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选择题1据史书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答案:A2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政权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
2、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C项。答案:C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答案: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的收入增加ABCD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符合题干要求。答案:D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
3、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答案:A6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的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
4、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制御华夏,辑平九服”,可以看出其意在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A、C、D三项不符合“根本目的”,可排除。答案:B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实行均田制;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等)。(2)不同: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