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与之吻合的依据是(A)A促成思想解放 B反对君主专制C鼓励民族独立 D主张“克己复礼”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五四运动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没有反对君主专制和鼓励民族独立的内容,五四运动没有“克己复礼”的内容。故选A。2“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B)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从“不知春秋,
2、不能涉世”可以体现出儒家注重研究社会现实,故选B。3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他主张(A)A民贵君轻,长治久安 B仁者爱人,社会稳定C为政以德,君民共乐 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含义: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快乐和忧虑都是为天下人,这种人不能成王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主张民贵君轻才能长治久安。4荀子的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以上言论表达的思想是(D)A“性善说”思想B
3、“性恶论”思想C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D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解析: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蓬生麻中”“白沙在涅”,便可得出荀子重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的结论。5孔子曰“仁者,爱人”,并主张贵贱有序。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这反映的实质是(B)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阶级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主张“爱有差等”,目的是维护周朝的奴隶主统治。而墨子代表广大平民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主张无等级差别的“爱”,体现了广大下层人民群众的心声。6战国时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是(C)A“兼爱”主张深得人民的拥护B“尚贤
4、”主张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参政欲望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墨家社会根源的理解。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由此墨家成为显学。B、D说法有误,A不是根源。7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与庄子的思想相近的是(C)A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B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D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A、B、D都体现了人或政府要有所作为。而庄子主张天与人“不相胜”,反对人为,主张顺从自然,所以选C。8“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观点出自先秦(A)A道家
5、B儒家 C法家 D墨家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事物具有两面性,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D)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学派有三个特点:第一,反对分封等级制度;第二,主张抑商;第三,反对学者儒家代表。由此可以判断该学派是法家。10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人天性中有恶,要“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实现
6、对人性的改造,达到弃恶入善的目的。这说明此思想家(D)A主张提高道德自律性 B要求缓和社会矛盾C强调加强国家的统治 D吸纳了法家的思想解析:材料主张道德教化,故排除A项;材料主张改造人性,实现弃恶入善,实际上是改造主观世界,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加强国家的统治的信息,排除C项;“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故选D项。11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以“两面三刀”来概括法家思想的特点,“两面”指的是赏、罚,“三刀”指的是(C)A法、智、信 B仁、义、礼C法、术、势 D法、智、权解析:战国时期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重“势”的理论
7、,据此推断“三刀”应是指法、术、势。12孙子兵法的作者及创作时代是(A)A孙武春秋时期 B孙膑春秋时期C孙武战国时期 D孙膑战国时期解析:考查了学生识记史实的能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
8、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1)三则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4分)(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6分)(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6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4分)答案:(1)民本思想。(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4)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14阅读下列材
9、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
10、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8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8分)(3)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4分)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2)墨家的“强本节用”。法家“严而少恩”。(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解析:第(1)问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第(3)问的历史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