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 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 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C. 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2.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反映了他的经济思想
2、是( )A. 重农抑商 B. 工商皆本 C. 舍本逐末 D. 以农立国3. 有学者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这一现象( )A. 使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化 B. 导致农村劳力相对缺乏C. 推动了坊市界限的打破 D. 刺激农村商品生产发展4. 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政策( )A. 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 B.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 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 D.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
3、象5.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价值观念 B. 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C. 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 D. 长途贩运贸易渐趋得到官府保护 6.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发展国内商品经济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7.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力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
4、,形成家有良田万项,不如日进分文”、“街头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8. 明清时期,在京杭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场所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体现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交际的重要场所D.只有在运河沿岸政府才准许设立这样的会馆9. 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规模的
5、扩大 B. 欧洲生产方式变革C. 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 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10.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 )A. 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C.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11. 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宣告以往国王所授予的专利权一律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对垄断法的制定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 B. 推动了科学与技
6、术紧密结合C.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 D. 专利垄断不利于科技进步12.“合并牺牲了市场竞争而获得进展,大商业和大企业牺牲了较小的商业和企业而获得进展,而这种集中显示出由一小撮支配性实业或企业控制市场的倾向。”这一现象开始于( )A.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3. 鸦片战争后,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至60年代买办“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广州有不少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据此推知( )A. 广州行商最具买办职业优势 B. 买办社会地位高于“四民”C. 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D. 上海外贸地位逐渐提升
7、14.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A.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B.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D. 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15.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香各国通商以来.国内江外梅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新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野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C.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6.近代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等原始工具运
8、输载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的影响程度不同 B.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C.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D.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17. 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到1932年时,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同时期在美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3个大型钢铁厂,在美国援助下建立了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这表明苏联( )A. 持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 B. 对待西方采取了和平共处原则C. 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发展工业 D. 经济建设依赖于西方国家援助18. 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花瓶式建筑华而不实。为了实现“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
9、到来”的目标,在赫鲁晓夫倡导下,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一做法( )A. 用经济管理取代行政命令 B.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C. 推动苏联的经济高速发展 D. 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19. 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据此可知,以上认识( )A. 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 B. 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事实C. 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 D. 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20. 英国保守
10、党领袖丘吉尔在二战中功勋卓著,战争结束后,举行大选,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将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列为自己目标的工党却赢得393席,工党领袖艾德礼当选首相。工党得以上台执政主要由于( )A. 二战后人民普遍反对战争与渴望和平B. 工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C. 工党的主张顺应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D. 英国要在两大阵营对峙中寻找平衡21. 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A. 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 加强社会保障,缓
11、解失业压力C. 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 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22.1948年7月,某国率先向世人宣布:它已经向国民提供了“从据篮到坟墓个“福利国家”应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23. 20世纪70后年代后,西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学流派,有人认为该流派就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下列哪一主张属于该流派的思想( )A.加强自由经济成分,减少国企比重 B.通过高福利来消除贫富差距C.反对经济全球化 D.完全肯定国家计划的市场改革24.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
12、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继续坚持苏联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25. 建国初期,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出现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优先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一种观点则侧重于优先工业化,最终形成了“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这说明( )A. 工业化道路应服从于所有制改造 B. 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与曲折性D.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6. 1962年2月,中共
13、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强调:“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将不是短期内的事情,而是在一个长时期内,例如至少30年,实行的根本制度。”这一指示( )A. 有利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体现了党对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整C. 抑制了生产队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D. 延续了经济政策的“左”倾路线27.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计划内所需生产资料及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和销售,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
14、售。”此规定( )A. 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 B. 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 激发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力 D. 表明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28. 1990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八五”计划,最初要求保持在6%左右的中速增长,但是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B. 经济全球化加速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两极格局的瓦解29. 1991年9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逐步放开对企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缩小企业的指令性生产计划,逐步把部分指令性生产计划改成国家合同订货的形式,做到以销定产。这一决定( )A.
15、推动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B. 助力企业进一步走向市场C. 响应了邓小平南方谈话 D. 促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30.中国互联网建设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微软公司的积极帮助C.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D.国民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31.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32. 据统计, 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
16、,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多种经济成份开始共同发展 B.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33. 在中国主办的G20杭州峰会上,中国呼吁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以更好的方式监测国际资本流动。该组织成立时的主要职能是( )A. 稳定国际汇率,并提供短期贷款 B. 在历次经济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C. 调节世界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D. 为各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34. 事实上,从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发展来看,尚无一个缔约方和成员方因为加入该组织后而引起该国经济的衰退,反而是加快了其经济的发展。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顺应
17、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有益无害B. 世贸组织成为当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C. 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必然有利于经济发展D. 闭关保守整体上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35.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对六个欧共体成员国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14%,到50年代末,英国出口的28.2%输往西欧,而1966年这一比例达到了37.8%。上述变化( )A. 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B. 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冷战”C. 促使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 D. 使欧共体成员间联系加强36. 据记载:不结盟运动起初甚至没有定期会议机制,直到后来才规定每3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并由会议举办国担任主席国,任期也是3年。目前不结盟运动共有118个成员
18、国、17个观察员国,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无成文章程。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A. 是一个较为松散的国际组织 B.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小C. 与中国不构成政治合作关系 D. 缺乏健全的组织和会议机制37.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三国中,主要出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是( )A.美国 B.加拿大 C.墨西哥 D.西班牙38.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他主张欧洲联合的目的是( )A.恢复欧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 B.恢复欧洲人在世界上的优越感C.增强欧洲同美、苏的抗衡力量 D.推动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3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
19、(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B.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定40. 亚太经合组织区别于其他经济区域集团的最显著特征是( )A.有利于各成员合作与经济交流 B.形成了统一的关税同盟C.形成APEC方式 D.形成统一的农业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41小题20分,第42小题20分,共40分)4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
20、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影响?(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在农业建设中应吸取哪些经验。(6分)42.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
21、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
22、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4分)(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结果出
23、现变化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8分) 参考答案15:AADBA 610:AACBA 1115:CCDAC 1620:CCBCC2125:AAABC 2630:BCABC 3135:ABADC 3640:ACCBD41.【答案】(1)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2分);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分);实行农业集体化,由农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分)。(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影响:推动乡镇企业发展(2分);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2分);直接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分)。(3)政府对农业的发展要进行适当干预(2分);要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2分);农业政策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2分)42.【答案】(1)矛盾: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2分);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2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2分)。(2)原因: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2分);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2分);法官不再固守传统(2分)。(3)作用: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4分);有利于社会稳定(4分)。弊端:妨碍民主公正(4分),不利于行政命令的实施(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