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罗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纯粹”觅得“好声音”张颐武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一是打造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越来越难。这既是近年来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问题所致,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接近,观众的印象模糊,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二
2、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又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造成了选秀节目的瓶颈。倒是中国达人秀才艺无门槛,感人的故事是其最独特之处,通过故事和才艺表演的充分结合,提供感动观众的情感空间,成为一个有益的突破。而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
3、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
4、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
5、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1. 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6、 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公众的这些争议值得反思,引起争议之处需要改进。B. 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它邀请了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参与到节目中来。C. 中国好声音让年轻人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的梦想能够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因而赢得了公众。D. 选秀节目对“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焦虑未加具体的指点,中国好声音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与众不同,它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
7、乐的专业性。B. 中国好声音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C. 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 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中国好声音中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因不够真实就引发了一些争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的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歌唱家。B. 今天的青年一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
8、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这是他们焦虑的原因。C. 标题中的“纯粹”一词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中国好声音寻求音乐的本质;二是选手们的真实、诚信。D. 选手们的经历更加真实,他们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只有这样,中国好声音这个优秀的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
9、题,可先从文中找到论述中国好声音的文段,仔细辨识选项与之的细微差别,B项,“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节目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所以选B。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凭借舞台上优异的表现”理解不正确,应是“凭借好声音”。所以选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最终成为歌唱家”分析不正确,应该是“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所以选A。考点
10、: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灾情发生后侯发山消防车像脱缰的野马“呜呜”叫着在马路上横冲直闯。听着这熟悉而又刺耳的鸣叫,李正的心紧紧揪成了一团,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现场。他不断地催促道:“快!快!”驾驶员不乐意了:“再快也不能把脚伸进油箱里啊?踩到底了!”车上的几位战友也感到李正今天有些不正常,其中一个忍不住说道:“今天是周日,那栋办公楼不会有人。”“放屁!”李正大声嚷道。说罢,他才想起拨打110。他凭直觉判断,这场大火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警方还是早介入的好。土地局有两栋办公楼,一栋新的,十八层高,去年刚刚竣工的;一栋老的,上世纪六七年代的建筑,上下
11、两层,不知道为什么还没有拆掉。失火的是老办公楼,火是从一楼燃起的,一条条火舌和一股股烟雾交织着包围了整栋小楼。李正他们这辆消防车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没等车停稳,李正撞开车门,掂起一具灭火器冲向浓烟滚滚、火焰冲天的现场。等战友们反应过来,李正的身影已经消失在烟雾和火焰之中。李正跌跌撞撞来到二楼,摸索着闯开那间办公室的门。幸好,屋内并没起火。不过,火雾随着他扑进屋里。李正打开灭火器,一阵白色的泡沫吐出,火焰下去不少。他看到老人用自己的身躯紧紧护着一个木箱子。李正甩掉灭火器,上前去抱老人。老人喘着粗气:“别管我,先搬这个箱子!”声音苍老,果敢,不容商量。李正仅仅是停顿了半秒钟,抱起那个木箱子奔向门外
12、,一跃而起,从楼上跳下,随即,房子也“轰隆”一声坍塌了。李正傻了!几乎同时,一条条水龙冲向火海,一个个身影随着水龙扑了过来。李正把箱子交给及时赶到的警察,箭一般返回现场,和战友一起救人。李正的眼泪哗哗地流着,自责不已:“我该死!我该死!”直到把老人救出来,李正的手套已经磨烂,两手血肉模糊,不断地淌着血。救护车把所有的伤员都送到了医院。消防队员都是皮外伤,并无大碍;房子倒塌时,幸亏两根横梁成犄角之势架在了老人的头顶,老人虽然伤势轻微,但被检查出是癌症晚期。私下里,指导员批评李正:“幸亏那个老同志没出意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吃不了兜着走。”指导员有他的道理, 听到这话,李正眼里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13、,心说老人当时要真有个好歹,他还不后悔终生?指导员以为李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缓了口气:“救人第一是我们的消防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李正分辨道:“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箱子比他的性命还重要!”“有什么能比性命还重要?”指导员以为李正的脑子被大火烧糊涂了。李正张了张嘴,没有说话。 真相终于大白:老人是土地局的纪检书记,这天到单位整理材料,有人趁机放火,打算烧死他。老人发现后脱身不得,这才打了报警电话。那个箱子装的是本单位和主管部门个别领导违法乱纪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国有资产免遭重大损失,个别领导干部锒铛入狱。得知这个消息后,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觉得该到医院看一看老人。指导员还
14、是迟了一步。他到医院的时候,老人刚刚咽气。指导员发现李正也在医院,此刻,他伏在老人的尸体上嚎啕大哭。指导员这才知道,老人是李正的父亲。(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生动形象地描给了消防车奔赴火灾现场的情形,细致具体地表现了李正内心的焦急,烘托出灾情发生后的紧张气氛。B. 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问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表明李正知道父亲在发生火灾的那栋楼里。C. 小说第四段写老办公楼建筑年代久远,为下文房屋在火灾中坍塌做铺垫,客观上也表明了消防救援工作的危险性。D. 指导员在得知真相后为自己之前错误批评李正而感到内
15、疚,所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决定去医院看望老人。5. 箱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小说在结尾点叨了李正和老人的父子关系?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4. D 5.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子里的“秘密”。推动情节发展。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了后来的真相大白。突显人物形象。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公的形象。深化小说主题。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并且正是这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
16、维护正义、坚决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 6.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发展更趋合理。有了结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丰富人物形象。结尾处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突出了李正当时面临救箱子还是救人这种抉择的艰难性,突显了他维护正义的个人品质。揭示小说的主题。李正父子一起战胜违法乱纪者,彰显了正义的精神和力量。【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
17、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文章的开头的作用,B先高考和手法,C项考核结构,D项考核情节,其中D项,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除了有自己错怪李正的内疚,更有对老人恪尽职守、舍命保护证据行为的震撼与钦佩。【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某“物”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箱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注意从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分析,从情节的角度看,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子里的“秘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
18、了后来的真相大白,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公的形象。从主题的角度看,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并且正是这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维护正义、坚决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6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小说在结尾点明了李正和老人的父子关系的妙处,注意从情节的设计,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角度作答,从情节角度看,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救人等细节
19、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有了结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从人物的看,结尾处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突出了李正当时面临救箱子还是救人这种抉择的艰难性,突显了他维护正义的个人品质,丰富人物形象。从主旨的角度看,李正父子一起战胜违法乱纪者,彰显了正义的精神和力量,揭示小说的主题。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
20、角度进行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朱显谟生长在上海农村,早早体验稼穑之苦,看到古老耕作方法的艰苦和收获甚微的悲凉,萌发了长大后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念头,立志当一名科学农民。于是他在大学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1940年大学毕业后,朱显谟考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开展土壤调查工作。侯先生提醒,做土壤调查工作必须做到“四到一问”,即:走到、摸到、看到、访问到和最后问一个“为什么”。朱显谟凡事都要探个究竟。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曾是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朱显谟对它不迷信,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该理论仅适
21、于块状岩体上进行的与陆生生物进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阶段。1959年,为了国家建设大西北的需要,朱显谟毅然告别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显谟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他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成果和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于80年代初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其内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目前,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摘编自102岁朱显谟院士逝世
22、:为“黄河清”奉献半个多世纪,2017年10月凤凰网)材料二 据黄河志卷一“黄河大事记”所载,把黄河泛滥、决堤的情况统计为:时期年数泛滥、决堤次数泛滥、决堤均次魏晋南北朝3612每180年一次隋唐五代3798每47.3年一次北宋时期1618约20年一次金元时期2417每34年一次明朝27630约9年一次清朝26784约3年一次民国时期2544每年1.8次(摘编自朱显谟再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材料三为落实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目标,时任国务院总理亲自视察陕北,提出退耕还林的措施。朱先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给总理上书表达激动之情,也进一步从科研角度为国家宏观决策提出了有参
23、考价值的建议。 (摘编自张晴朱显谟院士和“28字方略”)材料四为构建大生态格局,河南省民权县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当地政府构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林带生态屏障,呵护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还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摘编自黄河故道起绿洲,2018年5月2日光明日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显谟跟随侯光炯研究和调查土壤情况,这让他领悟到了实地研究精神。B. 朱显谟敢于否定威廉斯的学术观点,源于自己的质疑精神和实践研究。C. 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的一番话,印证了朱显谟的研究成果已见成效。D. 在治理黄河方面,
24、朱显谟的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给国家决策提供了帮助。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朱显谟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不仅是他治理黄河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解决黄土高原问题的指导思想。B. 根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最小,此后各时期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越来越快,次数越来越多。C. 根据材料,要治理黄河,需要研究者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治理举措,足见地方政府该是治理黄河的最大贡献者。D. 要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生态屏障,为百姓生产生活提供免受风沙侵扰的良好环境。9. 朱显谟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原因有哪些
25、?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答案】7. B 8. D 9. (1)早年体验农村之艰苦,萌发了改变落后农业的念头;(2)总体是黄河泛滥、决堤的次数呈增加趋势,造成的灾难的越来越严重;(3)国家绿化大西北的需要,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这些激励他进一步研究治理黄河。【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项,朱显谟先生没有否定威廉斯的学术观点,而只是发现其观点的局限性。【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A项,“
26、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是国家解决黄土高原问题的指导思想,属无中生有;B项,各时期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和次数并不是一直在增加;C项,属于推断不合理。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9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要求概括“朱显谟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原因有哪些”,这
27、是筛选原因,可以到材料里寻找属于“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相关句子,然后概括归纳总结。材料一第一段是个人内部原因,是理想萌芽原因,可以概括为:早年体验农村之艰苦,萌发了想改变落后农业的念头。材料二的表格数据分析可以概括为外部客观原因,整合为“总体上黄河泛滥、决堤的次数呈增加趋势,造成的灾难越来越严重”。材料三和材料四是从国家政策角度分析原因,属于政府支持鼓励原因,可以概括为“国家绿化大西北的需要,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这些激励他进一步研究治理黄河”。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
28、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
29、: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为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
30、,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B.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C.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D.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
31、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B. 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C. 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D. 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32、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B. 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C. 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D. 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
33、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2)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
34、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权幸”“朝籍”均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故选D。【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
35、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为避唐宪宗李纯之讳,任何人包括韦贯之自己都不能用名纯来称呼。故选A。【12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B项,“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错”,两次上奏一
36、次是针对补阙,一次是针对左拾遗;且一降再降为秘书丞错,原文第二段是改为秘书丞。故选B。【13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说:向推荐;骤:急忙;诣:到: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或:有的;第二句宾语前置句。参考译文: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德宗末年,人有把韦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这是他的姓名,和我是同乡,一向就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推荐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
37、庆贺。韦贯之维诺而已,但几年中始终不肯前往,这件事之后他的官位也没有升迁。永贞年间,韦贯之才被授任为监察御史。他上书举荐小弟韦纁代替自己任监察御史,当时议论这不是徇私枉法。于是转任右补阙,而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坚持说不可以,不久降职为左拾遗。他再次上奏说:拾遗、补阙虽然品级不同,但都是谏官。父亲任宰相,儿子任谏官,如果政事有失,做儿子的不可能去议论父亲。于是杜从郁改任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因为投机取巧进用,官做到少府监,他的儿子以门荫当上了两馆的生徒。韦贯之扣住他的册籍不下发,并说:工商之家出身的子弟,不应当做官。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
38、情的不止一两个,而韦贯之更是坚持己见。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于被免去。当时讨伐吴元济,韦贯之请求先放下镇州,集中力量对付淮西,并且说:陛下难道不知道建中年间的事情吗?开始是蔡州急呼,而魏州响应,齐、赵一同起来,德宗征发天下兵马讨伐他们,财物用完而人力费尽,所以朱泚乘机作乱。这不是别的原因,是要迅速扑灭叛乱。如今陛下难道不能稍稍忍一下,等蔡州平定之后再讨伐镇州吗?当时皇帝已经讨伐镇州了,没有听从韦贯之的建议。最终的结果是,蔡州平定之后,镇州才屈服。开始,讨伐蔡州,让宣武韩弘做都统,皇帝又下诏叫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并兵力而进军。韦贯之以为诸将从
39、四面讨伐叛贼,各自会迅速进攻,如今设置都统督战,又令二个节帅连营,那么他们会慎重行事,保存各自威力,攻克的日期就难以估计了。皇帝还是没有听从。后来用了四年时间才攻克蔡州。一切都如韦贯之所预料的。有个叫张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宪宗的宠幸,被提升为左补阙。张宿将要出使淄青,宰相裴度要替他请求章服。韦贯之说:此人已备受皇帝宠幸,为何还要再给他优厚的宠幸呢?于是这件事就停了下来。张宿因此对他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张宿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不到十天,又外任为湖南观察使。后来又罢为太子詹事,在东都分司任职。穆宗即位,随即下令授拜他为河南尹,召入朝廷任工部尚书,
40、还未赴任,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贞。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山 中王 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注本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14.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B. “况属”二字,起着承接、递进的作用,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再展开一个更为阔大的画面。C. 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含有草木摇落的悲秋之境。D. 全诗语言清新明快,结构严谨,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15.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
41、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请分析本诗最后一句以景结情的艺术效果。【答案】14. D 15. 结句以景结情,诗人用眼前漫山的黄叶飘飞这一深秋萧瑟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自己飘零旅况、久客思归的悲寂心情,确实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语言清新明快”不准确,表达的思乡之情,不是这种风格。
42、故选D。【1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以景结情的艺术,注意先答出景物,然后分析情感,最后说效果,景物为“漫山的黄叶飘飞这一深秋萧瑟景色”,情感为“进一步烘托出自己飘零旅况、久客思归的悲寂心情”,效果为“宕出远神、耐人寻味”。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
43、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表达作者叹息流涕、忧国忧民的句子是_ , _。(2)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用_ , _。两句比喻自己久“囚”官场、终得解脱、恢复为自由人状态。(3)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 , _。【答案】 (1). (1)长太息以掩涕兮, (2). 哀民生之多艰。 (3). (2)久在樊笼里, (4). 复得返自然。 (5). (3)吾尝终日而思矣, (6).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
44、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须臾”的写法。17. 填到横线上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不过仍旧回到“风景”吧: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 A. 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是不值得怀念的啊!B. 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难道是不值得怀念的吗?C. 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么又有什么值得怀念的?D. 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根本就不值得怀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45、语句的连贯性。首先应浏览所给的语段和句子,把握中心意思,再看所给的选项,借助关联词、指代词等把握句和句之间的关系。凭借前后因果关系,可以得出结论。文段所提供的前一个句式是假设语气的反问句,后面还有一个提示性词语“再者”。由此可以推断,衔接句应是类似的句式,根据句式对应的原则就可以排除非反问句式项AD。BC两项比较,从句子结构和语气两方面考虑,B项与前一个句子缺少相似性,而C项则极其相似,所以选C项。【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46、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如本题文段所提供的前一个句式是假设语气的反问句,后面还有一个提示性词语“再者”。由此可以推断,衔接句应是类似的句式,根据句式对应的原则就可以排除非反问句式项AD 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如BC两项比较,从句子结构和语气两方面考虑,B项与前一个
47、句子缺少相似性,而C项则极其相似,所以选C项。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如本题就是抓住论述的思路选择。18.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他对曹魏的图谋 。因此,当吴蜀两国发生摩擦的时候,他所采取的完全是内部调和的策略。这档节目的参与者大多由相关网站推选,本期的男喜宾可谓是 ,其中要数一位科学家和一位电子竞技职业玩家最惹眼。军地联手依法查处一起网络谣言诋毁海军的恶劣事件,青岛网民祝某因在网上 ,发布虚假信息,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惩处。A. 洞若观火 百
48、里挑一 信口雌黄 B. 隔岸观火 百里挑一 信口开河C. 隔岸观火 凤毛麟角 信口开河 D. 洞若观火 凤毛麟角 信口雌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洞若观火: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看得清楚明白。隔岸观火:站在对岸看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百里挑一:形容十分出众。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信口雌黄: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A. 新高考和新中考改革,将倒逼学校重视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49、,促使学生学会选择,但是,能否真正重视这一教育,还在于教育回归关注学生成长这一本质。B. 20日晚19时41分,海南文昌发射场,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发射升空,作为太空快递的大力士,它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并送去6吨重的补给。C. 自共享单车出现以来,既能保障人们自由、便捷、灵活地出行,又能满足市民健身休闲的需求,但乱停乱放、人为损坏等各种问题也不断涌现。D. 周梅森创作的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一经问世便获得好评如潮,这部潜心八年六易其稿的作品,被誉为“一部揭示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态的现实主义力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两面对一面,最后一句改为“还在于教育能否回归关注学生成长这
50、一本质”。C项,“自共享单车出现以来”语序不当导致前一分句主语残缺,应改为“共享单车自出现以来”。D项,“人民的名义一经问世便获得好评如潮”句式杂糅,应删去“获得”或“如潮”。20.下面是某校踏浪文学社写给著名作家熊召政的邀请函的正文部分,其中有多处表达不恰当,请按要求修改。 近日,您被聘为我社高级顾问,消息传来,群情激奋,我们深信,踏浪文学社在您的慷慨支持下,定会更上层楼。本社拟定于2017年6月15日上午8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年会,请您务必准时到会,并能为文学社全体成员抛砖引玉。(1)必须删除的一个词语是_。(2)需要改动的两个词语是: 将_改为_;将_改为_。【答案】 (1). 务必。(务
51、必语气生硬不得体。) (2). 慷慨 (3). 鼎力 (4). 抛砖引玉 (5). 指点迷津或授业解惑【解析】试题分析:“务必”语气生硬,不得体。“慷慨”突出的是大方,不合此处语境;“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自谦之词,用在此处不当。21.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请仿照示例,在以下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从两个不同角度解读。 【备选】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琵琶行【示例】在祝福中,我们既看到了以鲁四老爷为统治者的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也读出了社会底层普通劳
52、苦大众的冷漠与不觉醒。【答案】【示例】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既看到了宝黛初会时的心心相印和一见钟情,也读出了封建豪门穷奢极侈的生活和封建贵族家庭森严的等级观念。在老人与海中,我们既看到了圣地亚哥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的不屈精神,也读出了人类理应敬畏自然、呵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意义。在琵琶行中,我们既看到了琵琶女娴熟精湛的音乐演奏技巧和不幸遭遇,也读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怀才不遇时的凄凉境况和郁闷心情。【解析】试题分析:这实质上是一道仿写题,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
53、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22.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瑞卡斯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些使你成长的瞬间?请以“成长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答案】成长的瞬间事,因亲身经历而深刻,人,因认真感悟而成长。那一次去学校上课,妈妈千叮万嘱,上车
54、下车要小心,我却满不在乎,应付地“嗯”了两声。去车站的路上,天阴沉沉的,感觉无聊,便拿出口香糖,一边努力的嚼,一边东张西望。好不容易到了车站,却没有一辆去学校的车,没办法,只得等车。抬头望望灰色的天,我的心焦躁不安,不停地在原地踱来踱去。一会儿,终于来了一辆客车,我欣喜万分。当车子一停,便迫不及待的跑了上去。坐下后,纳闷了,等车的那几个学生怎么不上车呢?过了好一会儿,售票员说这车只到第二个路口。我一听,糟了,这车不到学校啊!哎,我怎么这么蠢呢,现在是自作自受,只有瞪着眼睛望着车外。第一个路口到了,售票员叫旅客下车。我没多想就下了车,见车又向学校的方向驶去,这才恍然大悟,我下错地方了,这不是第二
55、个路口!前路漫漫,我低着头,沮丧到了极点,悻悻地向学校走去。摩托车叔叔问我坐不坐车,我头也没抬,没答理。天变得越发的黑了,远天与远山街接,好像踏下来似的。路上安静极了,没有络绎不绝的路人,空气中没有花香,甚至连那难听的乌鸦声也没有。孤独与无助使我的心好沉重,仿佛喘不过气来。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模糊不清,近处的树没有风与之共舞,地上的小草穿上黄绵衣冬眠了,山睡着,树静着,草沉默着。乌云挡住了晴朗,却挡不住我的忧伤。独自向前走着,独自安静着,一点一点淤积起泪水,一步一步隐匿着断肠。我没有活力与激情,感觉这青春在这落寞中慢慢死去,没有挣扎,没有拯救,雨点如期而至,落在了我的发梢,汇聚后从两颊滑落下来。
56、此时好想妈妈,因为她可以和我说说话;好想爸爸,因为他可以给我撑伞;好想哥哥,因为他可以跟我比谁走得更快,可这些都是昨日的记忆。只记得走了好几个弯,可是还没有到校,看见迷雾中一颗小树在大树的庇护下安然无恙,我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小小的眼眶实在装不下如此沉重的泪水。伴着雨水与泪水的,我终于到了梦寐以求的学校。回转过身看看这段路程,身心无比轻松,天空中的乌云在散开,远山在清晰,大树在舞动,小草在苏醒。生活中的事件就像镜子,在这事中,我看到了自己稚气的脸,它折射出我的性情与不足。突然明白,人生中孤独无助是难免的,一个人的旅行也会重演,我发觉自己多了一些感悟,多了一些成长。【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57、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题目为“成长的瞬间”,审题应抓住“成长”和“瞬间”两个关键词。成长,指长大,长成成人。包含外在的年龄增长,身高增长等,也包含内在不断变得成熟,如:不懂到懂得,迷茫到领悟,认识浅到认识深等。瞬间,意思是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在作文评判中,不必拘泥于它的短暂性。学生只要是写段经历,或一个个经历,都视为符合材料中“瞬间”的意思。作文时若能抓住个或几个触及内心的画面,写出具体的细节和思想顿悟,并且这种顿悟是成长的表现,即可定为符合题意。如果只是浮泛地叙写某一次经历而未揭示对“我”思想、人生等的深刻影响,或只是停留在对过去经历的简单感动、感谢、难忘上,而未能揭示过去的经历对
58、现在之“我”的影响;或并未立足于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我”之间的关系而空泛叙述的均视为偏离题意。所以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揭示过去的经历对现在之“我”的影响,立足于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我”之间的关系。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确定文章体裁;2.划定取材范围;3.掌握写作重点。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