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承德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秉笔直书 言必有据 论从史出 以小见大A. B. C. D. 【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事迹的话,就是圣人也不能写春秋,这体现了言必有据,如果不知其事迹,即使圣人读春秋也不知是该褒还是该贬,这体现了论要从史出,材料不涉及秉笔直书和以小见大,所以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读懂题意,例如,的意思是“苟无事迹,虽
2、圣人不能作春秋如果没有事迹的话,就是圣人也不能写春秋,意思就是说要言之有据。2. 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了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 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B. 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C. 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D. 正、清、和分别是墨、道、法的精神内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传统文化。国学大师文怀沙老人将养生之道归结为三个字,“正、清、和”。要培养自己的“正气”,中国大哲孟子曾说过:“吾善养浩然之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
3、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和”中国人就讲究以和为贵。老子道德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直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要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3.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贤者曾留下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4、民之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A. 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甲出自王阳明,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乙出自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丙出自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丁出自顾炎武,后人将他的这一主张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4. 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秦朝时儒学陷入低潮
5、B. b: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消亡C. c: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冲击 D. d:明末清初时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故A正确,排除。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被糅合到儒学,故B错误,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到佛、道冲击,故C正确,排除。明末清初时黄宗羲等思想家使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故D正确,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5.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
6、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董仲舒神化君权 黄宗羲强调民本 孟子倡导以德治国 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孟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而非以德治国,故表述不正确,正确答案为C。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力,表述准确;黄宗羲认为天下的人们为主人,君主为客人,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三者都在强调君主,正确考点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思想6.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
7、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西周实行宗法制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 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该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等级秩序,这套秩序的建立、维护与亲情相关。宗法制按血缘关系分配权力进而划分身份等级,符合题意,故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君主施政的理论论述,不符合题意,故项错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尊卑关系,符合题意,故项正确。“各从
8、所好,各聘所长”是李贽关于教学中要承认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项错误。本题答案为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7. 梁启超研究清代三百年学术思潮概括为“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材料表明( )A. 清代学术缺乏明确的方向 B. 对传统学术的反思有利于思想进步C. 清代学术思想由复古而停滞不前 D. 清代崇古思想阻碍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答案
9、】B【解析】试题分析:有材料可知,正是由于后代对前代学术的继承与反思,才使得学术得到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分析选项,B项表述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8.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 三公制、宗法制、中
10、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等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有权就有一切”,即指皇权制;“蒙昧主义”,即指儒家思想(儒家封建伦理纲常),D项正确;道家思想不符合天命观,故A和B错误;三公不是专制制度,C错误。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皇权制度9. 相较于基督教与佛教,儒家在中国既无教堂也无庙宇。但两千年来,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
11、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A. 受古代帝王的尊崇与提倡 B. 普设孔庙,官方定期祭孔C. 儒家经典是历代选官依据 D. 戏剧将忠孝观念普及于民【答案】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题关键是先结合史实排除错误选项,再从A和B中选出最优项。10.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 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C. 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
12、服务 D. 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观点太片面,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荀子和韩愈等儒家学者对名家和佛教思想中不切实际的观点持批判态度,折射出儒家积极入世,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思想特点,故C项正确;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没有全面体现材料本质,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内容重视为现实服务11. 与下表中数字序号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 )A.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 B.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C. 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 D.
13、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图表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春秋战国到北宋,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思想先进,故思想家较多;随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思想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故南宋到明清南方长江流域思想家较多;岭南地区开发较晚,故思想家较少。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12. 袁伟时教授认为:“五常的道德规范应是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假若仁、义、礼、智、信不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这些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应该是世界各国都可以接受,而且能够跟中国传统结合起来的。”作者强调五常道德
14、规范( )A. 是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B. 优于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C. 应该批判地继承 D. 包含了平等和民主、法治的观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是五常道德规范的基础,故A项不正确。BD两项都只讲了材料的某一方面观点,具有片面性。C项为全面的观点,故选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评价13.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
15、能力。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D项正确;A B C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合。故选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复兴儒学运动14.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 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B. 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 西
16、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D. 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得出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选项中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A不对,不能说始终起绝对作用,BC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15.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予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后世学者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以下主张符合后世学者观点的是( )A.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B.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17、C.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答案】B【解析】材料意在强调人要战胜自己的私欲,复归天理的本源,这是程朱理学思想,和“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是吻合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是董仲舒的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陆王心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6. 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不断改造和发展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 荀子主张礼法并施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18、,君权神授”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题干要求“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而属于儒家思想的初创,故排除;都说明了儒家思想与时代同发展,吸收了其他学说的优点,并且使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故选D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发展17. 儒家思想的许多积极部分不仅以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被东亚一些国家、民族所认同,被世界所推崇。这表明( )A. 儒家思想已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B. 优秀社会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C. 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会走向统
19、一D. 世界文化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结合材料“许多积极部分”、“不仅对中华民族”、“被世界所推崇”可知,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所以应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影响18.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
20、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唐朝儒学的发展19. 儒学延续数千年,晚清之后逐步衰败。康有为崇尚儒学,推崇孔子;陈独秀崇尚科学与民主,批判孔子。学者们认为,在古代帝王时代,强调民本是应该肯定的。以下有关儒家思想的叙述中,与民本密切相关的一项是( )A.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B. 董仲舒以为“为之(民)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C. 朱熹的“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
21、”D. 黄宗羲的“公其是非于学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人的品格;B项强调“天人感应”;C项强调爱民,体现了民本思想;D项是教育思想。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民本思想20. 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变化。汉代的时候,适应大一统的
22、需要,董仲舒将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宋代的时候,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儒学家吸收道佛思想,将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阶段;儒家的“和为贵”的思想符合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提出了一些进步思想。故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变化21. 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A. 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 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C. 儒家
23、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 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不断得到加强,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不断地强化。A项明显错误;B项错误,并未尊的孔子本人,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D项明显错误,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必要借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地位22.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
24、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 统治者个人喜好 B. 当时的经济状况C. 文人学者的喜好 D. 现实政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主张“克己复礼、仁政、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受到各国的冷遇;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学说,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思想专制,下令焚书坑儒;西汉时期,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
25、文化运动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打倒孔家店”23. 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A. 使濡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 B. 得到了当朝统治者推崇C. 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 D. 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舒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他开启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故A项不符合朱熹,故错误;朱熹的
26、思想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朱熹的“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儒学的封建正统地位,朱熹的思想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24.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D.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
27、思想【答案】C【解析】儒家的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的思想在李约瑟看来是理性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儒家不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崇尚理性但不讲求民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也吸收佛教道教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对儒家的思想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儒家思想并非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25.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
28、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A. B. C. D. 【答案】C【解析】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确立了儒学独尊的的地位,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则把理学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属于“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本题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6.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
29、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 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 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 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说为儒家经典能治百病,体现出了人们对儒家思想的崇拜之意,故答案为A项。结合所学,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在汉代,三教合一趋势的出现在唐宋时期,BC说法均不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BC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发展27. 学者冯友兰认为:“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钜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冯友兰在此否定( )A. 儒学对中国政治制度的
30、深远影响 B. 儒学对国人行为习惯的重要影响C. 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 D. 佛道思想对中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冯友兰的论述,考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此,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儒、佛、道三者都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各自的影响不同。作者认为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儒学影响较大;而在思想方面,佛、道影响较大。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28. 下列思想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先进性的是( )A. “为政以德” B. “仁者爱人”C. “兼爱”“非攻” D. “存天
31、理、灭人欲”【答案】D【解析】“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是传统文化中落后的思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兼爱”“非攻”均体现了传统文化先进性,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9.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 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B. 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C. 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
32、关注D. 通俗文化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普遍推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通俗文学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分析选项,B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辉煌灿烂的文学明代文学的发展30.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 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B. 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C. 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D. 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东南为
33、寒士之新土”即可选出C项;题目中未涉及南北印刷技术的比较,故排除A项;B项中“耻于”、D项中“退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31. 林爱萍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A. 4个 B. 3个 C. 2
34、个 D. 1个【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课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故选B。A错在纸质书,C错在楷书,D错在现实主义,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印刷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楚辞;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32.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 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
35、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 明清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B. “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C. 庶民文化作为下层民众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D. 明清时期的小说、京剧和文人画等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字与书画和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可知,明清民间文化即市民文化,它的出现与明清经济的发展有关,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有误,应该是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排除。D项中文人画不属于市民文化,排除。故选A。33.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
36、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下列能够反映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有( )传统科技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技 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命运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京城的繁华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A. B. C. D. 【答案】B【解析】清明上河图属于北宋时期的,不属于明清时期的,本题凡是含均是错误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4.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时期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毛笔、纸张 雕版印刷的书籍 陶瓷花瓶 临摹的女史箴图A. B. C. D.
37、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雕版印刷是唐朝时期出现的,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作品。故排除。纸张在西汉时期出现,瓷出现在东汉时期,因此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35. 有人这样描述中国古代某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经学,以己意解经成为一时风尚;文学方面,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一时期应该是( )A. 汉朝 B. 隋唐 C. 两宋 D. 明清【答案】C.36. 宋代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向下层社会
38、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导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A. 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壮大 B. 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D. 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导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阶层扩大,故本题选择C项。A不是主要原因;B不属于市民文化;D与市民文化没有关系。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宋代的世俗文化37. 绘画是人们历史生活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隋唐时期的绘画,山水、
39、花鸟成为主题,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宋朝绘画中,表现人民生活的世俗场景大量出现。这些绘画共同之处是:( )A. 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B.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C. 古代绘画博大精深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问题分析能力,审题关键在“变化说明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反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隋唐时期的绘画突出享受和娱乐,反映的是隋唐盛世的生活特色;宋朝绘画世俗场景反映了经济发达状况下市民生活特点。A本身错误,是汉代传入的;B是艺术表象;C是综合特点。 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艺术内容的时代性【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绘画
40、艺术是我国艺术殿堂里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时代性。中国的绘画宋以前主要是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民间风情画大量出现。38. 有一种书法,在造型上出现两个倾向: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明显的“波磔”。这种书法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由“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明显的“波磔”可以判断出描述的是隶书,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是篆体;B项是草书
41、;C项是行书。【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描述判断出是隶书,然后再分析哪个选项是隶书即可。39. 20世纪60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A. 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B. 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C. 历史学家应像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D. 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42、识可知,20世纪60代关于兰亭序的真伪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得到毛泽东肯定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特点,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学术争鸣的现象存在,而不是说明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故A选项错误;学术争论有利于澄清事实、还原历史真实,故B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兰亭序的真伪的争论,而不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故D选项错误。故选C。40.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京剧艺术是中国戏剧中的国粹。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三幅图片,依据下图情景,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A. 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 京剧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C. 古代市民物质生活的演变 D.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答案】D【解
43、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分析能力。根据题中所给的三幅图片,展现了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A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根据图片,我们不能总结出元杂剧与京剧的关系,B选项错误;C选项与题意无关。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发展二、主观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41题20分,第42题20分)4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
44、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根
45、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主要发展趋势。分析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1)“仁”“礼”。 (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原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态度: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时代特征: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解析】试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克己复礼为仁”即可得
46、出“仁”、“礼”的结论。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发展趋势”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则治,异则乱”、“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即可得出“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的结论;第二小问“历史因素”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等角度思考作答。(3)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态度”由材料四中的信息“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即可得出“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的结论;第二小问“时代特征”可从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商品
47、经济进一步发展、早期启蒙思想的形成等角度思考作答。42.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材料二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
48、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所说“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进程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49、(2)根据材料二,归纳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答案】(1)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认识到中国科技落后,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林则徐:学习西方“长技”,睁眼看世界,反对侵略,主张平等交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3)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4)认识: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先进
50、文明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吸收世界文明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进程的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分别回答即可,例如,火药传到西方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武器,使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推动了欧洲文明进程的发展。(2)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主要突出徐光启是认识到中国科技的落后从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而林则徐是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从而学习西方的科技,即师夷长技以制夷。(3)材料三是康有为的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康有为是主张君主立宪的,所以基本主张就是君主立宪,材料四是节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而孙中山是主张民主共和的,所以基本主张就是民主共和,以此类推基本主张还包括李大钊的社会主义。(4)“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主要突出“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突出“中华文明”可以和“世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当然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围绕二者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