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戊戌政变一、选择题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解析:戊戌变法触及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答案:B2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材料表明()A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反对C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
2、法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解析:材料中御史杨崇伊的上书大肆诋毁维新派,恳请慈禧太后训政,这实质上反映了封建顽固势力对戊戌变法运动的破坏。答案:C3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放弃了变法维新以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茫无可倚”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B项。答案:B419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
3、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B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C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D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解析: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再加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注定了戊戌变法的失败。答案:A5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A挽救了民族危亡B实现了富国强兵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D建立了民主政治解析:戊
4、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头脑开始清醒”,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干材料含义。A、B、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C61898年9月在国内形势日趋紧张之际,维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分别由容闳联络美国使馆,梁启超联络日本使馆,康有为联络英国使馆,但无一成功。这反映出()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对帝国主义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列强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难以撼动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和革新的道路A BC D解析:列强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
5、利益关系。列强不愿支持维新派,是害怕引起顽固势力的反感,不利于维护在华的利益。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和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因此,的叙述是不确切的。答案:D二、非选择题7“易服”是戊戌变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在其奏议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及“易服”。他认为“王者改制,必易服色”。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种近乎形式主义的看法背后,却有其深刻的道理。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决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而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从服饰上映衬出来的是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仍以“易服”为例,
6、当时戊戌变法已进入攻坚阶段,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已呈白热化状态。改革有很多工作要做,维新派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变法大业更离不开强大的社会群众基础做后盾。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且不说从审美角度上看,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就是从更换服装的费用上来说,很多家庭也是一时难以负担的,所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1)据材料一,分析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易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服”受到抵制的原因及影响。(3)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评价维新变法的这一措施。解析:第(1)问,依
7、据材料信息,从历史影响、服饰变革的意义、改革需要等方面概括。第(2)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变革方式的可接受程度、国人观念等方面分析;“影响”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维新派社会认可度的角度分析。第(3)问,注意评价的角度是社会史观,结合材料信息,从正反两方面予以阐释。答案:(1)原因:受传统礼仪制度的影响;服饰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改革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原因:维新派缺乏对国情的了解;贸然实施、操之过急;国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维新派威望降低,变法措施得不到群众支持。(3)评价:移风易俗顺应社会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但这一变法措施的推行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
8、。8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
9、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雷颐维新的挫顿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10、作用的?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变法神速”“一日千里”和材料二中的信息“首在裁官”“朝野震骇”“民不聊生”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中国传统文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主变者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意识形态重构”即可得出“思想启蒙”或“思想解放”的结论。第(3)问可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作答。答案:(1)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2)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影响;没有建立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含义:思想启蒙。(3)作用: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