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3分)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各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主要目的是()A达到复
2、古的政治目标B旨在推动社会变革C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D努力完善个人品质3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将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A注重美育对道德教化的作用B注重道德,维护天理C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D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4表1内容文献鲁国大臣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时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左传文公五年齐国大臣管仲答桓公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虢国的史官嚣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表1是先秦时期文献的一些
3、记载,其反映了这一时期()A当政者注重个人品格养成B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念形成C朴素的民本思想受到推崇D儒家仁政思想已渐入人心5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6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据此可知,孔子()A为儒学思想寻找历
4、史依据B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C推动平民教育的迅速发展D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7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与材料所述思想相似的是()A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B齐国“初税亩”的法令C唐太宗时期推行轻徭薄赋政策D“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8春秋后期,礼乐制度崩坏,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据此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使用B周王室衰微C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D礼乐制度被破坏9荀子认为,自然界出现的诸如“星坠、木鸣”等特殊现象,“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而“人袄(妖)”这种人事上的反常现
5、象,则“可畏也,而不可怪也”。荀子在此表达出()A对天道自然的敬畏之情B对自然异象的高度重视C对天人关系的理性思考D对君权神授思想的认同10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1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具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
6、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12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B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C带有强烈个人政治观点D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13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
7、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14东周初期,士人游说出仕四方,但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出仕,便不算违背道义。但后来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广泛招揽人才的现象也不再被非议。这种变化表明()A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加强B封建统治者极为重视人才C百家争鸣推动士阶层崛起D士人出仕推动诸侯国强大15表3是中日历史教科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我们从表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摘编自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
8、第三版)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12月占领南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A史学研究方法影响历史解释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C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D二手
9、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考古队队长许宏认为,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讨论,目前仅限于推论和假说的范畴。该文化的族属和王朝的归属问题最终廓清,仍有待于包含丰富信息的文字材料的发现和解读。在这里,将二里头文化遗址视为夏朝存在的标志是一种()A逻辑推理式的历史解释B对新的历史现象的理解C对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D史料实证式的历史解释17表1记述出处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韩非子喻老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史记扁鹊传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试图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公脸部的疾病战国策秦策表1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
10、此推断()A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B扁鹊其实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D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18今本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著作,曾一度被怀疑是曹魏时期所作伪书。1977年安徽双古堆汉墓中发掘出一批简牍,其内容大多能在今本家语中见到,如“孔子之匡”“孔子将西游至宋”等。这批简牍的价值在于()证明了孔子思想在西汉时期开始流传为判断今本家语真伪提供新证据丰富了研究孔子家语的相关资料内容与今本不完全相同,但可以互证ABCD19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报道称:“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
11、,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是珍贵的一手史料 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 可以佐证当时蒋介石具有革命牺牲精神A正确,错误B正确,错误C正确,错误D正确,错误20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据此能被认定的是()初秋庆贺说七月为小秋,若干粮食成熟,汉代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目连救母说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据西晋翻译天竺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弟子目连供养十方僧众,最终救出坠入地狱的母亲。地官生日说北魏道藏载:“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A中元节起源于
12、西汉时B中元节是外来的节日C史书的记载矛盾荒谬D中元节历史内涵丰富21.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主张保护生产者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的主旨是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二、材料问答题22运用史学方法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本题共16分)材料一天下古今,从无同铸一型的史迹,读史者于同中观异、异中观同,则往往得新理解焉。自然科学的事项,为超时间空间的;历史事项反是,恒以时间空间关系为主要基件。史
13、迹之为物,必与“当时”、“此地”之两观念相结合,然后有评价之可言。说明事实之原因结果,为史家诸种职责中之最重要者。近世治斯学之人,多能言之不谈因果,则无量数繁赜(z,深奥)变幻之史迹,不能寻出一系统,而整理之术穷;不谈因果,则无以为鉴往知来之资,而史学之目的消灭。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依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阐述的历史研究方法。(9分)材料二殷因(沿袭)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继周而起的王朝),虽百世,可知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周王)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政治制度)之循(遵循)?礼、法以时
14、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君书更法(2)结合所学,选择梁启超所述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对材料二进行解读。(10分)材料三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
15、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3)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18分)历史试题(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3分)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CACDACCCBD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答案CCACAB
16、DCDA二、材料阅读题(共37分)22【答案】(1)方法:比较法、时空定位法、因果分析法。(9分)(2)方法恰当,信息提取充分,解读准确,逻辑清晰。(10分)方法恰当,信息提取比较充分,解读比较准确,逻辑不够清晰。(6分)方法不恰当,信息提取不够充分,解读不够准确,逻辑不清晰。(3分)没用方法,解读不准确,逻辑混乱。(0分)示例:采用比较法比较两段材料的异同。(3分)相同:儒家和法家都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不满,并提出自己的救世良方。(3分)不同:孔子主张通过恢复西周的等级制度来重建社会秩序;商鞅主张通过变法革新来改造社会,治理国家。(3分)综合(1分)(3)原因: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各国变法,重视人才;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9分)意义: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繁荣;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