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 课 时 间 年 月 日编写人:董志坤 审核人:刘茂侠 上 课 时 间第 周 周 月 日班级 节次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巩固练习总课时数第 节教学目标1、梳理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识记文中的文言现象。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参考语文教学参考书 鼎尖教案授课方法点拨法,巩固法教学辅助手段多 媒 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预习指导: (一)、复习课文,并识记文言现象,通过以下习题进行练习,积累运用。1.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 无能为也已 B. 共其乏困 C.
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D. 失其所与,不知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失其所与,不知3. 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 A. 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B. 越国以鄙远 C. 夜缒而出 D. 郑既知亡矣4. 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 何厌之有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以其无礼于晋5. 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若按用法把“之”分类,哪一项正确( )公从之 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许之 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 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3、 将焉取之 唯君图之A. / B. /C. / D. /(二)、背诵文中重点语句,并默写(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_,_!(2)夫晋,_?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3)因人之力而敝之,_;失其所与,_;_,_。【解析】:1、 C(A“已”通矣,B“共”通“供”D“知”通“智”)2、 A(B古义:那人,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C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携带的物品。D古义:不明智,今义:不知道)3、 D解析:A军:名词作动词,驻军;B鄙:用法,把。当做边境;C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4、 B解析:B句是宾语前置句,即“有何厌之”A、C、D均为状语后置句)5、 B解析:代词;用于主
4、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二、默写,略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二、教学过程:阅读下文,完成711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5、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7.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越国以鄙远 越国:国名 B. 若不阙秦 阙:亏损,削弱C. 唯君图之 图:考虑,谋划 D. 不知 知:同“智”8. 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A. B. C. D. 9. 烛之武的话中表现外交辞令中婉曲表达方式的是(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6、。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三、课堂小结10. 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B. 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C. 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防守。D. 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实不足取11、见导学案 【翻译略】【解析】7. A解析:越过晋国。8. C9. B解析:其中的“敢”是个谦词,“执事”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0. A解析:文中没有“看不起”的意思。课外作业教 学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