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情分析优势:一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探究欲强,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有一定分析能力;参与性好,有助于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劣势: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认识大多停留在表层,理性思维不足。对策: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相结合,情景教学、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能力培养1.知识与能力:掌握1861年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的意义、性质和影响。掌握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上层建筑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2.过程与方法:应用插图分析内容,注意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的培养,合作讨论、探究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吸取必要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通过
2、合作探究政治和经济的近代化,阐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加强近代化、现代化建设才是强国之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教学目标重点:改革的实质及局限性。俄国上层建筑改革对政治和经济近代化的作用。难点: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理解政治和经济近代化的相互作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授课内容导入用好奇心引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展示材料并提出疑问:1881年3月的一天,圣彼得堡街头响起了爆炸声,亚历山大二世被炸身亡。这位领导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及其他一系列改革的沙皇,曾经赢
3、得过“解放者”的美誉。他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暗杀他,而他竭力维持的沙皇统治也没能长治久安,在他身故三十多年后最终土崩瓦解。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这场改革对俄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基本得出改革不彻底结论;将对俄国的影响作为悬念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知。新课教学用沙皇的抉择带来对上节课关于农奴制改革背景的回顾展示材料沙皇的抉择:“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 “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
4、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在老师引导下之处农奴制改革背景:俄国改革的必然性1.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2.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4.军事上:克里木战争的的失败改革的可能性亚历山大二世决心改革用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锻炼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体现出唯物史观。展示材料并提问:(1)图1体现了改革的什么特点?“二一九法令”的内容是什么?(2)颁布“二一九法令”后,为什么会出现图2中的现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农民的“解放”一目,指出答案。在老师引导下得出答案:(1)特点:由封建地主自上而下
5、地进行。 内容: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经济上,农民可以高价赎买一块份地,但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组织上,通过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2)改革后,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解放后的农民被 剥夺得一无所有;农民所得的份地比原来耕种的土地还少,不能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指导学生总结“二一九法令”内容和评价并填表领域措施评价评价政治经济社会学生根据教材和刚才的讲解总结“二一九法令”内容和评价领域措施评价政治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进步:人身自由劳动力工业革命。局限:对农奴的强制并未完全消失。经济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需交纳高额赎金。进步:得到自己土地
6、,积极性提高。土地成为商品。局限: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土质坏,债务负担沉重,重新受地主的剥削。社会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步:摆脱了地主奴役局限:受制于村社束缚训练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体现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展示材料并提问: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 世界大历史:17991900根据材料,指出农
7、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特别引导学生从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并可和所学知识,提炼出答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成为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后面提炼出评价奠定基础。同时,又结合十九大精神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意义,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材料一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
8、倍 材料二废除农奴制后,农奴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右图为农民在大街上嚼食面包和大葱。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1)材料一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材料二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生活仍然贫困。(2)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农奴制改革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植工业发展。 农民依然贫困的原因:一方面,农民所得份地比原来的耕种土地少,还要缴纳高额赎金;另一方面,被“解放”后又受到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剥
9、削和压迫。启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入手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联系教材总结改革的评价(改革的两面性)1、 性质:是沙皇和贵族地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插入拓展提升: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阶级关系、思想观念几个方面说明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政治体制:推动了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 2.经济发展: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道路。 3.阶级关系:资
10、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无产阶级从无到有,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观念: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2、进步性: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方面: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农业方面:农民获得了份地要交纳赎金,农民向地主交付现金后,实际上结束了彼此之间的封建关系,使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转折点农民获得自由和土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农奴制的废除,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11、,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近代化)。3、局限性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仍无权)腐朽性与落后性:形成以军事封建性为特征的帝义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在老师的指导下指出对改革的评价课后练习1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A、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B、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残酷的掠夺.思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为什么不同? 下列有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达不正确的是A. 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B .是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被迫实施的C份地必须出钱赎买D由于赎金太高,农奴没有得到份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并未触动旧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的地位未变,工人地位与农奴相似,不是自由的劳动力,因此阿里改革的性质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在经济方面,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政治方面,沙皇专制逐步变成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制度。因此,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