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清单一、戊戌维新运动1. “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诏书。(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史称“_”。2. 变法失败: 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3. 历史意义:推动中国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冲击了旧式_。4. 失败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二、义和团运动1. 兴起:以“_”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
2、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2. 八国联军的镇压:1900年5月,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3. 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_倾向,也存在明显的_行为。(2)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但它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三、八国联军侵华1. 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_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_保卫战。(3)7月14日,_陷落。8月中旬,_失陷,慈禧和光绪仓皇出逃。2. 结果(1)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
3、_的谕旨,并指定奕劻、李鸿章与列强议和。(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_”协议,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1. 签约:_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_。2. 性质:_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3. 影响(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_”。(4)_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课时速练(限时7分钟)1. 梁启超、严复等人主张在君权与民权之间折中调和,要有
4、“君权”,才能完成反帝的任务,而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又要有“民权”,才能完成反封建君权的任务。这表明他们 ()A.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 政治目标具有空想性C. 认为君权民权矛盾尖锐D. 处权力之争两难境地2. 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材料表明 ()A. 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B. 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到反对C. 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D. 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3.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颁布一系列诏书,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内容据上表可知,戊戌变法 ()冲击了旧式官僚
5、体制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引起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A. B. C. D. 4. 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A. 太平军B. 英法联军C. 义和团D. 八国联军5.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 “灭洋”与“扶清”B. 反帝与反封建C. 爱国与保守D. 正义与非正义6. 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
6、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材料中的“洋夷”指 ()A. 英国殖民者B. 英法联军C. 日本侵略者D. 八国联军7.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时说,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片面条约,“条款之酷,赔偿之巨,为亘古所未有”,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思想等方面, 被列强紧紧缚住了手脚。这位学者评论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望厦条约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清单一、明定国是百日维新京师大学堂民族资本主义官僚体制社会基础二、扶清灭洋反帝爱国盲目排外三、廊坊天津天津北京义和团东南互保四、1901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国中之国辛丑条约课时速练1. A2. C3. A4. C5. C6. D7.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