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169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B卷能力提升1.“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D.汉初实行郡国制2.下表显示了 3位历史人物对宋朝王安石的不同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人物评价司马光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度足以当之矣列宁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A.对

2、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3.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4.1028年党项首领德明派其子元昊领兵攻下原为回鹘、吐蕃占据的甘州和西凉府,1032年,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这说明北宋()A.承认了西夏政权的合法地位B.力图保护边境贸易C.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处于被动D.

3、坚持平等的民族观5.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户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A.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B.增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C.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D.促使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6.学者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全面、准确的是()A.元朝行省制度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是有一定实权的中央外派机构

4、C.行省制度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D.行省是元朝在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7.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8.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此材料中的“宣政院”()A.为中书省派出的地方官署B.为管理元大都周边地区的机构C.下设路、府、州、县四级D.有权主管藏族军民政教等事务9.据元典章载:“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月,中书

5、省刑部准兵部关如蒙古人员殴打汉儿人,不得还报,指立证见,于所在官司赴诉。如有违犯之人,严行断罪。”材料反映了元朝()A.对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B.社会秩序混乱C.中书省有权监督法律的执行D.民族关系融洽10.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11.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时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 到了元朝,定窑在

6、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12.宋代,与“市”制相适应的“城郭”和“乡村“的分结构崩溃,这不但使原有城市的市区面积扩大,而且还催生了新型商业城市,城市供需的中心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网密度进一步增加。这说明宋代()A.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升B.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相辅相成C.城乡一体化局面逐渐形成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格局的调整13.下图所示为据宋史宰辅表统计的北宋时期南北士人掌握宰相职位的时间分布情况。由图中变化可推知,北宋时期()A.北方士人占据政治权力中心B

7、.南方士人已经掌控中枢权力C.南北统一促成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越北方14.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这主要说明宋朝()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C.社会矛盾趋向缓和D.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15.宋辽金元史新编中写道:“这一时代(宋朝)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士大夫阶层追求大雅意境B.理学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C.宋代的审美观发生了变革D.国家主要统治思想的转变16.世界文明史中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

8、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因为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A.国家政策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C.元朝的高压统治D.科考功名的需要17.下图为“西夏活字(佛经)印本”(影印件)。它最大的史学价值在于()A.是研究活字印刷术传播的重要史料B.反映了西夏文字是一种独创的文字C.充分证明西夏是活字印刷术发源地D.在文物收藏中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18.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些天文观测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9、)A.引起了农业科技的变革B.有利于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稳定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之仁义礼乐,对于治国治人,有其优越的一面,故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持守。至于治心,佛学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套比较精密、细致的办法,使儒学相形见绌。这一点由韩愈辟佛限于佛教之迹而无法触及佛学之心,李翱试图从理论上建立儒家的复性理论而不得不取资于禅宗二例即可证明。宋儒“始自出议论”。宋代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是范仲淹。范仲淹一生三次因诛议而遭贬黜,当时的士大夫却认为他一次比一次光荣。据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整理材料二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采择理学家中与

10、己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列女传等古籍中与三纲五常有关的资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对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同通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儒学复兴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关于儒学的主要主张。(2)根据材料二,归纳朱熹推广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理学传播的有利条件。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神宗曾说:“法出于道。人能体道, 则立法足以尽事;立法而不足以尽事。非事不可以立法

11、也,盖立法者未善耳。”宋代的“祖宗之法”作为根本性的治国原则,本着“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的精神,在行政管理上充分运用了制衡原則,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各自行使独立职权,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官员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同时,“祖宗之法”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北宋中后期的党争问題、强敌当前收武将兵权的问題等,无不与宋代遵循“祖宗之法” 的立国之策有密切联系。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帝王的“共理”“共治”,本质是通过士大夫、借士大夫的能力来治理天下。政治的主导权掌握在帝王手中,朝政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好恶。这种状况在11世纪前期的北宋发

12、生了深刻转变。宋代士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則,认为: “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士大夫以“公议” “天道”为旗帜,制约君主,参与国家治理。宋太祖曾对臣僚说:“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成为君臣双方共同承认的原则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摘编自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对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材料中“藩镇”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削弱藩缜势

13、力成功,故B项错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制,故D顼错误。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难度较大。结合材料中司马光、梁启超和列宁对王安石的评价可知,材料中的人物因其所处的时代不同,对王安石的评价也不同,故A项正确;直观感受评价带有较多主观性,故B项错误;后人掌握的资料丰富,但认识仍有局限性,故C项错误;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其评价不一定客观准确,故D项错误。3.答案:D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与西夏的关系。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实质上就是承认了德明割据政权的合法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宋夏边境贸易和平等的民族观,故B、D两项错误;西夏

14、攻占的甘州和西凉府原为回鹘、吐蕃占据的,不涉及宋夏战争,故C项错误。5.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剥削方式实际是租佃制,女真人逐渐成为封建地主,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C项正确。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各类事务”说明行省是中央的外派机构,同时又拥有地方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所以B项正确;行省受制于中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地方对中夹的制衡作用,排除C项;行省是元朝在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但这不是材料的全部内容,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没有提及行省的内部纷争,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议拟咨来”,与B

15、项矛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可以看出行省拥有一定的自决权,故C项错误;材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说明行省决策存在着制衡机制。8.答案:D解析:宣政院是元时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的国家机构,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选D。宣政院是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排除AB项描述的是中书省,排除;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四级,宣政院无此行政划分,排除C项。9.答案:A解析:题考查元代民族关系。材料反映元代法律规定,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能还手,说明元朝对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秩序

16、的情况,故B项错误;元代中书省是行政机关,同时材料反映的是中书省对执法行为的认可和准许,而不是监督,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元代民族关系应该是紧张,而不是融洽,故D项错误10.答案:D解析:“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对材料概括不全面,而且活跃商业市场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表述了经济交流,没有涉及经济交流的影响,由此排除B项;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币的发展状况,据此可知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项正确。11.答案:C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定窑创烧于唐朝,体现不出中国制瓷技术开始于唐朝,故A项

17、错误;B、D两项材料未体现;C项符合题意。1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宋代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宋代“城郭”和乡村”的分工结构崩溃,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格局得以调整,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升,故A项错误;“相辅相成”之说无法从材料得出,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13.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北宋时期,南北士人掌握宰相职位的时间经历了由北方士人独占到南北士人平分秋色再到南方士人最终超过北方士人的变化。从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的角度看,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发展

18、,因而出现了图中所示现象,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只能说明北宋初期的情况,排除;B项结论仅从图中信息无法得出,排除。14.答案:B解析:材料中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等商品交易活动的控制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标准等放宽限制,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政府放松对土地买卖、典当等的控制,并未涉及宋朝的土地兼并问题,故A项错误;C项由材料推断不出,故排除;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不会使其行政能力降低,故D项错误。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儒学的复兴,难度较大。材料强调宋朝雅俗兼备、理想与现实并存的审美情趣,这与宋朝理学相关;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

19、大,世俗文化大放异彩,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现实与理想的看法,利于造就大雅大俗的审美观,故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而非原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宋朝审美观发生变革的信息,而是强调理学和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宋朝的审美观念,排除C项;宋朝国家主要统治思想仍是理学,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强调“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才对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下工夫,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1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印刷术,难度较大。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夏活字(佛经)印本”是研究活字印刷术传播的重要史料之一;B、C、D

20、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1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元代天文现测对农业的影响。引起农业科技变革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或国家科技政策的引翎,与天文现测的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重农政策的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与认识,与天文观测也不存在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文观测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数据,有利于更加准确地指导农事安排,进而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天文观测与政治制度的演进关系不大,故D项措误。19.答案:(1)原因:儒学对统治者治国有重要价值;儒学对佛学思想的吸收;知识分子群体出现了研习懦经义理之风;士风大变,讲究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主张:排斥异学,建立懦家

21、道统,巩固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2)特点: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使理学普及化、通俗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有利条件:印刷技术的提高(或答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20.答案:(1)特点:重视完善法制纲纪;政治运作程序更加理性、严密:行政管理上运用制衡原则,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影响:强调法制纲纪,有利于宋政府把兵权、财政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分裂割据的基础;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和重文轻武及党争的局面。(2)原因: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统治者要倚重有责任感的士大夫阶层实现长治久安;在“尊王”的同时,士人群体追求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普遍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