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易混易错+高考体验)等级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088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易混易错+高考体验)等级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易混易错+高考体验)等级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易混易错+高考体验)等级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易混易错+高考体验)等级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易混易错+高考体验)等级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易混易错+高考体验)等级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易混易错+高考体验)等级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七单元易混易错高考体验 易混易错1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使苏维埃政府在军事上的胜利得到保证B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有效措施C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D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D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选D项。战时共产主义是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使苏维埃政府在军事上的胜利得到保证,A项表述正确,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促使红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项表述正确,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以及取消自由贸易等措施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

2、响,C项表述正确,排除。2俄罗斯历史上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该政策属于()A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正确。31921年,列宁对美国商人哈默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

3、人。材料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彻底否定B新经济政策实现了苏俄经济复苏C苏俄对社会主义认识有所突破D工业政策调整是经济改革的核心答案C解析材料“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表明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对社会主义认识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4列宁在1921年12月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既然没有一个立刻用产品满足农民的发达工业,只能在工人国家领导和监督下利用商业并逐步发展农业和工业,使其超过现有水平,现实迫使我们非走这条路不可。”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A探索利用商业向社会主义合理

4、过渡B完全突破了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束缚C是苏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政策选择D推动苏联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材料准备利用商业来发展农业和工业,说明是准备利用商业向社会主义进行合理的过渡,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故A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没有迅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D项说法错误,排除。51945年4月,铁托率领南斯拉夫政府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说:“战争结束了,再过1520年,我们也会恢复起来,然后再打仗!”斯大林这一言论()A预示苏联将强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旨在应对美国对苏联挑起的

5、冷战政策C表明苏联开始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反映出美苏“全面热战”不可避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斯大林所说“战争结束了,再过1520年,我们也会恢复起来,然后再打仗”的言论可知,当时的斯大林认为苏联经济恢复是要为以后的战争做好准备,这表明当时苏联要实行战备经济,战备经济的实行必然需要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故A项正确。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开始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排除C项;“全面热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61928年1月一个苏联农民给农民报写信诉说,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但是当局不让他们发

6、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应当给农民自由,让他们发展,让他们发家致富。材料主要反映出()A固定粮食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C列宁新经济政策得到继续执行D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表明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故B项正确。固定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表述及史实相背,排除。7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苏俄走向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并且开始摸索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7、。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摸索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B斯大林模式存在不少弊端C赫鲁晓夫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D戈尔巴乔夫改革促使苏联解体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A、B、D三项均正确,排除。8在赫鲁晓夫的头脑中还保留着这样的权力逻辑:人民的权力党的权力,党的权力我们(指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权力,我们的权力我(指赫鲁晓夫个人,即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权力。材料主要反映了赫鲁晓夫()A没有超越个人极权体制的理论逻辑B继承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C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独断专行的专制主义工作作风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赫鲁晓

8、夫政治逻辑依然是权力的高度集中,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极权”是专制制度下的政治表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排除B项;“专制主义”表述错误,排除D项。9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A西方“滞胀”迅速波及苏联B苏联发展模式亟需转型C勃列日涅夫改革毫无成效D赫鲁晓夫改革收效甚微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苏联国内出现的问题,这说明传统的苏联模式出现弊端,急需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苏联

9、受到西方“滞胀”危机的影响,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毫无成效”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到1964年已经结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10下列有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说法有误的是()A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冲破了斯大林模式B实行指导性计划指标C外资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共同发展D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滑坡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仍然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实际上并未冲破斯大林模式,A项说法错误,故选A项。B、C、D三项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高考体验1(全国卷)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

10、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1970年,苏联的实际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比计划要低,而肉和蔬菜与瓜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任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上,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

11、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2(全国卷)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追求速度,依然重点发展重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斯大林模式相符,说明七年经济计划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互会,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强调的是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项“加强”说法错误

12、。3(全国卷)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将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由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的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

13、促进农业发展,但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全国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

14、关注苏联,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经济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未发生经济危机;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不会关注集体化和公有制,故C、D两项错误。5(全国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显示,苏联在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却依然加大粮食出口,这必然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说明苏联人民为此时期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

15、大奉献,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状况,B项错误;苏联加大粮食出口就是为了给工业化换取外需,促进工业化发展,“制约”一说不准确,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D项错误。6(江苏高考)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中撤销汽车工业部等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

16、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企业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进行管辖,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对企业的控制的减弱,赫鲁晓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A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对工业发展的管理方式,并未涉及对重工业发展的摒弃,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所有制改革,D项错误。7(海南高考)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

17、战答案C解析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进行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才引发中共关于“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的思考,故C项正确。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A项错误;1959年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殖民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B项错误;朝鲜战争于1953年早已停战,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8(海南高考)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

18、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9(江苏高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这并未带来农业的明显增产,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并未发挥

19、其应有的作用,表明生产者即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抵消了生产工具进步带来的优势,故C项正确。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会造成机械闲置,不会带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相对于个体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不是导致农业增产不明显的因素,B项错误;集体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D项错误。10(浙江高考)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解析图片显示,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个体农户大量减少,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大量增加,这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确立后的社会结构特点,故C项正确。个体农户的大量减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A、B两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前资产阶级和地主就已消失,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