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承德一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出题人:董贵武 审核人:董克立 刘金楠一、单选题:(每题1.5分 共计63分)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A. 必然性B. 偶然性C. 可能性D. 必要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的相关背景打
2、开中国市场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最能够体现材料内容核心意思,即打开中国市场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故选A。2.美国公使田贝曾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表述说明( )A. 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B. 帝国主义国家结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C. 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D. 帝国主义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意斥责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可知,外国公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内政,这说明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选项
3、A正确;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中涉及的美国公使的言论,但并不能据此证明美国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3.1894年9月,发生于黄海海战时期的邓世昌与其“义犬”的故事一直令国人感动并深信不疑。但亲历黄海之战的美籍军官马吉芬在回忆录中指出,“义犬救人”的故事并不存在,邓世昌和狗是一起沉下去,双双落水而死的。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 当事人提供的资料最为可信B. 单一的当事人记载不符合历史真相C. 可以相互印证的资料可信度更高D. 传说故事不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当事人提供的资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并不是最为可信,故A项错误;当事人记载在某种
4、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客观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当事人的回忆录属于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的史料,与义犬的传说故事可以相互印证,故C项正确;传说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客观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黄海海战4.下表是中国抗战时期从美苏和其他国家进口的武器数量以及与 1943年本国生产的数量对比(只计运抵中国战场的武器数量)。据此表可知( )1943 年国产量抗战总进口董从苏联进口董从美国进口量从其他 国家进口步枪66831917220272289000机枪1233117380520035111829追击炮2481830030800火炮2419721040%
5、836坦克0828200装甲车010000100飞机0227999712820A. 美国对华军事援助集中于轻型武器B. 苏联是抗战时期援华最多的国家C. 中国抗日战争是东方抗日的主战场D. 对1943年美国援华应理性分析【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除飞机外,从美国进口到中国战场的武器都很少,与国内一年的产量相比,美国出口到中国抗日战场的武器,都微不足道;与从其他国家进口的武器相比,也只有飞机一项比苏联略多,其他武器都微不足道,即使与苏联相比,也不占据优势,因为美国出售给中国的武器主要供应了缅甸战场,替英国打仗。除飞机外,抗战期间我们的武器主要来自国内生产,外来武器占很小比例,所以
6、对1943年美国援华应理性分析,故D正确;从表中看出,美国出口到中国战场的飞机较多,飞机不属于轻型武器,A错误;材料数据只是1943年从美苏和其他国家进口武器的数据,无法得出“苏联是抗战时期援华最多的国家”的 结论,排除B;材料数据只是1943年从美苏和其他国家进口武器的教据,无法看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东方抗日的主战场”,排除C。5.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 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B. 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C. 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D. 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
7、,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具有近代特征的农民战争,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旧式的农民起义只能表明它是传统民变,并不能完全反映材料表达的内容;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并不是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而是为了推翻清王朝;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不能说太平天国运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正确选项为C选项。6. 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
8、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太吏之泄泄(闲缺)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 自然灾害频仍B. 社会治安混乱C. 土地兼并严重D. 官吏贪暴腐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词语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意思是说农民起义是因为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所以D项是正确项。自然灾害频仍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官吏本身的不作为造成民众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社会治安混乱是其表现,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9、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7.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A. 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 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 果实被袁世凯窃取D. 反封建不彻底【答案】D【解析】【详解】“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和形式依然是封建社会形式,体现出反封建的不彻底性,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反帝目标的明确性,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10、,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错误。8.张程在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中写到:“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A. 生活习俗全盘西化B. 新潮人士已遍及城乡C. 西方商品开始进入D. 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
11、,在民国时期,公民们的民主政治意识有待加强,民主政治水平有待提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比较艰辛。结合选项,只有D符合题意,其余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政治推进的艰辛历程9.中共三大决议: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列强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此后国共两党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B. 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C. 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和平建国D. 进行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统治【答案】A【解析】试
12、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列强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说明是国共合作的意向,为此进行国民大革命,故A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10.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农字第九号通告,要求“不缴苛捐苛税”,“不缴预征钱粮”,“取消高利贷”,“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及反革命的土地”,“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据此可知当时中共A. 正开展轰轰烈烈土地革命B. 竭力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C. 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 初步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
13、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和所给时间可知,中共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农民和武装力量的重要性,D选项符合题意。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属于毛泽东进入井冈山之后开展的,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排除A、B。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材料未体现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选项不符合题意。11.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
14、”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B.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D.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后改为选举产生”和新中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表明监察官选任越来越民主,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故B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C不符合民国和新中国监察官的选任,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错误。12.1953到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农
15、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2010年全国人大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各省、各白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这种变化说明了A. 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B. 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C. 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走向平等D.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答案】A【解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人大代表分配办法已不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农村地区在各级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城乡协调发展,而是强调农村地区在各级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排除A项;农村地区在各级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反映的是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
16、善,而不是开始走向平等,也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表现,排除C、D项。13.据香港某大学在2004年发表研究报告显示,回归前48%受访澳门市民以正面形容词描述自己对澳门回归的心情;而在回归后,76%受访澳门市民认为澳门社会改变很大,对于自己转变为中国国民的身份,64%受访澳门市民表示因此感到自豪。这反映出A. “一国两制”对澳门社会实际影响并不大B. 澳门社会制度实现了平稳过渡C. “一国两制”促进了澳门社会的平稳发展D. 香港人民十分关心澳门的回归【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干中受访澳门市民对澳门回归、自己转变为中国国民身份的态度“感到自豪”可以看出,澳门回归多年来,民生得到很有力的改善,澳门同
17、胞也在进一步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大局中来。根据所学可知,这是澳门市民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表现,这主要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实施。故答案为C项。A项,影响并不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澳门仍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社会制度并没有发生过渡,排除;D项,题干只是香港某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并代表所有香港人民,排除。14.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A. “和平共处”B. “另起炉灶”C. “一边倒”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B【解析】“另起炉灶
18、”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其含义与材料信息相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15.某学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学生试图揭示的是A. 中德关系趋势B. 中美关系趋势C. 中苏关系趋势D. 中日关系趋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近现代中美关系看,鸦片战争后美国逐渐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1844年胁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趁火打劫,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达到在近代对中国持敌对态度的顶点。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美对华态度逐步
19、改善。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持敌对态度,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因此图示符合近现代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答案为B。其他三项不符合这种趋势,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政治中国近现代外交中美关系16.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A.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B. 努力为改革开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D.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
20、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积极发展同美国、欧盟与俄国的外交关系,共同目的是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选B17.下图是美国1921-1945年社会经济发展某一指数的趋势图。联系所学知识判断该图最有可能是A. 工业生产发展指数趋势图B. 银行存款总量趋势图C. 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系数的趋势图D. 农业生产发展指数趋势图【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921-1945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是:1921-1929位经济迅速发展,1929-1933年为经济大危机,1933-1945年经济恢复发展。故可知工业生产发展指数在1933-194
21、5年应为上升发展趋势,排除A。银行存款总量在1933-1945年应为上升发展趋势,排除B。经济危机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和社会保障措施,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故在一定程度上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系数呈下降趋势,C项正确。农业生产发展指数在1933-1945年应为上升发展趋势,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8.“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免于匮乏的自由,用世界性的术语来说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可以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这是罗斯福总统在国会演讲时说过的一句话。在当时美国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理念的新政措施是A. 通过立法建立社保体系B. 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C. 加强对工业的
22、计划指导D.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每个国家都可以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建立社保体系,为国民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故A项正确;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不符合“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故B项错误;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也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罗斯福新政的角度,提取社会保障的方面的措施,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
23、确答案。19.自罗斯福新政以来,面对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各项事物中的影响日益加深,比如: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以至于有些美国政治学者惊呼:“旧的联邦制已经死亡了。”这表明美国A.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B. 三权分立的机制遭废除C. 联邦政府权力扩大D. 地方政府丧失了自主权【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中的“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各项事物中的影响且益加深”、“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可知联邦政府在国家的政治生活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再结合“旧的联邦制已经死亡了”,表明联邦政府的权力比之前大的多,C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联邦政
24、府对国家的影响日益加大,官僚机构虽有所增多,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错误。美国三权分立机制依然存在,B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地方政府的权力,D错误。20.从1991年3月起,在随后的9年零9个月中,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7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5,创造了2500万个新就业机会,年增长率达2。失业率大幅下降,从扩张期开始时的7以上下降到最低为3.9。促使这一景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 实施赤字财政B. 适当增税C. 缩减政府开支D. 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现象主要是克林顿执政时期的政策所导致的,结合所学可知,BCD三项都是克林顿执政时期的政策,故
25、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实施赤字财政是肯尼迪与约翰逊执政时期的政策,故A项不属于其原因,故答案为A项。21.民生问题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议题,中共十九大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借鉴A. 西汉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B.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C. 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体制的分配方案D.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制度广泛流行,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6、纷纷宣称本国已经成为“福利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有利于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故D项正确。A项,西汉初期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故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是为解决经济危机中的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矛盾有本质上的区别,故排除。C项,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释放经济活力,斯大林体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故排除。22.斯大林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A. 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B. 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 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D. 后来
27、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答案】A【解析】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由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故答案为A项。B、D两项的内容符合斯大林模式;C项内容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均排除。 23.林毅夫在中国经济专题中认为,退社的自由一方面对努力干活的人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权利,另一方面对偷懒的人来讲也是一种实质的威胁。充分的退出权可以有效防止偷懒行为,从而达成生产者之间的一种“协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集体生产的优势。下列哪些严重违背了这一思想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苏俄(联)的粮食税政策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
28、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故符合题意;中国的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我国的实际生产力,也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故符合题意;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24. 1936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减少粮食生产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该法案的颁布主要是出于A. 平衡市场缓解危机B.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C. 保障农场主的利益D. 推动农业布局调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提到“1936年”说明该法案属于罗斯福新政内容,与缓解经济危机有关,故A项正确;题
29、干中并未提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给提到保障农场主,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布局调整,故D项错误。25. 苏共中央九月全会(1953年)和七月全会(1955年)决议的核心是力求改变经济发展的先后次序,使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刺激因素起作用。这表明苏联A. 决定废除实物配给制B. 决定纠正斯大林体制弊端C. 生产动力不足已显现D. 暂时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A在题干中不体现。斯大林体制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以计划代替市场,题干中不涉及纠正斯大林体制,所以B项错误。改变经济发展的先后顺序并不是要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30、D项错误。以物质刺激激发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是生产动力不足的体现,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名师点睛】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6.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
31、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反映了( )A. 苏联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B. 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导致苏联实力下降C. 石油利益争夺使苏联经济全面崩溃D. 国际政治格局即将进入重大调整阶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苏联不能很好地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全球化,但并没有提到经济发展模式,A错误。B从题中无法体现,C表述绝对化,而D正确,因为随着苏联经济结构的僵化,苏联最终走向解体。故本题选D。考点: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2、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7.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A. 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B. 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C. 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D. 美国已经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答案】C【解析】材料中反映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材料均大幅度超过美国,并且国民生产总值大规模上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勃列日涅夫于1964-1982年在位,其在位期间苏联改革的重点在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因此当时苏联的工业取得了很大发展,C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
33、,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这也是使得苏联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但是这是外部因素,不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才在美国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28.西方文明简史中用两个“协定”改变经济世界”作为章目,评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二战后,经济世界的“改变”主要是指A. 西方国家居于经济主导地位B. 建立起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C. 消除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D. 出现倡导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等在经济协调方面建立起了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
34、的制度化和体系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二战后居于经济主导地位的是美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并未消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出现于工业革命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9.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益。”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A. 有利于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和经济发展B. 仅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C. 是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的产物D. 体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答案】A【解析】据材料“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
35、愈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稳定了世界货币和金融秩序,它解体后金融危机频发,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和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仅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说法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故D项错误。故选A。30.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B. 经济全球化深
36、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31.英国在欧洲一体
37、化过程中曾扮演重要角色,也是重要的受益者。但近年来,英国不得不面对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等严峻问题,英国民众对退欧的呼声便日益提高。上述现象主要说明A. 一体化加强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B. 欧洲一体化不符合历史潮流C. 英国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D. 区域经济风险受全球化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可知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区域问题触及英国国家利益,故英国民众要求脱离欧洲,故A项符合题意。B项,欧洲一体化是各国谋求经济发展,提高欧洲国际地位的需要,符合历史潮流,故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排除。C项,英国民
38、众对退欧的呼声日益提高不能说明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故排除。D项,题干意在阐述欧洲区域问题,未提及全球化,故排除。32.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 清除了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C. 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D. 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答案】C【解析】【详解】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即19491957年,“改革开放20多年”即19781998年,依据已学知识头八年主要引进苏联的经验,改革开放引进外国
39、的经验更明显,故C准确;ABD均只适合改革开放时期,故排除。33.有学者指出,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其必要性是指A. 必须走苏联的工业化道路B. 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C. 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D. 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要求变革生产关系,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虽然是借鉴苏联模式,但是这不能表明改造的必要性,排除A。 当时工作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排除B。材料分析
40、的是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没有涉及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排除C。34.1979年3月15日,瑞士雷达表首次在中国电视上播放了一条长达1分钟的广告。同一天,上海文汇报上也登载了瑞士雷达表手绘插图的通栏广告。这说明了A. 中国已经开始经济体制改革B. 中国企业开始面向国际市场C. 中国已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 中国开始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改革开放之前不允许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中国市场,电视和报纸登载瑞士雷达表广告,说明中国当时已经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故C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内改革,故A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是1984年全面开始,故B项错误;中国开始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
41、故D项错误。35.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的原因是A.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C. 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可知: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于1981年,此时农村已全面展开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起步,故选A项;B项发生于2001年、C、D两项均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1年”,故排除。36.到1987年,在生产领域中,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改革前的120种减少到6
42、0种,流通领域中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从改革前的188种减少到23种。这种情况说明A.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 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D. 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的指令性计划逐渐减少,计划供应的商品也在逐渐减少,这说明我国逐渐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答案为D。材料没有显现出现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信息,A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C错误。37.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
43、4年、1992年和2001年”。推动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出现的因素分别是A. 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 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提到的三个时间点分别指的是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建立经济特区时间是1979年,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1992年;B选项前两
44、项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是在21世纪;C选项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38.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A. 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B. 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C. 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D. 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答案】A【解析】“粉丝”此处意为追随者或关注者,“粉丝”数量多说明关注面广,也说明网络渗透性强,材料实际反映了互联网促进信息传播的平等性,故A正
45、确;B中取代明显错误,不符合事实;C中主要手段说法绝对;互联网就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故D错误。39.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民权即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因此不管是那个民族为君主,也是要革命推翻的。故选A。BD有反满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意思,与材料不符。C
46、说的是平均地权。考点:辛亥革命点评:辛亥革命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40.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 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 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 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 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答案】C【解析】A项是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宣言中,把旧三民主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实施方法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项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俄国无产阶级革命;D项也是1924年1月确定的。孙中山在1918年1月主要强调
47、利用苏俄革命及政权巩固的有利时机,推动中国革命,即C项。【考点定位】必修三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前孙中山的认识转变)。41.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毛泽东主张中国最终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走新民主主义道路B.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C.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D. 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社会主义的任务
48、,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两步走”战略。故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内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
49、、游击战十六字方针、群众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文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三个世界的划分、继续革命理论等等。42.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归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此后不久,邓小平A. 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 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 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D. 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为此.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
5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故C项正确。A出现在1978年,故排除. B最早出现在1982年,故排除. 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故B项错误。 1981年邓小平首次公开提出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故D项错误。二、材料题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51、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
52、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主要特点,并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答案】(1)主要特点:留学目的地集中于美、法、苏三国;学习内容多元;体现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受当时国际国内局势影响较大
53、(若仅答具体的史实酌情给分)不同影响: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热”主要着眼于民主革命的需要,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理论和军事骨干力量;20世纪50年代的“留苏热”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2)背景:“文革”造成人才的断层;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邓小平复出整顿文教(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步正常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主要变化: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自费留学比重增加;个人的自主性增强【解析】【详解】(1)第一下问依据材料一“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五四”前后,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国民革命期间
54、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的信息从学习国家、学习内容以及国内时局变化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的学习革命方式以及经济建设方式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文革时期人才的断层、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思想教育方针变化、外交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留学人数逐年递增,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等信息归纳回答。点睛:比较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
55、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时间世界中国20世纪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淖美国确认从越南撤军美国展开全球战略性攻势苏联入侵阿富汗尼克松访华“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中共十二大“特色理论”中共十三大“
56、初级阶段理论”20世纪90年代东、西两德统一苏联解体欧盟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香港、澳门回归21世纪初“911事件”爆发欧元正式启用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示例一论题:国际局势的演变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阐述: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并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政府实行战略收缩,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安全,
57、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也需要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基于两国的共同需求,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示例二论题:世界格局的变化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阐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趋于瓦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同时,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寻求同时期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据20世纪 70年代的相关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世界局势的变化对中美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由20世纪90年代的相关材料可以得出,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结合相关知识加以阐述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