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7届高三四模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
2、、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
3、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
4、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
5、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
6、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选自胡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B. 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C. “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D. 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B. 中国家
7、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C. 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D. 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B.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
8、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C. 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D. 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答案】1. B 2. C 3. D【解析】试题分析:1.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中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区间“第二段”,B项“源头”错,原文是“最早又最可
9、信的一段记载”。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总结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从选项来
10、看,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筛选能力,依据应在文中。B项,家训的体现形式是在“日益丰富”,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和“演变”。答题时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强加因果。钱氏家训的制定与传承并不
11、是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苦恼王蒙 当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终于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时候,作家金永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先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后来抄到稿纸上。抄了改,改了勾掉,勾完恢复,然后撕掉稿子寄出以后,得到回音以前,他好像得了热病。 他想起他的第一个责任编辑,又矮又胖,说话是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每句话都那么高明,那么权威。“是不是先搁一搁?”这话就意味着稿子的死刑。“我们认为有修改的基础”,遥远的希望闪着光,曲折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准备留用”,从
12、此开始了折磨人的焦急等待。而最可怕的是甚至在通知你“已经发了”之后,仍然可能抽下来搁一搁,而这“一搁”,也许意味着永久。 他想起他的恩师,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老作家郑之泰,他第一次见郑之泰的时候,“郑老”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作家一面咳嗽,一面称赞他“能够写”,“我知道,你是能够写的你能够把那种最微妙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你能够成功读者会爱你的但写作仍然是一件苦事情,你现在还想不到,这有多么艰苦”郑之泰三十年前说这话的时候是含着泪水的。当时,二十二岁的金永不明白为什么老作家的语气里流露着感伤,但他的心深深地被那种父辈的情谊打动了。三十年后,在看到钱莉莉缭乱的小说稿桦树林以后,他的眼睛里也涌出了同样的
13、泪。 他这才明白,他的泪水既是为了钱莉莉的鲜花露珠似的才华,也是为了他看得出来这才华离真正的成功、成品、成就还遥远。让一个有着鲜花露珠似的才华、自负而又敏感、幼稚而又狂热的女青年去走这一段从小小的才华到真正的成果的路,他实在不忍得。而如果是让她独自去摸索,去沿着这崎岖的山径攀援,那简直是残酷。 哦,才华!这令人战栗,令人苦笑,令人飞扬又令人大哭失声的字眼!它是财富,它是灾难,它本身就是辛劳和血汗,永远的不安宁,偶有的微笑,和常年的灼人的痛苦! 所以金永不忍心说任何年轻人有才华,他怕毁了年轻人。他宁愿点燃自己的心做灯,为他们烛照。而才华的特点偏偏是要自己闯,哪怕鼻青脸肿,赴汤蹈火! 他能不流泪吗
14、? 金永还体味到了这泪水里包含的欣慰年轻人不断地冒出来了嘛!欣慰后面却好像有一种催促,一种莫名的、却又是分明无可逃避的惶恐年轻人起来了,他呢?原来他也已经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他现在已经比当年的郑之泰还要大一岁了,这是真的?但他的头发还是黑的,看来郑之泰有点未老先衰。三十年前,他觉得郑之泰是老头,他怎么没有想到如今自己也已经“老”了呢?. 看过手稿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与钱莉莉交谈。说服钱莉莉是不容易的,问题还不在于青年人常有的骄傲,可叹的是她那种执着,当钱莉莉用一两句尖刻而又大而无当、不负责任的话把他苦口婆心的“辅导”否定掉的时候,他气得真想动手把自己揍一顿。 终于
15、,她听了他的,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当她一旦接受了他的指点以后,桦树林的面貌是怎样地焕然一新了啊! 金永提着提包回家。提包里有载有桦树林的大型文学期刊。他的提包变得暖人而且活泼,他的步伐变得活泼而且有力。他的眼前一会儿是郑之泰的白发,一会儿是钱莉莉的青丝,一会儿是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当他快要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删去以后全文会更加隽永和谐。但他在作品排成铅字以前硬是没有想到,硬是没有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他的脸红了,他的心痛了,他算什么“老师”哟,钱莉莉称他做老师呢! 回家以后,爱人告诉金永,钱莉莉来过,并且留下两瓶小磨香油,一瓶广东腐
16、乳。 “小磨香油?”他茫然莫解。 钱莉莉留下了字条,字条上说: 金永老师: 桦树林的发表,多亏您帮忙。您为我的稿子奔走的情形,编辑部已经透露给我了。一点小意思,聊表寸心,请笑纳。您有什么事需要我给办的,亦请尽管吩咐,过几天来看望您。 莉莉这这是怎么回事?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字条。打击是沉重的。(选自1983年北京文学短篇小说选)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桦树林发表时,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和第一个责任编辑,表现了他对那位编辑永生难忘的记忆和无比的感激之情。B. 文中写金永对自己恩师郑之泰的回忆与金永对钱莉莉的培养,既互相映衬,又形成了鲜明的对
17、比。C. 金永回家时眼前出现了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这里的夕阳和桦树都具有象征意义。D. 小说用郑之泰和钱莉莉两个次要人物作陪衬,突出了金永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并通过他深刻地表现了文人相轻这一主题。5. 文章开篇说,作家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金永的眼泪中包含的情感。6. 文章以“打击是沉重的”作结,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对这句话进行赏析。【答案】4. BC 5. 金永眼泪中的情感包括:激动。钱莉莉在小说稿桦树林里表现出来的才华让金永激动;感伤。金永知道,钱莉莉的才华离成功还很遥远,这中间有着极为艰辛的过
18、程;欣慰。又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作者冒出来了;惶恐。自己老了,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6. 从内容上说,这句话写出了金永看到钱莉莉留言后的痛苦与失望。钱莉莉把作品的发表视为金永“运作”的结果,玷污了他高尚的情怀,辜负了他殷切的期待。从结构上说,这句话照应了题目,也照应了上文关于有才华的年轻人离真正的成功还很遥远的忧虑。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说,这句话从侧面完成了对钱莉莉这一人物形象的最终塑造,揭示了她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心灵深处庸俗的一面。从主题表达上来说,这句话丰富了“苦恼”的内涵,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青年人成长中深层次的问题。从阅读效果上来说,这句话言简义丰,意味深长,给
19、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索空间。【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对那位编辑的“无限感激之情”错;D项,小说的主题并非文人相轻。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金永的眼泪中包含的情感,结合提示“得知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时”分析,激动、感伤、欣慰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从内容上说,这句话写出了金永看到钱莉莉留言后的痛苦与失望。钱莉莉把作品的发表视为金永“运作”的结果,玷污了他高尚的情怀,辜负了他殷切的期
20、待。(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季羡林先生二三事 季羡林当年在清华旁听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渐渐地萌发了对佛学的兴趣。他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如果没有他的影响,我不会走上现在的这一条治学道路,也同样来不了北大。” 1945年,他留德已10年,准备回国。得知陈寅恪其时正在英国治疗目疾,他马上给陈寅恪先生写信汇报自己10年来的学习研究情况。陈寅恪即复长函致季羡林,奖掖、鼓励了他一番,并云拟将推荐他去北大任教。是年秋,季羡林带上用德文写就的论文,遵陈寅恪之嘱,先到南京中央研究院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旋赴北平叩见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 季羡林到北大后,受到优
21、厚的礼遇。陈寅恪不久也由英国回到清华。这期间,季羡林写了一篇浮屠与佛,读给陈寅恪听,陈大力赞赏,立即将文章推荐给当时国内最具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文章一发表季羡林就声名鹊起。晚年的季羡林仍不时拜读陈寅恪的诗文,总觉得自己“还未能登他的堂奥”,1995年,陈寅恪在“文革”中被折磨至死的25年后,中山大学举办“陈寅恪学术研讨会”,季羡林做了长篇发言,阐述陈寅恪先生的思想与学术成就,给予陈寅恪极高的评价。 如果说陈寅恪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拍板接纳千里马的老板。季羡林到北大后,瞬间(10天)由副教授擢升为正教授兼东语系系主任。尽管与胡适的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仍有较为密切的接
22、触。作为系主任,他要经常向校长请示工作,胡适那时在编一份学术副刊,季羡林又是撰稿人,因此,是校长办公室的常客。他们共事3年,令季羡林印象最深的是胡适为人特别亲切和蔼。在学术上,胡适与季羡林亦有交往,甚而是切磋。季羡林说,解放前3年,他只写过两篇比较像样的学术论文,其一是读胡适论学近著受启发而写的浮屠与佛。另一篇列子与佛典定稿后,季羡林即呈胡适审正。胡适挑灯夜读,立即复信予以肯定。胡适离开大陆后,对季羡林的学术研究一直关注。1999年,季羡林赴台访问,友人告诉他,胡适曾对台湾“研究院”的人说:“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1985年左右,季羡林偶见一报纸发文章批判胡适“一生追随国民党和
23、蒋介石”,觉得有失公允,毅然写了篇为胡适说几句话,当时有人劝止他发表,季羡林仍坚持发了。1999年季羡林访问台湾,拜谒胡适的墓陵,献了鲜花,行三叩大礼。回来后他写了一篇长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文中特别愧疚地写到10多年前写的短文为胡适说几句话,连“先生”两个字都没有勇气加上。 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他的家中多是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经常穿的是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远远看去,就像
24、是学校的一个普通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 (选自故人风清:文化名人的背影,有删节)【相关链接】 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终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百度百科) 即使“文革”期间当门房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为了写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令人感动的英雄人物
25、传记)7.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季羡林因为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没有“佛经翻译文学”的影响,季羡林不会走上后来的治学道路。B. 留德回国,季羡林写信给正在英国治病的陈寅恪先生,汇报他10年的学习研究情况,得到陈寅恪的鼓励和提携,旋即推荐季羡林到北大任教。C. 因为陈寅恪举荐,季羡林的浮屠与佛得以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上发表,所以季羡林在北大声名鹊起,并受到优厚礼遇。D. 季羡林觉得有人批判胡适有失公允,于是撰文替他说话,但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未称胡适为“先生”,IO余年后拜谒胡适墓时感到深深自责。8. 张中
26、行认为,季羡林一生“最难能的是朴厚”,其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9. 季羡林先生成为公认的代大师,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答案】7. D 8. 衣着朴素,像是一名普通工人。生活简朴,生活简朴,生活用房陈设简单。敢讲真话,坚持为胡适说公道话。 看淡荣誉,曾撰文三辞桂冠。 9. 谦虚好学。晚年的季羡林仍不时拜读陈寅恪的诗文,总觉得自己“还未能登他的堂奥”坚持不懈,“文革”期间当门房儿时仍然翻译罗摩衍那。学识渊博。在语言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学问精深。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解析】7. A项从原文中“季羡林当年在清华时他旁听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
27、学”,渐渐地萌发了对佛学的兴趣。他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如果没有他的影响的,我不会走上现在的这一条治学道路,也同样来不了北大。”可知,不是佛经翻译文学的影响,而是陈寅恪的影响。B项中原文为“并云拟将来推荐他去北大任教。”并没有旋即推荐其到北大任教。C项中“因为陈寅恪举荐,季羡林的浮屠与佛得以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上发表,所以,季羡林在北大声名鹊起,并受到优厚礼遇。”不正确,季羡林到北大后即受到优厚礼遇,并非是浮屠与佛得以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上发表才受到优厚礼遇。8.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根据要求找到信息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总结概括
28、出要点。本题可从最后一段中总结得出答案。结合文章内容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衣着朴素;生活简朴;敢讲真话;淡泊名利。9. 传统国学的重大领域季羡林先生都涉及到了,学识渊博:既不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为票友。他是一位不可超越的“国学大师”。本题解答时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故事情节来归纳和总结。点睛:本题的准确解答要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可结合文中关于季羡林的情节来分析,尤其是一些评论性的语句。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
29、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举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绛侯周勃
30、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后章邯破杀项梁,沛公与项羽引兵东如砀。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城武,破之。破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攻槐里、好畤,最。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阳,最。围章邯废丘。转击项籍。攻曲逆,最。还守敖仓,追项籍。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水、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洛阳、栎阳,赐与颖阴侯共食钟离。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
3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
32、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B. 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C. 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D. 人或说/勃曰/君既诛
33、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B. 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C. 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D. 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勃军功卓著。最初以中涓的身份随从沛公,后沛公封他为虎贲令;随刘邦四处征战,灭秦定楚,多
34、次立上等功。B. 周勃不喜文学。周勃不喜欢文辞学问,每次召见诸位儒生和游说之士,他就面向东坐着,责令他们直言陈事。C. 周勃木讷老实。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D. 周勃为人谨慎。他惧怕位高权重会祸殃及身,请求归还相印,皇帝允许他辞职,周勃辞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2)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
35、郡守郡尉巡视各县到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害怕自己被杀害,经常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里拿上武器,(然后他才去)会见郡守郡尉。 (2)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查验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 【解析】10.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要先推知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有人劝说周勃:您已诛灭了吕氏家庭,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这样受宠,时间长了将会有灾祸降到您的身上”。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1. 试题分析:C“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说法错误。“符”合二为一方生效。考点:识记文学常
36、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12. 试题分析:D“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不当。狱吏提醒他“以公主为证”。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联系上下文,要确定考点,本题的考点涉及到的是(1)“每”每次,“行”巡行,“诛”被杀害,“被”披挂,“兵”兵器;(2)“狱辞”供词,“谢”谢罪,“验”查验,“出”使他出去,“使使”派遣使者。解决了这些考点,再翻译其他的句中成分,最后串联成句即可。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翻译】绛侯周勃,沛县人。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来迁到的沛县。高祖当初称为沛公,刚刚起兵的时候,周勃以侍从官的身份随从高祖进攻胡陵,
37、攻下方与。方与反叛,周勃跟他们交战,打退了敌军。后来章邯打败了项梁的军队并杀死了项梁。沛公刘邦和项羽领兵向东回到砀郡。楚怀王给沛公的封号是安武侯,并任他做砀郡郡长。沛公任命周勃以虎贲令的职位跟随沛公平定魏地。在城武进攻东郡郡尉的军队,打败了他们。在蓝田大败秦军,打到咸阳,灭了秦朝。 项羽到了咸阳,把沛公封为汉王。汉王赐给周勃的爵位是威武侯。周勃跟随汉王进入汉中,被任命为将军。回师平定三秦,到秦地后,汉王把怀德赐给周勃作食邑。进攻槐里、好畤,立了上等功。在咸阳攻击赵贲和内史保,又立上等功。在废丘包围了章邯军队。转而攻打项羽。进攻曲逆,立上等功。回师镇守敖仓,追击项羽。项羽死后,趁机向东平定楚泗水
38、和东海两郡,共占领二十二县。又回师守卫洛阳、栎阳,汉王把钟离赐给周勃与灌婴做为二人共有的食邑。周勃被封赐列侯的爵位,高祖分剖符信保证周勃的爵位代代相传,永不断绝。赐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做为食邑,号称绛侯。.周勃为人质朴刚强,老实忠厚,高祖认为可以嘱托大事。周勃不喜爱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他的质朴少文才就像这个样子。文帝即位之后,任周勃为右丞相,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劝说周勃:“您已诛灭了吕氏家庭,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这样受宠,时间长了将会有灾祸降到您的身上。”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
39、到危险,于是就辞职,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免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各县的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杀害,经常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反叛,皇帝把此事交给负责刑狱的长官廷尉处理,廷尉又把此事交付长安负责,长安的刑狱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恐惧,不知道怎么回答。狱吏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写在木简背后提示他:“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她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让她出来作证。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了薄太后的之弟薄昭。等案子到了紧要关头,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说
40、情,太后也认为不会有谋反的事。文帝朝见太后,太后顺手抓起头巾向文帝扔去,说:“原来降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 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查证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绛侯出狱以后说:“我普经率领百万大军,可是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绛侯重新回到封地。在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是武侯。(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张养浩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注释】万象:
41、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沾濡(r):润湿,润泽。和余:连同我。一说即“余和”,跟着一齐欢唱。14.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诗人的不同心情。B. 三四句,作者以纤细的笔触,通过对天地、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C. 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D. 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E. 无是处是说没办法、不得了的意思,表现了作者与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15. 这首小令的诗眼是什么?全曲是如何来表现诗眼的?请结合全诗简
42、要分析。【答案】14. BD 15. 诗眼是“喜”。表现: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寄寓喜悦之情。通过写农夫起舞和诗人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分析。三、四句对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做了大笔勾勒,纤细的笔触和一景一物的描绘是难以表现这场雨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故B项的表述错。“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勃勃生机;而“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则是说蓑衣因旧而枯黄,如今因雨仿佛得以返绿,并不是真变绿,只是借此表达了喜悦的心情,故D项有误。15. 试题分析:本题主
43、要考查“诗眼”及手法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眼”。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寄寓喜悦之情。通过写农夫起舞和诗人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点睛: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屈原离骚中“_,_”两句表明了宁死也不改变节操的态度。(2)刘禹锡陋室铭中“_,_”两句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静和主人的
44、安适。(3)李煜的虞美人中,把无限愁思写得生动形象的一句是“_”。【答案】 (1). 宁溘死以流亡兮 (2). 余不忍为此态也 (3). 无丝竹之乱耳 (4). 无案牍之劳形 (5).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期待已久的华尔街2:金钱永无眠终于上映了,观众们拍手称快,既被电影的史诗般的气质所征服,又对演员的演技赞不绝口。 学国学、传承经典也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家长和学校采用强制学生集体跪拜孔子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无异于缘木求鱼。“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古语揭示了学无止境、需终生学习的道理,实属不刊之论。
45、韩国以防范朝鲜的导弹和核威胁为由允许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萨德”系统,这种做法最终只能是替美国火中取栗。强权政治总是以舆论抹黑、武力威胁的方式压服反对的力量,这种危言危行值得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警惕。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拍手称快,拍着手大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用在句中感情色彩不当。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正确,不可能达到目的。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用在句中不合语境。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6、( )A. 认真做好十九大代表选举工作,切实从8808多万名党员的优秀分子中选出党代表,对于开好这次盛会至关重要。B. 该弹道导弹发射于朝鲜东部港口城市新浦,飞行了约60公里后坠入大海。目前专家们正在研究,5日这次飞行距离明显减少的试射是否是一次失败。C.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795万,比2016年多出3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D. 针对这一现状,南通大学设置“特设课程”,提升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并在企业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平台,帮上万名学生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8800多万或8808万;C项句式杂糅
47、,去掉“根据”或“显示”;D项谓语残缺,“信息沟通”前加“搭起”。19. 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离不开酒。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唐代文人之醉酒,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48、关联词语的运用。首先分析关联词的搭配,然后分析句间的关系。总是:副词,表示一直如此,经常如此;全是,都是。都:副词,表示总括。根据前后语境可以发现是说全都离不开酒,且前面说“无论”,从搭配的角度来看,一般是“无论都”,排除AB两项。后有关联词“那么”,应选与之搭配的“如果”。“如果”表假设关系,常与“那么”“就”等搭配。排除C项。与其: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呼应。第处不需要关联词语,第处后面说“但”,可见前面与之搭配的应是表转折关系的词语,“固然”“虽然”表转折。第处前面有“不仅”,与之搭配的往往是“而且”,构成递进关系。第处是得出结论。
49、点睛:解答本题,考生应先对关联词的搭配有一定的了解,对复句的关系有所把握,然后再分析句子,寻找前后的关联词,分析句间的关系。比如本题中,总是:副词表示一直如此,经常如此;全是,都是。都:副词,表示总括。分析完这两个词语后,再看句子,可以发现前面句中有“无论”一词,从搭配的角度来看,“无论都”是固定搭配。而且:表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反而: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因此,表示前面说的是原因,后面得出结论。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世界上有两种风景,一种是自然的风景,_。自然的风
50、景需要我们走进山山水水,不仅要有闲暇,还要有金钱。但是,在精神的风景面前,我们有更加平等的机会。文字是精神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的秀丽与壮美,绝不亚于任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有两种人,_,一种是写作的人。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欣赏世界最美丽的精神风景。写作的人更是幸福的,因为他不仅可以欣赏美,_。【答案】 (1). 一种是精神的风景 (2). 一种是读书的人 (3). 还可以创造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本段文字说的是世界上的两种风景,里面有三个空缺,要求考生补写恰当的语句。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
51、并不困难。第空是与自然风景相对应的风景,结合后文可知应为精神的风景;第空可根据读书的人是幸福的这句话对应作答为一种是读书的人。第空是对整段语句的总结可根据“不仅”这个关联词判断作答。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点睛:阅读读语段,定中心;推导分层次,看前后;检查代原文,求连贯。21. 下面是小明陪同奶奶到医院就医的流程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字以内。【答案】门诊挂号后到门诊室看医生,按医嘱到不同科室化验并做CT、B超、心电图【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
52、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到医院就医的流程图”,注意箭头的指向,分析流程。注意字数的要求。四、写作22.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在今年春节期间成为观众喜欢的综艺节目,而夺冠的武亦蛛也迅速成为“网红”,一时间“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有人总认为这样的节目应是曲高和寡,对其收视率的节节攀升大惑不解;还有人认为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大受欢迎正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也有人开始思考如何用传统文化熏陶、培养下一代的问题;更有人在思索传统文化
53、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诗心:生活惊涛中的“平静力量”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 缘”更强,“诗词力”更猛。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 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
54、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50、60 后到 00 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 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华诗词大会节目能够靠着 “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 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 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 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 中华诗
55、词大会 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 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 “铜雀台” 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 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华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 给我们的启示。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 主旋律。”一位观众的感触,引来许多人同声感慨。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 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 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 岁农民王海军,一边
56、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是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有人疑问, 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 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 “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
57、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 但在诵读经典时, 心灵受到的触动、 激发的思考和从中吸取的养分, 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 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 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 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雨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
58、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怀着自信与 从容行稳致远。【解析】22.写作提示: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中国国学热,热爱者有之,唏嘘者有之,艳羡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材料中一些评论者、学者的观点也合理。但是我们要明白,一档电视节目容量有限,不大可能具备普及传统文化的能力。记忆力是基础,其他的各种能力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在传统文化长期式微的背景下,这是需要呵护的。背诗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不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敬的举动。参考立意:(1)从支持的角度:迎合了当前“国学热”节目弘扬了传统文化
59、精粹;是综艺界的清流,让人们看到了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不必做过多的拔高,也不比认为没有积极的一面;少一点警惕和挑剔,多一点善意和欣赏;启蒙国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能普及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人文主义。(2)从批判的角度:大部分内容考察记忆力,对人的能力提高无益,更谈不上弘扬传统文化;节目选材基于中学教材,更加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加重了急功近利的现实;考查死记硬背,束缚人的创新能力;纯粹的记忆不能代替理解,只是暂时的;能背多少诗词,与个人的文化程度、人格修养不成正比;背诵量的大小不能衡量人的能力和本事。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技巧: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
60、,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二、分析关系法;三、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四、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五、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
61、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六、由物及人法: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九、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十、寻互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