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期末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269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期末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期末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期末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期末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期末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期末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期末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期末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期末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期末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一期末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C)A西周国力强大 B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C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 D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权力尚未集中,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能力不足,所以才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故C项正确;A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只是对材料的重复而不是解释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2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

2、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C)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解析: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过去管理事务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官职逐渐专业化,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官职转变,并不能说明官吏清廉化,A错误;材料论述官员职责变化,没有说明部门之间的联系,B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君主权力,不是中央集权显著,D错误。3据宋史记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

3、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A宋朝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C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彰显了皇帝的信任与恩宠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代的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本人辞行,时称“陛辞”“辞见”等,以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但其实质意图是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与“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相符合,排除D项,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古代是专制制度,不是民主,排除C。4洪武十

4、二年,明朝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C)A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析:根据材料“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和材料中的“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是明律所特有,说明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故C项符合题意。A项,对大臣的种种限制,加剧了君臣关系的紧张,并不

5、能协调君臣矛盾,故排除。B项,题干内容与内阁机构运行程序无关,故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且“解决”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5著名史学家何忠礼先生曾指出:“在唐朝选官制度中,除科举制外,公卿大臣也有权公荐举人,考试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做官的唯一标准。”据此可推知(D)A科举制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B士族门第的特权有增无减C科举制初立时考虑协调政治矛盾D科举取士不能满足人才需求解析:A项中的“等级观念”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主要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C项错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科举制”的初衷;D项正确,由“除科举制外,公卿大

6、臣也有权公荐举人,考试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做官的唯一标准”可以分析出科举选官不能满足人才需求,还需通过荐举补充人才。6清代学者赵翼曾评价说:“前代举孝廉即为入仕之途,唐宋惟重进士一科。唐宋所谓举人者,不过由此可应进士试耳,其时士之试于礼部者,在内由京兆府考试录送盖唐宋举人谓之举进士。”这说明唐宋时期(A)A政府重视考核士子的才能 B亟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C考试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D缺乏对官员品行的考察解析:根据“唐宋所谓举人者,不过由此可应进士试耳,其时士之试于礼部者,在内由京兆府考试录送”可知,唐宋所谓的举人仍然是需要考试的,说明唐宋时期政府重视考核士子的才能,故A正确;材料反映举进士仍需经过

7、考试,无法体现科举制的弊端,不能说明亟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排除B;C项中“选官的唯一途径”表述太绝对,错误;举进士是被推荐的人才,“缺乏对官员品行的考察”错误,排除D。7古希腊各城邦在宗教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祭祀、娱乐、竞技和饮宴等活动,使古希腊人心中充满了对神的感激和作为城邦公民的自豪感,增强了城邦的团体凝聚力。材料旨在说明(D)A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B宗教活动不利于民主发展C公民是希腊城邦的主体 D宗教在城邦中的重要影响解析:题干所述是讲宗教节日的活动增强了城邦的团体凝聚力,所以是想说明宗教活动对城邦的影响很大,故选D;题干没有体现雅典的民主,故排除A、B两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说希腊公民,故

8、排除C项。8在古代雅典司法制度中,为防止法官个人意志左右重大的司法判决而导致社会不公情形出现,雅典实行了随机从公民中抽取数十人乃至数百人组成陪审团对案件独立表决的制度。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A防止官员滥用司法权力 B公民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私有产权 D司法人员缺乏法律素质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中陪审团由抽签的方式随机选出,主要目的是防止法官个人意志左右重大的司法判决,这说明在古代雅典注重采取措施防止官员滥用司法权力,故A项正确;B、C、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9罗马帝国初期曾明令禁止主人判处奴隶与猛兽搏斗;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

9、位)废除了奴隶主把奴隶卖给角斗场的权力;君士坦丁大帝(272337年在位)将故意杀死奴隶与杀人罪同等对待。出现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是(C)A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激烈 B罗马国家的不断扩张C自然法理念的深刻影响 D民主政治的逐渐发展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材料中“将故意杀死奴隶与杀人罪同等对待”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故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罗马的扩张情况,排除B项。民主政治不符合罗马政治状况,罗马为专制帝国,故排除D项。10法国政论家邦雅曼贡斯当在评价古希腊民主制度时指出:“僭主(即独裁者)政治先用一只手打击人民,压制他们的真

10、实意见,再用另一只手打击他们,强迫他们违心地表达合乎需要的意见。”这里“另一只手”指的是(B)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实行“陶片放逐法”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削减公民大会权力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强迫他们违心地表达合乎需要的意见”,意思是僭主强迫人民违心地表达合乎僭主需要的决定,即违背大多数公民的利益为极少数独裁者服务,这与“陶片放逐法”中多数人暴政的弊端一致,故B项合乎题意。“建立公民陪审法庭”“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表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C两项;“削减公民大会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111951年6月美国时代周刊首次为西方人介绍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

11、“他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周刊如此介绍周恩来说明(A)A当时中美处于全面对抗B时代周刊的文章都是不负责任的C中国是美国的头号战略对手D美国“冷战”的重心在亚洲解析:依据题干“他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可知,反映了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评价是负面的,依据题干时间“1951年6月”,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是敌视的外交政策,因此题干材料说明当时中美处于全面对抗,故A项正确;B项是无关项,应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美国“冷战”的重心在欧洲,故D项错误。故选A。122

1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具体反映出(D)A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B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C历史评价取决于时代的现实需要D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的转变解析:A项14年抗战是对社会客观事实的反映。B项中国抗战14年的概念是有铁定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据的,并不是不确定。C项中国抗战14年的事实,并不会因为现在的需要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过去的政治而改变。D项中国的全面抗战是八年,从九一八事变算起,中国

13、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有14年,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历史研究的结果,说明了历史研究推动历史观念的改变。故选D项。13社会契约论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文中“”应是(B)A雅典 B英国C美国 D法国解析: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卢梭的作品,他评价的国家只可能是当时的民主国家,那就是英国,而且材料中的议会选举也符合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故选B。14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

14、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A)A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B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C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解析:“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表明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项。15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C)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解析:青岛问题即山东问题,力争

15、青岛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性质,曹汝霖和章宗祥是北洋军阀的代表,反对他们两人体现了反封建,故C正确;A、B、D三项信息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16历史是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发展的,又与一定的政治关系相联系,请结合如图,判断下列选项中依次符合图中的是(A)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D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解析:根据图中第一展厅:“英军入侵”,第二展厅:“城下之盟”,第三展厅:“香港回归”,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展厅:“英军入侵”主要介绍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简要过程;第二展厅:“城下之盟”主要介绍的是南京条约产生过程;第三

16、展厅:“香港回归”以图片资料介绍香港的回归历程。故选A项。17理想与现实的徘徊一文中评论近代某种经济思想:“预期了一个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社会,这在中国自然经济面临崩溃的前夜,只能是逆历史的潮流的空想。”这种经济思想出自于(B)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 D共产党宣言解析:A项海国图志是魏源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著作,并不是空想。B项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根本不可能实施。C项是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是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方案,并不是空想。D项共产党宣言要求实现共产主义也不是空想。故选B项。18假如左宗棠、邓世昌、丘逢甲、张自忠等名人共坐一起回顾谈论各

17、自人生,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最有可能是(C)A推翻清政府B建立民主政体C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D驱逐日本侵略者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共同关注的话题”,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指挥黄海海战、丘逢甲领导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张自忠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都曾反抗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因此他们的共同关注的话题是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故C项正确。A、B两项是辛亥革命的革命目标,与题意不符,应排除。D项不符合左宗棠,应排除。故选C。19“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关于这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中,正确的

18、是(B)A领导阶级相同 B革命任务相同C指导思想相同 D革命对象相同解析: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所以三者的革命性质相同,三者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故B正确;三者领导阶层分别为资产阶级、国共合作、无产阶级,故A、C两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是却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只有解放战争结束后才建立起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故D错误。故选B。20“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说、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与此相关的事件是(A)A五四运

19、动 B辛亥革命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山东亡,是中国亡矣”“亟欲奔救之者乎”,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引发了五四运动,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进行抗议,因此与此相关的事件是五四运动,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均不涉及中国山东的权益,故B、C、D三项排除。故选A项。21“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上述“革命的火焰”始于(C)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C国民党“一大” D北伐战争解析:从材料中从南到北,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20、以及在两三年内获得巨大成就这些重要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事件应该是指国民大革命,是从国民党“一大”召开开始的。故选C。22某学者在回忆参加新中国某次会议时,写道:“在讨论中有的小组对我的提名提出了意见,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我既作为工人代表,实际却是职员,不够理想;二是介绍我的缺点中有联系群众不够深入,提意见不够大胆。选民们认为:如果我们有意见,他不敢大胆提出,怎能做我们的代表?”该回忆录可以用来研究以下哪项政治制度(B)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解析:A项政协的代表不是选举出来的。B项材料中的代表应该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所以材料中反映的制度

21、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涉及人民代表。D项“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方针。故选B项。231971年,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印度与苏联签署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和平与安全。该条约(C)A凝聚了不结盟运动力量 B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C影响了美苏“冷战”态势 D促成了中美关系改善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印度与苏联签署具有准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背离了不结盟运动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苏“冷战”局面,故C项正确;印度此举不利于不结盟运动国家的团结,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

22、体现。24“既实现美国人道主义动机,又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同时也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当代史家帕尔默和这段话,比较恰当地评价了(C)A罗斯福新政 B关贸总协定C马歇尔计划 D欧洲共同体解析:罗斯福新政主要是解决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与材料中“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不符,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不符,故B项错误。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与材料中“既实现美国人道主义动机,又满足

23、自己的经济需求,同时也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相符,故C项正确。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材料中“既实现美国人道主义动机,又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25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会议。以下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B)A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迄今为止,已有6个成员国B能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精神C成员国之间已经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

24、知,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迄今为止,已有8个成员国,排除A项。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集中体现在“上海精神”上,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精神的体现,B项正确。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排除C项。D项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功的

25、必然结果。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人民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上述条款蕴含的政治原则,并结合所学

26、知识分析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6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哪部法律文献制定后的变化?这部法律对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影响?(6分)答案:(1)表现: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2)原则:主权在民。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在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影响: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独相

27、”指秦朝的丞相;唐代的“群相”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明代的“兼相”指内阁。(2)依据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平等”“自由”“权利”等可知,上述条款蕴含的政治原则是主权在民;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应结合所学知识作答。(3)依据材料三中的“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可知村主任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要对村民负责,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后的变化,这种做法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间中国美国19451949年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国

28、共两党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出台;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关贸总协定成立;提出了稳定和复兴日本经济的九原则19501980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1969年“珍宝岛”事件;“乒乓外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尼克松主义发表;“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上月球;尼克松访华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答案:示例一论题:20世纪70年代中美调整外交政策的必要性。阐述

29、:中国:外交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孤立、封锁的对华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我国急需改善外交环境以满足国内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经济方面,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的破坏,加上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亟待调整经济政策与体制。美国:外交方面,由于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与欧、日矛盾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迫使美国调整外交战略,以改善外交处境。1969年尼克松主义发表。经济方面,20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美国总统采取措施效果有限,凯恩斯主义失灵,美国经济政策需要调整。总

30、之,外交政策应根据国家所处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主动调整,审时度势。示例二论题: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阐述:20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深陷越战泥潭;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原子弹和氢弹爆炸使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但因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外交战略,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随着中国“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美建交并开展广泛的合作。总之,中美关系的发展受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等多方因素的影响。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31、。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拟出论题,如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说明,即中美关系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28(18分)城市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今南京城内),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1)材料一中“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

32、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0分)(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8分)答案:(1)“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市场和原料产地。(2)图一: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图二: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解析:(1)材料一中所谓的界碑,应该是指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分别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分别体现的重大事件,是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