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讲一、单项选择题(2015蚌埠模拟)气候变化引起冰川上积累量和消融量的变更,导致冰川物质平衡盈亏、冰面高度和运动速度等变化,最终导致冰川面积增减和末端位置进退。冰川平衡线高度是冰川上年物质积累与年物质损耗相等位置处的海拔。如图为天山乌鲁木齐河涯1号冰川变化图。完成13题。119641965年到19801981年,冰川平衡线()A高度上升B延伸方向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C高度下降D变化方向与等高线数值增加方向相反答案:A解析:仔细读图,注意图中19641965年、19801981年的冰川平衡线的图例差异及图中等高线数值的变化。由图可知19641965
2、年冰川平衡线在3 900、4 000米等高线附近,19801981年冰川平衡线位于4 100、4 200米等高线附近,所以19641965年到19801981年,冰川平衡线高度升高,故选项A正确。2影响冰川平衡线高度的主导因素是()A气温B降水C海拔D地表形态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冰川平衡线是冰川上年物质积累与年物质损耗相等位置处的海拔,由生活常识可知,当温度大于0时,冰川会融化,所以影响冰川的积累量和消融量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故选项A正确。3若某季节冰川平衡线降低,则()A当地可能为春季B冰川消融较多,末端后退或冰崖变缓C当地可能为夏季D冰川积累区面积扩大,物质积累为正值答案:D解析:由冰川
3、平衡线的含义可知冰川平衡线下降,也就是冰川上年物质积累与年物质损耗相等位置处的海拔变低,此季节当地可能为冬季,气温低,降水(雪)多,而融化量少,冰川积累区面积扩大,物质积累为正值,故选项D正确。据统计,20082009年冬季,我国平均气温为2.6,较常年偏高1.7,为19511952年冬季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由此可见,20082009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暖冬。世界经济论坛在日内瓦发布的报告将气候变化列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回答46题。4暖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正确的是()A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有利于产量的提高B降水量减少,气温偏高,土壤中水分蒸发严重C暖冬使地温升高,使农作
4、物抗寒能力增强D暖冬使虫卵更容易越冬生存,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更新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的信息看,暖冬只是温度比常年稍微偏高而已,只从温度角度看,对农作物生长速度及产量的影响非常有限;根据统计信息分析,全球变暖会使得中纬度地区降水量减少,再加上气温偏高,土壤中水分蒸发严重;暖冬主要是气温的变化,而不是地温升高;暖冬使虫卵更容易越冬生存,增加病虫害的几率,不利于农业生产。5下图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C气候变化长短不一D冷暖干湿交替答案:D解析:图中显示全球的气温和降水均处于波动变化状态中;降水量曲线低于全球平均降水量的比重较大,说明总的趋势在变
5、干。6遏制气候变暖,必须()A缩减经济发展规模B发展中国家应承担和发达国家相同的责任C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D将温室气体全部回收利用答案:C解析:遏制气候变暖,不需要缩减经济发展规模,但要关注经济发展的结构;发达国家要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大的责任;需要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尽量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目前的技术水平无法将温室气体全部回收利用,也没有必要这样做,最主要是从减少排放方面进行努力。喜马拉雅山区冰湖(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众多,随着气候的变化,该区冰湖面积、数量都呈现相应变化。右图为“近30年来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高度带内存在冰湖、新增冰湖和消失冰湖的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7近30年喜
6、马拉雅山区冰湖()A总体呈萎缩态势B各海拔区都呈扩张态势C海拔5200米附近冰湖增加最多D较低海拔处冰湖变化最明显答案:C解析: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近30年冰湖面积呈净增趋势,但不同海拔表现不同,海拔5200米附近冰湖增加最多。8近30年造成喜马拉雅山区冰湖呈现上图态势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下降B冰川退缩C过度引水灌溉D降水减少答案:B解析:造成喜马拉雅山区冰湖面积不断增加的原因是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补给湖泊水量增加。下表为2015年碳排放量所占比重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及人口总数,读表完成910题。国家(地区)中国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总人口13.73.255.0612.51.44碳排放量所占比重29
7、%15%10%7.1%5.3%国家(地区)日本德国韩国伊朗沙特总人口1.260.850.50.750.3碳排放量所占比重3.7%2.2%1.8%1.8%1.5%9.由表中信息可以判断()A中国人均碳排放量最大B欧盟人均碳排放量小于中国C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D伊朗、沙特环境保护较好答案:B解析:结合表中数据,美国人均碳排放量比中国大,欧盟人均碳排放量比中国小;表中无法判断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伊朗、沙特的人均碳排放量比较大,故无法判断环境保护情况。10结合中国碳排放量的数据可以判断()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有关中国需要承担最大的减排任务将促进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应禁止煤炭的
8、使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ABCD答案:A解析:中国碳排放量较大和中国大量出口纺织、服装、家具等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工厂”有关。虽然2013年中国碳排放量所占比重最大,但历史时期中国排放的总量远小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且中国目前为发展中国家,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大力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但不能禁止煤炭的使用,短时期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将会使泥沙的侵蚀动态、输送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沉积带中泥沙的沉积速率。下图为“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1112题。1119世纪以前,最能反映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
9、化的时间段是()A公元100300年B公元6001100年C公元11001300年D公元13001800年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公元60011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沉积速率持续增长,同时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急剧下降,这很有可能是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导致的。12关于该图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气候变化越剧烈,沉积速率的变化也越剧烈B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基本呈负相关C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D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植树造林导致的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1800年以后,气候湿润指标变化不大,下游河道沉积
10、速率却剧烈波动上升,说明下游河道沉积速率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才开始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显然与此无关。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被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了0.40.8。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16。材料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1、(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为什么会使全球气候变暖?(2)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3)我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4)2012年末至2013年初,世界不少地方遇到极端严寒天气,但世界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未改变。请你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加以解释。答案:(1)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2)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提高能
12、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4)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的阴晴、冷暖、雨雪等大气状况,有时变化剧烈;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的平均状况,变化缓慢。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个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在局部地区或一定的时间里,气温可能会出现下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现低碳经济的措施等。第(1)题,从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角度考虑,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吸收的长波辐射越多,从而使气温升高。第(2)题,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对农业生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
13、面,气温升高,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可能加剧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第(3)题,实现低碳经济目标可采取的措施主要从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节能环保意识;植树造林等方面分析。第(4)题,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入手分析即可。14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漫画“动物的对话”。材料二2016年3月31日20:3021:30,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F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再次展开,主题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位环保家”。该宣传旨在鼓励个人、企业和政府都来关注环境问题并付诸行动。材料三18701990年全球气
14、温变化图和19002100年预测海平面变化图。(1)材料一中漫画所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产生上述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有哪些?(2)世界自然基金会(WFF)为什么发起“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3)请把材料三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中。能源供应配合比例转为偏向低碳燃料和天然气,提高能源利用率能源供应和需求状况不变21世纪前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21世纪后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答案:(1)全球变暖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森林破坏。(2)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社会经济及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3)自上而下为:。解析:第(1)题,漫
15、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其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森林破坏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过多。第(2)题,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社会经济及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世界自然基金会(WFF)发起“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其要达到的效果是个人参与到“地球一小时”等环保节能活动中来,积极采取措施,投身其中,承担应尽的责任,有助于促进节约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进一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第(3)题,重在分析图,由,反映海平面上升幅度由小到大,上升幅度越大,说明温室气体排放量越大,能源利用状况无变化。海平面上升情况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越早转变能源利用结构,越早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海平面上升幅度越小。对照图表得出自上而下依次是。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