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886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南充高中20192020学年度下期高2019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卷 (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第小题1.5分,共32小题,共48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位于石家庄淖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这说明当时淖沱河流域( )A 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B种植经济刚刚起步C“男耕女织”经济成型 D已经注重精耕细作3

2、、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B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D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5、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

3、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6、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水利工程)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7、阅读下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

4、亩)总面积北方南方秦汉117(全国)5.72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3.851.9251.925隋唐124(北方),328(南方)6.423.213.21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8、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9、下表 唐朝

5、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反映了当时( )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灌溉工程982923938A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 B封建经济不断发展C政府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南方相对北方更安定10、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 )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11、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

6、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12、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1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后来官府为完成上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这种现象表明景德

7、镇( )A制瓷业产品种类日益增多B手工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C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官营手工业垄断地位被打破14、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15、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A棉纺织技术决定

8、商业水平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16、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17、关于汉代生产技术改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牛耕普及全国 B.曲柄锄和大镰出现C.以水力作动力鼓风冶铁 D.首创粉彩瓷器工艺18、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

9、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实际上反映了( )A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B统治阶级的重视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重农抑商的政策19、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如图。据如图可知,当时( )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B交通设施趋于完善C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D政治重心发生转移20、宋代,政府在厢(城市中的特定区域)下设“军巡铺”,主要负责疏理交通、清理路沟、洒扫路面以及处理打架斗殴事件和追捕盗贼、逃犯等,并推行“户牌制”,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控制。政府还下令

10、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禁范围。材料主要反映出宋代( )A商业发展导致城市问题严重B城市治安管理体系较为完整C商业活动时空限制比较严格 D城市政治军事功能得到强化21、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22、在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画作南都繁会图卷中,南京商业街市上的幌子性广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诸如“南北果品”“药材”“弓箭”“布庄”等,甚至流动行医的郎中和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也

11、开始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分别挂起了“兼治杂症”和“卜卦命馆”之类的招牌。这反映出明代( )A广告营销成为南京普遍商业行为 B幌子广告注重宣传经商理念C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市民价值观 D江南地区市场体系得到发展23、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见,晋商的发展( )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2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

12、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25、汉高祖即位之初,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惠帝、日后当政期间.“复弛商贾之律”。文帝时撤除国内关梁之禁,不需符传(进出关口的信物),不征关税,听任商旅自由往来。这一变化( )A提高了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B适应了汉初经济恢复的需要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D促进了西汉经济结构的调整26、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人社会

13、地位提高 B统治者的偏好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D商品经济的发展27、宋代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 )A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B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C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8、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29、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

14、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 )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30、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31、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一些商人开暑袜店,利用雄厚资金购进大量的有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缝制暑袜,计件付给工钱,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利。这反映了(

15、 )A当地男女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者 B暑袜店已成为手工工场C当地男女成为专门被雇佣的生产者 D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32、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你认为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制瓷、冶矿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第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52分)33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20分)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

16、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提供了国家维持庞

17、大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材料三 资本家们对利率为 8%10%企业没有丝毫热情。因为这种利率远不如每年可以赚取20%50%利率的传统投资(农业信贷、钱庄、典当铺、土地)。国家不是按照本应去做的那样保护其新生工业,而是根据一种古老的本能反应

18、去非常沉重地打击最有活力的企业。社会的成功在那里首先是获得权力和官位。政治功能凌驾于其他一切的特性以及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经历,解释了这些传统的行为。模仿西方议会制的做法,后果也显得没有意义了。这绝不是因为中国对自由民主的不“成熟”,而是因为这种借鉴制度与中国的传统格格不入。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6分) 34、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城市

19、职能发生变化。(18分)材料一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又分解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这两件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材料二 隋唐时期,坊市制达到高度完善的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严格的管理制度渐趋松弛,城市结构也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

20、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到五代时,工商业已突破空间的限制,集中的市制濒于瓦解,临街设店铺已无法禁止,新的街巷规划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三 明清时代,像北京,作为首都,它是根据“王制”的需要来兴建宫殿、住宅、街道的,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市镇,则并非如此,它们完全是因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市镇的建设也是无计划的,只是根据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在某一地方集中了某种工商业,所以其分布(布局)也不是遵“王制”的。摘编自方如金、赵瑶丹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21、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唐以来坊市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在宋代被全面打破的主要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与北京相比,中小市镇城市建设规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35、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4分)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

22、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

23、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出海的水手、客商,须“各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准带米一升,备余米一升,每船只准带铁锅一口,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0分)(2)材料二表明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1、B 2、【答案】A 【解析】材料所说“迄今六千年左右”,此时处于原始时期,农业手工业有了一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不仅反映了种植经济,陶蚕蛹的发掘也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原始时期“男耕女织

24、“并未形成,故C项错误;原始时期农业尚未发展到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3、【答案】D 依据材料中“战国中晚期”、“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等信息可知,这说明战国中晚期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河北兴县”、“河南新郑”两个地区的出土铁农具的情况,无法得知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不能得出战国中晚期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的使用状况,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铁农具的制作技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答案】A 【解析】材料指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

25、建筑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小农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统治者又采取措施保护小农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A项符合题意。5、【答案】C 【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

26、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6、【答案】B 【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7、【答案】C 南方的亩产不断增加,面积也增加了,可以看出南方逐渐得到了开发,C正确;从材料中看出隋唐时期北方的亩产和面积较魏晋南北朝都有增加,看不出盛极而衰,A错误;虽然南北方的亩数相当,体现不出耕作技术先进,B错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最终实现南移是

27、在南宋;D错误。 8、【答案】B 【解析】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表格数据反映出当时人均土地减少,人地之争矛盾突出,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西汉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9、【答案】D 表格反映了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灌溉工程数量明显增多,这是由于中唐以后南方相对北方更安定导致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表格不能直接体现出精耕细作水平是否提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南方封建经济不断发展才准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太笼统,因为表格反映

28、的是南方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0、【答案】B 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推行或是恢复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为了解决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均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11、【答案】A 根据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的介绍,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生产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故

29、D项错误。12、【答案】C 材料中并未提到战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盐铁和农民生活,并未提到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据材料“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和“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可知盐铁官营,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13、【答案】D 景德镇民窑数量、规模远大于官窑,“官搭民烧”且民窑的产品畅销海内外等,表明在明代,官营手工业垄断地位被打破,D项正确;二三百年内景德镇的民窑增多增大,产品外销不能说明制瓷业产品种类日益增多,材料没有体现出手工业的“劳动分工”情况,也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BC三项错误。14、D 15、【

3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元代随着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松江逐渐成为全国性棉纺织业中心,说明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但是不是决定,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说到“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没有说元朝的商业贸易中心转移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元朝由于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使得“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即推动了手工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分工的进一步细致,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故C项

31、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到“官营”和“私营”所占比例的变化,故D项错误。16、【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释读能力。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鼎盛是在商代,排除A。材料中反映的楚国墓群,应在长江流域,否定B。青铜器在当时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D不符合史实。答案C。17、D 18、C19、【答案】A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新开的漕渠,较多的分布于长江流域地区,结合唐代经济发展的内容可得出,此时南方经济的影响力提升,国家更重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漕渠的开通,并不能证明交通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无法体现经济的区域化趋势,排除C项;唐朝政治中心没有转移,排除D项。20、【答案】

32、B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为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一系列的治安管理措施,反映出宋代城市治安管理体系较为完整,因此B选项正确;这些城市问题在宋代之前已经存在,材料并未强调此时问题严重,A选项错误;宋代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治安行政管理,不是军事功能,D选项错误。故选B。21、【答案】A 材料“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反映了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说明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正确;材料没有将不同时期晋商的经济地位进行比较,不能说明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故B错误;区域位置并不是商业贸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C错误;材料没有

33、将长途贩运贸易与其它贸易形式对比,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故D错误。22、【答案】A 依据材料“南京商业街市上的幌子性广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流动行医的郎中和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也开始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并结合明代商业的发展可知,为了更多获取利润,南京商人普遍的开始了广告营销行为。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广告成为普遍的行为,幌子广告注重宣传经商理念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市民价值观的改变,C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南京的广告营销,不能证明江南地区的状况,以偏概全,D错误。23、【答案】B材料中体现不出政府腐败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说明晋商

34、利用官场与商业结合,故B项正确;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变,故C项错误;经济利益趋同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24、【答案】A 根据材料中“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得出农民的迁业现象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因此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口结构的改变,故C项错误;当时商业发展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农村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故D项错误。25、【答案】B 材料表明汉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文帝时由于商业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文帝时对商业

35、的管理稍有放松。故答案为B。对商业管理放松,不代表提高商人地位,A排除;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时期未改变,C排除;西汉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变化,D排除。26、【答案】D题目的材料中显示了唐朝的抑商政策,不授官职,低人一等,到宋朝后有所改变,允许小部分人应试作官,这一变化说明了商人地位的提高,但不是提高的原因,故A项错误;统治者是从维护统治出发的,不是个偏好,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宋朝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商人地位才略有提高,故D项正确。27、【答案】D 据材料“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等信息

36、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故D项正确;“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官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对餐饮业制定的政策,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市场监管立法,故C项错误。28、【答案】A 【解析】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故A项正确;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严重偏离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海禁令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必然的产物,当然外部的殖民威胁加剧了这一政策的出台,故C项错误;西方入侵并没有明确表述,故D项错误。29、【答案】D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明代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民间和官方走私现象严重,说明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

37、变异,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的信息,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海禁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明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海禁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明封建制度衰落腐败,排除C。30、【答案】B 根据材料“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 “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说明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故选B项;中国古代主要的农事活动是农耕,排除A项;春秋战国起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基本定型,排除C项;材料中的雇佣关系只是个案,排除D项。31、【答案】D 材料体现的是商人将资金用来购买尤墩布,然后交给当地的居民进行生产,然后在投放到市场,体现的是商业

38、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简单的雇佣关系,独立的手工业劳动者和手工工场与材料无关,AB选项排除;当地居民缝制暑袜只是小农经济的补充,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32、【答案】D 试题分析:“近代的前夜”中的近代指的是中国出现了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趋势,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实质是类似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最能体现时代潮流,故选D。ABC虽然符合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但不符合题意。33 【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

39、想。(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 (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4分)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4分)(2)障碍:传统投资的暴利大大降低了资本家投资近代企业的兴趣;专制王朝的传统习惯性打压新兴产业;中国的人文传统推崇的是权力与官位而不是经营竞争;借鉴西方的做法只是形式上的模仿。(6分) (或答: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资本积累;重农抑商;重义轻利、重科举、官本位的传统思想;自然经济的阻碍、封建制度的阻碍)34、【答案】(1)基本特征:政治军事功能突出;手工业和商业贸

40、易中心;文化教育发达且资源集中;发挥宗族凝聚作用。(4点8分)(2)变化:坊市界限逐渐打破;管理逐渐松弛;城市规划适应工商业发展需要。(任答1点2分)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3)变化:由严格地遵“王制进行规划建设转向无计划建设。(2分)影响:适应了工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有利于促进特色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转型。(2点4分)35、【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4点8分)评价: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2分)(2)经济政策:海禁政策。根本目的:维护专制统治。(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