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八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解析】选C。根据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j)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知,先秦时期
2、“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故选C;材料强调的不是神权统治的思想,而是人民的意志,排除A;先秦时期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排除B;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题目中“仁”的思想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
3、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错误。3.周公曾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用兵伐殷)。”这体现了西周时期()A.统治者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C.倡导“敬天保民”维护统治D.政治局势动荡【解析】选C。材料的意思是你的伟大光明的父亲文王,能够崇尚德教,慎用刑罚;不敢欺侮无依无靠的人被上帝知道了,上帝很高兴,就降大命给文王。用兵灭殷。体现了周公对周文王崇尚德政,爱护子民,慎用刑罚的治国思想持肯定态度,C正确。当时儒家思想尚未产生,A错误;题干无法体现周王对诸侯的控制
4、力,B错误;题干无法体现政治局势动荡,D错误。4.“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解析】选B。据材料中“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等信息可得出主张以刑罚治国,而不是反对刑罚,故A排除;据材料中“治民无常,唯治为法”“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等信息可以得出应该是法家的思想,以法治国,厉行赏罚,故B正确;“无为而治”属于道
5、家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故D排除。【拓展延伸】德治与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1)在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3)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出现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5.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受罚。对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据此可知,秦律()A.细密而又严苛B.注重保证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力C.重刑罚轻
6、感化D.解决了兵员补充和农业发展的矛盾【解析】选B。根据“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可得出,这一规定有利于保障农时,保障农业的正常发展,故B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材料并没有体现感化,排除C;材料强调保障农时,并没有解决兵源的问题,排除D。6.(2021南京高二检测)“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缘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罪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B.儒家纲常伦理渗入法律C.法家思想重新得到重用D.亲亲之间享有相同权利【解析】选B。材
7、料“即在直系三代血缘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罪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体现的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对法律的影响,B正确;A说法与材料冲突,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并非是法家思想,C排除;D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7.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决狱”是指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五经,尤其是春秋中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
8、案依据,表明儒家的伦理思想主张在当时已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正确;“五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法律文献,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不是依法治国,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人文色彩。D错误。8.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是其儒家化,原因不包括()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相关工作C.儒家思想主导了对律令的解释D.儒家思想的地位与律令相同【解析】选D。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所以儒家与律令的关系日益密切,A、B、C都是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但是儒家思想和律令相比,其地位是不相同的,从当时情
9、况看,前者的地位应是优于律令地位的,故D说法欠妥,符合题意。9.(2021烟台高二检测)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A.尊华鄙夷的思想B.天朝上国的气度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自信D.农耕文明的包容【解析】选C。据材料“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一国籍的外国人犯罪依照其所在国法律,不同国籍外国人犯罪则依照唐朝法律,这说明唐朝开放的气度与强盛国力的自信,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尊华鄙夷思想,故A错误;若以天朝上国的气度,则不会允许外国人所在国法律的适用,
10、故B错误;材料主要针对外国人犯罪的处理问题,不涉及农耕文明的包容性,故D错误。10.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条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之同罪。”这说明()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B.明朝初年杂剧题材的偏狭C.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解析】选C。明朝法律禁止杂剧戏文中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等级观念,体现了政府对文化领域的严格管控,C正确;不能扮演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不等于乐人地位低下,两者之间不具备因果联系,排除A;题干内
11、容与杂剧题材无关,排除B;D表述绝对,题干仅仅列举了大明律中一项内容,不能证明法律覆盖了社会各个层面,排除。11.在明太祖看来,思想的统一甚至比创制礼法更为重要,因为“本于心者,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盖有时而穷。然为治者,违乎道德仁义,必人乎权谋术数。甚矣,择术不可不慎也”。这表明朱元璋强调()A.完善科举以控制人心舆论B.力行教化以加强精神统辖C.创制法律以镇压百姓反抗D.规范礼制以健全官僚体系【解析】选B。结合材料信息“思想的统一甚至比创制礼法更为重要”“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盖有时而穷”等信息,可以看出朱元璋力行教化以加强精神统辖,故选B
12、;从材料信息来看,不能看出朱元璋更强调“法律”和“礼制”的重要性,也不能体现“科举”“官僚体系”等信息,故排除A、C、D。12.(2020济宁高二检测)清人陈元龙曾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伤须眉之陷溺,悼脂粉之痴迷,戏著妒律”,主张根据妒妇的不同妒忌行为比照律例予以惩罚,如“闻亲戚朋友娶妾,即行毒骂,并自咒以及丈夫。拟坐以把持行市律:杖八十,徒二年。”妒律的写作是()A.对妇女家庭地位提升的不满B.对贞节烈妇行为的间接表彰C.对礼法夫权社会的极力维护D.对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追求【解析】选C。材料并不能看出妇女地位提升及作者对此的态度,故A错误;材料与贞节烈妇无关,故B错误;根据材料“主张根
13、据妒妇的不同妒忌行为比照律例予以惩罚,如闻亲戚朋友娶妾,即行毒骂,并自咒以及丈夫。拟坐以把持行市律:杖八十,徒二年”可以看出其对礼法夫权社会的极力维护,故C正确;材料与对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追求无关,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
14、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18分)(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8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
15、,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第二问“社会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进行概括。第(2)题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即“致良知”的社会影响,每个人都有良知,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等。答案:(1)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2)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
16、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代概况先秦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礼”赋予“法”的刚性,才能确保“礼”规范社会秩序和人行为的功能充分发挥汉代春秋决狱,“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唐朝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宋朝宋刑统将“八十以上及笃疾的死罪”改为“不死”,将其移至僻远小郡,并“给驴发遣”,免其老疾之苦清朝大清律例:“以德教化,以刑弼教”,要求立法用刑宽严适中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主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26分)【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
17、题,提炼论题时需要从宏观总体把握材料信息。通过观察材料信息发现,多个时段内不论是思想家还是政府律令都重视“礼”和“法”,据此得出论题: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论证时,结合材料和课本相关知识,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方面强调封建国家重视“礼”“法”,小农经济决定封建国家注重秩序构建;另一方面强调“礼”“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最后总结、升华,强调礼法并重受经济、政治、思想统治的需要。答案:示例:论题: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小农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封建国家强调“礼”,注重秩序构建;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重视血缘亲情;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成为封建社
18、会的正统思想;德主刑辅,礼刑互济,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使得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重刑主义色彩逐步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气息。总之,受经济、思想和政治统治的需要,礼法并重逐步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备用习题】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据此可知,清代司法实践()A.缺乏法律体系的支撑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解析】选B。根据“因时所需”“三到五年修例一次”这些信息可以得出,清代的司法实践带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地调整,故B正确;材料强调司法的与时俱进,不能反映出其没有法律体系的支撑,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司法程序,故排除C;根据“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可以看出并不是主要体现君主的意志,故排除D。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