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971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名师一号》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后限时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练(三十)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 BC D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内蒙古草原上的牛既不是一个物种,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是不同种群。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由于无生殖隔离,可以完成生殖过程。竞争是种间关系,种群内争夺食物

2、为种内斗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答案D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图表述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表述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表述类型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所示类型解析种群数量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

3、从现状看,出生率下降,但出生率依然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仍在上升,应用图增长型表示。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使幼龄个体数量远大于成、老年个体数,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所示的增长型。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成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为图所示的稳定型。答案A3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解析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上的植物个体数,对于样方外的不作统计,故D项不正确。答案D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

4、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做到随机取样,若只以患者家族为调查对象,所得发病率比实际值偏大。土壤中的小

5、动物具有趋暗的生活习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则掉落到试管中的土壤小动物会增加。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统计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时,只统计其中两条相邻边线上的个体(含顶角);如果四条边线都统计,会使结果偏大;如果不统计,将使结果偏小。答案D5(2014江西七校联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

6、识记能力。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项正确;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营养结构逐渐复杂,同时减少人类的破坏,故而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项正确;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项正确;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D项错误。答案D6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

7、表示为()A400a0.8m B0.8a400mCa320m D320am解析据题意可知: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a(80%400)2,三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80%400a(80%400)3,以此类推,m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ma320m。答案C7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C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D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不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生态农业的

8、建立,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酶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适当地增加底物浓度可提高酶促反应速率;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最后为零;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答案B8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解析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度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

9、高温度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答案D9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解析培养液应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故A项错误;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

10、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故B项错误;C项所叙的计算结果是10 M2.5 M105,故C项正确;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4东城区检测)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

11、亡率,A项错误;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项正确;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C项错误;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D项错误。答案B11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

12、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解析根据题意,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可推知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答案C12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解析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在K值时

13、,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e段种群个体数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被过度消耗,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本实验在前后之间形成自身对照。答案D13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A项错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B项错误;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

14、捕获量应在K时,D项错误。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C项正确。答案C14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曲线的振幅越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分析图示可知,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同时,甲种群数量相对较多,由此可知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本图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中D点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

15、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CD段种群数量增长,故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当受到外来干扰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受到的破坏越小,故曲线的振幅应越小。答案B15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6、。褐色雏蝗是一个种群,而非群落;由图可知,在不同年份,成虫数相对稳定,其变化呈现稳定型;1951年成虫数低于1950年的,但卵的数量略高于1950年的,故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关系不是呈正相关的;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16(12分)根据教材中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有关问题。(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_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_,而且_。(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_;二是_。前者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_,这

17、一般用于_的群落。(3)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中,也可放入_中。(4)观察时最好用_。如用普通显微镜,可在_的物镜和_的目镜下进行观察。解析(1)土壤动物往往个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进行调查,而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2)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统计丰富度的常用方法。其中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3)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4)观

18、察时,常用实体镜,如用普通显微镜,可在4倍的物镜和5倍的目镜下进行观察。答案(1)取样器取样法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2)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3)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试管(4)实体镜4倍5倍17(12分)(2014辽宁模拟)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1)曲线a表示种群呈“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等。(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

19、速率的变化是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现象。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识图能力。(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在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情况下,处于理想状态,呈“J”型增长。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处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2)曲线d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呈“S”型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大。(3)题图乙

20、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答案(1)J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S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最大(3)波动18(16分)(2014安徽名校统考)某生物技术员对一个小池塘(未受到人类干扰)中的几种生物进行了一年的调查,调查情况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采用样方法时,要注意_。这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估算值更能接近_。(2)在坐标图中画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3)画出池塘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4)甲与乙的关系是_;丙与丁的关系是_。(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是_;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等。(6)影响丙种群数量变化的外部因素有_(至少写出3种)。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甲、乙都是生产者,而丙胃内容物中有植物纤维,且丙在各水层中都有分布,所以丙为动物,可以食甲和乙;同样丁胃内容物中有植物纤维和肌纤维,且丁在各水层中都有分布,可得出丁可以食甲、乙和丙。据此可绘制出池塘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并可以从中看出它们的种间关系。答案(1)随机取样真实情况(2)见图1(3)见图2(4)竞争竞争与捕食(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6)温度、食物、天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