纳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从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回答。第(2)题依据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机构以及决策方式回答即可。第(3)题依据材料三“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身元末中国社会底层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的信息归纳回答。第(4)题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答案:(1)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中央官制: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2)三省宰相共同议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实施);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决策需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3)原因: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出身社会底层的自卑;胡惟庸之狱的推动。(4)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